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甘肃省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经济竞争力研究
史颖建, 付滨*
甘肃农业大学 财经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通讯作者:付滨(1990—),男,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E-mail:fu_bin0217@163.com

作者简介:史颖建(1994—),男,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E-mail:1932750370@qq.com

摘要

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甘肃省农产品加工业各行业竞争力呈现分化特征,传统行业竞争力已不复存在。对传统农产品加工业进行深化改革,促进其升级转型成为摆脱困境的必然选择。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经济竞争力进行分析,探究阻碍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并从资源利用率、加工体系构建、转变优势依靠、制定生产规划、强化生产标准化等5个方面,提出在供给侧视角下提升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经济竞争力的举措。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农产品加工业; 因子分析; 经济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8)10-1943-05

2015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首次被提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侧重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要素资源配置, 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产业发展。甘肃省以其多样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特色资源造就了其发展特色农业的先决条件, 各地遵循生产区域化、品种优质化、经营产业化的原则, 在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进行了特色农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通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与积极实践, 特色农业发展的区域化布局渐趋明显、产业化基地亦具雏形、龙头企业和规模化种养殖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与此同时, 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并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带动了区域特色产业慢慢地向纵深的方向发展, 以武威为首的河西走廊小麦、玉米的加工业, 以张掖、庆阳及兰州为首的果蔬保鲜的加工业, 以河西、陇东为首的牧草饲料的加工业, 以临夏、平凉为首的畜禽屠宰及肉皮毛的加工业, 以金昌、白银为首的啤酒的原料产业, 以定西为首的马铃薯的产业, 以定西、陇南为首的中药材的产业, 以兰州、白银为首的乳品的加工业等, 逐步走向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轨道, 现代特色农业在陇原大地逐渐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 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如何在供给侧背景下分析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水平、未来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聚焦哪些问题、产业竞争力怎样提升等问题, 是当下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当前, 学者对农业竞争力的研究认为, 农业竞争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 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多层次因素于一身。在农业竞争力的比较方面, 应将生产要素、技术创新、生产能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及未来增值获利能力等作为考量农业竞争力的综合指标[1], 在对农业竞争力的后续研究中, 有学者认为应当在之前已有的综合指标上加入政策竞争力评价指标, 使构建的指标体系更加合理[2]。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 农业产业集群及农业品牌成为构成现代农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3]; 互联网金融、基础金融服务和政策性金融服务的推动是农村金融视角下增强供给侧农业竞争力的主要抓手[4, 5, 6]。农业合作社作为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基础的经济主体, 其质量也成为评价农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7]; 此外, 在与农业有关联的区域人才培育、网络上的技术的协调发展、农业方面的生产技术的培训、新方式的经营模型等原因成为农业部农经司研究报告[8]中提出的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升农业竞争力的主要抓手。农业供给侧改革涉及多个领域, 为了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对农业竞争力的研究更加科学化, 相关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对影响农业竞争力的多种原因进行了研究[9, 10, 11]。农业竞争力所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 评价体系更加紧密和复杂, 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 现代农业的兴起, 大国农业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对农产品加工的研究有一定的进步与成效, 其中研究所得出的理论有非均衡增长理论中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表明经济发展时间空间不是均衡分布的发展极理论、优先发展主导产业部门的理论以及具有综合性的产业链理论。这些理论由张润清等[12]提出, 证明了中国应该优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张明林[13]认为要想推动加工农业的发展, 就应该增强“ 推力” 和“ 拉力” , 减弱“ 阻力” , 提升“ 判断力” 的精确性, 他构造的基于“ 推力” 、“ 拉力” 、“ 阻力” 和“ 判断力” 的农产品的加工业成长机制模型为此提供了理论依据。张晓等[14]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现存的经营模式和发展的路径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 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李瑾等[15]对我国的经济、科技、社会与生态环境进行了研究, 并由此构造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全面评价指标体系。刘静等[16]对中国农产品的质量、价格、品牌效应、产品结构、销售策略和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得出了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内部直接决定因素的主要指标体系。

