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农作物秸秆资源估算及其分布特点
巩万合, 钱进, 王志强, 杨连飞
南通市耕地质量保护站,江苏 南通 226006

作者简介:巩万合(1980—),男,河南南阳人,高级农艺师,硕士,从事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E-mail:807741478@qq.com

摘要

以2002—2017年南通市统计年鉴中农作物经济产量数据为基础,对南通市农作物秸秆资源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南通市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461.26万t,2013年最高,达484.54万t。农作物秸秆资源以小麦、水稻、玉米和油菜为主。整体来看,南通市小麦秸秆资源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而水稻秸秆资源量相对稳定。从分布来看,如东秸秆资源量最大,市辖区最少;海安、如东秸秆资源相对丰富,而启东、海门秸秆资源相对匮乏。

关键词: 秸秆资源; 估算; 分布; 人均占有量; 南通
中图分类号:S2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7)09-1618-03

秸秆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收获稻谷、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籽粒以后, 残留的不能食用的茎、叶等农作物副产品(不包括农作物地下部分)。秸秆用途广泛, 可用作肥料、基料、能源、工业原料和饲料等[1, 2, 3, 4, 5]。然而, 随着农业机械化普及、农村劳动力成本提高和农村燃料结构改善, 秸秆相对过剩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加之技术层面、应用层面、政策层面仍有许多问题急待解决[1], 秸秆综合利用仍面临不少困难, 秸秆露天焚烧仍难完全禁止。为防止大气污染, 每年收获时节, 各级地方政府都要花费人力物力在田间地头开展秸秆禁烧专项督查。南通是农业大市, 政府与民众都对加强秸秆综合利用问题十分关心和重视。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南通市统计数据, 对南通市秸秆资源量进行估算, 分析其分布特点, 旨在为有关部门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南通位于江苏省东南部, 长江入海口北岸, 东濒黄海, 南临长江, 与上海、苏州和无锡隔江相望, 北接盐城, 西靠泰州。除狼山基岩残丘区外, 地势平坦, 平均海拔4 m, 境内大部分区域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 西北部属江淮平原。南通属北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 季风影响明显, 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 光照充足, 雨水充沛, 无霜期长, 年均气温15 ℃, 年降水量1 050 mm, 自然条件优越, 适合发展农业生产。早在1998年, 南通全市5个县(市)就已经被列入全国商品粮生产大县, 土地利用率、垦殖率、复种指数分别达到99%、61%和238%[6]。农作物以一年两熟为主, 轮作制度有水稻-小麦、水稻-油菜、玉米-油菜、棉花-蚕豆、大豆-油菜等。

1.2 秸秆资源量的估算方法

目前, 统计年鉴中仅列明作物经济产量, 秸秆产量并不列入统计项目。一般, 可依据农作物的经济产量和草谷比等因素估算出某一地区农作物秸秆年总产量(草谷比法[7]), 估算公式如下:

P= i=1nCi· Ri

式中:P为秸秆资源量; i为农作物秸秆种类编号, i=1, 2, …, n; Ci为第i种农作物经济产量; Ri为第i种农作物的草谷比。

1.3 草谷比确定

草谷比是指某种农作物单位面积的秸秆产量与籽粒产量(即经济产量)的比值。不同农作物草谷比各不相同, 并且受品种、生长地区、气候等因素影响, 在研究时若采用不同的草谷比, 将导致对秸秆资源量的估算结果相差较大[8]。鉴于此, 本研究依据《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 由各县(市、区)土肥站进行调查, 取平均值作为各作物的谷草比。具体地:小麦, 1.3; 大麦, 1.2; 蚕豌豆, 1.6; 水稻, 1.0; 玉米, 1.2; 大豆, 1.4; 花生, 1.1; 油菜, 2.4; 棉花, 4.0。

1.4 数据来源

作物经济产量数据来自历年《南通市统计年鉴》(2002— 2017年)。通州自2009年起撤市设区, 为保证统计口径一致, 使数据具有可比性, 通州区依然单列, 因此, 本文涉及的行政单位为:南通市辖区、通州区、海安县、如东县、启东市、如皋市、海门市。

1.5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南通市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的历史变化特点

南通市作为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双低油菜生产基地, 秸秆资源丰富。2001年以来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年均461.26万t, 2013年最高, 达484.54万t(表1)。分作物来看, 小麦秸秆资源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由2001年的81.85万t增加到2016年125.02万t, 增幅达52.7%; 水稻秸秆资源量比较稳定, 基本在160万t左右; 大麦、蚕豌豆、花生秸秆资源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并渐稳; 玉米秸秆资源量呈先降后升趋势。小麦、水稻、油菜和玉米4种作物秸秆资源量合计占比常年在80%左右, 2016年最高, 达86.7%。

表1 南通市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的历史变化万t
2.2 各县(市、区)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的历史变化特点

