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抗性地区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李宽, 王星, 陈燕芳, 何建仙, 蒋敏华
金华市婺城区植保测报土肥站,浙江 金华 321000

作者简介:李宽(1987—),女,浙江金华人,助理农艺师,从事农技推广工作,E-mail:likuan128@163.com

摘要

目前在生产上水稻二化螟对双酰胺类药剂的抗性日趋严重,二化螟重发范围在逐年扩大,为害越来越重,为明确市面上常规药剂对抗性地区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的安全性,以便筛选出合适的防治药剂,对水稻二化螟进行了 5 种药剂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10% 阿维·甲虫肼悬浮剂、34% 乙多·甲氧虫悬浮剂对水稻二化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能达到 80% 以上,可作为抗性地区水稻二化螟的防治药剂推广使用。

关键词: 水稻; 单双季混栽区; 二化螟抗药性; 阿维·甲虫肼;; 乙多·甲氧虫;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8-9017(2018)10-1862-03

水稻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属鳞翅目, 螟蛾科, 是我国水稻主要害虫之一, 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1]。目前二化螟的防治主要采取化学防治措施[2]。自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 二化螟田间种群相继对杀虫单(双)、三唑磷、氟虫腈及毒死蜱等杀虫剂产生了中到高水平抗性[3]。自2008年开始, 氯虫苯甲酰胺在水稻上推广使用, 其后市场上出现的稻腾(10% 阿维菌素· 氟虫双酰胺)、宝剑(6% 阿维· 氯苯酰)、福戈(40% 氯虫· 噻虫嗪)、垄歌(20% 氟虫双酰胺)等药剂均为双酰胺类药剂, 其作用机理一致[4]。由于其独特的杀虫机制和对鳞翅目害虫优异的控制效果, 从而开启了双酰胺类药剂及其混剂使用的鼎盛时代[5]。但连续使用后二化螟抗药性产生速度加快, 而二化螟属于本地越冬害虫, 发生区域性强, 在双酰胺类药剂推广力度越大、使用越频繁的区域, 发生越重[3, 4]。特别是在单双季混栽区, 有早稻作为桥梁田过渡, 发生量明显高于纯单季稻区和纯双季稻区[4]。此外, 目前在生产上缺乏高效对口的替代药剂, 二化螟重发范围在逐年扩大, 为害越来越重[2]。在 2012 年, 就监测到金华地区水稻二化螟种群对氟苯虫酰胺达到中抗水平[6], 而到 2017 年, 金华地区水稻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已达 300 多倍(高抗水平)[5]。为明确市面上常规药剂对抗性地区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的安全性, 以便筛选出合适的防治药剂, 2017 年选择 5 种药剂在金华婺城区早稻田、单季稻田进行了一代、二代二化螟药效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于5月在金华市婺城区琅琊镇里阳村的直播早稻田和7月在直播单季稻田中进行。该地是历年二化螟监测虫源采集地, 试验水稻田方正, 地势平坦, 土种为黄筋泥田, 土壤肥力中等。早稻为金早09, 4月12日直播; 单季稻为甬优15, 5月25日直播。

供试药剂有10%阿维· 甲虫肼悬浮剂(摧毁, 江苏盐城双宁农化有限公司生产),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康宽, 美国杜邦公司生产), 5%丁虫腈乳油(瑞金得, 大连瑞泽农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20%呋虫胺可溶粒剂(护瑞, 日本三井化学AGRO株式会社生产), 34%乙多· 甲氧虫悬浮剂(斯品诺,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施药器械为3WBD-16B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台州市椒江丰硕农用机械厂生产)。

1.2 处理设计

早稻试验设8个处理, 每667 m2药剂施用分别为:处理1, 34%乙多· 甲氧虫悬浮剂30 mL; 处理2, 34%乙多· 甲氧虫悬浮剂24 mL; 处理3,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 mL; 处理4, 5%丁虫腈乳油80 mL; 处理5, 5%丁虫腈乳油50 mL; 处理6, 20%呋虫胺可溶粒剂50 g; 处理7, 20%呋虫胺可溶粒剂40 g; 处理8, 清水作为对照(CK)。小区面积60 m2, 随机区组排列, 重复3次。于5月17日施药, 每667 m2用水量为40 kg, 此时一代二化螟处于低龄幼虫高峰期。

单季稻试验设5个处理, 每667 m2药剂施用分别为:处理1, 10%阿维· 甲虫肼悬浮剂45 g; 处理2, 34%乙多· 甲氧虫悬浮剂30 mL; 处理3,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 mL; 处理4, 5%丁虫腈乳油100 mL; 处理5, 清水作为对照(CK)。小区面积110 m2, 随机区组排列, 重复3次。于7月11日施药, 每667 m2用水量为40 kg, 此时二代二化螟处于低龄幼虫高峰期。

试验除处理药剂不同外, 其他栽培条件均一致。

1.3 调查方法

于施药后7、14 d调查, 每小区随机调查50丛, 记录调查株数、螟害数, 计算螟害率、保苗效果, 剥查记录活虫数, 计算防虫效果。

1.4 数据统计

试验数据经平方根反正弦变换后使用SPSS软件进行Duncan新复极差法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早稻一代二化螟的防效

