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1996—2016年产出论文的分析
张会芳1, 孙岩1, 尹海燕2, 卓文飞1,*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
通信作者:卓文飞,E-mail:kjcankao@126.com

作者简介:张会芳(1977—),女,助理研究员,博士,从事农业科技信息研究与服务工作,E-mail:hfzh2005@126.com

摘要

以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出版的国际权威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为文献信息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河南省农业科学院1996—2016年被收录的文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论文数量与质量提升很快,论文分布广泛,涉及50个学科,主要集中在农业、植物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等10个学科;科技合作是大趋势,主要依赖国内合作,其次是国际合作。

关键词: SCI-E; CPCI-S; 论文产出; 影响因子; 学科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7)03-0547-05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356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位于省会郑州市, 是省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 前身是创建于1909年的河南省立农事试验场, 1955年由开封迁入郑州, 1959年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1972年改称为河南省农林科学院, 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复称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 河南农科院” )至今。现设有13个直属科研机构、9个职能处(室)、1个直属单位; 有50多个国家和省级研究中心、基地依托河南农科院建立[1]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是国家科学技术部直属的国家级公益性科技信息研究机构, 从1987年起, 每年以国外四大检索工具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ISTP(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Ei(Engineering Index)、ISR(Index to Scientific Reviews)为数据源进行学术排行。ISR收录我国的论文偏少, 且与SCI有较多重复。因此自1993年起, ISR不再作为论文的统计源, SCI、ISTP、EI数据库成为论文统计常用的3大科技文献检索工具。本文以Web of Science为检索平台, 运用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研究河南农科院科技论文产出情况, 对河南农科院的学术水平、学科建设及影响力等进行分析和评价。

1 文献选取及研究方法

Web of Science是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的Internet Web版, 为综合性文摘索引数据库, 由7个子数据库组成, 包括3个引文数据库: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A& HCI(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2个会议论文引文子数据库:CPCI-S(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cience, 原名ISTP)、CPCI-SSH(Conference Proceedings Citation Index-Social Science & Humanities); 2个化学数据库:CCR-EXPANDED(Current Chemical Reactions)、IC(Index Chemicus)。本研究所访问的Web of Science包括4个子数据库, 分别为SCI-E、CPCI-S、CCR-EXPANDED和IC;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可根据个人需求进行选择, 系统默认检索是在上述4个子库中进行检索。

检索条件。地址:Henan Acad Agr Sci; 时间跨度:1996— 2016; 检索时间:2016年4月12日。Web of Science最新更新日期是2016年4月9日, 于系统默认数据库中共检出论文438篇。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来自于2015年ISI-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引证报告。

2 结果与分析
2.1 论文数量及时间分布

1996— 2016年共检出论文438篇, 其中以第1著者机构发文127篇, 以通信著者机构发文137篇。考虑到2016年论文收录不足1年, 将其余年份论文检出数量作成图1。

图1 1996— 2015年河南农科院被收录论文分布

由图1可知, 不同年份论文检出篇数差别较大, 自1996年以来, 河南农科院被检出论文数量分为2个阶段。1996— 2004年为第1阶段, 此阶段被收录论文数量偏少, 检出的每年论文篇数最多不超过5篇, 9年间共检出论文18篇, 占比4.1%, 平均每年2篇; 2005— 2016为第2个阶段, 此阶段被收录论文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 检出的年论文篇数迅速增加, 12年间共检出论文420篇, 占比95.9%, 平均每年35篇。除去2016年数据, 2005— 2015年间共检出论文397篇, 平均每年36篇。其中2005、2006和2008年被收录论文篇数增长最快, 分别为6、12和21篇, 分别较上年增加100%、100%和163%。

2.2 论文引用

1996— 2016年河南农科院被SCI收录的438篇论文, 共计被引用4 007次, 篇均被引用9.15次。被引次数≥ 3的有234篇, 被引次数< 3的有204篇。

表1显示, 被引次数排名第1、2、4和5位的论文均为合作发表。其中, 第1、2和5位均是由Kou等分别于2006、2007和2006年合作发表的“ Nitrogen balance and groundwater nitrate contamination: Comparison among three intensive cropping systems on the North China Plain” “ Changes in the soil environment from excessive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s and manures to two contrasting intensive cropping systems on the North China Plain” “ Development of an immunochromatographic lateral flow test strip for detection of beta-adrenergic agonist Clenbuterol residues” , 分别共被引用262、158和105次, 年均引用次数分别为23.82、15.80和9.55次, 分别列第1、2和5位; 被引次数位居第4的是由Huang Shaomin等于2008年合作发表的“ On-farm evaluation of an in-season nitrogen management strategy based on soil Nmin test” , 共被引用107次, 年均引用11.89次, 居第4位。被引次数第3位的是由植物保护研究所Qiu等于2008年发表的“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seasonal abundance of pestiferous plant bugs (Hemiptera:Miridae) on Bt Cotton in China” , 共被引用117次, 年均引用次数亦居第3位, 为13.00次。

