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芍药油用品种在杭州的结实特性表现
史小华, 马广莹*, 金亮, 朱开元, 周江华, 邹清成, 张加强
浙江省萧山棉麻研究所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开发中心,浙江 杭州 311202
通信作者:马广莹,E-mail: magypetunia@aliyun.com

作者简介:史小华(1980—),女,陕西扶风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引种栽培与遗传育种,E-mail:shxh2004@163.com

摘要

对10个芍药品种引种到杭州的物候期、植株长势、结实特性和抗病性等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杭白芍和紫凤羽各指标表现优良,结实量高且抗性强,可作为杭州推广种植的油用芍药专用品种。本研究为芍药籽油开发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芍药; 油用品种; 引种; 结实特性; 杭州
中图分类号:S68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7)03-0459-0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331

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为我国传统名花, 与牡丹并称为“ 花王” 与“ 花相” , 具有重要的观赏、药用和商业开发利用价值。近年来, 随着油用牡丹品种筛选和籽油成分鉴定工作的全面展开, 牡丹籽油已于2011年3月22日获得新资源食品批准(卫生部公告2011年第9号), 但油用牡丹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甘肃等北方地区, 在夏季高温高湿的浙江省内仅有小面积试种。

芍药与牡丹同科同属, 生物学性状与牡丹有很大的相似性。芍药比牡丹适应性更广, 芍药种子单株产量与牡丹凤丹差异较小, 芍药种子含油率及籽油脂肪酸成份均优于牡丹凤丹, 且可实现机械化采收[1]。浙江是芍药(杭白芍)传统种植区, 因而筛选出适应浙江夏季高温高湿气候条件种植的油用芍药很有必要。但国内外关于芍药种子的开发利用研究却刚刚起步, 查素娥等[2]筛选出适宜洛阳地区种植的观赏兼油用的2个芍药品种; 谭真真等[1]筛选出2个具有油用开发潜力的品种, 但是所筛选品种的结实表现也仅限于原产地, 引种到其他地方的结实性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是否适于浙江种植也亟待考察。

本试验初步选择10个结实率较高的芍药品种, 从物候期、植株性状、结实性状、抗病性等进行综合调查分析, 筛选出结实量高、适宜杭州推广种植的油用芍药专用品种, 为芍药籽油开发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研究材料为本单位芍药良种繁育基地内引进和收集的经过初步筛选的结实率较高的10个芍药品种杭白芍、紫凤羽、白莲、粉玉奴、金星闪烁、金星烂漫、莲台、佛光烛影, 奇花露霜, 金簪刺玉, 均为6年生。供试芍药品种均为2012年分别从山东菏泽与浙江磐安等地引进的2年生苗, 栽植第2年芍药即开花, 第4年开始稳产。

1.2 方法

1.2.1 物候期及抗病性观测

于2016年3— 9月底, 从每个芍药品种中随机挑选10株, 观察并记录芍药的芽出土期、现蕾期、盛花期、果实膨大期、果实成熟期和枯叶期6个阶段, 每个时期以60%样株达到该时期特征为准。开花前每周观察2次, 开花时每天观察1次。同时, 观察鉴定并记录芍药植株的感病类型和抗病性等级。

1.2.2 植株和结实性状指标的测定

每个品种随机选取5株, 分别观测芍药的株高、冠幅、穗型、花型、分株数、结实枝数、蓇葖果数、蓇葖果心皮数、每心皮种子数、种子千粒重、每株种子数等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候期及抗病性表现

引种的10个芍药品种均能在杭州正常生长, 物候期与其在原产地有一定差异, 这与江南地区夏季高温湿热的气候有密切关系。

表1可知, 10个芍药品种的芽出土期集中在2016年3月4— 5日, 芽出土期比北方提前5 d左右。现蕾期集中在3月20— 28日; 盛花期各品种差异较大, 紫凤羽最早于4月18日盛开, 莲台5月3日才到盛花期, 相差半个月, 盛花期比原产地提早5~10 d。据观察结果, 10个芍药品种从第1朵紫凤羽4月16日开花到莲台最后1朵5月10日凋谢持续近1个月, 花期持续时间较长, 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果实膨大期基本为盛花期过后5~8 d, 较原产地提早7~10 d。果实成熟期集中于7月18— 22日; 白莲与奇花露霜最早于8月26日叶子开始枯萎, 紫凤羽的绿叶持续时间较其他几个品种多5~22 d, 主要是因为紫凤羽能够通过调控自身保护酶系统保持较高的活性, 有效清除体内活性氧, 保护细胞结构, 减少高温伤害, 从而延缓植株死亡[3]

表1 不同芍药品种物候期及抗病性

10个芍药品种的抗病性总体表现良好, 均能在杭州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正常生长。其中, 紫凤羽、杭白芍、莲台、金星闪烁和金星烂漫的抗病性较强。2016年4月份芍药开花至果实成熟, 杭州的平均降雨量较往年明显偏多, 试验地芍药6月份每周1次连续喷施3次百菌清和吡虫啉, 对芍药灰霉病、褐斑病和蚧壳虫等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然而由于连续降雨使得芍药成花率有所降低, 蓇葖果也出现部分霉烂, 影响了芍药的结实率。

