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明湖(1979—),男,浙江奉化人,农艺师,本科,从事农业监测工作,E-mail:8227155@qq.com。
通过对宁波市2010—2015年水稻品种、面积和产量等情况的分析,阐述宁波市目前水稻的地位和作用,水稻种植制度和品种等的总体情况和早稻与晚稻种植的详细情况,以及水稻品种的选择规律和主栽品种的发展趋势。
水稻品种对于水稻生产十分重要, 在中国水稻种植史上的稻秆矮化、基于雄性不育的三系杂交和基于广亲和性基因的籼粳亚种间杂交等3次技术革新培育了大量的优良水稻品种, 极大地促进了粮食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宁波地处宁绍平原, 为浙江省传统的单双季籼粳稻区和水稻高产区[1], 各级政府部门及生产单位一直十分重视优良水稻品种的培育、改良、引进等工作。作者通过对近6年来宁波市水稻主栽品种的情况分析, 探讨宁波市水稻的地位、种植制度发展规律及今后的演变趋势。
随着宁波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转移、种植结构变化, 在种植业中以前是水稻一枝独秀, 如今是各类经济作物百花齐放, 但水稻在农作物和粮食作物中的主导地位一直没变, 同时也是各级政府部门首要保障的农业工作内容。据2010— 2014年统计年鉴(表1~2), 宁波市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随着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减少呈逐年微减趋势, 但水稻种植面积比率每年基本保持平稳, 平均占全市作物总种植面积的28%, 平均占全市粮食总种植面积的60%; 水稻总产量与种植面积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但因水稻单产高, 平均总产量占粮食总产的73.1%。因此, 水稻一直是宁波最重要的农作物和粮食作物, 水稻生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农村就业、农民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 | 表1 2010— 2014年宁波市农作物种植面积与产量 |
宁波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温和湿润, 冬夏季风交替明显, 全年无霜期230~240 d, 作物生长期300 d。水稻种植传统上以双季稻为主, 近年来因为劳动力变化和种植结构多样化等原因, 出现了双季稻、稻麦轮作和单季稻配合其他作物等多种轮作种植模式, 因此宁波市的水稻品种也呈多样性, 各类的早、晚稻和籼、粳稻均有分布, 据统计, 近6年来推广面积6.67 hm2以上的水稻品种达59个。
表2表明, 宁波市早稻和晚稻种植面积比率约为1:5, 因此种植结构以晚稻为主, 早稻为辅。早稻全部为籼稻品种, 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 因种植结构的多样化, 其位置被具有更高经济效益的作物所替代。晚稻以粳稻为主, 约占晚稻总面积的90%以上, 晚籼和晚糯品种只有少量种植。品种中常规晚粳稻和杂交晚粳稻种植面积比率约为2:1, 在趋势上常规晚粳稻逐年略降, 杂交晚粳稻逐年略升。
![]() | 表2 2010— 2015年宁波市水稻种植面积 |
早稻曾经在宁波的粮食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 因其有出饭率高、冷饭回烧不糊等优点, 而成为很多地区人民的主食; 但随着我国粮食形势的根本好转和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长期作为主食的早稻米因口感粗硬而逐步受到冷落。据统计, 1990年宁波市早稻面积为13.5万hm2, 1998年为10.393万h
表3表明, 宁波市每年种植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早稻品种有9个, 全部为早籼稻品种。以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培育的甬籼69、甬籼15的种植面积最大, 每年占4成左右; 中国水稻研究所的中早39和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嘉育253 2个品种次之, 嘉育253近2年来已经没有种植, 取而代之的是中嘉早17。
