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农药使用与监管的思考
杨桂玲, 赵慧宇*, 梁森苗, 黄茜斌2, 刘银兰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a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农业部农药残留检测重点实验室, b园艺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2.黄岩区农业林业局,浙江 黄岩 318020
通信作者:赵慧宇,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工作,E-mail:zhaohuiyu64@163.com

作者简介:杨桂玲(1976—),副研究员,博士,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工作,E-mail:guilingchina2008@163.com

摘要

本文分析了杨梅生产中病虫害、生产与登记用药不符、限量标准不足、违规使用农药等问题,提出防止杨梅落果、烂果、果蝇的用药建议,杨梅中推荐登记的农药清单,提出杨梅限量标准制定建议,以及杨梅中农药监测清单,以期从生产和监管两个方面提升杨梅质量安全。

关键词: 杨梅; 质量安全; 农药; 监管
中图分类号:S4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8)01-0051-03

杨梅(Myricarubra Sieb)原产于我国南方, 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江西、安徽、湖南、贵州等省。杨梅果实色泽鲜艳, 甜酸适口, 营养价值高, 是集观赏、食用、药用于一身的特色水果, 深受消费者喜爱[1, 2]。2015年, 浙江省杨梅种植面积89 400 hm2, 产量52.4万t, 产值近50亿元, 在浙江水果中产值位列第一, 成为台州、温州、宁波、丽水等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3, 4]

由于杨梅成熟期高温多雨, 易于病虫发生, 尤其后期果蝇、白腐病等病虫发生较重, 极易引起腐烂、落果, 影响品质、产量[5, 6, 7, 8]。生产中迫切需要用药, 但由于杨梅属于小作物, 登记农药少, 因此, 生产中存在乱用、滥用等不科学使用现象。加强杨梅农药登记、用药指南等措施对杨梅产业发展和质量安全监管有重要意义。

1 杨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杨梅病虫害(图1)种类较多, 对杨梅产业发展有一定影响[9]。为害杨梅的主要虫害18种(或类), 按目前为害程度从重到轻排列为果实上为黑腹果蝇、夜蛾类, 根枝叶上为卷叶蛾、蓑蛾、栗黄枯叶蛾、杨梅小细蛾、乌桕黄毒蛾、绿尾大蚕蛾、刺蛾、粉虱、油桐尺蠖、蚜虫、蚧壳虫、金龟子、小粒材小蠹、碧蛾蜡蝉、天牛、白蚁等。主要病害有13种, 按目前对生产危害程度从重到轻排列为果实上为白腐病、肉葱病、裂核病3种, 根枝叶上为凋萎病、褐斑病、赤衣病、癌肿病、梢枯病、小叶病、枝腐病、干枯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等10种。杨梅上主要的缺素症为缺硼引起的梢枯病, 缺锌引起的小叶病。目前由于杨梅病虫发生复杂, 成熟期高温多雨, 易于病虫发生, 尤其后期果蝇、白腐病等病虫发生较重, 极易引起腐烂、落果, 影响品质、产量。虽然实际生产迫切需要用药, 但由于杨梅属于小作物, 登记农药少, 梅农无药可选, 更没有合理使用方法。因此, 加强杨梅农药登记与限量制定, 对杨梅用药指南与监管质量安全有重要意义。

图1 杨梅的主要病虫害

1.1 果蝇、白腐病和落果是杨梅生产中的三大难题

杨梅因成熟期较晚, 在杨梅果实采摘期受果蝇为害较重, 且杨梅成熟期及采摘后, 尤其在高温多雨的天气, 会有一定比例的白腐病发生和落果现象。在此期间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杨梅果蝇、白腐病和落果, 如不遵守农药合理使用规范, 容易产生农药残留[10]。因此杨梅生产后期用药成为突出的安全问题。

