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杨梅白蚁发生规律与监测防治技术
沈颖
浙江省农药检定管理所,浙江 杭州 310020

作者简介:沈 颖(1989—),女,硕士,从事杨梅病虫害及其防治研究工作,E-mail:shenying0227@126.com

摘要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杨梅园白蚁为害,通过实地踏查和多点详查等方法,摸清浙江省杨梅产区发生为害的白蚁种类、为害特点和影响发生因子,初步确定了白蚁种类与为害情况、种群数量与巢群动态监测、栽培管理与气象因子等监测调查项目,制定预测预报方法,提出加强栽培管理、点灯诱杀、毒饵诱杀和白蚁监测控制系统等综合防控技术,控制白蚁发生为害,保障杨梅丰产丰收。

关键词: 杨梅; 白蚁; 发生规律; 监测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6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8-9017(2017)03-0453-04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329

杨梅是城乡居民喜爱的鲜食水果, 是浙江最具特色的经济生态树, 种植面积逐年加大, 产值近50亿元, 已成为浙江省第一大特产果树[1]。近年来, 浙江省黄岩、兰溪、慈溪、余姚、余杭等地杨梅老产区普遍遭受白蚁为害, 轻者生长发育迟缓, 结果量减少, 品质下降, 严重者树叶发黄, 枝干枯死, 甚至全株死亡, 杨梅产量和质量均受到很大影响[2, 3, 4, 5]。目前针对部分杨梅主产区白蚁的发生与为害已有一些报道, 但尚未见监测预报与集成配套防治技术[2, 3, 4, 5], 影响综合防治技术的实施。为了进一步探明浙江省杨梅白蚁发生为害、种群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研究提出监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 有效防控杨梅白蚁为害, 几年来, 笔者对杨梅白蚁发生规律与监测防治技术进行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 现将有关结果综合整理如下。

1 杨梅白蚁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1.1 种类与生活习性

浙江省为害杨梅的白蚁有2科8属11种, 其中白蚁科土白蚁属的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大白蚁属的黄翅大白蚁Macrotermes barneyi Light和鼻白蚁科乳白蚁属的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散白蚁属的黄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speratus Rolbe等是杨梅园优势种。

白蚁是营群体生活的社会性昆虫, 恋巢性很强, 具有独特的巢穴结构、品系分类、生活史和行为特征等。黑翅土白蚁通常群集营巢于地下, 初期巢位很浅, 仅10~15 cm, 而成熟后的老龄巢可深入地下2~5 m。以主巢为中心, 周围布满大小不等的副巢, 均有蚁路相通。主巢中一般有1对蚁王和蚁后, 体型大, 尤其蚁后有极其膨大的腹部, 起交配产卵扩展巢群的重要作用。在整个巢群中数量最多的是没有生殖机能, 承担蚁巢建设、护卫工作的工蚁和兵蚁, 工蚁形态接近幼体, 主要承担筑巢、觅食、育幼等任务, 兵蚁数量比工蚁少, 是蚁巢的保卫者。

生活史复杂[6]。由图1可见, 在浙江年发生1代, 从卵孵化为幼虫, 幼虫分化为工蚁、兵蚁等不同品级, 卵孵化至出现工蚁或兵蚁均需经3次脱皮, 工蚁出现一般需要21~24 d, 每个龄期6~8 d, 兵蚁因龄期经历时间较长(11~12 d), 往往出现在工蚁之后, 部分幼虫发育成为具有繁殖能力的有翅成虫, 在5— 6月气温20 ℃以上, 相对湿度85%以上的闷热天气夜晚或雷雨前后通过分飞孔集群分飞, 脱翅交配, 然后另建新巢。巢群内白蚁行为往往与其群体生活相互配合协调, 除筑巢行为外, 还有分群、觅食、跟踪、交哺、同类相食、告警防卫和趋暗趋暖趋湿等行为。乳白蚁喜在树干、树身内或根下营巢, 巢顶离土面约30 cm, 树干上有泥路, 宽约4 cm, 但无泥被。

