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毛剑婷(1986—),女,浙江杭州人,工程师,从事水产养殖研究工作,E-mail:vivian198609@163.com。
为研究饲料营养水平对棘胸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本试验一共分5组,每组设3个重复塑料桶,每桶放大小规格一致的蝌蚪100只,其中第1组每天饲喂油麦菜50 g、第2组饲喂南瓜50 g、第3组饲喂南瓜和油麦菜各25 g、第4组饲喂油麦菜50 g+中华鳖配合饲料2 g、第5组饲喂南瓜50 g+中华鳖配合饲料2 g,饲养时间为60 d。试验开始时测量蝌蚪初始体长、体重,以后每隔10 d从每个桶中抽取10只蝌蚪,测量其体长、体重,并记录蝌蚪的死亡与变态情况,研究不同饲料对棘胸蛙蝌蚪生长发育及变态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组蝌蚪成活率都较高且没有显著差别,不同饲料对蝌蚪死亡率无影响;在蝌蚪日增重和日增长方面,添加中华鳖配合饲料的第4、5试验组,日增重和日增长量最多。第4组日增重量为0.038 4 g·d-1,日增长量为0.52 mm·d-1;第5组日增重量为0.039 3 g·d-1,日增长量为0.54 mm ·d-1,与另外1、2、3组差异不显著( P>0.05);在蝌蚪变态率方面,第4、5试验组变态率高于第1、2、3组,第4组为92%,第5组为89%,与第1、2、3组差异显著( P<0.05)。在青饲料中添加中华鳖配合饲料可提高蝌蚪日增重、日增长,对蝌蚪死亡率无明显影响,但可显著提高蝌蚪变态率。因此,青饲料中添加中华鳖配合饲料对蝌蚪进行饲喂是可行的,有利于提高蝌蚪变态率。
棘胸蛙(Rana spinosa David.), 俗称石蛙或岩蛙, 隶属于两栖纲、无尾目、蛙科、棘蛙属中的一种大型食用蛙类, 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1]。棘胸蛙习惯居于海拔较高的山区溪流水坑内, 有石洞的瀑布、山汐水潭附近。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是一种南方山区的山珍佳肴和保健食品。由于人为过度的捕杀和生态环境破坏等原因, 导致目前野生棘胸蛙数量日益减少。近年来, 人们开始利用野生棘胸蛙进行人工驯养和繁殖, 胡石柳[2]、吕耀平[3]、王爱民等[4]、肖调义等[5]、周华书等[6]、刘韬等[7]、陈雯等[8]、俞宝根等[9]、刘越强等[10]分别进行了棘胸蛙的饲养条件、人工孵化、越冬试养、变态发育、苗种繁育、人工催产、胚胎发育、活动节律和生长发育等方面的研究, 并取得了较好进展。但迄今为止, 有关棘胸蛙蝌蚪生长发育所需营养饲料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由于蝌蚪期不同饲料的营养结构, 对蝌蚪的生长发育、成活率、变态率等方面有着直接影响, 进而影响到棘胸蛙的养殖经济效益。因此, 本试验就不同饲料对棘胸蛙蝌蚪生长发育、变态等方面进行初步研究, 以期为棘胸蛙蝌蚪的人工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促进棘胸蛙养殖产业持续发展。
为避免阳光直射, 试验在室内进行, 养殖试验采用规格为高1 m、直径0.8 m的塑料桶, 塑料桶底部中间有排水孔, 以利于换水时排水, 每个桶都放有气泡石进行增氧, 另外塑料桶底部放置有瓦片, 以供变态的棘胸蛙蝌蚪栖息躲藏。试验时间为6— 8月, 期间塑料桶水深保持在15 cm左右, 水温保持在22~24 ℃, pH值为7.0~7.5。
试验用蝌蚪来自杭州市建德东林石蛙养殖基地刚刚孵化后1~2 d的棘胸蛙蝌蚪, 蝌蚪大小规格一致, 健康活泼, 运回实验室暂养一周后随机分组, 然后再进行有关养殖试验。
试验饲料为从农贸市场购买的油麦菜、南瓜, 以及来自饲料企业配制的中华鳖配合饲料, 中华鳖配合饲料的营养成分:粗蛋白48.0%、粗脂肪18.0%、粗纤维2.2%、钙5.0%、磷3.0%, 水分23.8%。油麦菜、南瓜饲料称量后, 再切碎、煮熟后投喂, 中华鳖配合饲料分别添加在南瓜、油麦菜中混合后再投喂。每天下午4:00— 5:00投喂一次, 投喂量以2 h内吃完为准, 同时观察吃食、死亡、变态等状况, 并进行试验记录。
