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阿里山系珍稀地衣资源初探
韩鸿翼1, 夏湛恩2,*, 吴文娟2, 余惠飞1, 韩省华2
1.浙江省华丹农业微生物资源应用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1
2.杭州华丹农产品有限公司 院士工作站,浙江 杭州 310024
通信作者:夏湛恩(1941—),男,上海人,研究员,学士,从事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 565692559@qq.com

作者简介:韩鸿翼(1991—),男,浙江杭州人,助理农艺师,学士,从事农业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158406097@qq.com

摘要

在中国台湾阿里山系、太鲁阁海拔2 750 m以上的山区中,发现2种珍稀地衣资源——松萝与大叶梅衣。简要介绍其形态学特征与医药价值。

关键词: 阿里山; 松萝; 大叶梅衣; 壳状地衣
中图分类号:S56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7)03-0526-0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350

应海峡两岸菇业协会的邀请, 于2016年8月到台湾多地进行考察, 在台湾阿里山系、太鲁阁地区海拔2 750 m的大山深处, 发现珍稀地衣— — 松萝、大叶梅衣等的野生品种。现简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此次考察自台北出发, 自行驾车先后赶赴新竹、台中、南投、彰化、花莲等地, 途径阿里山系、日月潭及太鲁阁地区。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查阅文献资料, 以及与民间协会、企业家交流的方法, 对沿路风土人情、菌菇产品等进行实地考察和交流, 亦对台湾不同地区的农业情况进行考察。

本次考察的重点地区在阿里山系、太鲁阁山区, 海拔2 750 m以上, 常年气温在15~25 ℃, 没有大寒大暑, 属温润的海洋性气候, 不时有季风吹到, 风力除台风季节以外, 一般在3级左右, 周围没有大的化工企业, 空气十分清新, 负氧离子及负氢离子高, 非常适合地衣等的生长。

2 结果与分析

在阿里山系、太鲁阁山区共发现珍稀地衣2种— — 松萝、大叶梅衣。分述如下。

2.1 松萝

松萝(图1), 又称天蓬草、女萝、金线草、关公须、老君须、仙人草等。顾名思义, 它以基部附着固体基物, 如老茶树枝杆或阔叶林及针叶林的枝干上, 有时环绕小枝干, 有时以丝状悬于空中。初生枝较平滑, 老丝会产生次生分枝, 表面呈肉白色、灰白色至淡黄、绿色, 无粉芽、裂芽, 髓层较致密有弹性, 少见子囊盘, 若有, 一般子囊盘内有8个左右无色孢子。

图1 松萝的生长情况

松萝在唐代虞世南著《北堂书钞》书中称悬萝, 宋代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卷一三)中称松萝,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七一本经)中亦有描述。松萝属味干、性平、略苦, 归心、肾、肺经, 能祛痰、止咳平喘、止血止痛、调经。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 松萝内含松萝酸、巴巴酸、鳞衣酸、环萝酸、地衣多糖、黑茶渍素、茶渍酸等物质, 对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 尤其是慢性气管炎、肺结核、淋巴结核、乳腺炎效果明显, 另有除湿通络的功效, 长期饮用能治疗高血症、月经不调, 对肝、肾虚弱者有明显抗癌保健作用。另外, 对跌打损伤、刀伤、便血等有止血的功效。用法:通常可以煮汤内服、外用; 亦可研磨, 研粉敷服, 还可以泡酒用。

2.2 大叶梅衣

大叶梅衣以叶状疏松附着于树干或基物, 裂片重复或分裂, 宽5~15 mm, 相互重叠或连接状, 裂片端钝圆形, 边缘呈波纹状, 表面为灰白色至灰褐色, 在中央有强烈的褶皱, 通常不见形成子囊盘, 有时能和壳状地衣在树枝上互生(图2)。

图2 大叶梅衣的生长情况

大叶梅衣可以内服、外用, 味甘、性凉, 归肝经, 主要有消炎、凉血、止血、解毒、益精、明目、护肝的作用, 还有治疗顽藓、疮毒的功能, 民间主要用于创伤出血以及无名肿痛。现代药物提取发现, 大叶梅衣含有黑茶渍素、地衣多糖等, 提取物有抑制结核杆菌的作用。用法:去泥洗净晾干以后可以煮汤、内服、外用; 研磨以后可以用作散敷等。

3 小结

在去台湾的考察交流中发现, 远离都市的台湾高山林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本次考察即发现2种珍稀地衣— — 松萝及大叶梅衣, 据记载能药食兼用。古人在缺医少药的年代, 用它来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 尤其是松萝, 在我国云南等地, 还是珍稀动物金丝猴的越冬食物, 非常珍贵。现代医学亦证实其具有医药及保健价值。海峡两岸民间通过合作与深入研究, 开发此类资源, 有利于扩大及保护其种质资源, 充分利用其医药价值, 更好地造福两岸同胞。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魏江春. 菌物概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本文引用:1]
[2] IACOMINI M. Cytotoxic effect against HeLa cells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the lichen Ramalina celastri[J]. Journal of Submicroscopic Cytology & Pathology, 1997, 29(4): 503-509.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