[1] 赵晨. 要素流动环境的重塑与乡村积极复兴: “国际慢城”高淳县大山村的实证[J]. 城市规划学刊, 2013(3): 28-35. [2] 张京祥, 申明锐, 赵晨. 乡村复兴: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下的中国乡村转型[J]. 国际城市规划, 2014, 29(5): 1-7. [3] 申明锐, 张京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J]. 城市规划, 2015, 39(1): 30-34, 63. [4] 周凌. 桦墅乡村计划: 都市近郊乡村活化实验[J]. 建筑学报, 2015(9): 24-29. [5] 方智果, 邓尧洪, 常清华. 乡村“活化”实践: 以湖南桑植县大木塘村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16(12): 58-63, 78. [6] 吴必虎. 基于乡村旅游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J]. 社会科学家, 2016(2): 7-9. [7] 周立, 李彦岩, 王彩虹, 等.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和六次产业发展[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39(3): 16-24. [8] 张立. 乡村活化:东亚乡村规划与建设的经验引荐[J]. 国际城市规划, 2016, 31(6): 1-7. [9] 王琼, 季宏, 陈进国. 乡村保护与活化的动力学研究: 基于3个福建村落保护与活化模式的探讨[J]. 建筑学报, 2017(1): 108-112. [10] 樊佳奇, 姬烨. 保护与发展: 乡村活化的空间途径探索[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8): 43, 45. [11] 冯都喜. 传统村落的衰竭与现代性活化复兴策略[J]. 智能城市, 2017, 3(2): 236-237, 247. [12] 钟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39(5): 7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