根据饲料不同, 将蝌蚪随机分为5组, 分别放到15个已放好清水的塑料桶中, 每组3个重复塑料桶, 每桶放养100只大小规格一致的蝌蚪。试验分组如下:第1组为每天投喂油麦菜50 g、第2组为每天投喂南瓜50 g、第3组为每天投喂油麦菜25 g+南瓜25 g、第4组为每天投喂油麦菜50 g+中华鳖配合饲料2 g、第5组为每天投喂南瓜50 g+中华鳖配合饲料2 g。试验开始前, 先测量蝌蚪初始体长、体质量, 养殖试验时间为60 d, 每隔10 d从每个桶中抽取10只蝌蚪测量其体长、体质量。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试验数据。日增重、日增长、死亡率、变态率等指标组间及组内差异性比较采用One-way ANOVA 单因素方差分析, 用Excel 2007绘制相关图表。
从表1和图1可知, 添加中华鳖配合饲料的第4、5试验组, 日增重量最多, 第4组平均日增重量为0.0 384 g· d-1, 第5组平均日增重量为0.0 393 g· d-1, 与第1、2、3组的组间差异不显著(P> 0.05), 但平均值较第1、2、3组高。
![]() | 表1 不同饲料组蝌蚪的平均体重变化g |
![]() | 图1 不同组蝌蚪平均日增重^图中无相同小写字母的组间差异显著P< 0.05, 有相同小写字母组间差异不显著P> 0.05, 图2~4同 |
从表2和图2可知, 添加中华鳖配合饲料的第4、5试验组, 日增长量最高。第4组平均日增长量为0.52 mm· d-1, 第5组平均日增长量为0.54 mm· d-1, 与第1、2、3组的组间差异不显著(P> 0.05), 但平均值较第1、2、3组高。
蝌蚪的饲养管理是蛙类养殖的重要部分, 蝌蚪蛋白能量积累多, 变态时体型大, 可提高其生存潜能及生长能力。大多数蛙类蝌蚪食性为杂食性, 且在不同发育阶段有不同的营养需求[11]。金志民等[12]认为, 动物性饲料有利于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 卫功庆等[13]认为, 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与饲料蛋白源无关, 而与饲料粗蛋白水平有关; 耿宝荣等[14]采用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复合饲料饲喂黑眶蟾蜍蝌蚪, 发现其生长速度快且进入变态期时间短; 李新红等[15]研究发现, 动物性饲料比例大、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所饲养的蝌蚪发育速度快, 变态完成所需要的时间最短; 耿宝荣等[16]认为, 虎纹蛙蝌蚪喜食活动的动物性饵料且生长率高。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对其他种类蝌蚪生长发育所需的饲料营养水平的结果基本一致, 即在棘胸蛙蝌蚪后期饲养阶段, 在青饲料中适当添加动物源蛋白含量较高的中华鳖配合饲料有利于其生长发育与变态完成。
试验结果表明, 添加中华鳖配合饲料的试验组, 日增重、日增长均值要高于其他组别。这可能由于在青饲料中添加中华鳖配合饲料要比单一投喂油麦菜、南瓜等青饲料营养全面。这与崔明勋等人[17]的研究结果较一致, 在饲料中增加动物性蛋白含量能提高蝌蚪的生长速度。
试验各组中蝌蚪死亡率都较低, 且没有显著区别。这可能是由于本试验主要在室内环境中进行, 试验水温在22~24 ℃, 适宜蝌蚪饲养, 且水温变动幅度小, 蝌蚪死亡率较低, 同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饲料对蝌蚪死亡率无显著影响。但本试验中蝌蚪死亡率低于王忠艳等[18]饲养结果, 这可能是由于其在室外饲养, 饲养水体温差大, 导致蝌蚪死亡率高有关。
在蝌蚪变态率方面, 添加中华鳖配合饲料的试验组, 其变态率显著高于没添加中华鳖配合饲料的第1、2、3组(P< 0.05)。这与刘韬等[19]的研究结果相似, 其试验中饲喂动物性蛋白的蝌蚪变态率达到95%, 而饲喂植物性蛋白的蝌蚪变态率仅为50%。因此, 在青饲料饲养蝌蚪过程中适当添加中华鳖配合饲料有助于提高棘胸蛙蝌蚪变态率。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