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系杂交籼稻盐两优2208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统计分析
施伟, 朱国永, 孙明法, 严国红, 万林生, 王爱民*
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盐城 224002
通讯作者:王爱民(1974—),男,江苏东台人,副研究员,硕士,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工作,E-mail:wamycnky@163.com

作者简介:施 伟(1987—),男,江苏盐城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工作,E-mail:huren120@163.com

摘要

对两系杂交籼稻盐两优2208的产量与其构成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播期、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等因素对盐两优2208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极显著影响;相关分析发现,结实率和有效穗与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分析发现,结实率、每穗粒数、穗长、有效穗对产量的作用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认为,有效穗、结实率、每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直接作用较大,千粒重、结实率和每穗粒数通过与其他产量构成要素的综合作用,能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水稻单产。因此,在盐两优2208高产栽培时要注重灌浆期水肥管理,氮肥适当后移,在倒3叶时增施粒肥以增加穗粒数并提高结实率,为实现高产奠定基础。

关键词: 两系杂交籼稻; 盐两优2208;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7)04-0557-0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401

盐两优2208系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自育不育系盐220S与自育恢复系盐恢888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籼稻组合。该组合2010— 2011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 2012年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生产试验, 熟期适中, 穗粒结构协调, 米质达优质米国标3级, 抗病性较强。杂交水稻新组合的产量在一定条件下受到多种因子的影响, 其中亲本世代遗传的稳定性和栽培因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亲本遗传的稳定性, 栽培因子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其中主要包括环境和人为因素, 因此建立一个适合某一地区的栽培体系就尤为重要。一个好的栽培设计不但可以挖掘品种本身的产量潜力, 而且也可以为农民节省大量的农资成本。

作者在江苏沿海地区对盐两优2208的产量与其构成因子进行统计分析, 旨在研究杂交稻的高产栽培技术, 为大面积杂交稻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在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场进行, 试验田土壤肥力均匀。试验的水稻品种为两系杂交籼稻组合盐两优2208。

1.2 处理设计

试验设播期(A)、种植密度(B)、施肥量(C)3个因素, 每个因素各设3个水平。A因素的3个播期水平为4月30日、5月10日、5月20日; B因素3个种植密度水平为20.1万、25.05万、31.2万穴· hm-2; C因素3个施肥量水平为180、225、270 kg· hm-2。小区面积16.2 m2, 随机区组排列, 重复3次。每个小区四周筑田埂并覆盖地膜, 排灌分开, 防止小区间肥水串灌, 小区周围播种保护行。各处理组合的株距均为30 cm, 行距按密度设计折算, 分别为18、14和10 cm。施肥量根据试验设计, 按基肥50%、追肥20%、穗肥30%比例施入。其他田间管理措施按常规进行。

1.3 调查项目与数据处理

调查方法为每个小区定点10株, 考查基本苗、高峰苗; 成熟时定点选3株考查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 并进行实割测产。调查数据采用SPSS V19数据处理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表1的试验结果可以直观看出, 处理组合A2B2C2的产量最高, 达11.183 t· hm-2, 处理组合A2B2C3的产量次之, 为10.934 t· hm-2。不同播期水平的产量A2> A3> A1, 即播期最早的产量最低, 且随着播期的推迟, 各处理的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同密度水平的产量B2最高, B3次之, B1最低。不同施肥量水平的产量, C2> C3> C2, 并不是施肥量越多, 产量就越高, 当施肥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产量反而会下降, 试验实施中发现, 施肥过量的部分小区水稻贪青迟熟甚至倒伏, 从而降低了产量。

表1 两系杂交籼稻盐两优2208不同处理 组合的产量表现

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表2)显示, 播期、种植密度和施肥量3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播期A1与A3的差异不显著, 而A2与其余2期的差异均达极显著; 种植密度B2与B1、B32个水平的差异均极显著; 施肥量C1与C2水平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C2与C3间无显著差异。

分析结果表明, 盐两优2208对播期、种植密度及施肥量较为敏感, 在栽培过程中, 采用适宜的栽插密度、安排合理的播期, 采取适当的施肥措施才能实现较高的产量。

表2 两系杂交籼稻盐两优2208播期、密度与施肥量试验的产量多重比较
2.2 产量构成因素

2.2.1 相关分析

表3表明, 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均表现显著和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同时, 结实率与千粒重有极显著的正相关, 穗长与千粒重有显著的负相关, 每穗粒数和有效穗之间有极显著负相关。因此, 在盐两优2208的产量构成因素中, 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提高有较大的影响。另外, 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偏相关分析结果发现, 结实率和有效穗对产量有显著的正相关, 结实率和每穗粒数与有效穗之间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 表明盐两优2208对种植密度和水肥水平较为敏感, 通过合理的种植密度保障群体的有效穗, 并做好灌浆期的水肥管理以提高穗粒数和结实率, 从而最大程度挖掘品种的产量潜力。

