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小食心虫对梨不同品种的寄主选择性分析
刘金利, 于丽辰*, 崔丽贤*, 乔广玉, 许长新, 贺丽敏, 焦蕊, 李立涛, 张琳琳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昌黎果树研究所,河北 昌黎 066600
通讯作者:于丽辰(1960—),女,河北保定人,研究员,本科,从事果树植保研究工作,E-mail:ylch825@hotmail.com;崔丽贤(1981—),女,河北赞皇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果树害虫防控技术研究工作,E-mail:lengnuanshiyi1981@163.com

作者简介:刘金利(1981—),男,河北昌黎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果树害虫防控技术研究工作,E-mail:liujinli.2006@163.com

摘要

通过分析梨不同品种的诱蛾量、蛀果率,发现梨小食心虫在梨不同品种间的寄生存在显著差异,黄冠梨诱蛾量最高,雪青梨果实蛀果率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早红考密斯诱蛾量明显少于其他品种,未发现被害果实。

关键词: 梨小食心虫; 寄主; 趋性; 选择性;
中图分类号:S4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7)02-0267-0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226

梨小食心虫属鳞翅目, 小卷叶蛾科[1, 2, 3]。在果树生长周期中危害严重, 防治困难, 造成果品质量下降, 给农民增收造成严重的损失[4, 5, 6, 7, 8, 9]。河北省是梨果产业大省, 其果品生产在果品产业中起着重要作用[10], 梨小食心虫治理工作成了重中之重。本文通过调查梨小食心虫在梨不同品种中的危害特性, 分析梨不同品种对梨小食心虫的抗性, 为梨生产及抗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梨小食心虫诱芯、性诱捕器购买于北京中捷四方科技有限公司。孔庄梨标准示范园, 管理条件较好。梨品种分别为黄冠、绿宝石、蜜梨、南果梨、京白梨、黄金梨、早红考密斯、雪青、红香酥。

1.2 方法

诱蛾量调查。2015年5月开始, 一直到9月底, 在孔庄梨园采用国产梨小性诱芯, 进行性信息素诱捕器的悬挂。同一品种悬挂3个诱捕器, 间隔30 m, 将诱捕器固定在通风且阴面的树枝上, 进行定时定点监测。每周进行1次数据调查记录, 每天上午9:00调查, 将诱集到的梨小食心虫成虫用镊子捡出。性诱芯30 d左右更换1次, 记录更换日期。

蛀果率调查。对调查品种随机选择3棵树, 在每棵树的东、南、西、北4个方位, 各随机调查50个果实, 每棵树调查200个果实, 检查果实被害情况, 记载虫果数, 计算蛀果率。蛀果率/%=(梨小食心虫的虫果数/调查总果实数)× 100。

1.3 数据分析

对诱集到的蛾量、蛀果率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8.0进行Duncan’ s新复极差测验法进行比较, 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梨小食心虫在不同梨品种上的诱蛾量分析

从图1看出, 5月, 9个梨品种的诱蛾量没有显著差异。6月, 红香酥梨诱蛾量为120头, 显著高于其他品种, 京白梨诱蛾量最低, 为38头。7月, 黄冠梨诱蛾量最高, 为560头。8月, 黄冠梨的诱蛾量与其他调查梨品种形成极显著差异, 诱蛾量为960头。