图1 黑翅土白蚁生活史

1.2 为害特点

每年4月初, 工蚁开始在土中咬食杨梅树根部, 气温20 ℃左右出土啃食树皮, 为害树干, 并沿树干筑泥路直达树梢, 致使被害杨梅树根部腐烂不能吸取水分和养分等物质, 树干韧皮部及木质部受到损害, 无法上下输送水分、养分, 根系、叶片、枝梢及果实呈“ 饥饿” 状态, 导致叶黄脱落, 或半边树体发黄枯萎, 严重为害的杨梅整株死亡。白蚁还能啃食树桩、死树, 在山地除为害杨梅外, 还为害桃、梨、柑橘等果树及松、杉等林木。白蚁侵害杨梅根部时, 因在地下, 很难被察觉; 而侵害树干及茎部时, 因树皮外侧会出现一条或多条蚁虫经过的“ 泥路” , 是白蚁活动、取食、为害地表的迹象, 较易被发现。树干上常常整体或部分布满泥被、泥线(高度多在1~5 m), 有时泥被可环绕整个树干, 形成泥套, 用手剥开新鲜的泥线、泥被, 可见蚁路内有白蚁在频繁活动。2种土栖白蚁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大白蚁在浙江黄岩、兰溪、慈溪、桐庐等地为害严重, 分布面广, 对杨梅果树的为害表现为“ 先蛀干枯, 后蛀生活” 的特征, 先将树干上的枯皮层啃食, 然后侵入韧皮部, 取食成圈状, 使营养输导组织遭到破坏, 后期逐渐向木质部深入。乳白蚁主要为害杨梅根部、髓部已经枯死老化的木纤维部分, 使树木活体外表失去保护层, 导致果树髓部老化加快, 并逐渐形成中空, 使树木抗倒伏能力差, 长势衰弱, 甚至整体逐渐枯死。黄胸散白蚁以蛀食果树木质部为主, 其为害大都局限于树基部, 常见于树基部、树桩、活树的枯朽部位等, 受害果树枝叶萎黄, 营养差, 树皮缝隙枝杈断面有少量蚁路和排泄物等迹象, 为害性比土栖白蚁和乳白蚁小。

1.3 影响发生因子

杨梅园白蚁为害与树龄树势、地理环境、土壤结构、气候因子及果园管理措施等关系密切。

1.3.1 树龄树势

白蚁对生长健壮的杨梅苗木和大树为害较少, 主要为害管理不善生长衰弱的幼苗根部或根茎部、嫁接苗的砧木和树龄较长的老树。因自然原因和人工不适当修剪造成伤口或病虫害严重的杨梅树, 树体裂缝较多且深, 也极易成为分飞的有翅成虫和寻食的工蚁入侵为害的场所。杨梅苗的根可全部被食尽, 使苗木成为一条干枯的立木, 较大的苗木, 常先为害地下2~5 cm的根茎交界处树皮, 使其环状剥皮, 造成苗木枯死。受旱或遭遇雷劈等自然灾害的杨梅大树, 常因根部遭遇白蚁侵蚀而彻底死亡。

1.3.2 地形地势和土壤条件

白蚁喜湿怕渍, 巢多选择在岗地, 东南向坡地的高墩、陡坎、土丘等地势较高的地方, 杨梅园地处坡地、山岗, 地势干爽, 免于水淹, 有利于白蚁筑巢。蚁巢多筑于地下, 地面筑蚁路、泥被, 树上做泥路、泥套, 因此土壤酸碱度、土壤湿度和深度均影响白蚁生存发展。浙江山地土壤多为pH值趋于酸性的黄壤土, 近年来随着杨梅效益提升, 杨梅园管理逐渐精细, 肥水充足, 土壤腐殖质增多, 有利于白蚁的发生和为害, 且部分地区果农对梅园进行全垦深挖, 造成白蚁因食料缺乏转而侵害杨梅树。因此近年来各地杨梅园白蚁为害逐渐增多。

1.3.3 气候因子

白蚁整个活动期在4— 11月, 最佳活动温度为25~28 ℃, 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天气转暖时外出活动, 4月中旬平均气温稳定在15 ℃以上, 雨期较长、雨量均匀而少暴雨时, 白蚁活动猖獗, 为害树木逐渐加剧, 为害范围不断扩大; 秋季气候干燥、温度适中、遇上连续晴朗天气时, 白蚁倾巢出洞上树为害, 一般一个主巢可为害距巢20~25 m的果树, 每年春、秋两季成为白蚁为害高峰期; 夏季日平均温度超过35 ℃时白蚁活动减弱, 深秋温度较低时回归主巢附近, 靠近蚁巢周围的杨梅树受害往往更重, 低于10 ℃后逐步转入巢内越冬。温度对白蚁产卵和发育也有较明显影响, 平均气温升高卵期缩短, 初期单腔巢群的蚁巢, 因结构简单, 缺乏保温保湿能力, 产卵出现季节性间歇, 冬季土温下降后停止产卵, 至翌年4月土温回升到20 ℃以上才又开始产卵。成熟后的蚁巢, 巢腔壁能保持巢内温湿度的相对稳定, 蚁巢内常年贮有大量的卵, 给蚁群长期生存创造了条件。白蚁脱翅入土建巢时需要较多的水分, 每年5— 6月正是多雨季节, 雨水多, 对白蚁分飞繁衍十分有利, 若春季气温低, 雨水少, 则会推迟白蚁的分飞时间。