表3 两系杂交籼稻盐两优2208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2.2.2 回归分析

以因变量y代表产量, 自变量x1x2x3x4x5x6分别代表千粒重、结实率、单株穗数、每穗粒数、穗长、有效穗, 采用逐步回归法[1, 2]构建回归方程, y=-847.375+6.112x1+6.470x2-0.904x3+2.393x4-3.278x5+31.874x6, R2=0.698 1* * ( R0.052=0.438, R0.012=0.537), 建立的回归方程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表明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有显著的综合影响, 进一步偏回归分析发现, 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都有一定程度的作用, 穗长达显著水平, 结实率、每穗粒数、有效穗的作用更达到极显著水平, 这说明盐两优2208合理的穗粒结构以及采用适当的种植密度有助于提高产量。

2.2.3 通径分析

根据通径分析原理, 每一因子对产量的相关系数由该因子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组成[3], 对盐两优2208产量的构成因素与产量进行了通径分析[4, 5], 结果如表4, 对产量直接作用的贡献大小依次是:有效穗, 结实率, 每穗粒数, 千粒重, 单株穗数和穗长, 其中单株穗数和穗长对产量直接作用会降低产量, 这有可能是由于随着单株穗数和穗长的增加, 从源到库的营养积累失去平衡, 造成稻穗灌浆不充分从而影响产量, 说明合理的穗粒结构和群体大小对产量的形成至关重要。从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总效应关系可以发现, 千粒重、结实率和每穗粒数通过与其他产量构成要素的综合作用能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水稻产量, 说明在盐两优2208高产栽培时要做到氮肥适当后移, 注重灌浆期水肥管理, 倒3叶时增施粒肥, 以增加穗粒数并提高结实率, 为实现高产奠定基础[6, 7]。杂交稻获得高产需要塑造理想株型和优化穗粒结构, 通径分析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观点。

表4 两系杂交籼稻盐两优2208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中, 对两系杂交籼稻盐两优2208的产量结构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 播期、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对播期、种植密度和施肥量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 盐两优2208对播期、种植密度及肥力水平均较为敏感, 在栽培过程中, 采用适宜的栽插密度、安排合理的播期, 采取适当的施肥措施才能实现较高的产量。对盐两优2208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要素进行相关分析发现, 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表现显著和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同时, 结实率与千粒重有极显著的正相关, 穗长与千粒重有显著的负相关, 每穗粒数和有效穗之间有极显著负相关。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偏相关分析结果发现, 结实率和有效穗对产量有显著的正相关, 结实率和每穗粒数与有效穗之间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通过通径分析发现, 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是:有效穗, 结实率, 每穗粒数, 千粒重, 单株穗数和穗长, 且千粒重、结实率和每穗粒数通过与其他产量构成要素的综合作用, 能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水稻单产。

本试验结果表明, 播期、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等因素对盐两优2208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一定的影响, 且对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结实率、千粒重和每穗粒数对盐两优2208的产量贡献较大, 说明在盐两优2208高产栽培时要做到氮肥适当后移, 注重灌浆期水肥管理, 倒3叶时增施粒肥, 以增加穗粒数并提高结实率, 为实现高产奠定基础。此外, 塑造理想株型和优化穗粒结构是杂交稻获得高产的重要途径, 选育具有合理穗粒结构和良好株叶形态的品种, 并采取合理的种植密度以及适量的肥料搭配方式, 有助于杂交稻高产目标的实现。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CODY R P, SMITH J K. SAS应用统计分析[M]. 辛涛, 译. 5版.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19-201. [本文引用:1]
[2] 谭禾平, 王桂跃, 胡贤女, . 影响玉米产量效应因子的多元回归与通径分析[J]. 浙江农业学报, 2006, 18(4): 238-240. [本文引用:1]
[3] 任红松, 吕新, 曹连莆, . 通径分析的SAS实现方法[J]. 计算机与农业, 2003(4): 17-19. [本文引用:1]
[4] 张学军, 徐正进. 水稻个别产量构成要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3, 34(5): 362-364. [本文引用:1]
[5] 王慧珍, 罗伟雄, 王蕴波. 杂交水稻经济性状的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J]. 种子, 2004, 23(12): 55-57. [本文引用:1]
[6] 李强, 王敬国, 安光日, . 水稻产量与株型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8, 10(4): 48-55. [本文引用:1]
[7] 刘丽华, 王新兵, 汤凤兰, . 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稳定性和高产相关性分析[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3, 31(5)84-88.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