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及肥料运筹对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薛占奎1, 胡谷琅1,*, 徐晶晶1, 施佳炜1, 金丽1, 陈永萍2
1.金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浙江 金华 321000
2.金华市罗埠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浙江 金华 321000
通讯作者:胡谷琅,高级农艺师,从事水稻及旱粮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工作,E-mail:zhankuix1110@163.com

作者简介:薛占奎(1984—),男,山东潍坊人,农艺师,从事水稻及旱粮高产栽培术的研究工作,E-mail:zhankuix@163.com

摘要

对金华地区马铃薯兴佳2号进行密度及氮、钾肥运筹试验,结果表明,兴佳2号种植密度减小,商品薯率提高,但产量下降,产量在密度7.69万株·hm-2时最高;优化氮、钾肥运筹,能有效改善经济性状和提高产量。兴佳2号在种植密度为7.69万株·hm-2,氮、钾肥总用量分别为195和375 kg·hm-2,且氮、钾肥80%作基肥、20%作现蕾肥时,产量最高,并有利于实现产量和商品性的协调。

关键词: 马铃薯; 兴佳2号; 密度; 肥料运筹; 农艺性状; 产量; 金华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8-9017(2017)06-0953-0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616

马铃薯是金华地区主要的旱粮作物之一, 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金华地区的温、光、水、热等资源也有利于春、秋两季马铃薯的生产。兴佳2号因产量高、品质好深受种植户及市场的欢迎, 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但因缺乏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 各地区产量及品质差异较大。因此, 挖掘该品种产量潜力, 完善并优化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对加快品种推广及农户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块茎产量与气候条件、土壤情况及营养条件关系密切。本试验通过开展马铃薯密度及肥料运筹集成技术研究, 探索不同栽培措施对马铃薯产量及相关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明确金华地区的马铃薯适宜种植密度和肥料运筹方式, 构建完整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为马铃薯高产、优质生产技术应用及推广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于2016年在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溪口村试验田进行。试验地土壤基础肥力为有机质18.12 g· kg-1, 碱解氮61.43 mg· kg-1, 有效磷456.3 mg· kg-1, 速效钾256 mg· kg-1, pH值5.75。

供试马铃薯品种为兴佳2号, 系脱毒种薯。供试肥料有氮肥碳酸氢铵(N 17%), 磷肥过磷酸钙(P2O512%), 钾肥硫酸钾(K2O 50%)。

1.2 处理设计

1.2.1 密度试验

试验设置6.67万株· hm-2(D1)、7.14万株· hm-2(D2)、7.69万株· hm-2(D3)、8.33万株· hm-2(D4); 人工“ 品” 字形等距点播。施复合肥(含N、P2O5、K2O分别为17%、6%和22%)1 500 kg· hm-2, 有机肥4 500 kg· hm-2。试验于1月8日播种, 5月4日收获。

1.2.2 肥料运筹试验

试验按中等肥力设计, 施肥量:N 195 kg· hm-2, P2O5 90 kg· hm-2, K2O 375 kg· hm-2。在施肥总量不变(无肥区除外)情况下, 氮、钾肥分别在基肥、现蕾期按不同比例施入, 共设5个处理:处理F1, 氮、钾肥均作基肥; 处理F2, 氮肥80%作基肥、20%作现蕾肥, 钾肥全作基肥; 处理F3, 氮肥全作基肥, 钾肥80%作基肥、20%作现蕾肥; 处理F4, 氮、钾肥均80%作基肥、20%作现蕾肥; 以不施肥为对照(CK)。垄宽110 cm, 双行种植, 每垄错窝栽植2 行, 株距20 cm, 密度为7.14万株· hm-2。试验于1月18日播种, 5月18日收获。

2个试验小区面积均为21 m2,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重复3次, 试验地四周设保护行。除处理外, 其他田间管理措施按高产栽培要求进行。

1.3 测定项目、方法

1.3.1 叶片SPAD值

利用SPAD-520 叶绿素仪测定。在马铃薯主要生育时期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 选择每个处理选择长势相近的30 株, 对其倒三叶叶片进行测定。每片叶片选取3 点, 计算平均值为SPAD 值。

1.3.2 产量及经济性状

收获时, 每小区随机选取10丛, 分别测量大中薯和小薯(大薯≥ 200 g, 75 g≤ 中薯< 200 g, 小薯< 75 g)重量, 计算大中薯率和单株结薯重。单个薯重≥ 75 g记为商品薯。

1.4 数据处理

试验所有调查数据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 用DPS 3.0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度的影响