图1 梨小食心虫在不同品种梨上的诱蛾数量

2.2 梨小食心虫在不同梨品种果实上的蛀果率

调查结果(表1)表明, 果实成熟期, 雪青的蛀果率最高, 并与其他品种有极显著差异, 早红考密斯没有发现蛀果。

表1 梨小食心虫在不同梨品种上的蛀果率
3 小结与讨论

在单植梨园果树生长周期中, 梨小食心虫的危害已经严重影响果品的质量[11, 12, 13, 14]。随着梨果实的生长发育, 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危害呈现曲线式的变化规律。在果实和新梢发育初期, 不同品种诱蛾量未见明显区别; 从6月份开始, 不同品种间的诱蛾量明显增多, 而且开始出现差异, 并且差异逐步扩大。从图1看出, 黄冠梨诱蛾量明显增多, 5月至8月, 每个月调查值分别为112、125、560、960头, 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早熟梨早红考密斯在调查期间也诱到了梨小食心虫, 但是数量相对较少, 未发现果实危害。雪青梨在引诱蛾方面显著少于黄冠、绿宝石等品种, 但是果实蛀果率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梨树通常被认为是梨小食心虫的第二寄主[15, 16, 17, 18], 其在梨成熟果实中危害严重。但是在单植梨园调查中, 从梨树开花到果实成熟, 梨小食心虫的发生一直存在。目前, 梨幼果和新梢危害未见报道, 所以, 梨小食心虫完成生活史规律及在单植梨园发生特性值得深入研究。寄主在昆虫定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但是不同的寄主器官危害存在差别, 在单植梨园, 梨树新梢及叶片在梨小食心虫完成世代中扮演何种角色, 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研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REICHART G, BODOR J. Biology of the oriental fruit moth (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 in Hungary[J]. Acta Phytopathologica, 1972, 7: 279-295. [本文引用:1]
[2] 陈梅香, 骆有庆, 赵春江, . 梨小食心虫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 2009 (8): 144-147. [本文引用:1]
[3] 何超, 孟泉科, 花蕾, . 光周期对梨小食心虫滞育诱导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1, 31(20): 6180-6185. [本文引用:1]
[4] 于海利.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 Busck的趋光性及绿光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本文引用:1]
[5] YANG C Y, HAN K S, JIN K J, et al. Control of the oriental fruit moth, Grapholita molesta (Busck) (Lepidoptera: Tortricidae) by mating disruption with sex pheromone in pear orchards[J]. Journal of Asia-Pacific Entomology, 2003, 6(1): 97-104. [本文引用:1]
[6] 冯明祥, 姜瑞德, 王佩圣, . 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研究[J]. 中国果树, 2002 (4): 30-31. [本文引用:1]
[7] 张利军, 陈晓东, 帅赛, . 利用性诱剂防治梨小食心虫的研究试验[J]. 山西农业科学, 2010, 38(7): 97-100. [本文引用:1]
[8] 王凤, 朱烨, 蔡丹群, . 性信息素与化学药剂防治梨小食心虫效果比较[J]. 中国森林病虫, 2013, 32(4): 24-26. [本文引用:1]
[9] 王小兵, 张伟, 何元英. 诱捕器防治库尔勒香梨梨小食心虫效果探讨[J]. 山西果树, 2013 (4): 3-5. [本文引用:1]
[10] 杨念. 河北省梨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2013. [本文引用:1]
[11] 陈湖, 傅友, 张新生, . 沙地梨区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及无公害防治研究[C]//中国园艺学会. 全国第四届梨科研、生产与产业化学术研讨会. 北京: 中国园艺学会, 2005. [本文引用:1]
[12] 罗亚红. 刺梨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研究[J]. 河北农业科学, 2009, 13(12): 20-21. [本文引用:1]
[13] 张仁福, 于江南, 方斌, . 性诱剂在杏园梨小食心虫防治中的应用[J]. 新疆农业科学, 2010, 47(8): 1517-1521. [本文引用:1]
[14] 刘玉光, 顾松东, 李丽莉, . 莱阳地区梨园、桃园、混栽桃梨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J]. 应用昆虫学报, 2013, 50(6): 1538-1545. [本文引用:1]
[15] NAJAR-RODRIGUEZ A, BELLUTTI N, DORN S. Larval performance of the oriental fruit moth across fruits from primary and secondary hosts[J]. Physiological Entomology, 2013, 38(1): 63-70. [本文引用:1]
[16] 杨小凡. 寄主因子对梨小食心虫的发生、生长发育及其产卵选择性的影响[D].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2013. [本文引用:1]
[17] 傅丽君, 赵士熙, 戴小华. 枇杷园梨小食心虫发生与防治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5, 27(3): 425-428. [本文引用:1]
[18] 陈梅香, 骆有庆, 赵春江, . 梨小食心虫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 2009 (8): 144-147. [本文引用:1]
[19] KELBER A. Receptor based models for spontaneous colour choices in flies and butterflies[J]. 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 2001, 99(2): 231-244. [本文引用:1]
[20] CHITTKA L, SPAETHE J. Visual search and the importance of time in complex decision making by bees[J]. Arthropod-Plant Interactions, 2007, 1(1): 37-44. [本文引用:1]
[21] BLIGHT M M, SMART L E. Influence of visual cues and isothiocyanate lures on capture of the pollen beetle, Meligethes aeneus, in field traps[J].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1999, 25(7): 1501-1516. [本文引用:1]
[22] SMITLEY D R, RAO R P, RODEN D B. Role of tree trunks, foliage type, and canopy size in host selection by Lymantria dispar (Lepidoptera: Lymantriidae)[J].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1993, 22(1): 134-140. [本文引用:1]
[23] 唐宇翀, 周成理, 陈晓鸣, . 植食性昆虫产卵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J].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5): 770-777. [本文引用:1]
[24] 钦俊德. 诠释植食性昆虫是怎样选择食料植物的[J]. 生物学通报, 2003, 38(6): 1-3. [本文引用:1]
[25] VEA E V, CHING-CHIEHYU, WEBB D R, et al. Laboratory and field evaluation of insecticides and insect growth regulators for control of the seedcorn maggot[J].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1976, 69(2): 178-180. [本文引用:1]
[26] 杨广, 尤民生. 小菜蛾对蔬菜气味的定向行为[J]. 武夷科学, 2002, 18(1): 73-79. [本文引用:1]
[27] KOSCHIER E H, KOGEL W J D, VISSER J H. Assess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volatile plant compounds to western flower thrips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J].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2000, 26(12): 2643-2655.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