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杀虫剂对甜瓜蚜虫的防治效果
吴声敢, 柳新菊, 苍涛, 安雪花, 吕露, 关文碧, 徐吉洋, 赵学平*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 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培育基地农业部农药残留检测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21
通信作者:赵学平,E-mail:zhaoxueping@tom.com

作者简介:吴声敢(1977—),助理研究员,E-mail: wushenggan@163.com

摘要

为探究不同杀虫剂对甜瓜蚜虫的防治效果,开展了6种杀虫剂对甜瓜蚜虫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浓度下,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和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对甜瓜蚜虫的的防治效果较好,药后7 d防效达95%以上,可用于甜瓜蚜虫的防治。20%啶虫脒可溶粉剂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甜瓜蚜虫的防治效果较差,药后7 d防效分别为66.1%和55.2%。

关键词: 甜瓜; 蚜虫; 杀虫剂; 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8-9017(2017)03-0451-0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328

我国是世界上栽培甜瓜最早的国家之一, 也是世界上甜瓜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国家。据统计, 我国甜瓜种植面积占世界种植面积的45%以上, 产量占50%左右, 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1]。蚜虫是甜瓜上的主要虫害之一, 仅次于温室白粉虱[2]。蚜虫为害时, 其成虫、若虫群集在叶片背面、嫩头和茎上, 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 使瓜叶畸形、卷缩。同时, 还大量排泄蜜露, 诱发霉菌滋生, 降低光合作用。若防治失败时, 将导致甜瓜品质、产量下降, 最终造成经济损失。此外, 蚜虫还传播多种瓜类病毒病, 防治不当将造成更大的损失[3]。因此, 适时、有效防治甜瓜蚜虫显得尤为迫切。目前, 国内有关农药对甜瓜蚜虫的田间防治效果鲜有报道, 仅有范广华等[4]报道0.3%苦参碱水剂等4种生物制剂对甜瓜蚜虫的田间防效。为明确不同农药对甜瓜蚜虫的防治效果, 本文选择3种新型杀虫剂与3种常用杀虫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 以期筛选出防治甜瓜蚜虫的高效低毒药剂, 为甜瓜蚜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20%啶虫脒可溶粉剂(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河北博嘉农业有限公司);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海利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美国杜邦公司); 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

试验在嘉兴市褚大姐甜瓜专业合作社设施大棚内进行, 棚长72 m, 棚宽8 m。试验作物为西薄洛托甜瓜, 栽培方式为爬地栽培, 双蔓整枝。

1.2 处理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以1 hm2制剂用量计), 分别为20%啶虫脒可溶粉剂180 g, 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25 g,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 g, 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600 mL, 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345 mL, 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750 g, 清水为空白对照。每处理重复3次, 共21个小区, 每小区面积约24 m2, 随机区组排列。

2016年6月10日上午, 使用市下SX-LK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操作压力0.2~0.4 MPa)按照常规施药方式对甜瓜全株进行喷雾, 喷雾量按照900 L· hm-2计算。空白对照(CK)处理喷施等量清水。施药时保持匀速前进, 同时使药液尽可能均匀地分布在叶片正反面。试验共施药1次, 每处理喷施完成后, 清洗喷雾器, 以防交叉污染。

1.3 调查项目

每小区固定选择4株, 每株调查4张叶片上的蚜虫数(含若虫和成虫)。施药前, 调查虫口基数; 施药后分别于1、3、7 d调查存活蚜虫数。

1.4 数据分析

甜瓜蚜虫防治效果按下列公式计算[5]

防治效果/%=[1-(CK0× PT1)/(CK1× PT0)]× 100。

式中:PT0、PT1分别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前、后活虫数; CK0、CK1分别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后活虫数。

并使用DPS统计分析软件(9.50版)中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对防治效果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期间, 甜瓜生长正常, 未观察到各处理对甜瓜有药害现象, 表明在供试浓度下各处理对甜瓜安全。

表1可以看出, 药后1 d, 10%溴氰虫酰胺对甜瓜蚜虫的防效最高, 达97.5%; 其次为10%氟啶虫酰胺、22%氟啶虫胺腈、50%吡蚜酮和20%啶虫脒, 防效达86.1%~88.8%。10%吡虫啉对甜瓜蚜虫的防效最差, 只有64.6%, 远低于其他处理。药后3 d, 10%氟啶虫酰胺、22%氟啶虫胺腈和10%溴氰虫酰胺对甜瓜蚜虫的防效最高, 达94.2%~94.3%; 50%吡蚜酮次之, 防效为85.9%。20%啶虫脒和10%吡虫啉较差, 防效为71.2%~77.3%。药后7 d, 10%氟啶虫酰胺、22%氟啶虫胺腈、50%吡蚜酮和10%溴氰虫酰胺对甜瓜蚜虫的防效无显著性差异且防效较好, 达95.1%~99.6%。显著高于20%啶虫脒和10%吡虫啉的防效, 其防效分别为66.1%和55.2%。

