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兰的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
胡蕾, 申婷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1017

作者简介:胡 蕾,高级实验师,从事农学工作,E-mail:550663034@qq.com

摘要

以杂交兰的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探讨杂交兰的原球茎的诱导、增殖、分化、生根培养,以及练苗移栽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结果表明,原球茎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Hyponex No.1(花宝1号)+6-BA 2.0 mg·L-1+IBA 0.5 mg·L-1+AC 2.0 g·L-1+香蕉泥20 g·L-1+土豆泥10 g·L-1;原球茎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为花宝1号+6-BA 3.0 mg·L-1+NAA0.1 mg·L-1+AC 2.0 g·L-1+香蕉泥20 g·L-1+土豆泥10 g·L-1;原球茎分化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6-BA 1.5 mg·L-1+NAA0.5 mg·L-1+AC 2.0 g·L-1+香蕉泥20 g·L-1+土豆泥10 g·L-1;生根培养基以1/2MS+6-BA 0.5 mg·L-1+NAA1.5 mg·L-1+AC 2.0 g·L-1+香蕉泥20 g·L-1+土豆泥10 g·L-1为佳,移栽基质选用泥炭土:珍珠岩3:1成活率高。

关键词: 杂交兰; 组织培养; 原球茎
中图分类号:S682.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8-9017(2017)02-0259-0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223

杂交兰是国兰与大花蕙兰的杂交品种, 既有国兰的幽香与雅致, 又有大花蕙兰的花大、色艳, 且体积较小, 生育期只有2年, 深受消费者喜爱, 市场前景广阔。但杂交兰种子在自然条件下繁殖困难, 而传统的分株繁殖的繁殖系数低, 难以满足市场需要, 故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来达到快繁的目的。本文对杂交兰的组培与快繁进行研究, 为杂交兰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取杂交兰品种黄金小神童的茎尖为试验材料。

1.2 方法

1.2.1 外植体预处理

从亲本植株上选取长势好、叶片尚未展开的新生侧芽, 取中上部6~13 cm长的侧芽, 切下新芽, 除去肉质根与叶, 削去芽尖。流水冲洗30 min后, 用1%中性洗涤剂浸泡5 min, 再在流水下冲洗30 min后, 用吸水纸吸干水分, 置超净工作台上。无菌条件下对外植体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浸入75%酒精中30 s→ 无菌水冲洗2次→ 84消毒液浸泡15 min→ 无菌水冲洗2次→ 截取3~6 cm茎尖→ 84消毒液浸泡8 min→ 无菌水冲洗5~6次→ 无菌滤纸吸干水分→ 切取2~3 mm的茎尖, 分别接种到诱导培养基、增殖培养基、分化培养基上, 置于室温(25± 1)℃、光照强度1 500~2 000 lx的培养室进行培养。

1.2.2 基本培养基

杂交兰组培主要以MS、1/2MS、Hyponex No.1(花宝1号)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 附加活性炭0.3%, 蔗糖3%, 琼脂0.8%, 香蕉泥2%, 土豆泥1%, pH值5.5~5.8。不同培养阶段附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植物激素, 然后配置分装, 在121 ℃条件下灭菌30 min。

1.2.3 杂交兰原球茎诱导培养基

采用4种杂交兰诱导培养基:(1)MS+6-BA 1.0 mg· L-1+IBA 0.5 mg· L-1; (2)MS+6-BA 2.0 mg· L-1+IBA 0.5 mg· L-1; (3)花宝1号+6-BA 1.0 mg· L-1+IBA 0.5 mg· L-1; (4)花宝1号+6-BA 2.0 mg· L-1+IBA 0.5 mg· L-1。接种后每10 d换1次培养基, 接种20 d左右发现有大量的原球茎产生。30 d后统计原球茎数目, 以及原球茎的生长状况。

1.2.4 杂交兰原球茎增殖培养基

采用9种杂交兰诱导培养基对杂交兰原球茎增殖培养:(5)1/2MS+6-BA 1.0 mg· L-1+NAA 0.1 mg· L-1; (6)1/2MS+6-BA 2.0 mg· L-1+NAA 0.1 mg· L-1; (7)1/2MS+6-BA 3.0 mg· L-1+NAA 0.1 mg· L-1; (8)MS+6-BA 1.0 mg· L-1+NAA 0.1 mg· L-1; (9)MS+6-BA 2.0 mg· L-1+NAA 0.1 mg· L-1; (10)MS+6-BA 3.0 mg· L-1+NAA 0.1 mg· L-1; (11)花宝1号+6-BA 1.0 mg· L-1+NAA 0.1 mg· L-1; (12)花宝1号+6-BA 2.0 mg· L-1+NAA 0.1 mg· L-1; (13)花宝1号+6-BA 3.0 mg· L-1+NAA 0.1 mg· L-1。将初代培养的原球茎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 半个月继代1次, 连续继代3次, 统计增殖数。