有很多的研究涉及到了农产品的加工业, 在中国及各区域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方面, 这些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但仍然有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首先, 详实的定量研究并不多见, 多数的研究都停留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政策的选择等定性分析。其次, 深入加工业内部各次级产业部门的分析极少, 研究者的视角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方面。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省农产品加工业各行业竞争力进行评价, 以构建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 期望全面把握农产品加工业整体的发展状况及其制约的因素, 为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寻找拥有巨大的未来发展潜力、雄厚的资源基础以及与优势的农产品相匹配的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评价指标时, 应遵循目的性与科学性原则、实用与先进性、系统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独立性、可比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原则。本文构建评价指标时, 在遵循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及明确各类指标所处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 结合国内相关学者[17, 18, 19, 20, 21, 22, 23]的研究, 选择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13项, 构建了农产品加工业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供给侧农产品加工业经济竞争力评价系统的指标
1.2 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甘肃统计年鉴(2017年)》和《中国统计年鉴(2017年)》相关统计数据整理出甘肃省和全国各指标原始数据, 在此基础上获得了甘肃省农产品加工业整体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量化值。

1.3 相关说明

以构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 在经济竞争力评价过程中, 选取全国相应指标数据作为标准值, 对甘肃省各项指标进行了调整, 并以指数的形式体现出来, 这样, 不仅有效地消除了不同指标之间的量纲问题, 同时便于直接得到相对全国平均水平的甘肃省的总体状况。为便于对比, 本文选取了成熟且运用广泛的因子分析法进行经济竞争力综合指数的计算。

2 模型测算及结果分析
2.1 相关数据处理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 利用SPSS软件对甘肃省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行业进行经济竞争力研究。根据因子分析特征根> 1的原则, 选取4个公共因子, 经过计算4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1.741%, 表明选取的4个公共因子可以解释81.741%的方差, 具有一定的选取意义。旋转前的各主因子载荷矩阵、特征根及方差贡献率见表2

表2 旋转前因子载荷矩阵、方差及方差贡献率

对因子载荷矩阵旋转可以达到对每个因子在原始变量上的载荷区别的目的, 区分每个因子原始变量上的载荷区别可以较方便地对因子进行命名。但在表1中的每个因子未表现出在原始变量上的载荷区别, 因此无法对因子变量进行命名。为了能够较方便地对每个因子进行命名, 需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 利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方法对主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 旋转后的结果见表3

表3 旋转后的主因子载荷矩阵

表3的计算结果可知, x3x5x6x13分别以0.946、0.930、0.823及0.758的计算结果成为F1因子中较大的载荷指标。从指标属性来看, 这4个指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可以统归为资本投入, 以此反映甘肃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资本投入情况, 因此命名F1为资本投入因子。类似地, 可以将F2中指标x7x8x9x10统归为市场绩效因子, 以此反映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开拓状况; 将因子F3中指标x1x11x12统归为经济效益因子, 以此反映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财务状况; 将因子F4中指标x4归为资源利用因子, 以此反映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资源利用水平。

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计算得到4个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表4), 将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 可得到各农产品加工业的主因子得分, 其线性组合依次为:

F1=0.062 5x1-0.121 6x2+0.350 4x3-0.047 41x4+0.420 3x5+0.380 9x6+0.042 7x7+0.098 6x8+0.141 3x9-0.024 1x10+0.063 1x11+0.013 1x12+0.371 7x13;

F2=0.128 5x1+0.414x2+0.066x3-0.171 2x4-0.054 3x5-0.001 8x6+0.486 9x7+0.435 8x8+0.393 4x9+0.534 1x10-0.030 2x11-0.039 5x12+0.274 4x13;

F3=0.589 6x1-0.280 9x2+0.042 7x3+0.118 2x4+0.083 8x5+0.129 4x6-0.056 8x7-0.076x8+0.396 5x9+0.063 2x10+0.556 5x11+0.542 2x12+0.032 8x13;

F4=-0.210 2x1+0.539 5x2+0.042 8x3+0.753 4x4-0.068 5x5-0.243 9x6-0.309 4x7-0.324 8x8-0.033 7x9+0.195 6x10+0.052 8x11+0.273 8x12-0.129 8x13

表4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将各变量的标准化数据带入方程可以计算出4个因子得分F1F2F3F4。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得分, 其综合得分评价模型为:F=0.413 7F1+0.265 2F2+0.190 3F3+0.104 9F4, 最后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各行业主因子得分及整体经济竞争力综合指数
2.2 结果分析

