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牛街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
窦晓乐, 房淑娟, 刘欣, 苏金乐*
河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通讯作者:苏金乐,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学,E-mail:1144708115@qq.com

作者简介:窦晓乐(1990—),女,河南平顶山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学,E-mail:1252731971@qq.com

摘要

历史与未来的探讨延续至今,传统村落中的建筑、街区等元素的保护,历史艺术、文化价值的研究使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本文结合牛街村案例,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方法、内容,明确保护要素与规划重点,为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保护; 牛街村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7)01-0183-0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157

中国传统村落, 即古村落, 代表特定社会环境下和谐共生的人类聚居空间。蕴含悠久历史, 承载地域文化。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包含着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与传承发展的价值。传统村落是包含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兼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 村落聚居中形成集文化审美、空间融合等多样统一的社会历史环境[1]。传统村落体现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落空间格局, 反映了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 与周边的自然要素巧妙融合, 形成了人类理想的聚居地。这些村落在空间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上往往构思巧妙, 经历长时期的传承, 包含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传统村落保护与规划的研究, 对探索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牛街村基本概况

牛街村位于云南省西北部, 大理州南部, 牛街彝族乡东南, 地理坐标为100° 19'~100° 47'E, 24° 00'~24° 47'N, 距牛街乡政府所在地2 km, 交通方便, 距县城72 km。东邻南华县, 南邻团结村委会, 西邻梅红村委会, 北邻康郎村委会。

1.1 历史沿革

牛街村形成于明代洪武年间, 牛街原为明军军屯, 后发展为村。牛街上村建村时有泉水, 下村建牛街后改称牛街上村。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街期改成属牛日赶, 更名为牛街, 街场在一棵大缅树下, 该村在下, 故名牛街下村。

1.2 村落特色

1.2.1 依山傍水的自然历史格局

牛街村位于牛街彝族乡南边的泰山崖山腰之上, 平均海拔1 860 m。依山傍水, 民居分布于山坡平坦之处, 山下有蜜滴河, 两侧分布良田。村内道路多为弹石路或石板路, 村落建于山上, 因此村内石阶较多。拾阶而上由1条4 m宽的道路通往牛街上村, 沿途一边山体一边为山崖, 路途中有石抱树与转运石两处奇景。上村位于平坝之上, 坡度较缓, 村中道路成不规则网状结构, 上村传统风貌保存完整, 村内建筑大都为青瓦坡屋顶建筑, 墙体为黄土墙, 少数为白墙(图1)。

图1 村落历史环境要素的分布

1.2.2 “ 两村、一水、一山” 的村落格局

牛街村坐落于泰山崖山腰, 村落民居背山面水依山势成组团分布, 典型“ 山-村-水” 结合的村落格局模式(图2)。清末有人赞曰:“ 圣地出清泉, 东依泰岳, 西挹文峰, 南绕寿星, 北旋奎宿, 更见象鼻左伸, 狮岗右立, 此千古奇灵, 共荷岩穴吐珠, 天池泻玉。” 牛街村东依泰山崖, 西揖文峰山, 独特的村落格局形式至今保存较为完整。村落内主要道路依山就势盘绕而上, 村内道路树枝状延伸, 建筑错落有致, 坐东朝西, 位于山腰平缓处。

图2 村落的格局

“ 两村” 即牛街上村和牛街下村, 两个自然村构成了完整的传统村落。建成区由彝族传统院落式大瓦房组成, 坐东朝西。下村位于山脚下, 上村位于山上的相对较为平整的坝子上。村子中心有株640年树龄的大缅树, 树周围坐落着大帅府、龙王庙和牛街村委会。“ 一山” 即泰山, 建有泰山庙, 周围林木茂盛, 古树参天。“ 一水” 即蜜滴河, 流经村边。

1.2.3 “ 依水环屋, 发散分支” 型的街巷空间

在村落形态与村落建筑格局的影响下, 村外部主要道路沿水系分布, 空间形态自由多变。村内街巷延伸至民居建筑组团中, 曲折变化, 呈现发散、转折和汇聚等多种类型。上村位于平坝之上, 坡度较缓, 村中道路成不规则网状结构, 上村传统风貌保存完整(图3)。