2001年以来, 南通市各县(市、区)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变化特点为:市辖区秸秆资源总量不断下降, 与2001年相比, 2016年下降了58.0%; 通州、海安、如东、如皋整体呈上升趋势, 启东呈下降趋势, 海门整体比较稳定(表2)。各县(市、区)秸秆资源总量由高到低整体排序为如东> 如皋> 通州> 海安> 启东> 海门> 市辖区。如东秸秆资源量近年来占全市比重约1/4。

表2 南通市各县(市、区)秸秆资源总量的历史变化 万t
2.3 南通市2016年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的区域分布特点

南通各地受限于自然条件与种植习惯, 作物种类、种植面积各不相同, 秸秆资源各异。由表3可知, 不同区域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特点为:市辖区、通州以小麦、水稻、油菜秸秆为主, 合计占比分别为81.2%、81.7%; 海安、如东、如皋以小麦、水稻秸秆为主, 合计占比分别为90.0%、75.7%、84.1%; 启东、海门以玉米、油菜秸秆为主, 合计占比分别为52.2%、62.9%。

不同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分布区域特点为:小麦、水稻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通州、海安、如东和如皋, 合计占比分别为90.8%、96.9%; 大麦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如东, 占比79.8%; 蚕豌豆、玉米、油菜、棉花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通州、如东、启东和海门, 合计占比分别为92.3%、87.6%、83.5%、99.4%; 大豆秸秆资源分布相对分散, 以启东最多; 花生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启东、海门和通州, 合计占比76.5%。

表3 2016年南通市各县(市、区)主要农作物秸秆的资源量万t

另外, 南通市夏熟作物秸秆(小麦、大麦、蚕豌豆、油菜)资源量占全年的比重(47.83%)略低于秋熟作物(水稻、玉米、大豆、花生、棉花, 合计占比52.17%), 夏熟作物秸秆资源以小麦、油菜秸秆为主, 秋熟作物秸秆资源以水稻、玉米秸秆为主。

2.4 南通市2016年人均秸秆资源占有量区域分布特点

人均秸秆资源占有量是指某一区域人均秸秆资源占有的数量。将南通市各县(市、区)秸秆资源总量, 以及小麦、水稻、油菜、玉米秸秆资源量, 利用乡村人口总数进行人均化处理(表4)。人均秸秆资源占有量最高的是如东, 其次为海安, 海门最低。人均小麦、水稻、玉米、油菜秸秆资源占有量最高的分别为海安、如东、启东、通州, 最低的分别为海门、启东、如皋、海安。人均秸秆资源占有的数量表明秸秆资源的丰富程度, 指标越高, 表明该地区秸秆资源相对越丰富, 反之, 则相对匮乏。由表4可知, 海安、如东秸秆资源相对丰富, 而启东、海门相对匮乏。

表4 南通市2016年人均秸秆资源占有量的区域分布情况 kg
3 小结

本研究表明, 南通市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多年平均461.26万t, 2013年达到最高(484.54万t)。农作物秸秆资源以小麦、水稻、玉米和油菜为主。从历史变化来看, 南通市小麦秸秆资源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水稻秸秆资源量相对稳定; 市辖区、启东秸秆资源量呈下降趋势, 通州、海安、如东、如皋秸秆资源量呈上升趋势, 海门相对稳定。从全市秸秆资源分布来看, 如东秸秆资源量最大, 市辖区最少。市辖区、通州秸秆资源主要是小麦、水稻和油菜, 海安、如东、如皋秸秆资源以小麦、水稻为主, 启东、海门以玉米、油菜秸秆为主。分区域来看, 海安、如东秸秆资源相对丰富, 而启东、海门秸秆资源相对匮乏。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赵荷娟, 魏启舜, 王琳, . 南京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 41(12): 384-386. [本文引用:2]
[2] 纪元, 殷志明, 王一线, . 淮安市农作物秸秆资源现状及合理利用的几点思考[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43(1): 330-333. [本文引用:1]
[3] 方放, 李想, 石祖梁, . 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结构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2): 228-234. [本文引用:1]
[4] 缪明, 施卫卫. 南通市秸秆综合利用的调研[J]. 农机科技推广, 2010(10): 28-29. [本文引用:1]
[5] 王颖, 赵言文, 丁美, . 江苏省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及多层次利用模式探讨[J]. 江苏农业科学, 2010(4): 393-396. [本文引用:1]
[6] 邢红, 赵媛, 王宜强. 江苏省南通市农村生物质能资源潜力估算及地区分布[J]. 生态学报, 2015, 35(10): 3480-3489. [本文引用:1]
[7] 毕于运. 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本文引用:1]
[8] LIAO C P, YAN Y J, WU C Z, et al.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quantity of biomass residues resource in China[J]. Biomass & Bioenergy, 2004, 27(2): 111-117.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