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山核桃可持续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张骏1, 赵伟明2, 丁立忠3, 冯博杰1, 王宗星1, 翁翊1, 高智慧1,*
1.浙江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浙江 杭州 310020
2.杭州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2
3.临安市农林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临安 311300
通讯作者:高智慧,E-mail:gaozh@hotmail.com

作者简介:张 骏(1981—),男,浙江龙游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从事林技推广及森林生态研究工作。

摘要

山核桃集生态和经济效益于一体,是浙江省的特色干果,也是山区的重要经济林之一。山核桃可持续经营主要存在林户生态意识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林地土壤肥力衰退严重和关键生产技术熟化度低等问题。建议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领合作化道路、加强生态高效模式研究、创新技术培训服务方式和发展省力化栽培等措施探索解决途径。

关键词: 经济林; 山核桃; 套种; 生态高效; 可持续经营; 浙江
中图分类号:S6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7)07-1140-0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714

山核桃为我国特有的著名干果和木本油料, 是浙江省的特色干果, 也是高档休闲保健食品。山核桃含油率70%, 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5%, 超过任何一种木本油料植物。山核桃已成为浙、皖交界的天目山区大多数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山核桃树是集生态和经济效益为一体的生态经济树种[1], 目前, 全国山核桃种植面积已达8.67万hm2, 近40万人从事山核桃产业。浙江省山核桃种植面积约6.43万hm2, 投产约4.82万hm2, 产量为2.15万t, 占全国70%以上, 总产值约39.1亿元。其中临安市山核桃种植面积3.21万hm2, 涉及4万多农户、15万林农, 投产2.57万hm2, 2016年山核桃产量1.2万t, 加工企业257家, 年加工能力突破3万t, 占全国80%, 总产值达到28.4亿元。山核桃树是浙江省尤其是杭州市山区的重要经济林之一。

1 存在问题

由于山核桃林的管理长期采取垦复及化学除草等措施, 致使树根裸露、林下植被稀少, 部分林地水土流失严重,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引起了不同程度的生态问题, 表现出了不可持续性。近年来, 山核桃病虫害发生严重, 尤其是山核桃干腐病, 已成为山核桃产区主要的病害之一, 严重影响了山核桃的产量与品质, 制约了山区林农的增收致富, 也极大地挫伤了林农生产经营的积极性。生产过程中废弃的大量山核桃果皮也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研究, 通常1 kg 山核桃干籽要产生3 kg 果皮[2]。由于山核桃产量的不断增加, 需要处理的山核桃果皮数量也不断上升。山核桃果皮碱性较强, 不易腐烂, 无论是放在山上还是倒入水中, 都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

1.1 山核桃干腐病严重

山核桃干腐病又叫溃疡病、黑水病, 发病后山核桃树干皮层腐烂流出黑墨水状汁液[3]。山核桃干腐病是一种毁灭性森林病害, 可发生于树的主干、枝条甚至果实上, 株发病率可达80%~100%, 导致山核桃大量减产, 严重的可导致树势衰弱, 甚至死亡, 果实上发病使山核桃仁味苦, 品质明显下降, 所以干腐病也被称为山核桃的“ 癌症” , 严重威胁着山核桃产业的发展。现各地正组织发起干腐病防治攻坚战, 但要从根源上消除十分困难。据杭州市林水局2015年的专题调查结果, 全市现有山核桃林约6万hm2, 其中罹病面积3.87万hm2, 占64%, 呈全市性、暴发性态势。临安、淳安、建德、桐庐、富阳等5个区(县、市)均有发生和危害, 其中以临安市最为严重。临安市山核桃干腐病发生面积约2.68万hm2, 发病率86.5%。其中轻度2万hm2, 中度0.54万hm2, 重度0.14万hm2, 病害枯死山核桃约3.7万余株, 造成减产达15%以上, 年产量损失1 400 t, 当年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02亿元以上, 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量。淳安县1.24万hm2山核桃林, 发病264.3 hm2, 其中轻度发生128.7 hm2, 中度发生82.5 hm2, 重度发生53.1 hm2, 感病株率27.96%。桐庐县近0.53万hm2山核桃林, 山核桃干腐病的发生情况比较普遍, 尤其是该县百江松村、翰坂、合村岭源、钟山大市、歌舞等地发病情况较严重。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 对于山核桃干腐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 日益得到重视。基本掌握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并在药物筛选、防治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 现有的技术手段仅能对当年病斑起一定的抑制作用, 无法控制病情的发展, 往往治标不治本, 收效甚微而事倍功半。防控技术难以突破的主要原因是对干腐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机理没有开展系统全面的研究, 尤其是在病原菌侵染机制和流行规律、发病的植物营养生理和生理生态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不深入、不透彻, 从而导致对其发生根源认识不清, 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 而在防治方法中, 偏重于药物防治方法的研究, 而忽视了以栽培措施为主体的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目前对山核桃干腐病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基本特性和病害循环规律等已有深入研究, 但在该病害侵染机制, 尤其是潜育期病原菌和山核桃树体寄生关系的建立及相互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甚少, 对该病害流行规律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导致对该病的发生根源认识不清, 从而难以提出科学的防治策略和选择正确的防治途经。据研究, 山核桃干腐病是一种典型的寄主主导型病害, 外界的某一(数)个特定的胁迫因子是影响病害发生严重程度的关键因素。山核桃干腐病的流行根源在于其生长的环境状态严重偏离了原来适应的自然环境, 从而促使病害的发生和流行。2016年杭州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对临安市58个山核桃林典型样地的调查研究表明, 山核桃干腐病灾变现象的发生与山核桃林生长衰退、林地土壤酸化、中微量元素供应不平衡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而造成山核桃林地土壤酸化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化学肥料的盲目、单一使用。施肥措施强度越大, 土壤酸化越严重。