1.2 登记用药少, 实际使用多, 杨梅中用药规范性差

在实际生产应用中, 对比发现实际登记在果树上的药, 与杨梅病虫害发生用药并不相符合。目前杨梅上登记使用仅有松脂酸钠、阿维菌素、矿物油、噻嗪酮、噻啉铜和乙基多杀菌素6种。查询发现, 在果树上有登记用药有多菌灵、辛硫磷、氰戊菊酯、哒嗪硫磷、杀虫双、马拉硫磷、杀螟硫磷、倍硫磷、硫磺、乙酰甲胺磷和氯菊酯11种农药, 按照农药管理要求, 可应用于杨梅上[11]。据调查, 生产上可能用于防治杨梅病虫害使用的农药有2, 4-滴、毒死蜱、氯吡脲、戊唑醇、阿维菌素、对氯苯氧乙酸等几十种农药, 远超过上述登记农药的范畴。近年风险评估中发现, 相对较高检出率的杀菌剂依次为多菌灵、咪酰胺、百菌清、嘧菌酯、甲基硫菌灵; 杀虫剂检出率依次为毒死蜱、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除多菌灵外, 均没有在杨梅中登记。

1.3 限量缺失严重, 对违规现象无法依法查处

目前, 杨梅中制定了48种农药残留限量[12], 其中, 生产中可能使用的农药的限量仅有甲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氯菊酯3种。而近年来杨梅中检出率相对较高的农药品种, 如多菌灵、咪鲜胺、百菌清、毒死蜱、氯氰菊酯、嘧菌酯、甲基硫菌灵、氯氟氰菊酯、腐霉利、噻嗪酮、矮壮素、氰戊菊酯、吡虫啉、嘧霉胺、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氯虫苯甲酰胺、三唑磷、水胺硫磷等均未制定相关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2 杨梅农药使用与管理建议

根据杨梅生产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从杨梅主要病虫害防治、农药登记、限量制定等方面提出杨梅农药使用与管理的建议。

2.1 推荐杨梅主要病虫害防治农药清单

特色水果登记农药品种少, 无法满足生产需要的问题, 在我国较为普遍。为解决小品种作物用药问题, 浙江省开始探索小品种用药登记, 并已经在杨梅登记了噻嗪酮防治介壳虫, 但农药登记程序较长, 3~5年内仍无法解决杨梅的生产实际需要, 生产需要和实际登记缺乏的矛盾迫切需要用药推荐。建议通过生产调查、田间试验、残留检测、风险评估等程序, 以“ 生产必须、防治有效、安全为先、风险最小” 的原则筛选出几种用于杨梅生产的农药, 严格提醒生产者使用时应掌握主要防治对象的防治适期、发生特点和农药特性, 选择适当的施药方式, 提倡低容量喷雾, 控制施药剂量(或浓度)、施药次数, 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尽管推荐用药的做法与我国现行的农药管理法规存在一定的矛盾, 但事急从权, 面对现阶段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和社会各方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的关注, 保障消费者安全消费, 保护产业健康发展, 加强对生产者的指导, 避免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 势在必行。

2.2 杨梅中农药使用负面清单

加强禁限用农药的宣传, 确保杨梅上禁止或者限制使用的农药清单覆盖主产区的农资店和生产户。除此之外, 根据近几年杨梅风险评估的结果发现, 氯氰菊酯(含高效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含高效氯氟氰菊酯)、多菌灵、咪酰胺、甲基硫菌灵在杨梅中检出率较高, 且膳食暴露的风险超过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的20%。因此, 除了加大禁限用农药的宣传之外, 也要提倡在杨梅挂果期间不准使用风险偏高的农药。

2.3 加快杨梅中农药登记清单

2016年,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制定了杨梅的团体标准《杨梅主要病虫防治指南》[13]。其中, 标准中推荐了防白腐病使用的抑霉唑、吡唑醚菌酯, 防落果使用的对氯苯氧乙酸钠盐, 防褐斑病使用的嘧菌酯。这些农药生产中效果较好, 田间残留试验风险极低, 应当推进上述农药的登记。

