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栽培对浙贝母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张晓明1, 姜娟萍2
1.磐安县中药材研究所,浙江 磐安 322300
2.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作者简介:张晓明(1959—),男,浙江东阳人,农艺师,从事中药材科研与技术推广工作,E-mail: zxmpa@hotmail.com

摘要

研究了大棚栽培对浙贝母根系生长、副秆发育、覆盖方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棚栽培能提高冬季土温,极显著地促进浙贝母出苗前根系生长,促进副秆发育,并且可以通过微喷随时补充水分,春雨过多时还可实行避雨栽培,从而提高浙贝母栽培产量。

关键词: 设施栽培; 浙贝母; 根系生长; 副秆发育; 产量
中图分类号:S567.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7)08-1388-0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829

浙贝母又名大贝、象贝、元宝贝, 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llaria thunbergii Miq)的干燥鳞茎, 是著名的“ 浙八味” 之一。具有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之功效, 用于风热咳嗽、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1]。虽然浙贝母已有300年栽培历史[2], 磐安引种已有40多年, 然而磐安的浙贝母栽培还是以传统方法为主, 药农栽培投入成本高, 且受土地资源制约, 连作障害的产生和加重等因素也影响了浙贝母的栽培产量, 加之早春气候变化无常, 低温倒春寒、连绵春雨、晚春高温等常常影响浙贝母正常生长, 导致浙贝母产量不稳定, 常给药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最典型的是2010年3月上旬一场低温冻害, 造成浙贝母减产达35%以上, 有的农户中小籽种鳞茎种植损失达80%以上, 血本无归, 损失惨重。

设施农业的推广应用, 在调控温、光、湿(水分)、肥等方面体现出了巨大的优势, 在蔬菜、花卉、水果(果品)等农业生产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 到目前为止, 设施栽培在传统中药材栽培中应用较少, 一方面是既有观念问题, 另一方面与中药材栽培基础研究薄弱有关。针对浙贝母的生长发育特性, 利用大棚及其配套设施对浙贝母各生育时期环境条件进行适当的人工调控, 以期提高栽培产量与质量, 增加药农经济收入, 稳定供求, 减少市场波动。因此, 于2012年, 浙贝母生产年度在磐安县新渥镇祠下村浙贝母基地开展了设施栽培技术田间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浙贝母品种均选用浙贝1号(狭叶贝), 不同覆盖时期及不同方式试验的浙贝1号种鳞茎为农户自繁; 其他种源选用浙贝1号江苏南通籽。

GP-825型单体温室, 无卷膜器, 配备微喷; 棚膜为防老化防雾滴聚乙烯农膜, 厚度0.07 mm, 遮阳网遮光率50%; 温度记录仪采用ZDR-31型温度自动记录仪。

1.2 处理设计

不同覆膜时期试验:在相同种源、播种期、基肥条件下, 设置12月6日、1月1日、2月1日3个覆膜时期处理和1个常规露地栽培(CK)处理。

不同覆盖方式及时间试验:设置去薄膜盖遮阳网、不去薄膜3月下旬盖遮阳网、不去薄膜4月上旬盖遮阳网及常规栽培处理; 去棚膜观察时期为3月下旬与4月上旬。

不同栽培密度试验:于12月上旬盖棚膜, 3月下旬盖遮阳网, 棚内边畦及棚头作保护行, 中间畦作试验畦, 畦宽1 m(连沟), 种植密度设为每畦5、6、7行, 3次重复(3个棚)同时播种, 浙贝1号种源为江苏南通种鳞茎, 中籽, 肥水相同。

1.3 指标测定

用自动记录仪, 每隔2 h自动记录大棚和露地畦面土层深度8 cm及土表的温度变化。根系生长量测定:用电子分析天平测定根系质量, 用排水法测量体积。副秆生长调查:田间随机抽样测定副秆数、高度。

1.4 栽培管理

除覆膜时间、去膜时间试验外, 大棚栽培均于12月上旬盖棚膜, 3月下旬加盖遮阳网; 播种时间、密度、施肥量与露地栽培相同, 仅出苗后施肥时间比露地早10~15 d; 薄膜覆盖管理:覆膜后出苗前以闭棚为主, 出苗后除0 ℃以下闭棚保暖外, 0 ℃以上拉起边膜保持最大限度的通风; 土壤水分通过喷灌调节; 灰霉病防治前期采用速克灵烟熏剂, 其他防治与常规露地栽培相同。

2 结果与分析
2.1 覆膜时期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露地齐苗期2月8日, 大棚齐苗比露地早12 d。2月10日根系取样测定, 结果表明, 不同盖膜日期对根系生长有较大影响, 12月6日覆膜、1月1日覆膜、2月1日覆膜、不覆盖(露地)的平均5株浙贝母根系质量分别为12.61、9.85、8.38、5.65 g, 根体积分别为12.58、9.75、8.37、5.63 cm3。方差分析表明, 12月6日覆膜的浙贝母根系质量和体积极显著大于2月1日覆膜和露地; 2月1日覆薄膜到取样仅仅10 d, 其根系生长量显著大于露地; 12月6日覆膜与1月1日覆膜、1月1日覆膜与2月1日覆膜之间根系生长量差异不显著。图1表明, 盖膜日期与生长量存在线性关系。

