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6年浙江省水稻栽培技术示范推广主要成效
王岳钧, 陈叶平, 舒伟军, 毛国娟, 怀燕, 许剑锋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作者简介:王岳钧(1964—),男,浙江余姚人,推广研究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E-mail:wangyj5678@qq.com

摘要

回顾和总结2013—2016年浙江省水稻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面临的形势和取得的主要成效。针对籼粳杂交稻应用面积增加,机插秧苗素质有待提高,提高水稻单产任务重、空间大的生产现状,4年间重点示范推广了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和机插“叠盘出苗供应芽苗”育供秧技术模式,水稻百亩方高产攻关达到了较高水平,促进了全省水稻单产稳定和平衡增产。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技术; 推广成效; 浙江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7)07-1106-0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703

2013年以来, 浙江省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认真组织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和重大农业生产技术攻关, 开展农业投入品以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 在水稻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中, 围绕“ 增产、优质、安全、高效、生态” 技术目标, 继承以往成功经验, 开拓新型工作机制, 加强部门合作, 推动了高产高效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应用。主要回顾和总结2013— 2016年浙江省水稻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的主要成效。

1 水稻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面临的新形势

水稻是浙江省重要粮食作物, 提高水稻产量任务艰巨。2012年全省水稻播种面积83.26万hm2, 总产量608.26万t, 分别占全省粮食总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的66.5%和79.0%。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对稳定粮食总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2012年全省水稻单产(指667 m2产量, 下同)位居历史较高水平, 早稻、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平均单产分别为403、428和515 kg[1], 分别位居1990年以来单产第2位、与2008年并列为历史第1位和创历史新高。2012年全省水稻高产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单季晚稻百亩示范方和攻关田最高单产分别达到963.7和1 014.3 kg, 纷纷刷新浙江农业之最纪录[1]。高产攻关单产与面上单产差距拉大, 显示打破原有纪录的难度加大, 也表明提高面上单产有较大空间。

浙江省籼粳杂交稻品种应用面积增加, 单季晚稻种植面积比重增高, 为实行大穗增产的栽培途径创造了条件。2005年浙江省育成我国第1个通过审定的籼粳杂交稻品种甬优6号。籼粳杂交稻生育期较长, 茎秆粗壮, 根系发达, 叶片狭长、厚挺, 光合面积大, 功能叶寿命长, 穗大粒多, 在足穗基础上攻大穗能取得较大幅度增产。2012年, 全省育成籼粳杂交稻品种12个, 应用面积扩大到13.56万hm2[2]。到2012年, 全省单季晚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水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71.3%和81.5%。单季晚稻生产季节比双季稻宽松, 群体攻大穗有良好的温光条件作保障。因此, 浙江省水稻生产实行大穗增产技术途径, 无论在品种资源上还是在季节条件上均有优势。

浙江省水稻机插面积尚需发展, 秧苗素质急待提高。全省自2005年起全面启动水稻机插推广工作, 机插面积逐年扩大, 到2012年, 水稻机插面积16.20万hm2, 由占水稻播种面积的4.7%提高到19.5%。但生产上机插育秧普遍存在机械设备利用率不高、温湿调控难度大出苗不整齐、播种量偏高秧龄偏长和肥水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而导致秧苗不够健壮, 不仅影响单产的提高, 而且影响生产效益, 削弱了机插对农户的吸引力, 从而制约了机插面积的发展速度。提高机插育秧集约化程度, 完善机插育秧技术, 提高机插秧苗素质, 成为稳步推进水稻机插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3]

水稻生产技术示范推广的目标, 除了要确保粮食安全供给之外, 还要满足市场对产品优质安全的需求, 符合农民追求效益的意愿; 示范推广的新技术要兼顾增产、优质、安全、生态、高效, 特别要增强绿色生态和节本增效理念。

2 水稻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的主要成效
2.1 集成和推广水稻“ 两壮两高” 栽培技术