2 杨梅白蚁监测预报

在对杨梅白蚁种群发生动态监测、影响发生因素调查分析和基层测报实践基础上, 确定了白蚁种类及发生为害情况调查、巢群动态监测、栽培管理与气象等调查项目, 提出发生为害趋势预测方法。

2.1 监测调查方法

2.1.1 白蚁种类与为害情况调查

监测调查时间为每年4— 11月, 选择杨梅园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杨梅树各5株, 观察记录树体长势, 白蚁取食树皮和木质部的受害范围和外观受害程度, 测量被害树树干直径、泥被高度, 泥被高度分为6级:0级, 地上部分没有泥被; 1级, > 0~50 cm; 2级, > 50~100 cm; 3级, > 100~150 cm; 4级, > 150~200 cm; 5级, ≥ 200 cm。根据泥被高度分级和白蚁株为害率确定白蚁株为害严重度。采集蚁道内白蚁的兵蚁或工蚁, 保存于70%酒精的小瓶子中, 做好标签, 作为1个标本单位, 带回室内进行种类的鉴定。每年5— 6月白蚁分飞期, 通过灯下诱虫, 了解白蚁有翅成虫发生情况。各次调查均选择在晴天, 并记录调查前天气情况。

白蚁株为害率/%=受白蚁为害的总株数/该树种调查的总株数× 100;

白蚁株为害严重度/%=(∑ 级数× 该等级受白蚁为害的总株数)/(调查的总株数× 最高级数)× 100。

2.1.2 白蚁种群数量与巢群动态监测

若观察杨梅树受白蚁为害较为严重, 株为害率较高, 泥道内白蚁活动频繁, 则进一步系统监测白蚁种群数量和巢群动态。监测方法同阮冠华等[7]研究方法, 选择方形塑料框(规格为长× 宽× 高为13 cm× 6 cm× 13 cm)作为监测站, 框内放置4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块(规格为10 cm× 2.5 cm× 2.5 cm)。在有白蚁为害严重的树桩周围以50 cm的间距埋设监测站, 监测站竖直埋设在距地面约5 cm深处的土壤中, 每个监测站四周用土塞紧, 便于周围白蚁自由进入。埋设过程中, 每个监测站上方均用一块塑料布覆盖, 一方面避免雨水渗进监测站影响白蚁对饵木的取食, 另一方面便于对进入监测站内的白蚁进行检查。每个栖息有白蚁的树桩周围各埋设32个监测站, 埋好后用示意图对每个巢的监测站埋设方式进行记录, 以方便后续检查时查找。每半个月对监测站内的白蚁活动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时, 如果同一个树桩周围5个以上的监测站内都有白蚁进入取食, 则将距树桩最近处的1~2个监测站内的所有白蚁收集起来, 在室内于培养皿内用浸有0.5%尼罗蓝A溶液或0.5%中性红溶液的滤纸对白蚁进行染色标记处理, 标记处理的白蚁至少可以保持15 d不掉色。所有白蚁被染色标记后, 对其数量进行统计。然后将这些已计数的染色白蚁放回原监测站内。7 d后, 将树桩周围所有监测站内的白蚁收集起来, 统计其数量及这些白蚁中带有染色标记的白蚁数量, 同时将含有染色标记白蚁的监测站位置记录在示意图上。根据具有染色标记白蚁的监测站位置确定白蚁巢群大致活动范围。同时根据标记-重捕技术估算种群数量。

巢群个体总数估算值/头=(染色标记白蚁数× 7 d后收集白蚁总数)/收集白蚁中染色标记白蚁数。

2.1.3 栽培管理与气象等调查记载

对被害杨梅树周围土壤进行观察, 调查蚁巢情况。调查杨梅树龄、树势、栽培品种, 杨梅园地理环境、土壤结构、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用药情况, 观察杨梅园气象条件情况等。

2.2 预测方法

根据杨梅园白蚁的发生为害情况、种群数量和巢群活动范围, 杨梅树龄树势、杨梅园地理环境、温度等气象条件因素, 综合预测杨梅白蚁的发生为害趋势。当杨梅园白蚁种群数量、活动范围和为害严重度呈明显上升趋势, 周边松树等白蚁喜食木材较多、园区管理不善、病虫害为害重、杨梅树势衰弱、老树较多, 天气高温高湿, 则杨梅白蚁有发生为害加重趋势。

3 杨梅白蚁防治技术

杨梅白蚁防治必须坚持“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 的方针, 系统和综合地运用多种防治方法[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才能达到有效防治目的。

