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浙油50穴盘苗移栽栽培技术
张尧锋, 余华胜, 林宝刚, 华水金, 丁厚栋, 傅鹰, 张冬青*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通讯作者:张冬青,研究员,从事油菜育种研究工作,E-mail: dongqing_zhang@126.com

作者简介:张尧锋(1974—),男,浙江上虞人,副研究员,从事油菜育种研究工作,E-mail: y.f.zhang@163.com

摘要

以浙江省油菜主栽品种浙油50为试验材料,于2015—2016年度开展了播期、秧龄和种植密度对育苗移栽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秧龄条件下,油菜生长均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而下降。播种期、秧龄长短和种植密度共同决定着油菜的产量性状。播期和秧龄的试验中,最优产量组合方式为10月初播种,秧龄40 d。综合来看,早播油菜秧龄弹性好,产量均可维持较高水平,但最长不宜超过60 d;中播处理,秧龄70 d产量出现显著下降;晚播处理,各秧龄间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早播、中播和晚播条件下,最高产量的秧龄大小分别为60、50和40 d,均应在11月15日移栽,说明油菜移栽期的确定与物候期相关,11月15日以后移栽产量下降明显。播期和移栽密度的试验结果显示,油菜播种期在9月底之前,移栽密度4.5万~6.0万株·hm-2是可行的,较常规密度(12 d万株·hm-2)节省移栽成本1/2以上,进一步降低密度,需统筹考虑品种、播期、肥料运筹等方面。

关键词: 油菜; 播种期; 秧龄; 种植密度; 产量; 浙江
中图分类号:S565.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8-9017(2017)10-1703-0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1007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源和高蛋白饲料源, 也是生物柴油最理想的原料来源之一。我国是油菜生产大国, 油菜种植面积700万hm2, 总产1 100万t, 均占全世界的1/3左右[1, 2]。我国油菜种植方式多样, 但不同种植方式各有利弊。从浙江省生产现状来看, 油菜是浙江省冬季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 常年油菜种植面积在20万hm2左右, 其中育苗移栽面积占60%, 直播面积占40%。近年来由于推广高产的籼粳杂交稻品种, 水稻生育期推迟, 造成后作迟直播油菜小苗难越冬, 嘉兴、湖州地区直播油菜生长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 在浙江开展油菜育苗移栽是缓解油菜与前茬水稻的用地矛盾的有效途径。由于目前生产上油菜育苗移栽多以手工操作为主, 劳动力成本高, 劳动强度大, 生产效率低, 阻碍了油菜产业的发展, 使得近年来油菜种植面积逐年下降。为了恢复稳定浙江油菜主产区的油菜种植面积, 开展相关研究探索不同栽培方式对育苗移栽油菜产量的影响, 将有助于降低油菜育苗移栽劳动成本。作者选用浙江省油菜主栽品种浙油50, 开展播期与秧龄长短, 以及播期与种植密度的试验, 以探讨不同播期、秧龄和种植密度对育苗移栽油菜产量的影响, 为浙江油菜育苗移栽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于2015— 2016年度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余杭仁和试验基地进行。参试的油菜品种为浙江省油菜主栽品种浙油50。育苗基质采用嘉兴归源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油菜专用基质, 穴盘规格为540 mm× 280 mm 72穴。

1.2 处理设计

播期与秧龄试验, 播期设3个水平, 为9月15日、9月25日和10月5日, 秧龄设5个水平, 为30、40、50、60、70 d; 种植密度均为6.0万株· hm-2, 共15个处理组合。播期和种植密度试验, 播期也为9月15日、9月25日和10月5日3个水平, 种植密度设5个水平, 为3.0万、4.5万、6.0万、7.5万和9.0万株· hm-2, 移栽秧龄均为40 d, 共15个处理组合。2个试验均采用裂区试验设计, 以播期为主区, 以秧龄或种植密度为副区。小区面积25 m2, 随机区组设计, 重复3次。