图3 村落的整体风貌

1.2.4 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

牛街村传统建筑保存完整, 传统建筑中, 龙王庙、李学文帅府纪念馆为新建建筑, 李文学起义帅府现为民居建筑, 泰山庙建筑群较为破败, 正在修复, 民居为四合院结构, 建筑保存完整。传统建筑物78.6%, 均在使用中(图4)。

图4 传统建筑的分布

2 保护与发展规划
2.1 村落整体格局为基础的风貌协调

2.1.1 动态性整体保护

传统村落保护是一个动态、整体性的过程, 在传统村落中, 历史文化遗存往往与其环境不可分割。保护规划不仅要注重对村落物质遗存的保护, 还应当重视社会结构体系、生态系统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整体性保护:保护村落的构成要素包含山体、河流水系、空间格局与脉络肌理的宏观层面; 铺装、小品、雕塑等微观层面; 民俗民风、传统民间艺术等文化构成要素。

2.1.2 分层规划

针对特定村落总体格局、街区以及居民生活元素的特征, 规划由点及面延伸至区域整体性分层保护与规划。

2.1.3 原真性重点保护

现存古村落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村落更新保护的重点对象, 古桥, 街巷, 水口与街巷等, 特别是构成村落地域风貌的环境与社会要素, 如村落机理、聚居院落和道路系统等。

2.1.4 修复与提升的限制要求

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上, 目前最重要的是在修复与提升方面着力。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传统村落, 蕴含当地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人口规模的发展。在村落保护与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条件, 发展方向, 功能提升, 建筑高度、色彩、风格等方面需要慎重考虑。

2.1.5 明确各层次保护目的与方向

古村落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泛, 时间跨度较大的工程。保护的内容既包括实体对象, 还包括非实体对象, 如地域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名人事迹。将传统街巷与生产生活环境与河流、山体地形自然环境作为整体进行保护; 保护村落空间格局、历史建筑组团以及历史典故与名人事迹相关的场所; 整体上延续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 保持村落的自然景观风貌与地域环境。

2.2 突出重点保护要素

2.2.1 村落整体格局与肌理的保护

传统村落的保护应对村落的整体格局、传统风貌进行整体的梳理, 传统村落保护区由建筑、院落、街巷等物质形态以及地域文化、民俗要素等非物质文化构成的整体特色[2]

2.2.2 自然环境与要素的保护

牛街村依托山体, 面临河流, 优美的自然风光, 特有的风水景观, 地域景观是人居环境与文化的遗存特征, 是传统村落保护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落自然环境的保护是牛街村保护的重要内容, 包含象鼻山地质地貌、山体植被, 蜜滴河等自然风光, 古榕树、大缅树、水井等保护。

2.2.3 院落、建筑群体、街巷空间保护

亭台、庙宇、祠堂等蕴含历史信息的古迹、建筑, 传统民居都属于规划中保护的重点。街巷空间作为古村落风貌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 其尺度、铺装等都是保护与规划的内容。

2.2.4 文化传统与历史记忆保护

牛街下村是弥渡县彝族地区花灯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 融入当地彝族山歌小调的音乐元素, 演绎独具特色的牛街彝族花灯文化。领褂是彝族人的传统服饰之一, 对襟短坎上绣花鸟等传统刺绣。风格古朴的彝族刺绣, 以花鸟、龙凤、灵兽为主题, 装饰在传统服装上。

2.3 限制性开发利用

在开发与利用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当地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与生态文化环境, 限制性开发利用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上尤为重要。

3 保护与发展方案
3.1 确定保护内容

牛街村山水田园格局, 含外围地貌空间、村落机理、街巷空间、天际线、传统建筑院落、古树名木、文物保护单位等, 以及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民间民族习俗、礼仪、节庆、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不同功能分区(图5), 建筑是构成传统风貌的主体, 本着保护牛街村环境和空间格局的原则, 充分考虑现状和可操作性, 此次规划对村内所有建筑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估后, 将建筑分为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建筑、保护建筑、其他传统风貌建筑4类。

图5 发展结构的规划

3.2 村落保护范围分区

规划以满足保护要求、反映历史环境特征、界线清楚和便于管理为目标, 在充分考虑现状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之上, 将牛街村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划分为3个层次: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风貌协调区。