表1 河南农科院论文被收录论文引用次数的TOP 20

被引次数TOP 20论文发表年份主要集中在2006— 2009年, 其中2006和2007年各有3篇, 2008、2009年各有4篇, 2001、2004、2005和2010年各有1篇, 2012年有2篇。

2.3 合作国家/地区和机构

检出的438篇论文中, Henan Acad Agr Sci以第1机构收录的有127篇, 以通信作者机构收录的有137篇, 既为第1机构又为通信作者机构收录的有43篇, 以通信作者机构而非第1机构收录的有94篇。与国家/地区和机构合作发表104篇。

2.3.1 国际主要合作国家/地区

438篇论文中, 有104篇是合作发表, 对这104篇论文的作者署名单位进行分析, 将合作国家/地区署名出现次数进行统计。

由图2可知, 河南农科院合作的国家/地区有22个, 将合作论文中合作机构署名次数/(国家/地区署名总次数), 得到国家/地区占比, 依据占比, 将合作国家/地区分为紧密合作型(> 10%)、一般合作型(5%~10%)、松散合作型(< 5%)3个类型。紧密合作型的国家/地区有4个, 依次为USA、Australia、England和Canada, 署名出现次数占比依次为35.0%、14.2%、10.8%和10.0%; 一般合作型国家/地区0个; 松散合作型国家/地区有18个, 其中Germany较高, 署名出现次数占比为3.3%; 其次为Ireland、Egypt、Colombia、Netherlands和Nigeria, 署名出现次数占比均为2.5%; 再次为Scotland、India、Singapore、Thailand和Japan, 署名出现次数占比均为1.7%。

图2 1996— 2016年河南农科院被收录论文国家/地区署名占比

2.3.2 国内主要合作机构

将国内合作机构的署名单位出现次数进行统计, 结果见图3。河南农科院的国内合作机构有25个, 将合作论文中合作机构署名次数/国内合作机构署名总次数, 得到国内合作机构占比, 依据占比, 将国内合作机构按上述标准同样划分为3个类型。紧密合作型的机构有2个, 分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河南农业大学, 署名出现次数占比分别为16.3%和15.1%; 一般合作型机构有6个, 分别为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学院、南京农业大学、郑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和浙江大学, 署名出现次数占比依次为9.6%、8.9%、6.0%、5.9%、5.2%和5.2%; 松散合作型有17个, 其中河南科技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和山东农业科学院占比较高, 分别为3.5%、3.2%和3.0%。

图3 河南农科院被收录论文国内合作机构署名占比

2.4 文献来源出版物

被收录的438篇论文分布在207种期刊上, 刊载论文数量≥ 5篇的期刊有18种, 发文数量为137篇, 占比31.3%。其中PLOS ONE 22篇, PLANT BREEDING 10篇, VIRUS GENES 9篇,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FIELD CROPS RESEARCH 和SCIENTIFIC REPORTS均为8篇, 另外发文数量为7篇、6篇和5篇的期刊各有4种。

影响因子主要用来测度科学刊物的有效度、利用度、学术性和质量[2]。18种期刊中, IF≥ 3的有4种:SCIENTIFIC REPORTS、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PLOS ONE和PLANT DISEASE, IF分别为5.578、3.790、3.234和3.020, 其发文量占18种期刊发文量的32.1%; IF为2~3的期刊有3种, 剩下的11种期刊的IF≤ 2。

438篇论文涉及的207种期刊中, IF≥ 5的有9种, 发文量18篇, 占比4.1%。其中, ALDRICHIMICA ACTA和GENOME BIOLOGY发文量各为1篇, IF分别为17.083和10.81,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BIOTECHNOLOGY ADVANCES、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和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发文量分别为2、1、2和1篇, IF分别为9.105、9.015、6.409和6.337。IF为2~5的期刊有32种, 发文量165篇, 占比37.7%。

2.5 论文类型及语种

被收录的438篇论文包括6种文献类型, 分别为Article(期刊论文)415篇, Proceedings Paper(会议论文)6篇, Correction(修订)3篇, Meeting Abstract(会议摘要)2篇, News Item(新闻)6篇, Review(评论)6篇。其中, 期刊论文占比94.8%, 表明被收录的论文以学术研究为主。438篇论文中, 英文文献434篇, 占比99.1%。

2.6 论文学科分布

按照Web of Science的分类方法, 河南省农科院1996— 2016被收录论文共涉及50个学科分类, 学科分布较广。其中, 农业、植物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化学、昆虫学等学科被SCI收录的论文数位居前10位(表2), 表明Henan Acad Agr Sci在上述学科开展的研究工作和产出较多, 研究水平和影响力相对较大。另外, 涉及免疫学的有20篇, 紧跟第10位兽医学之后, 占比为4.6%。