图1 盖膜时间与根系生长量的线性关系

浙贝母一般地下部根系生长温度要求为7~25 ℃, 15 ℃左右最适宜, 6 ℃以下停止生长, 25 ℃以上生长受抑制[3]。图2表明, 大棚覆膜期间, 12月6日土壤8 cm深度处温度最高可达14.2 ℃, 最低为10.4 ℃, 均在适宜范围内; 而且12月6日覆膜到齐苗期(翌年2月10日)大棚栽培比露地栽培土温平均增加3 ℃, 表明大棚栽培比露地栽培更有利于根系生长。

图2 8 cm深土层棚内外温度

2.2 大棚设施栽培对主副秆生长的影响

副秆是识别浙贝母生长好坏的重要标志, 主秆生长健壮, 副秆生长旺盛, 其高度接近主秆或超过主秆, 形成的鳞茎就大, 产量就高[4]表1表明, 大棚栽培有效提高了冬季地温, 进而促进了浙贝母副秆的早发育。4月12日对不同土壤主、副秆的调查得出(图3), 黏壤土棚栽副、主秆高度比值为0.6:1, 露地为0.52:1; 砂壤土副、主秆高度比值棚栽为0.67:1, 露地为0.59:1, 说明不同土壤大棚栽培副秆生长高度都比露地栽培要好, 显著提高了副/主秆比。大棚栽培对黏壤土主、副秆发育的影响大于砂壤土, 推测大棚栽培除了提高冬季土温外, 还可以有效调控水分供给。

图3 不同土壤棚栽与露地栽培主副秆生长高度

表1 大棚与露地栽培温度、主副秆发育比较
2.3 栽培密度对大棚栽培产量的影响

在畦宽连沟1 m的条件下, 每畦栽6行产量最高, 达3.46 kg· m-2, 7行次之(3.28 kg· m-2), 两者差异不显著。每畦栽5行产量最低, 仅2.94 kg· m-2。经方差分析表明, 每畦栽6行、每畦栽7行浙贝母产量分别极显著和显著高于每畦栽5行。

2.4 浙贝母后期覆膜方式对产量的影响

图4表明, 浙贝母中后期不同的覆膜处理方式对产量会有所影响, 中后期去大棚薄膜和去膜再覆盖遮阳网效果较好。据测定结果, 浙贝母高光合效率区间为600~1 200 μ mol· m-2· s-1, 而3月下旬至4月光照强时可达8~9.5万lx(相当于1 600~1 800 μ mol· m-2· s-1, 说明浙贝母在强光时可以适当遮荫。本研究中并非用遮阳网效果最佳, 这与本试验所用遮阳网遮光率偏高有关。表2则说明, 大棚栽培增产效应以中小种鳞茎为最好, 这与中小籽增重潜力大有关。而陈阿有户增产幅度特别大, 这与土壤偏黏, 春季多雨, 露地栽培无法调控水分有关。

图4 不同覆盖方式667 m2产量比较(黏壤土)

表2 2012年农户大棚栽培667 m2产量比较kg
3 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 大棚设施栽培能显著促进浙贝母根系早期生长和副秆发育, 能对水分实行有效调控, 进而提高产量, 增加药农收入。

3.1 覆膜时间

浙贝母播种时间以9月中旬至10月为主, 11月中旬平均温度可达10 ℃以上, 仍在根系的适宜生长范围, 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温度下降较快, 一般12月上旬平均气温已经下降到10 ℃以下。因此, 适宜的覆膜时间为11月底到12月初。但是在没有灌溉(含喷灌)条件的大棚栽培时, 要待雨后土壤湿透后才能盖膜闭棚, 以避免土壤水分不足影响出苗整齐度。

3.2 棚膜去除时间

浙江春季气候多变, 降雨与光照强弱年份间差异显著, 3月底至4月浙贝母生长中后期, 晴天光照最强可达95 000 lx, 而浙贝母高光合效率区间为21 000~60 000 lx。因此, 在能调控水分条件下, 少雨、光照强年份, 浙贝母生长后期可以去薄膜换盖40%左右的遮阳网; 既有利于降温又能满足光照要求; 多雨、少光年份可以延迟去膜或不去膜采用避雨栽培; 在通风不良环境下棚栽浙贝母, 晴天棚内易高温, 3月份应视生长情况适时去棚膜。如栽培棚缺乏喷灌条件, 则出苗后要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及时去膜。

3.3 种植密度

虽然种植密度试验表明, 1 m畦宽栽6行产量最高, 7行次之, 但6行与5行比较, 产量增17.89%, 种鳞茎投入成本却增加20%; 7行与5行比较, 种鳞茎投入成本增加了40%, 而产量却仅仅增加11.58%。鉴于浙贝母种鳞茎投入成本高达上万元, 从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种鳞茎成本投入产出综合考虑, 笔者认为在畦宽连沟1~1.1 m时, 中籽、中大籽种植密度以6行为佳, 5行次之。

3.4 大棚栽培设施配备

大棚栽培, 宜配备双门、卷膜器和喷灌设施。通过卷膜器卷膜通风, 薄膜不会因风力影响而边膜下挂; 有喷灌设备就能有效调节土壤水分并实行避雨栽培, 最大限度发挥大棚作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部[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 [本文引用:1]
[2] 崔培章. 贝母[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本文引用:1]
[3] 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中药材生产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本文引用:1]
[4] 么厉, 程惠珍, 杨智. 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指南(精)[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