2.2 植株性状表现

表2可见, 引进筛选的10个结实率较高的芍药品种花型主要为单瓣型和托桂型, 花色多为白、红和复色。药用栽培品种杭白芍在浙江省各地有悠久的栽培历史, 并有形态上的相应分化, 已形成稳定遗传的3个不同花色(红色、粉红色和白色), 株型中等, 花穗基本不分叉, 偶有2~3个分叉。紫凤羽, 花紫红, 植株高大, 穗型多为3分叉, 也有4~5分叉, 这也是紫凤羽开花量大、花期长、结实多的主要原因, 也与植株年龄、营养状况和栽培条件等有关。笔者在菏泽曹州牡丹园调查发现, 10年生以上无病害植株多为4~5分叉。白莲, 花色纯白, 穗型1~3分叉, 花冠形似莲花。金簪刺玉和佛光烛影无分叉, 莲台和金簪刺玉的花冠较小。

表2 不同芍药品种植株性状比较
2.3 不结实特性及产量表现

对10个芍药品种结实情况调查表明, 单株产量50 g以上的是杭白芍与紫凤羽, 金簪刺玉和奇花露霜的单株产量在10 g以下。影响芍药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为单株结实枝数、蓇葖果数、蓇葖果心皮数、每心皮种子数、千粒重等。

表3可以看出, 平均分株数为5.2~7.2株, 单株结实枝数最高不超过5个; 蓇葖果数因品种穗型不同而差异较大; 蓇葖果心皮数3.25~4.67个, 杭白芍每心皮种子数最高, 平均值为7粒; 紫凤羽、白莲与粉玉奴每心皮种子数均在5粒以上; 金簪刺玉和佛光烛影的每心皮种子数最低, 为3.6粒; 千粒重是体现种子大小与饱满程度的一项指标, 也是田间预测产量时的重要依据。杭白芍、紫凤羽、莲台等9个芍药品种的千粒重都在200 g以上; 紫凤羽的千粒重最大, 为237.2 g。

表3 不同芍药品种结实性状及产量比较

药用型芍药杭白芍在栽培品种中结实能力最强, 平均每株有4.3个结实枝, 结实枝蓇葖果数7.53个, 每个蓇葖果由4.67个心皮组成, 每个心皮平均有7粒种子, 单株产量高达57.59 g, 667 m2产量可达126.7 kg。紫凤羽因穗型多为3分叉, 尽管蓇葖果心皮数和每心皮种子数都少于杭白芍, 但是每个结实枝上的蓇葖果数比杭白芍多, 千粒重也大于杭白芍, 单株产量可达52.30 g。

按照667 m2种植2 200株的密度折算, 10个芍药品种的667 m2产量排序为杭白芍> 紫凤羽> 白莲> 粉玉奴> 金星闪烁> 金星烂漫> 莲台> 佛光烛影> 奇花露霜> 金簪刺玉。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10个芍药品种在杭州的观赏性、结实性和抗性等方面综合比较, 杭白芍和紫凤羽作为油用品种非常适合在杭州地区栽植, 其次白莲和粉玉奴作为单瓣型芍药, 雌雄蕊发育正常, 花粉量大, 只要加强高温高湿季节的病害预防, 也可作为备选油用品种。其他几个芍药品种, 作为典型的托桂型, 雌蕊发育正常、雄蕊完全瓣化, 可以作为杂交育种优良的母本, 节省去雄的用工。

杭白芍, 作为浙江省传统的道地药材, 完全能适应浙江省夏季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加之栽培历史悠久, 形态上也有相应分化, 已形成稳定遗传的3个不同花色(红色、粉红色和白色).陈丙銮等[4]应用RAPD的分子标记研究也表明, 杭白芍红色、粉红色和白色居群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变异。因此, 不同花色的杭白芍在结实率、长势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作为油用品种, 很多优良性状要求与药用不同。有待于后续从不同的花色居群中筛选出更加优良的油用品种。紫凤羽, 茎粗壮, 叶片特肥大[5], 穗型3~5个分叉, 花朵多而艳丽, 花期长, 植株绿叶期较长, 对高温的抵御能力强, 具有较强的耐热性, 是适合在夏季高温地区栽培的优良品种, 作为油用品种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2016年芍药开花至果实成熟, 杭州的平均降雨量明显偏多, 其中4月份杭州的降雨量创历史记录, 5月份杭州的降雨量为1974年以来最多。试验地芍药6月份每周1次连续喷3次百菌清和吡虫啉, 对芍药病虫害起到一定预防作用, 10个芍药品种均能在杭州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正常生长, 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然而由于连续降雨使得芍药成花率有所降低, 蓇葖果也出现部分霉烂, 影响了芍药的结实率, 导致产量偏低, 试验数据有待进一步积累完善。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谭真真, 王雁. 芍药与牡丹凤丹油用开发比较研究[C]//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 2014: 511-515. [本文引用:2]
[2] 查素娥, 高凯, 李晓慧, . 芍药籽油含油率及成分比较试验[J]. 中国园艺文摘, 2015(4): 216-218. [本文引用:1]
[3] 韩晨霞. 芍药耐热生理机制的初步研究[D]. 扬州: 扬州大学, 2013. [本文引用:1]
[4] 陈丙銮, 杭悦宇, 周义锋, . 白芍传统品种原植物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3, 12(2): 17-21. [本文引用:1]
[5] 郭先锋, 刘爱青, 黄雪, . 山东地区托桂型芍药品种的调查与分类[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11): 317-323.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