表2 河南农科院被SCI收录论文发文量前10学科
3 小结与讨论
3.1 论文总量快速提升

近些年来, 我国农业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提高迅速, 科技论文数量增加很快。2009年汤森路透集团发布的《全球科研报告》指出, 未来中国农业科学是最有望出现快速增长的领域之一[3]。1996— 2016年Henan Acad Agr Sci于Web of Science系统默认数据库中共检出论文438篇, 以学术研究论文为主。随年份递增, 被收录论文数量呈快速递增态势。1996— 2005年间年均被收录论文2.4篇, 2006— 2015年间年均被收录论文39.1篇, 后10年年均被收录论文数量是前10年的16.30倍, 表明河南农科院科技产出之一— — 论文篇数在逐年增加, 科研能力不断增强。

3.2 论文质量显著提升

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的科研水平时, 其发表论文的质量与论文的数量同样重要。论文产出是反映国家或机构论文数量的重要指标, 被引频次则是反映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4]。被引频次是从使用者的角度评价科学水平基本指标之一, 是论文被引用的全部次数, 客观反映了国家/地区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中的作用、国家/地区研究成果的反响水平, 以及该国/地区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影响的深度和广度[4]。河南农科院被引次数TOP 20的论文发表在2000年之后, 2001、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和2012年各有1、1、1、3、3、4、4、1和2篇。表明近些年来, 河南农科院科技论文影响力在逐年提升, 也反映了河南农科院的科研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在不断提升。

3.3 学科分布广, 优势学科集中

涉农学科交叉情况非常普遍[5], 河南农科院作为典型的农业科研院所, 其1996— 2016被收录的论文共涉及的学科分布较为广泛, 共涉及50个学科, 但这些论文分布较集中, 其中农业、植物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化学、昆虫学、病毒学、食品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与应用微生物学和兽医学这十个学科被SCI收录的论文数位居前10位。

河南农科院被引次数TOP 20的论文中, 农业、植物科学、遗传学分别为9、6和4篇,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各3篇, 昆虫学、食品科学与技术、生物技术与应用微生物学各2篇, 免疫学、地质各1篇, 说明河南农科院被收录的论文被引次数较高的学科分布和发文数量较高的学科分布是一致的。发文数量及被引次数高的学科集中在农业、植物科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4个学科上, 表明上述学科开展的研究工作和产出较多, 研究水平和影响力相对较大。化学、昆虫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和生物技术与应用微生物学4个学科的发文数量及被引次数紧随其后。

3.4 合作是大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研究领域深度和宽度的不断扩大, 不同国家、地区及部门之间的协同创新等, 科技合作的活跃程度也日益增强。Henan Acad Agr Sci被SCI收录论文的被引次数排名TOP 20的论文中, 19篇均为合作发表, 表明整合、统筹全国及全球科技资源, 可有效推动科技进步。河南农科院合作的国家/地区有22个, 紧密合作型4个, 松散合作型18个; 国内合作机构有25个, 紧密合作型2个, 一般合作型6个, 松散合作型17个,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南农科院的科技水平对外界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据研究, 在合作偏好方面, 中国大陆文献计量学者发表SSCI论文主要依赖国内合作, 其次才是国际合作。本研究中河南农科院被Web of Science收录论文的合作偏好表现出相同规律, 应继续加强合作与交流, 在合作与竞争中提升整体学科水平。

SCI和ISTP是国际图书情报界所公认和备受推崇的检索工具, 所收录的论文对科研发展有着一定的前瞻性和指导意义, 所收录论文数量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研水平, 但由于SCI-E、CPCI-S等收录论文检全率特殊因素、数据库更新是否及时、未进行EI等检索, 以及论文作为单一评价指标不够全面等因素影响, 因此只能一定程度上作为参考, 应尽快研究出分类全面、指标体系健全的评价指标体系, 以期全面、公正地对我国的科技论文和科技期刊进行评价。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发展中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EB/OL]. (1998-08-16)[2016-08-12]. http://www.hnagri.org.cn/yjj.htm. [本文引用:1]
[2] 刘寿华. 世界四大索引(SCI、EI、ISTP、ISR)异同分析与测度指标[J]. 情报科学, 2004, 22(3): 332-336. [本文引用:1]
[3] Reuters T. Global research report: China [EB/OL]. http://researchanalytics.Thomsonreuters.com/m/pdfs/grr-china-nov09.pdf. [本文引用:1]
[4] 王莉亚, 党亚茹. 基于ESI的国家/地区高水平科研产出与影响比较分析[C]//2009年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暨第5届科研绩效评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南京: 南京大学, 2009. [本文引用:2]
[5] 王婷, 颜蕴, 续玉红, .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论文产出及国际学术影响力分析: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3(2): 54-63.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