表1表明, 药后7 d, 乙多· 甲氧虫30 mL处理保苗效果最佳, 但与乙多· 甲氧虫24 mL处理无显著差异。药后14 d, 乙多· 甲氧虫30 mL处理保苗效果显著优于其他处理, 其次为乙多· 甲氧虫24 mL和氯虫苯甲酰胺10 mL处理, 两者无显著差异, 其他处理保苗效果都低于60%; 乙多· 甲氧虫30 mL处理防虫效果最佳, 但与乙多· 甲氧虫24 mL处理无显著差异, 乙多· 甲氧虫24 mL处理与氯虫苯甲酰胺10 mL处理的差异不显著。

表 1 不同药剂对早稻一代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2.2 对单季稻二代二化螟的防效

表2表明, 药后7 d阿维· 甲虫肼45 g处理保苗效果最好, 显著优于乙多· 甲氧虫30 mL、氯虫苯甲酰胺10 mL和丁虫腈100 mL的处理, 乙多· 甲氧虫30 mL与氯虫苯甲酰胺10 mL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药后14 d阿维· 甲虫肼45 g处理保苗效果和防虫效果最佳。

表2 不同药剂对单季稻二代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2.3 安全性

试验期间, 各个药剂处理均对水稻生长无明显影响, 这几种药剂在试验剂量的范围内对水稻生长安全。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每667 m2用10%阿维· 甲虫肼悬浮剂45 g处理对水稻二化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且持效期长, 药后14 d的防虫效果达到90%以上; 34%乙多· 甲氧虫悬浮剂防治效果次之, 30 mL处理防治早稻一代二化螟、单季稻二代二化螟药后14 d的防虫效果在75%以上;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 mL处理防治二化螟效果不佳, 5%丁虫腈乳油50~100 mL、20%呋虫胺可溶粒剂40~50 g处理对二化螟防治效果不理想。

呋虫胺是第3代烟碱类广谱性杀虫剂, 对稻飞虱等刺吸式害虫具有杀虫活性高、速效性好、持效期长等特点, 同时, 对鳞翅目、鞘翅目等害虫也具有杀虫活性[7]。有研究表明, 每667 m2用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24 g保苗效果、活虫防效都能达85.0%以上[8], 但本试验中未有如此高的防效, 是否可用呋虫胺防治水稻二化螟有待进一步验证。

合理混配药剂, 一方面有助于延长药剂的使用寿命, 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防治效果[4]。因此, 在没有更理想的单剂药剂时, 开发更多的对二化螟高效的复配药剂, 这是解决目前抗性二化螟治理的有效途径。

因阿维菌素为广谱性药剂, 对蜘蛛、黑肩绿盲蝽、寄生蜂等稻田天敌影响大, 是高风险性药剂[9, 10, 11], 故一直以来都很少推荐使用。但目前其对二化螟防效较好, 在二化螟对双酰胺类药剂产生较高抗性而无法控制的情况下, 可作为临时代替药剂, 控制二化螟为害, 但要密切关注田间稻飞虱等其他害虫的发生动态。生产上应掌握在二化螟低龄幼虫高峰期及时用药, 建议667 m2使用10%阿维· 甲虫肼悬浮剂45 g或34%乙多· 甲氧虫悬浮剂30 mL。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刘中现, 卢毅, 陆明星. 5种常用药剂对水稻2代二化螟的防治效果[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 46(10): 123-124, 175. [本文引用:1]
[2] 应小军, 魏杰, 顾国伟, . 甲维·甲虫肼等11种杀虫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J]. 浙江农业科学, 2018, 59(3): 492-493. [本文引用:2]
[3] 赵丹丹, 周丽琪, 张帅, . 二化螟对双酰胺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和交互抗性研究[J]. 中国水稻科学, 2017, 31(3): 307-314. [本文引用:2]
[4] 顾国伟, 凌小明, 应小军, . 余姚地区二化螟抗性水平及防治药剂筛选[J]. 浙江农业科学, 2016, 57(2): 229-230. [本文引用:4]
[5] LU Y H, WANG G R, ZHONG L Q, et al. Resistance monitoring of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Lepidoptera: Crambidae) to chlorantraniliprole in eight field populations from east and central China[J]. Crop Protection, 2017, 100(7): 196-202. [本文引用:2]
[6] WU M, ZHANG S, YAO R, et al. Susceptibility of the rice stem borer, Chilo suppressalis (Lepidoptera: Crambidae), to flubendiamide in China[J]. 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 2014, 107(3): 1250-1255. [本文引用:1]
[7] 曾霞, 倪珏萍, 马亚芳, . 8个烟碱类杀虫剂生物活性比较研究[J]. 现代农药, 2013, 12(6): 1-5. [本文引用:1]
[8] 项庆奶, 廖璇刚. 呋虫胺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J]. 浙江农业科学, 2015, 56(6): 835-836. [本文引用:1]
[9] 王玺, 贾京京, 张一帆, . 8种水稻田常用杀虫剂对2种天敌蜘蛛的室内安全性评价[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3, 36(3): 53-58. [本文引用:1]
[10] 孙定炜, 苏建亚, 沈晋良, . 杀虫剂对褐飞虱捕食性天敌黑肩绿盲蝽的安全性评价[J].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7): 1995-2002. [本文引用:1]
[11] 徐华强, 刘艳艳, 祝国栋, . 16种不同类型农药对两种寄生蜂的毒性比较和安全性评价[J]. 环境昆虫学报, 2014, 36(6): 959-964.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