1.2 林户生态意识不强

目前, 山核桃产业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生态意识淡薄, 为短期利益进行掠夺性经营开发。随着山核桃经济效益的提高, 林农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和采摘管理的方便, 盲目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 将林内灌木杂草全面清除, 导致山核桃纯林化,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4]。山核桃经营者的农户大都处于40~60岁年龄段, 整体文化水平较低[2], 担心改变经营方式短期内会导致山核桃产量下降, 进而增加成本减少收益[5]

1.3 林户组织化程度不高

山核桃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低, 林户经营地块散、小, 不利于采用先进技术, 不利于统一技术标准和统一经营。林地分包到户后, 林业经营的主体主要是山区农民, 存在规模小、经营分散、品牌效应不明显、资源闲置等问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 极大地制约了林业的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 进而迟滞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进程。

1.4 林地土壤肥力衰退严重

据杭州市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年开展的全市山核桃林地土壤肥力现状调查结果, 影响山核桃生长的最重要的是土壤pH值、钙、镁、铜、锌关键养分; 其次是基础肥力因子, 主要有氮、有机质和硼; 再次是钾和磷等。在山核桃主产区的临安、淳安和桐庐, 山核桃林地土壤肥力退化严重, 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普遍、中微量元素养分严重失衡、土壤中氮养分普遍积累过高、部分地区土壤有效磷过度积累[6]

1.5 关键生产技术熟化度低

施肥和林下植被管理既是促进山核桃生长、提高山核桃产量, 同时也是影响林分及林地土壤生态功能演变的最重要的2项生产措施。林地施肥技术、林下植被管理与生物自肥技术、自然落果安全采收技术、良种栽培技术、干腐病等重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山核桃林地土壤环境、林分生长环境、安全采收环境和适生环境条件的关键技术, 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技术熟化程度低, 系统性、可操作性不强。在山核桃生产中, 对土壤环境质量、肥料、农药、检测分析等的服务手段和服务水平的滞后, 也是导致科学施肥等新技术推广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当前, 山核桃林地土壤环境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尚未建立, 山核桃生长环境状况及变化规律掌握不清; 林农在山核桃林地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管理中, 无山核桃专用肥和产品, 只能选购专用于农作物的肥料和药剂, 造成新技术应用效率的降低, 甚至危害。

2 对策及建议
2.1 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林业主管部门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山核桃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 特别是在山核桃产业发展规划、示范基地建设、科技支撑等方面制定相应的财政补助政策, 带动整个山核桃产业健康发展, 促进林农增收。省林业厅继续以木本油料产业提升项目扶持政策为依托,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农民、专业大户、家庭林场和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发挥他们在山核桃产业建设中的项目实施、技术推广、产业经营、产品营销等方面的资源优势, 扶大扶强一批与农民利益关系紧密的林业龙头企业, 增强产业带动力, 让林农分享加工流通环节带来的利益, 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以省级林业金融改革政策为载体, 推进林业金融承贷服务, 加大林权抵押贷款、林业贴息贷款、林农联保贷款、林木综合保险等扶持力度, 促进资源优势、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着力构建新型林业经营体系。如淳安县已经启动山核桃生态安全栽培工程, 先后出台《关于加快万顷山核桃生态与安全栽培技术推广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生态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 对山核桃林套种木本、草本经济作物, 连片面积在0.67 hm2以上的, 分别给予一次性750、375元· hm-2的补助。

2.2 着力引领合作化道路

基层林业管理部门应该着力引领发展山核桃专业合作社, 以合作社的方式集中人力、物力与财力, 提高基层山核桃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实现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针对当前山核桃产区普遍存在的大面积生产林地与小面积分户经营, 着重利用现行省级、市级涉农项目政策导向, 加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建设, 因地制宜引导山核桃林向大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流转, 因势利导开展全程托管、股份联营、集中经营、专业营销等形式多样的规模经营。如临安康之林山核桃合作社采取每户按产量入股, 评估后按股分红的股份合作统一经营模式, 运用利益驱动机制, 促进山林适度调整等。积极推广临安市岛石镇等地制订村规民约, 组织管护巡逻, 加强采摘期山林保护管理, 以及民间以树换树、有偿转让、协议租赁、差额统补等促进果树流转的集聚做法。