3.2.1 核心保护区

由历史建筑、构筑物及其所在环境风貌组成的核心区域。将牛街村风貌保存较为完好的历史街巷、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民居建筑及其周围环境区域划定为核心保护区, 体现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核心地带。

严格保护李文学起义帅府、泰山庙及传统街巷的传统风貌。核心区域作为完整体现“ 牛街传统村落” 山地多民族融合村落生活场景所在, 应维持原住居民的生活状态来着重展示传统古村落居住形态的历史价值及典型地方特征。

3.2.2 建设控制区

为确保传统村落风貌特色的完整性而必须控制的地区。全面保持原有风貌, 主要空间尺度保持不变; 保护现有农田景观, 只能作为农业用地, 不得作为建设用地。对文物区构成不良视觉影响的现有建筑, 应考虑搬迁或改建, 实施土地置换和社会调控; 严格控制修建建筑和构筑物, 街巷应按地方传统特色形式铺地, 路面要以青石板铺砌, 休息凳椅、店铺、休息亭廊、照明电杆等小品要小巧、古朴、简洁; 绿化树木的种植应为孤植或丛植。在全面保持传统风貌的同时, 逐步改善环境质量, 完善设施水平。保护好牛街传统村落的格局和建筑风貌, 严禁破坏砍伐古树名木。

3.2.3 风貌协调区

建设控制区以外, 根据需要划定的以保护控制建设强度、建筑形象和自然地形地貌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划为风貌协调区; 本次规划研究范围即建筑控制区附近的传统建筑、部分林地、耕地、基本农田等区域也列入风貌协调区范围。

3.3 街巷空间规划

通过规划出脉络更加清晰的街巷结构, 使得整体感更加强烈。同时保留并恢复街巷空间, 并且尺度完全吻合历史尺度。其次通过建筑功能置换, 营造出全新的公共活动空间, 将阻隔的街巷空间形成连续的的空间。注重保存其现状存在的独特的空间机理, 在此基础上能够增强道路的通达性, 方便村民的日常生活, 根本上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3.4 公共空间规划

根据公共空间的服务半径及充分利用闲置用地或破旧建筑, 通过功能置换转换为公共空间, 在村落布置公共空间有李文学纪念馆、活动中心、广场、公园等。

主入口节点空间规划。规划在主入口区设置服务中心, 同时营造景观绿化, 布置标志性构筑物, 强调牛街村入口形象, 并设相应的标识系统。

广场节点空间规划。根据广场的服务半径结合村落现状, 种植乡土树种, 如翠柏、三角梅、核桃等, 并结合花灯节文化营造出极富传统文化气息的休闲广场, 并兼作疏散广场功能。

泰山庙节点空间规划。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泰山庙周围文昌阁、观音庙、玉皇庙等庙宇, 重建泰山庙山门, 修复传统风貌样式, 并修建泰山庙前广场,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灯节的表演场地和重要传承点。

3.5 生态空间保护规划

图6表示对遭到破坏的山体、河道、植被等进行景观和生态修复; 整治、改造或拆除对自然景观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

图6 生态保护的规划

3.6 景观系统规划

规划以牛街村传统民居、上下村道路绿化、周边山体绿化渗透, 同时加强庭院绿化, 临路设绿; 建立多形态、多层次的绿化系统, 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图7和8分别为景观系统和旅游发展的规划图。

图7 景观系统的规划

图8 旅游发展的规划

道路空间景观规划。对连接上村与下村的主要干道两侧进行绿化, 起到安全防护措施。

人文景观轴规划。规划贯穿村落人文景观环轴, 利用各种文化设施展示牛街村传统文化, 以新建的李文学纪念馆、龙王庙、泰山庙及道路交通为依托, 设置彝族民俗风情展示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定期举办民族节庆活动、组织参观学习活动。

自然景观规划。根据村落周边山体景观、农田景观,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 控制视廊通道, 展现周边自然山水风光。

4 小结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长远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结合牛街村的保护与规划, 指出在传统村落的传承与发展中进行整体性原真性保护, 突出重点要素的保护思路。包括村落的整体格局与肌理、自然山水环境、生产生活文化与特色遗产保护。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蒋刚.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研究[D]. 长沙: 中南大学, 2013. [本文引用:1]
[2] 彭一刚.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4.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