2.4 加快杨梅中农药限量的制定

一是优先制定已登记的农药的限量, 如多菌灵、噻啉铜、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和噻嗪酮。二是优先制定团体标准中推荐用药的限量, 如对氯苯氧乙酸钠、嘧菌酯、抑霉唑、吡唑醚菌酯。三是对于使用量大、检出率高、超标率或者风险高的农药, 优先制定杨梅上市季节重点监管农药临时限量:甲基硫菌灵、百菌清、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三唑磷、毒死蜱、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对氯苯氧乙酸、戊唑醇、吡虫啉、丙环唑、肟菌酯、丙溴磷、氟铃脲、矮壮素、嘧霉胺、炔螨特、异菌脲、多效唑、氟吡菌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马拉硫磷、烯酰吗啉、腐霉利、联苯菊酯、溴氰菊酯。其他农药制定临时监管限量为0.01 mg· kg-1

2.5 杨梅产品风险监测建议

加强市场基地环节样品抽检与例行监测, 建议监测以下农药品种。一是杀菌剂:百菌清、苯醚甲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腐霉利、咪鲜胺、嘧菌酯、嘧霉胺、抑霉唑、丙环唑、三唑酮、戊唑醇、异菌脲、吡唑醚菌酯、氟吡菌酰胺、代森锰锌、丙森锌、代森锌、肟菌酯、烯酰吗啉。二是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氯氟氰菊酯、氯菊酯、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联苯菊酯、溴氰菊酯、甲氰菊酯、氰戊菊酯、阿维菌素、毒死蜱、甲维盐、吡虫啉、除虫脲、氟铃脲、灭幼脲、三唑锡、炔螨特、哒螨酮、敌敌畏、丁硫克百威、灭多威、啶虫脒、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三唑磷、杀扑磷、马拉硫磷、水胺硫磷、丙溴磷、辛硫磷、乐果、氧乐果、氟虫腈、灭蝇胺、噻嗪酮、乙基多杀菌素、乙螨唑。三是植物生长调节剂:2, 4-滴、6-苄基腺嘌呤、矮壮素、对氯苯氧乙酸、多效唑、氯吡脲、赤霉素、烯效唑。四是除草剂:精喹禾灵、百草枯、灭草松。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戚行江, 杨桂玲. 杨梅全程标准化操作手册[M]. 杭州: 浙江科技技术出版社, 2014. [本文引用:1]
[2] 杨桂玲, 陆剑飞, 寿林飞, . 浙江省杨梅质量安全现状与风险隐患及对策[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3 (1): 20-22. [本文引用:1]
[3] 浙江即时报. 兰溪杨梅破了最甜纪录浙江杨梅年产值46亿远销非洲[DB/OL]. http://zjnews.zjol.com.cn/gdxw/ycxw_zxtf/201606/t20160622_1648208.shtml. [本文引用:1]
[4] 饶汉宗, 王华弟, 沈颖, . 杨梅果实腐烂主要病害与综合防控技术研究[J]. 浙江农业科学, 2016, 57(11): 1892-1895. [本文引用:1]
[5] 徐益生, 黄建珍, 诸加送, . 丁岙杨梅异常落花落果现象的调查分析[J]. 浙江柑橘, 2004, 21(2): 34. [本文引用:1]
[6] 赵友淦, 季建曼, 许舒曼. 益微、百力佳预防丁岙杨梅采前落果效果试验[J]. 浙江柑橘, 2010(4): 40-41. [本文引用:1]
[7] 梁森苗, 任海英, 郑锡良, . 杨梅采前落果及其安全防控对策[J]. 中国南方果树, 2014, 43(6): 126-127. [本文引用:1]
[8] 王洪祥. 如何防止杨梅采前落果及防治果实“白腐烂”[J]. 中国南方果树, 2001, 30(3): 16. [本文引用:1]
[9] 刘宏昌, 周斌, 宋振云, . 东魁杨梅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对策[J]. 现代园艺, 2009 (5): 31-32. [本文引用:1]
[10] 杨桂玲, 虞轶俊, 王强. 杨梅主要病虫农药使用风险评估及安全用药技术研究[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6(1): 47-51. [本文引用: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农药电子查询服务系统[DB/OL]. http://www.ny100.cn/. [本文引用:1]
[12]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 2763—2016. [S]. [本文引用:1]
[13] 杨梅主要病虫防治指南: T/ZMZ001—2017[S].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