1.2.5 杂交兰原球茎分化培养基

采用9种杂交兰诱导培养基对原球茎分化进行研究:(14)1/2MS+6-BA 0.5 mg· L-1+NAA 0.1 mg· L-1; (15)1/2MS+6-BA 0.5 mg· L-1+NAA 0.2 mg· L-1; (16)1/2MS+6-BA 0.5 mg· L-1+NAA 0.5 mg· L-1; (17)1/2MS+6-BA 1.0 mg· L-1+NAA 0.1 mg· L-1; (18)1/2MS+6-BA 1.0 mg· L-1+NAA 0.2 mg· L-1; (19)1/2MS+6-BA 1.0 mg· L-1+NAA 0.5 mg· L-1; (20)1/2MS+6-BA 1.5 mg· L-1+NAA 0.1 mg· L-1; (21)1/2MS+6-BA 1.5 mg· L-1+NAA 0.2 mg· L-1; (22)1/2MS+6-BA 1.5 mg· L-1+NAA 0.5 mg· L-1

1.2.6 丛生芽生根培养基

采用4种杂交兰诱导培养基对丛生芽生根进行研究:(23)1/2MS+6-BA 0.5 mg· L-1+NAA 0.1 mg· L-1; (24)1/2MS+6-BA 0.5 mg· L-1+NAA 0.5 mg· L-1; (25)1/2MS+6-BA 0.5 mg· L-1+NAA 1.0 mg· L-1; (26)1/2MS+6-BA 0.5 mg· L-1+NAA 1.5 mg· L-1。将分化培养基中的小芽接种到4种生根培养基中, 1个月后统计生根率与生长状态。

1.3 炼苗移栽

当小苗长到5 cm左右时, 打开瓶盖, 练苗3 d, 取出小苗, 洗净根部的培养基后, 将根部浸入0.2%多菌灵液3 min, 然后取出晾干后定植于苔鲜、泥炭土:珍珠岩3:1的育苗盘中, 放置阴凉通风处, 于温度25 ℃、湿度80%左右温室中培养。苔鲜提前用0.2%多菌灵液消毒。

2 结果与分析
2.1 原球茎诱导

表1可以看出, 外植体在4号培养基分化的原球茎最多, 诱导率可达120.0%, 而且在生长过程中基本无失绿和死亡现象。1号培养基最差, 诱导率只有43.3%。因此, 4号培养基有利于茎尖的诱导。

表1 不同培养基对杂交兰原球茎诱导的影响
2.2 原球茎增殖

不同的培养基在相同的时间內, 杂交兰原球茎都有增殖, 但增殖倍数不同。从表2中可以看出, 13号是杂交兰原球茎增殖的最佳培养基。

表2 不同培养基对杂交兰原球茎分化的影响
2.3 原球茎分化

将杂交兰原球茎接种到分化培养基中, 可见原球茎增大变绿, 15 d后各培养基均有丛生芽出现, 以后小芽逐渐伸长, 数量逐渐增多。培养30 d后, 分别统计不定芽数量。从表3可以看出, 原球茎在22号培养基中分化效果最佳。

表3 不同培养基对杂交兰原球茎增殖的影响
2.4 丛生芽生根

表4可以看出, 再生苗在4种培养基中生根均达到89%以上, 但通过不同培养基比较, 发现26号培养基最佳, 生根快而且苗长势好。

表4 不同培养基对丛生芽生根的影响
2.5 炼苗移栽

缓苗后(2周左右)用花宝系列肥结合浇水进行叶面施肥, 在泥炭土:珍珠岩3:1的基质上1个月成活率可达90%以上, 且长势良好。

3 小结与讨论

杂交兰茎尖在培养基花宝1号+6-BA 2.0 mg· L-1+IBA 0.5 mg· L-1上可诱导出原球茎, 诱导率可达120%; 原球茎增殖培养基为花宝1号+6-BA 3.0 mg· L-1+NAA 0.1 mg· L-1时增殖倍数最高, 可增殖4.3倍; 原球茎分化培养基为1/2MS+6-BA 1.5 mg· L-1+NAA 0.5 mg· L-1时可分化形成大量的丛生芽; 促进苗生长生根的最佳培养基是1/2MS+6-BA 0.5 mg· L-1+NAA 1.5 mg· L-1, 生根率达到100%; 小苗在泥炭土:珍珠岩3:1的基质上生长良好, 成活率达90%以上。

通过对杂交兰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 发现适量的加入少量活性炭和多次转接可解决外植体的褐变问题。另外, 原球茎切块细小、接种稀疏不利于原球茎的生长, 切块大而密集的繁殖快, 且长势好。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胡蕾, 申婷. 高山处理对杂交兰花期调控作用的影响[J]. 安徽农学通报, 2016, 22(2): 57-58. [本文引用:1]
[2] 张颖, 郭晓东, 王芳, . 蝴蝶兰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J]. 北方园艺, 2010(8): 122-124. [本文引用:1]
[3] 田甜. 蝴蝶兰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初报[J]. 南方农业, 2015, 9(31): 23-24. [本文引用:1]
[4] 宋微, 潘静霞, 吴静. 2种蝴蝶兰组织培养快繁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 2014, 42(6): 55-56.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