针对浙江省以籼粳杂交稻为代表的大穗型品种应用面积越来越大的现状, 为充分挖掘大穗型品种增产潜力, 吸收水稻强化栽培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等高产技术原理, 在总结各地水稻高产攻关和试验示范成果的基础上, 创新集成了水稻“ 两壮两高” 栽培技术, 2015年, 其作为水稻主推技术之一在全省示范推广。“ 两壮” 即壮苗、壮秆, “ 两高” 即更高的群体总颖花量(有效穗数× 每穗总粒数)、更高的籽粒充实度(结实率、千粒重)。“ 两壮两高” 栽培技术主要以培育壮苗为基础, 以壮秆大穗为主攻方向, 以适宜苗穗数量构建高光效群体, 通过肥水促控挖掘个体生长潜能, 以足穗大穗获取更高群体颖花量, 以粗壮茎秆为物质支撑获得更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两壮两高” 技术经生产实践和总结提高, 技术内容和技术指标日趋完善。其核心技术为基质叠盘育壮苗、稀植早发促壮秆、三沟配套调水气、巧施穗肥保大穗、绿色综合防病虫[4]。2015年全省共推广水稻“ 两壮两高” 技术9.33万hm2, 2016年扩大到19.97万hm2。水稻“ 两壮两高” 技术的应用, 对挖掘大穗型品种特别是籼粳杂交稻品种的增产潜力、促进籼粳杂交稻品种的发展和引领其他类型品种走足穗大穗技术途径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全省籼粳杂交稻品种种植面积22.54万hm2, 与2012年比较, 占杂交晚稻的比重由34.4%提高到66.4%, 占晚稻面积的比重由17.6%提高到34.8%。由于籼粳杂交稻面积扩大, 全省粳糯稻面积占晚稻的比重也由70.2%提高到84.0%。

2.2 创新和示范机插“ 叠盘出苗供应芽苗” 育供秧技术模式

2014年, 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和诸暨市农业局联合, 在诸暨市山下湖镇新桔城水稻育秧中心开展水稻机插“ 叠盘出苗” 技术试验取得成功; 2015年进一步通过设备改造升级, 在新桔城村建成全省首个拥有2个叠盘暗出苗智能温室及其他标准化配套设施的叠盘出苗水稻育供秧中心, 当年在早稻上应用基质育秧和叠盘出苗技术育苗55 000盘, 供应早稻大田146.7 hm2。这种叠盘出苗供应芽苗技术采用“ 1+N” 育供秧模式, 由1个大的水稻育秧中心应用叠盘出苗技术, 统一完成育秧床土或基质准备、种子浸种消毒催芽、流水线播种、温室或大棚内秧盘叠放、温湿度调控(温度控制在30~32 ℃、湿度保持90%以上)等作业程序, 2~2.5 d后待种芽破土出苗至芽长1 cm左右, 再将针状芽苗连盘提供给多个种粮大户或合作社等育秧主体, 由育秧主体在用秧大田附近的炼苗大棚或秧田完成后续育秧管理, 育成可供大田机插的秧苗。这种育供秧模式优势明显。首先是技术到位率提高。很多影响产量和效益的关键技术在育秧的前期全面落实到位, 秧苗出苗率高、出苗整齐, 秧苗质量得到保证, 为提高机插单产奠定基础。其次是育供秧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与以往由育秧温室供应1叶以上幼苗比较, 温室育秧从播种至供苗的时间由5 d缩短到2.5 d, 加上空间置盘量的增加, 育供秧能力理论上可提高12倍以上。1个育秧中心的年最大育供秧能力可望由现在的万亩左右提高到数万亩甚至10万亩以上。2015年全省在诸暨市、嘉善县、宁波市鄞州区、绍兴市袍江新区、瑞安市、余姚市、衢州市衢江区、武义县等8个县市、区)分建立叠盘暗出苗“ 1+N” 育秧模式示范基地, 在早稻和晚稻上提供机插秧苗1 091.8 hm2。同时辐射带动全省面上水稻机插因地制宜应用叠盘出苗技术5.57万hm2, 应用基质育秧6.85万hm2。2016年全省应用叠盘出苗技术5.71万hm2、基质育秧技术7.53万hm2。这一技术模式的推出和示范应用, 为提升浙江水稻机插技术水平找到了突破口, 成为提高水稻生产规模化经营水平的重要抓手, 促使水稻生产在向标准化、规模化和机械化方向发展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2.3 刷新和推高水稻高产攻关单产纪录

