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春季小麦田间生长情况及管理措施
胡中泽, 王显, 衣政伟, 焦庆清*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泰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泰州 225300
通讯作者:焦庆清,研究者,从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工作,E-mail:mtiqq@163.com

作者简介:胡中泽(1987—),男,江苏兴化人,研究实习员,硕士,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E-mail:huzhongze@126.com

摘要

对2016年泰州市春季麦田苗情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套适合泰州本地特色的春季麦田生长管理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科学施肥、清沟理墒、化控防倒、病虫草防治、严防倒春寒等内容。

关键词: 小麦; 春季; 泰州
中图分类号:S5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8-9017(2017)06-0945-0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612

泰州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四季分明[1], 属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非常适合冬小麦的种植, 全市绝大多数农田采用稻-麦轮作[2]。近年来直播水稻种植面积较大, 生育期较长, 加上2015年秋收以来遭遇持续近1个月的阴雨天气, 致使水稻收割延迟, 进而导致小麦播种时间延后15~30 d。另外, 冬前降温早且持续低温时间较长, 进一步造成小麦出苗晚, 基本苗偏低。2016年伊始断断续续下了几场雨雪, 为杂草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入春以来, 随着气温逐步回升, 纹枯病、锈病、麦蜘蛛、红蜘蛛、看麦娘和婆婆纳等小麦的病虫草害也随之发生, 部分田块杂草发生严重, 出现“ 草压苗” 现象。为此, 调查分析春季麦田苗情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一套适合泰州本地特色的麦田生长管理技术措施, 争取夏粮丰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调查田块位于泰州市现代农业开发园区试验地及全市各区县。

1.2 方法

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 取样面积为0.25 m2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候条件

据泰州市气象局农业气象月报, 泰州2016年2月份平均气温5.3 ℃, 较常年同期高0.9 ℃。3月份平均气温9.9 ℃, 较常年同期高1.5 ℃。3月上旬平均气温9.0 ℃, 较常年同期高2.2 ℃; 中旬9.2 ℃, 较常年同期高0.5 ℃; 下旬11.4 ℃, 较常年同期高1.7 ℃。降水主要集中在2月中下旬和3月上旬, 田间湿度增大, 有利于借雨追肥, 促进苗情转化。3月日照总时数为182.6 h, 较常年同期偏多, 尤其3月中下旬以晴好天气为主, 温高、水少、光足, 总体气象条件有利于田间作物生长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2.2 田间情况

由于2015年秋收以来持续阴雨天气, 小麦播期延迟, 播种基础较差, 导致开春后麦田苗情复杂。

2.2.1 出苗参差不齐, 生长基础差

受连日阴雨天气影响, 小麦播种出现断层现象, 相邻田块, 一边小麦已经破土, 而另一边水稻还在等待收获, 导致小麦播期总体偏迟。据11月下旬调查, 泰州迟播麦田达40 000 hm2, 占全市20.69%。

另外, 防倒措施不到位, 倒伏风险大。早播旺长麦、旋耕埋草田镇压不到位, 耕层疏松不实, 套播麦共生期过长苗体偏弱, 过迟播小麦露籽较多, 给小麦倒伏带来了较大的隐患。

2.2.2 基本苗与总茎蘖苗偏少

有些田块小麦基本苗不足, 群体偏少, 平均为336.3万· hm-2, 比常年减少4.5%; 2月份调查平均茎蘖苗878.4万· hm-2, 同比减少48.15万· hm-2

2.2.3 麦苗长势不平衡

2月2日调查, 小麦叶龄在1.2~6.3叶, 平均叶龄为4.8叶, 同比减少0.5叶, 叶龄差达4叶以上。早播麦苗旺长, 晚播麦苗长势较弱, 当早播麦田苗情平均叶龄已达7.1叶时, 而晚播叶龄却只有2.6叶。调查结果显示, 早播、适播、偏晚播、晚播面积比重分别为2%、48%、30%、20%, 平均叶龄分别为7.1叶、6.3叶、4.1叶、2.6叶。麦苗按不同长势可分为旺长苗、1类苗、2类苗和3类苗, 这四类苗占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8.1%、23.6%、21.2%和37.1%。

2.2.4 土壤湿度大, 病害威胁多

麦田开沟不达标, 导致内外沟系不匹配, 排水能力差, 而且越冬后, 部分田间沟渠出现坍塌淤塞现象, 土壤湿度较大。2016年春季气温较往年要高, 雨水增多, 尤其在小麦进入拔节期, 发生渍害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由于小麦越冬期间受到持续罕见低温阴雨气候影响, 发生冻害情况比往年偏重; 开春之后气温回暖, 麦田发生纹枯病、白粉病及赤霉病概率增大。同时秋季除草面积比往年偏少, 开春后杂草发生概率增大[3]

2.3 技术措施

针对小麦春季麦田苗情特点, 采取分类指导, 以促为主, 加快苗情转化升级[4, 5]。在具体工作上, 以促弱转壮, 施好拔节肥, 清沟理墒, 防止渍害, 预防“ 倒春寒” , 及时防治病虫草害为重点, 在足穗基础上主攻大穗, 严控返青肥, 全量施足拔节孕穗肥, 取得麦收的好成绩[6, 7, 8]