![]() | 表3 2010— 2015年宁波市早稻主要品种种植面积万hm2 |
甬籼69表现为产量高、中熟、株型好、耐肥抗倒、穗粒结构合理, 直链淀粉含量和整精米率较高, 适宜作工业加工和储备用粮[3]。甬籼 15表现为早熟、丰产性较好、株型独特、耐肥抗倒、耐寒性较强、中抗稻瘟病、低感白叶枯病, 宜作工业加工和储备用粮, 该品种特别适宜轻型栽培和机插栽培, 适宜在浙江宁绍地区作早稻种植[4]。由主要推广的2个早稻品种性状分析可见, 早稻品种的选择上以高产、生育期较短、易机插栽培、品质优等特性为主。
晚稻是宁波市最重要的农作物, 全市种植水稻的地区基本上都以晚稻为核心进行规划布局。晚稻的种植面积2002年9.487万hm2、2006年7.993万hm2、2010年7.227万hm2、2014年6.740万hm2, 近15年来种植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 这与耕地总面积减少、种植和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因素有关, 实际上晚稻种植面积与农作物总面积的比率每年基本保持稳定, 尤其是近年来变化幅度更小。晚稻中粳稻占总量的90%以上, 整体种植结构年度间变化较小。常规晚粳稻与杂交晚粳稻的比率约为2:1, 常规晚粳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 而杂交晚粳则呈上升趋势。
2.3.1 常规晚粳稻
常规晚粳稻因具有可自留种、种子成本低、品种性状稳定等优点, 仍然是宁波市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由表4可见, 宁波市近年来累计种植面积6.67 hm2以上的常规晚粳稻品种15个, 其中宁81、宁88和秀水134是宁波市种植的最主要常规晚粳稻品种。宁81、宁88由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 秀水134由嘉兴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此外, 宁84作为宁81的升级版, 已逐渐替代宁81。
![]() | 表4 2010— 2015宁波市常规晚粳稻主要品种种植面积万hm2 |
宁81具有丰产性好、米质较好、抗稻瘟病、适应性广等特点, 较耐迟栽, 适宜作单季晚稻直播、机插或双季晚稻机插、抛秧栽培[5]。秀水134有高产稳产、熟期适中、茎秆粗壮、穗大粒多、抗性强、米质优等特点, 适宜在浙江省粳稻区作单季稻种植[6]。宁88表现产量高、抗病清秀、株型紧凑、秆硬抗倒、灌浆速度快、熟色好、熟期适中、较耐迟播、适应性广, 适宜在浙江宁绍地区作单双季晚稻种植[7]。通过对这3个主栽品种特点的分析, 表明选择的品种普遍具备高产、高抗病、米质好等优点。
2.3.2 杂交晚粳稻
杂交晚粳稻品种因为具有杂交优势、产量高、种子经营效益高和易开展品种权保护等特点[8], 近年来相对常规晚粳品种, 其种植面积上升势头比较明显。由表5可见, 宁波市杂交晚粳稻品种中甬优系列品种一枝独秀, 在近年累计种植面积6.67 hm2以上的15个品种中占14个。其中以甬优12种植面积最大, 占据杂交晚粳稻半壁江山, 甬优9号、甬优8号、甬优538、甬优15亦应用较广。
![]() | 表5 2010— 2015宁波市杂交晚粳稻主要品种种植面积万hm2 |
甬优 12 是一个耐肥抗倒性好、抗逆性强、丰产性好、食味较好的超高产杂交粳稻新组合[9], 相对于一般的常规晚稻品种具有极大的产量优势[10], 甬优系列其他品种最大的优势也是产量高。因此, 在杂交晚粳稻品种的选择中, 产量高、种子经营效益高、食味好的甬优系列水稻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并将在今后的水稻种植面积上呈现上升的势态。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 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水稻都是宁波市最主要的农作物; 水稻种植结构上以晚稻为核心, 1/3以早稻作前茬; 早稻种植以甬籼69、甬籼15、中早39和嘉育253等4个品种为主, 早稻地位有逐渐被其他具有更高经济效益的作物替代的趋势; 晚稻中以常规晚粳稻品种为主, 但杂交晚粳稻上升势头明显, 常规晚粳稻以宁81、宁88和秀水134 3个品种为主, 杂交晚粳稻以甬优系列为主导, 尤其是甬优12占据了杂交晚粳稻半壁江山。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