2013— 2016年, 浙江省晚稻生产期间时常遭遇不利天气。2013年夏季高温干旱、2014年和2015年秋季多雨寡照、2016年灌浆结实期日照严重不足, 均对晚稻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但各地仍然涌现出大批高产典型, 显示全省水稻高产攻关达已到较高的水平。据对全省经县级以上各级农业和科技部门对单季晚稻示范方测产验收结果统计, 2013年单产800 kg以上的示范方达到105个, 分布在宁波市、衢州市、嘉兴市、台州市、金华市、绍兴市、杭州市及湖州市的57个县; 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仍有大批示范方单产达到800 kg甚至850 kg以上(表1)。

表1 浙江省2013— 2016年单季晚稻单产800 kg 以上示范方及其分布县数量

2013年起, 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在全省组织开展多种类型的水稻百亩示范方超高产攻关, 各种类型水稻示范方和攻关田单产纪录不断被刷新并跃上新台阶(表2)。据浙江省农业之最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组测产结果, 早稻百亩方和攻关田单产纪录分别为713.5和747.9 kg, 连作晚稻百亩方和攻关田单产纪录分别为690.7和779.3 kg, 双季稻百亩方两季单产纪录为1 364 kg, 单季常规粳稻百亩方和攻关田单产纪录分别为750.0和778.3 kg, 单季籼粳杂交稻百亩方和攻关田单产纪录分别为970.7和1 024.1 kg。2016年, 早稻示范方首次突破700 kg, 单季粳稻示范方首次达到750 kg, 籼粳杂交稻示范方继2012年跃上950 kg台阶后又有所提高。充分显示了应用品种的增产潜力, 展现了浙江省水稻种植水平的提升。

表2 浙江省2013— 2016年水稻单产高产纪录
2.4 稳定和提高全省水稻单产

2013— 2016年, 浙江省围绕提高单产、提升品质、节本增效、绿色生态等目标, 通过政策扶持, 一方面加大了籼粳杂交稻等品种的选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的创新, 另一方面提高农民应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积极性, 重点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水稻“ 两壮两高” 、机插叠盘出苗、机插基质育秧、早稻促早增产、水稻机械直播等新型栽培技术, 促进了水稻单产稳定和平衡增产(表3)。除受台风等重大灾害影响的2013年连作晚稻和2015年早稻单产较低外, 其他年份早稻或连作晚稻单产均稳定在400 kg以上; 其中2016年早稻单产创历史新高, 连作晚稻为历史第2高产年, 单季晚稻尽管每年遭遇不利气候影响, 但单产仍然稳定在500 kg上下。

表3 2013— 2016年浙江省水稻平均单产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农业之最办公室. 关于公布2012年浙江农业吉尼斯粮食亩产挑战赛结果的通知: 浙农办〔2013〕1号[EB/OL]. [2013-01-23]. http://www.zjnyjns.org/wjgg/576.htm. [本文引用:2]
[2] 阮晓亮, 石建尧, 陆永法, . 浙江省籼粳杂交晚稻品种发展与展望[J]. 中国稻米, 2016, 22(4): 8-12. [本文引用:1]
[3] 毛国娟, 王岳钧, 陈叶平, . 提升浙江水稻机插技术水平的探讨[J]. 浙江农业科学, 2015, 56(6): 771-775. [本文引用:1]
[4] 王岳钧, 毛国娟, 陈叶平, . 浙江省种植业主推技术之一: 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J]. 新农村, 2017(2): 18-19.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