2.3 加强生态高效模式研究

生态化可持续经营模式是针对传统经营模式所存在的缺陷, 由科技人员在实地试验基础上提出并推广的, 在确保山核桃产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 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病虫害防治、生态修复等技术于一体的, 有利于恢复和提高林地生产力, 具有可持续性的复合型经营生产方式。山核桃在历史上属于野生干果, 绝大多数是由自然生长于杂灌木林中的野生幼苗、幼树经清除杂灌木抚育成林的, 群众无育苗、造林和抚育管理的习惯。因此现有的林分结构不良, 密度普遍偏大, 树干高耸, 树冠狭小, 光照不足, 产量不高。山核桃生态化经营的核心就是恢复山核桃林地植被和生态系统, 推广山核桃+草(黑麦草、紫云英、大巢菜、野油菜等)、山核桃+灌木(紫穗槐)、山核桃+小径竹(水竹、南天竹)、山核桃+茶叶等多种生态化套种模式[7], 形成与山核桃经营相配套的栽培管理技术体系。杭州市正在结合创新农作制度示范乡镇创建项目建设, 鼓励林农开展山核桃林下种植中药材、养殖禽畜、生态化经营等多种复合生产模式, 以示范效应带动林农提高林地生产力, 实现增产增效。如淳安县已累计完成山核桃生态栽培0.45万hm2, 改善了山核桃林下生态条件, 促进了山核桃增产, 并有利于林地水土保持。

2.4 创新技术培训服务方式

要实现山核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在山核桃的种植管理、产品加工等方面增加技术扶持力度, 对山核桃种植户加强技术培训力度, 特别是要在测土配方施肥、人工授粉、科学防控病虫害、山核桃蒲壳科学利用技术等方面开展针对性的技术培训, 提高种植户的精细化种植管理水平。在组织技术培训, 推广新经营模式的过程中, 应考虑到对象的特殊性, 采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 并增加现场服务点和基地。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在临安市开展新型林技推广体系试点, 已经联合举办了8期农民技术带头人培训, 通过专题培训、交流研讨、参观考察等培养手段, 全市建立了一支42人的素质高、懂技术、善沟通、会推广的山核桃农民技术带头人队伍; 已建立17个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点, 就地为林农服务,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辐射面积达1.01万hm2; 建立了22个山核桃干腐病综合防治试验示范基地, 面积579 hm2, 辐射面积达1.18万hm2

2.5 探索发展省力化栽培

随着人口老龄化, 以及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并向城市和其他行业转移, 农村劳动力成本逐步升高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努力探索和发展山核桃省力化栽培, 将是大势所趋, 也刻不容缓。山核桃张网采收脱蒲一体化技术, 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 并促进了山核桃可持续经营, 2年来已在临安市推广667 hm2, 并辐射到淳安和安徽宁国等山核桃产区。该技术不需要上树敲打, 也不需要漫山遍野人工捡拾, 确保了采收安全; 对树叶、枝条、树芽损伤较小, 不影响第2年产量, 有利于树体健康生长; 不需要除草, 提高了林地覆盖度, 减轻了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增强了山核桃林的抗自然灾害能力。山核桃张网采收脱蒲一体化技术, 使得整个过程如同一条自动化生产线, 实现了机器代人, 省工、省力、省钱。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朱诚棋, 周乐, 苏秀. 山核桃内生真菌对山核桃干腐病抑制作用初步研究[J]. 浙江林业科技, 2015, 35(2): 58-61. [本文引用:1]
[2] 吕秋菊, 沈月琴, 高宇列, . 山核桃产业的发展过程、动因及展望[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2, 29(1): 97-103. [本文引用:2]
[3] 杨淑贞, 丁立忠, 楼君芳, . 山核桃干腐病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技术[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9, 26(2): 228-232. [本文引用:1]
[4] 董海军. 山核桃生态经营若干问题的研究[D]. 杭州: 浙江农林大学, 2010. [本文引用:1]
[5] 徐燕, 沈月琴, 黄坚钦, . 农户对山核桃生态化经营模式的意愿分析[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0, 27(5): 750-756. [本文引用:1]
[6] 赵伟明, 王艳艳, 马嘉伟, . 临安山核桃林地土壤磷素状况及其淋失风险分析[J]. 浙江农业学报, 2014, 26(1): 154-158. [本文引用:1]
[7] 钱进芳, 吴家森, 黄坚钦. 生草栽培对山核桃林地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4, 34(15): 4324-4332.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