表1 6种杀虫剂处理对甜瓜蚜虫的田间防治效果

从上述结果来看, 10%溴氰虫酰胺处理在药后1 d时对甜瓜蚜虫的防效就达到97.5%, 药后7 d时防效达95.1%, 表明其速效性好, 且药效持效时间至少7 d。此结果与何翠娟等[6, 7]报道的10%溴氰虫酰胺对小白菜蚜虫和棉花蚜虫的防效一致。50%吡蚜酮、22%氟啶虫胺腈和10%氟啶虫酰胺等3种农药对甜瓜蚜虫的防效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从药后1 d的86.9%~88.8%, 增至药后7 d时的98.5%~99.6%, 表明其速效性较好, 且药效持效时间至少7 d。20%啶虫脒对甜瓜蚜虫的速效性较好, 药后1 d防效达86.1%。但持效性较差, 药后7 d防效降到66.1%。相对其他处理而言, 10%吡虫啉对甜瓜蚜虫的速效性最差, 其药后1 d的防效只有64.6%, 且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持效性不好, 药后7 d防效降至55.2%。

3 小结与讨论

吡虫啉和啶虫脒均属于新型烟碱类杀虫剂, 主要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的害虫, 如蚜虫、飞虱等, 在我国各地被广泛使用。但近年来有关蚜虫对此类农药产生抗药性的报道日益增多, 抗性发生现象逐渐普遍[8, 9, 10, 11]。王开运等[8]最早于2000年就监测到山东聊城瓜(棉)蚜种群对吡虫啉就有9.6倍的抗药性; 高占林等[9]报道河北省棉蚜对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抗药性, 最高抗性倍数已分别达到55.02和25.83倍; 彭波等[10]报道了山东省苹果黄蚜对吡虫啉和啶虫脒的最高抗性倍数已分别达到72.0和18.6倍; 王利平等[11]研究表明, 山东省桃蚜种群均对啶虫脒、吡虫啉产生了不同水平的抗性, 其中啶虫脒的抗性倍数为23.63倍, 吡虫啉的抗性倍数为14.40倍。本试验结果表明, 20%啶虫脒可溶粉剂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甜瓜蚜虫的防效相对较差, 这可能与甜瓜蚜虫的抗药性有关。因此, 在甜瓜蚜虫实际防治时, 应慎用吡虫啉或啶虫脒, 或与其他作用方式杀虫剂进行交替、轮换使用。

氟啶虫胺腈是一种新颖的磺酰亚胺类杀虫剂, 对蚜虫、粉虱、介壳虫等刺吸式害虫具有很好的防效。但其对蜜蜂的毒性均为高毒, 其急性接触和急性经口LD50值分别为每只蜂0.379和0.146 μ g[12]。由于大棚栽培甜瓜日益增多, 且部分瓜农使用蜜蜂进行授粉。因此, 在使用氟啶虫胺腈时, 应注意对蜜蜂的保护。

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和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等杀虫剂对甜瓜蚜虫具有很好的防效, 可在甜瓜生产中用于蚜虫的防治, 其中氟啶虫胺腈使用时应注意对蜜蜂的保护。20%啶虫脒可溶粉剂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对甜瓜蚜虫的防治效果较差, 在甜瓜蚜虫实际防治时, 应慎用或与其他作用方式杀虫剂进行交替轮换使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程鸿, 孔维萍, 苏永金, . 我国甜瓜白粉病研究进展及生理小种的初步鉴定[J]. 长江蔬菜(学术版), 2011(18): 1-5. [本文引用:1]
[2] 陈彩贤. 棚栽日本网纹甜瓜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查[J]. 广西农学报, 2010, 25(6): 32-34. [本文引用:1]
[3] 闫东升. 西瓜甜瓜害虫: 叶螨和瓜蚜的发生和防治[J]. 中国农业信息, 2015(17): 30. [本文引用:1]
[4] 范广华, 赵文路, 马燕, . 几种生物制剂防治甜瓜蚜虫试验[J]. 蔬菜, 2011(11): 54-55. [本文引用:1]
[5]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虫剂防治马铃薯等作物蚜虫: GB/T 17980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虫剂防治马铃薯等作物蚜虫: GB/T 17980. 15—2000[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0. [本文引用:1]
[6] 何翠娟, 方朝阳. 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对蔬菜害虫的防治效果、使用技术和推广前景[J]. 世界农药, 2013(6): 44-48. [本文引用:1]
[7] 刘虹伶, 刘旭. 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防治棉花蚜虫田间药效试验[J]. 四川农业科技, 2013(10): 37. [本文引用:1]
[8] 王开运, 姜兴印, 仪美芹, . 山东省主要菜区瓜(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抗药性及机理研究[J]. 农药学学报, 2000, 2(3): 19-24. [本文引用:2]
[9] 高占林, 李耀发, 党志红, . 河北省不同地区棉蚜对吡虫啉等杀虫剂抗药性发展动态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1(3): 81-84. [本文引用:2]
[10] 彭波, 司树鼎, 栾炳辉, . 山东省主要苹果产区苹果黄蚜抗药性水平监测[J]. 中国果树, 2010(5): 48-51, 54. [本文引用:2]
[11] 王利平, 柳蕴芬, 张伟. 山东省桃蚜(Myzus persicae)对啶虫脒、吡虫啉的抗药性[J]. 中国蔬菜, 2016(2): 48-51. [本文引用:2]
[12] PPDB: Pesticide Properties DataBase [DB/OL]. [2016-08-13]. http://sitem.herts.ac.uk/aeru/ppdb/en/Reports/1669.htm.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