表1表明, 马铃薯兴佳2号商品薯率及单株结薯重在D1处理时最高,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说明稀植有利于薯块膨大, 提高单株产量和大中薯比例; 各处理产量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 表现为D3> D2> D4> D1, D3处理最高, 产量显著高于D4、D1处理, 但与D2处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说明适宜的种植密度能较好地改善马铃薯经济性状, 并有利于提高产量。

表1 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兴佳2号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2.2 不同氮、钾肥运筹的影响

2.2.1 叶片SPAD值

表2表明, 马铃薯在苗期和块茎形成期, 叶片SPAD值在氮、钾肥全作基肥的F1处理最高, 但随着生育期推进, SPAD值下降明显, 全生育期下降幅度达14%, 说明叶片早衰, 光合能力下降; 而F2、F3、F4处理全生育期的SPAD值下降幅度分别为12.23%、12.33%、8.55%。F4处理后期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 说明追肥氮、钾肥有利于提高SPAD值, 使叶片保持较高的光合能力, 促进光合产物的形成。

表2 不同氮、钾肥运筹对马铃薯叶片SPAD值的影响

2.2.2 产量及经济性状

表3可见, 不同氮、钾肥料运筹对马铃薯各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各异, 氮、钾肥全作基肥的F1处理的经济性状综合表现最差; 商品薯率F3处理最高, F4处理次之; 但单株结薯重F4处理最高, 其次为F3、F2; 钾肥后施的F3、F42个处理的单株结薯重、商品薯率均高于F1、F2处理, 说明钾肥后施有利于薯块膨大, 提高单株产量和大中薯比例。各处理产量表现为F4> F3> F2> F1> CK, 氮、钾全作基肥的F1处理产量显著低于F3、F4处理, F3、F4 2个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说明在现蕾期适当追施钾肥能有效提高马铃薯产量。

表3 不同氮、钾肥运筹对马铃薯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马铃薯适当密植能较好地利用土地和温光资源, 有效提高马铃薯的产量水平[1, 2]。本试验结果表明, 产量随着密度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 在密度在7.69万株· hm-2时最高, 但商品薯率在D1处理最高, 随着密度增加商品薯率呈下降趋势, 这可能由于密度增大, 马铃薯结薯空间受限, 使块茎商品薯率下降。

合理运筹氮、钾肥对促进马铃薯经济性状和产量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春马铃薯的氮肥运筹在重视底肥基础上, 追施33.2%~62.0%的氮肥增产效果明显[3]; 且春马铃薯产量≥ 22.5 t· hm-2的优化方案中, 氮追肥比例宜为37.9%~53.8%[4]; 杨顺礼等[5]研究发现, 氮肥各40%作基肥、苗肥, 20%作现蕾肥产量最高。本试验结果表明, 氮、钾肥全部作基肥, 后期生长养分不足, 地上部生长不良, 叶片容易早衰, 产量及商品性最低; 追施氮、钾肥有利于提高产量及商品性, 且追施钾肥对薯块膨大及产量提高效果要优于氮肥。在氮、钾用肥量一定的情况下, 氮、钾肥80%作基肥, 20%作现蕾肥施用效果最好, 马铃薯产量最高, 大中薯重比例也达81.91%, 商品性好。这与邓小强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

综合产量及商品薯率表现, 在金华地区兴佳2号适宜种植密度为7.69万株· hm-2, 氮、钾肥在80%基肥、20%作现蕾肥时, 产量最高, 并有利于实现产量和商品性的协调。但是由于本试验肥料搭配比例限制, 商品薯率及产量未达最佳值, 应进一步扩大试验范围, 以期找到更加适宜的肥料运筹方式。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陈学才, 曹晋福, 杨正美, . 不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马铃薯, 2009, 23(2): 96-98. [本文引用:1]
[2] 陈荣华, 苏培忠. 马铃薯不同种植规格对产量的影响[J]. 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9): 38-39. [本文引用:1]
[3] 郑顺林, 袁继超, 马均, . 春、秋马铃薯氮肥运筹的对比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09, 22(3): 702-706. [本文引用:1]
[4] 李国培, 郑顺林, 袁继超, . 雅安地区春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氮肥运筹优化方案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09, 22(3): 707-711. [本文引用:1]
[5] 杨顺礼, 石乔龙, 滕树川, . 氮钾不同施肥时期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 农技服务, 2009, 26(3): 66-67. [本文引用:1]
[6] 邓小强, 范贵国, 周世龙. 氮、钾肥运筹对马铃薯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1(2): 48-50.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