2.3.1 分类指导, 科学施肥

因苗施肥, 促弱转壮。早春气温回升, 雨水增多, 小麦进入快速生长期, 精确施用返青肥显得尤为关键。应根据苗情分类施肥, 偏晚播苗、晚播苗和弱苗应及早施肥, 增加分蘖数; 对于越冬期单株长势较好, 群体适中的麦田则少施或不施, 防止行垄郁闭, 有利于通风透光。泰州地区麦田土壤有高沙土和黏土, 不同的土壤, 施返青肥也应有所不同。高沙土由于保水保肥能力较差, 应适当多施; 黏土由于前期肥效发挥较慢且效果不好, 返青肥应适当少施。撒施返青肥应避免雨天, 防止造成烧苗现象, 影响小麦后期生长。

及时增施拔节孕穗肥。小麦进入拔节期后,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步进行, 施孕穗肥是小麦不可缺少的增产措施。2016年小麦苗情复杂, 麦苗长势不平衡, 应分别视苗情施肥。泰州市小麦施拔节孕穗肥时间一般在3月上中旬, 施肥量应根据苗情而定:返青肥用量足、群体大、长势旺的田块可以不施; 弱苗、播种过迟或群体叶色褪淡, 应适当多施。另外, 施肥要做到肥水协调, 墒情适宜, 并且结合天气预报, 小雨雨前施, 大雨雨后施。

2.3.2 清沟理墒, 防渍防涝

入春后应抓住晴天对未开水沟的麦田尽早开好三沟, 挖出的泥土应及时运走或打散均匀铺撒开, 避免损伤麦苗。已开好沟的麦田, 经过冬春土壤冻融会出现沟系淤土, 要及时清理疏通, 确保内外三沟通畅, 减轻麦田渍害。

2.3.3 化控防倒, 抗倒抗冻

对于小麦基本苗偏多, 预计返青后茎蘖苗较高的麦田应做好防倒伏工作。在小麦起身期用矮苗壮750 g· hm-2或15% 稀效唑可湿性粉剂750~900 g· hm-2加水900 kg· hm-2粗喷雾, 能有效控制植株过旺生长, 促进根系下扎, 提高植株抗倒抗冻能力。

2016年冬春季泰州气温多变, 极易发生倒春寒, 应积极做好监测工作, 提早做好应对预案。

2.3.4 防病治虫, 化学除草

加强纹枯病防治。纹枯病发生较为隐蔽, 严重发生会造成重大产量损失。最佳防治时期是2月底至3月上中旬, 可选用井冈霉素、嘧菌酯、烯肟菌酯和三唑类等药剂, 例如噻呋酰胺悬浮剂300~450 mL· hm-2

加强蚜虫、红蜘蛛等虫害防治。春季麦田虫害轻度发生, 部分地块中等发生。防治药剂可以选用吡虫啉、氯氟氰菊酯等[9], 可兼顾杀菌剂或者微肥等混配喷雾。

加强草害防治。春季麦田草害中等发生, 防治应根据不同田块生长的杂草种类选择相应的除草剂:阔叶草如荠菜、猪殃殃和播娘蒿等, 应使用双氟磺草胺悬浮剂、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等; 田禾本科杂草如看麦娘、硬草和野燕麦等, 应使用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精恶唑禾草灵、炔草酸和唑啉草酯复配5%乳油制剂等。

防治施药时应避免霜冻天气、渍害田块。如一些田块施药后遇到倒春寒, 会导致部分麦苗发生药害[10, 11]

3 小结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 农户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状况, 从而影响小麦产量。因此加强春季田间管理显得尤为关键, 应综合考虑各项因素, 及时采取适宜的农作措施, 以达到提高小麦产量的目的。另外, 泰州小麦春季抽穗开花期常遇阴雨天气, 是传统的小麦病虫草害高发区域, 更应精心管理争取小麦高产。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崔峰, 李明, 王思明.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以江苏兴化垛田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12): 156-164. [本文引用:1]
[2] 姜宝和, 张苏珏, 徐燕. 兴化市稻麦周年适宜茬口衔接试验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 2015(11): 54-57. [本文引用:1]
[3] 代勇. 高产小麦田间管理技术[J]. 现代农村科技, 2008(23): 208-211. [本文引用:1]
[4] 谢红联. 浅谈如何加强小麦田间管理[J]. 农业与技术, 2012, 32(4): 89. [本文引用:1]
[5] 单福华, 田立平, 高新欢, . 小麦田间苗情诊断与管理[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11): 52-54, 90. [本文引用:1]
[6] 周松影, 陈修奇, 王丽萍. 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4(10): 66, 68. [本文引用:1]
[7] 胡燕. 沿淮地区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7): 95. [本文引用:1]
[8] 朱凤莲, 程玲娟, 方宇, . 提高春季麦田化除效果技术[J]. 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8): 82. [本文引用:1]
[9] 王传尧. 麦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J]. 安徽农学通报, 2006, 12(8): 155. [本文引用:1]
[10] 任丽.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4): 164, 169. [本文引用:1]
[11] 潘林芳, 吴向阳, 汤留弟. 昆山市稻-麦田草害发生特点及治理对策[J]. 中国植保导刊, 2015, 35(3): 47-50.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