3.1 加强栽培管理

果园注重培土, 积极提倡果园留草栽培, 创造有利于杨梅根系生长的条件; 增施钾肥及有机肥, 提高土壤肥力, 夏秋梢注意整形修剪, 以培养健壮树势。及时挖掉枯死残桩、死树, 清扫枯枝落叶并及时烧毁, 减少蚁源。

3.2 点灯诱杀

5— 6月可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或其他灯具, 在有翅蚁出巢分飞时, 利用趋光性诱杀有翅成虫, 减少虫源基数。

3.3 毒饵诱杀

4— 11月, 将松木粉或晒干磨粉的甘蔗粉, 加入适量阿维菌素饵剂, 充分混合制成毒饵, 外用透气的薄纸包裹, 放于有白蚁为害的杨梅树主干边, 上盖塑料薄膜, 再压上土块或石块。利用松木粉或甘蔗粉的气味吸引白蚁取食, 并将药剂带回蚁巢, 通过交哺等行为达到诱杀整巢白蚁的目的。若白蚁为害严重, 可根据地势特征、地面蚁路走向、分群孔等特征综合判断蚁巢位置, 在越冬期用人工挖巢、巢内灌水、火烧熏烟等方法整巢消灭白蚁。

3.4 白蚁监测控制系统

在白蚁活动频繁、为害程度较重地带, 埋设装有带缓慢致死效果的饵剂的监测站, 每隔1个月检查饵剂消耗情况和白蚁活动情况, 及时补充饵剂, 引诱工蚁取食并带回蚁巢, 通过交哺等行为让其他白蚁取食毒饵, 从而杀灭整巢白蚁。若连续3个月均没有白蚁活动, 而对照巢的监测站内仍有许多白蚁活动, 说明应用的饵剂已将该巢白蚁全部消灭。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许渭根, 龚洁强, 汪国云, . 杨梅园白蚁为害现状和防治对策[J]. 中国植保导刊, 2006, 26(12): 24-25. [本文引用:1]
[2] 葛有良, 洪美萍, 华爱君. 白蚁对杨梅的为害及其防治[J]. 中国南方果树, 2007, 36(2): 43. [本文引用:2]
[3] 陈宗良, 吴建能, 徐荣耀. 白蚁在杨梅上的为害及其防治[J]. 宁波农业科技, 1999(2): 31-32. [本文引用:2]
[4] 唐成庆, 黄跃华, 章庆辉. 兰溪杨梅白蚁为害现状及防治措施[J]. 现代园艺, 2007(8): 31-32. [本文引用:2]
[5] 陈卫民. 杨梅园白蚁为害和防治技术[J]. 浙江柑橘, 2003, 20(3): 34-35. [本文引用:2]
[6] 唐宏, 陈静, 廖勇, . 林木黑翅土白蚁生物学特性研究综述[J]. 南方农业, 2014, 8(1): 43-48. [本文引用:1]
[7] 阮冠华, 李静, 莫建初. 饵剂控制黑胸散白蚁群体的效果[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4, 31(5): 768-773. [本文引用:1]
[8] 余如土, 林华良, 王晓方. 天王星防治东魁杨梅白蚁的效果[J]. 浙江柑橘, 2003, 23(2): 34-35. [本文引用:1]
[9] 李其义, 金诚, 杜兆培. 林区黑翅土白蚁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J]. 森林保护, 2002, 6(23): 29. [本文引用:1]
[10] 钟武洪, 张玉荣, 周刚. 园林树木白蚁的为害及其防治对策[J]. 湖南林业科技, 2004, 31(5): 52-53. [本文引用:1]
[11] 郑成龙, 徐金汉. 园林植物白蚁发生为害的特点[J]. 武夷科学, 2011, 27: 74-79. [本文引用:1]
[12] 文平, 嵇保中, 刘曙雯. 园林树木白蚁为害的调查与评价[J]. 林业科技开发, 2009, 23(4): 34-39. [本文引用:1]
[13] 熊国文. 白蚁对木本果树的为害率调查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8): 129-130. [本文引用:1]
[14] 李涛, 张圣喜, 覃皓, . 黑翅土白蚁在金秋梨上的发生为害调查初报[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13): 328-331. [本文引用:1]
[15] 张玉厚. 皖西大别山林区黑翅土白蚁发生类型的调查研究[J]. 河北农业科学, 2007, 11(4): 58-59, 61. [本文引用:1]
[16] 甘青, 贺珑, 罗洪. 杨梅园投放诱杀包防治白蚁研究[J]. 农业灾害研究, 2003, 3(8): 15-16.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