2个试验前茬均为水稻。育苗采用基质穴盘育苗方式, 1穴1苗。各处理肥料用量一致, 移栽日一次性施入缓释肥750 kg· hm-2

1.3 考查项目及测定方法

试验期间每个小区选取30、40、50、60、70 d秧龄大小的代表性植株10株, 考察株高、叶龄、根茎粗、最大叶大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鲜重和干重、根长等指标。成熟后选取代表性植株10株考察株高、有效分枝部位、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主花序角果数、单株角果数和每果粒数等主要农艺性状。最后收获整个小区的油菜籽粒, 风干后称重。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Office Excel 2003和DPS 11.5软件进行数据整理、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LSD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与秧龄对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表1可知, 早播处理下, 除30 d秧龄的株高与中播相近外, 其余秧龄早播的株高均高于中播和晚播。相同秧龄期条件下, 不同播期处理的油菜地上和地下部分鲜重和干重均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而下降, 早播的30 d秧龄与迟播的60 d秧龄的相当。叶龄与秧龄高度正相关, 但与播期间差异不大, 即5、7、9、10叶的植株与30、40、50、60 d秧龄的相似。

表1 不同播期和秧龄对移栽油菜秧苗素质的影响

表2可知, 最高产量为10月初播种, 秧龄40 d。经方差分析, 9月15日播种的处理, 各秧龄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异; 9月25日播种的处理, 秧龄70 d的产量显著低于4个秧龄短的处理; 10月5日播种的处理, 各秧龄处理间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早播、中播和晚播条件下, 最高产量的秧龄分别为60、50和40 d, 均对应到11月15日的移栽期, 说明油菜移栽期的确定与物候期相关, 11月15日以后移栽产量下降明显。早播的秧龄弹性好, 产量可维持在较高水平, 但最长不宜超过60 d; 本试验中最佳播种期在10月初, 秧龄宜短, 超过40 d后随秧龄的延长, 产量极显著下降。

表2 油菜浙油50不同播期、不同秧龄的产量表现kg· hm-2
2.2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表3表明, 有效分枝数、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和单株有效角果数的最优处理组合均为9月15日播种, 种植密度3.0万株· hm-2, 说明早播稀植有利于分枝数和角果数的形成。在同一播期下, 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 油菜有效分枝部位提高, 分枝数与单株角果数降低, 植株表现紧凑。中播和晚播相对于早播来说, 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单株角果数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表3 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下的油菜浙油50 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表4表明, 油菜最高产量的处理组合为9月25日播种, 种植密度9.0万株· hm-2。经显著性检验, 在9月15日和9月25日2个播期下, 4.5万、6.0万 和 7.5万株· hm-2的种植密度间的产量无显著性差异。10月5日播期下, 密度 6.0万、7.5万和 9.0万株· hm-2之间产量无显著差异, 3.5万、6.0万 和 7.5万株· hm-2之间产量也无显著差异。3个播期下, 3.0万与 9.0万株· hm-2的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说明浙油50播期在9月底之前, 移栽密度 4.5万、6.0万株· hm-2是可行的, 较常规密度(12.0万株· hm-2)可节省移栽成本1/2以上。

表4 油菜浙油50不同播期、不同种植密度产量表现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油菜浙油50播期、秧龄长短和种植密度均对油菜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有重要影响。同一播期下, 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 油菜有效分枝部位提高, 分枝数与单株角果数降低, 植株表现紧凑。以上这些农艺性状方面的试验结果与前人的相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3, 4, 5, 6]。油菜产量性状同时受到播期、秧龄和种植密度的影响。早播油菜秧龄弹性好, 产量均可维持较高水平, 但最长秧龄也不宜超过 60 d。最高产量为10月初播种, 秧龄40 d。增加油菜种植密度可促进产量的提升, 但是在 4.5万株· hm-2的基础上继续提高, 产量提升效果不明显, 无法弥补产生的多余劳动成本。因此, 浙油50育苗移栽的最优种植方式应为9月底播种, 秧龄 40 d左右, 保证11月15日前移栽, 种植密度以4.5万~6.0万株· hm-2为宜。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张冬晓. 我国油菜生产的发展与展望[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1, 23(4): 79-81. [本文引用:1]
[2] 王汉中. 中国油料供需形势及问题与发展对策[J]. 中国油料科技产业信息, 2000(3): 2-3. [本文引用:1]
[3] 宋稀, 刘凤兰, 郑普英, . 高密度种植专用油菜重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9): 1800-1806. [本文引用:1]
[4] 朱珊, 李银水, 余常兵, . 密度和氮肥用量对油菜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3, 35(2): 179-184. [本文引用:1]
[5] 董晓芳, 田保明, 姚永芳, . 密度对油菜品种机械化收获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3): 71-74. [本文引用:1]
[6] LEACH J E, STEVENSON H J, RAINBOW A J, et al. Effect of high plant populations on the growth and yield of winter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1999, 132(2): 173-180.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