在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中, 甘肃省只有4行业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 占总行业的1/3, 且表现出的竞争力普遍偏弱。其中, 烟草制品业在所有行业中竞争力排名靠前, 其次为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饮料制造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且4个行业的资源利用因子得分均小于1, 表明这4个行业均存在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的比可以反映农业资源的利用程度, 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比值可以达到2~3, 我国只有0.53, 作为西部省份的甘肃比值仅为0.35, 农业资源的利用率较全国平均水平低0.18, 增值程度极低。因此, 拉长产业链条和加强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成为各行业增强竞争力的关键途径。

农副食品加工业以2.543 3的得分成为经济因子得分中分值之最, 相比较其他行业而言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此外, 资源利用效率也首屈一指。在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及较高的资源利用率的同时, 市场绩效因子得分偏低, 市场开拓滞后, 产销衔接不通畅成为影响竞争力的最大短板。

综上所述, 由于行业竞争存在分化现象, 甘肃省的特色农产品加工行业传统竞争力已不复存在。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业中, 除烟草制品业外, 其余各行业均以甘肃省特色优势农产品为主要原料来源, 高度反映了甘肃省资源导向型的开发战略。市场开拓相对滞后, 产品产销衔接不畅以及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成为影响甘肃省新型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的2个关键因素。对传统农产品加工业进行深化改革, 促进其升级转型成为摆脱困境的必然选择。

3 小结与建议

基于分析结果来看, 甘肃省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大背景下, 为了提升特色农产品竞争力需要重点考虑因生产格局、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如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规模效益不对等、产后环节技术创新力度不足、资源约束与浪费并存等; 此外, 在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合作机制、技术研发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如监管不力、体制不顺、投入不足等问题, 成为特色农业产业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的主要障碍因素。

针对目前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及特色农产品加工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开源节流, 提高资源利用率, 改善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从甘肃省特色农产品产地出发制定并且落实好相关法律制度, 做好沼气等能源利用技术的推广与发展。提高农户节约用水的意识, 发展和推广旱作节水农业, 最终形成一套循环可持续的农业系统。

构筑完整加工体系, 增强特色农业产业价值链增值。鼓励和支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 发展多种经营, 走多元化、优质化和高附加值的新路子, 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

从依靠资源优势到依靠投入优势。对甘肃省的投资领域和投资重点, 应当从资源开发、产业化发展转向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提高农业竞争力。

以区域的比较优势和市场导向为基础, 做好区域专业化生产的规划。

强化标准化生产, 提升农产品质量。要把面向市场, 依靠科技, 努力提高产品品质作为主攻方向, 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手段, 来提高产品品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李豫新, 李婷. 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11(10): 121-128. [本文引用:1]
[2] 曹执令. 湖南省区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 经济地理, 2012, 32(2): 139-142. [本文引用:1]
[3] 姚春玲. 基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机制分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15): 38-40. [本文引用:1]
[4] 王曙光. 农业供给侧改革打开农村金融新空间[J]. 中国农村金融, 2016(3): 36-37. [本文引用:1]
[5] 楼文龙.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基础金融服务[J]. 中国金融, 2016(9): 31-33. [本文引用:1]
[6] 李邦熹, 王雅鹏. 以政策性金融提升农业供给侧能力[J]. 宏观经济管理, 2016(4): 54-56. [本文引用:1]
[7] 李世杰, 校亚楠, 沈媛瑶, . 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增大农户在流通渠道中的影响力吗: 基于海南8个市县的问卷调查[J]. 农业技术经济, 2016(9): 50-59. [本文引用:1]
[8]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课题组, 张红宇.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新农人发展调查[J]. 中国农村经济, 2016(4): 2-11. [本文引用:1]
[9] 许经勇. 农业供给侧改革与提高要素生产率[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7(3): 20-25. [本文引用:1]
[10] 孔祥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 改革, 2016(2): 104-115. [本文引用:1]
[11] 朱长宁. 价值链重构、产业链整合与休闲农业发展: 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J]. 经济问题, 2016(11): 89-93. [本文引用:1]
[12] 张润清, 李崇光. 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经济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05(6): 99-101. [本文引用:1]
[13] 张明林.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成长机制及对策研究[J]. 生产力研究, 2013(5): 36-37. [本文引用:1]
[14] 张晓, 霍学喜.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经营模式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 商业研究, 2007(5): 103-107. [本文引用:1]
[15] 李瑾, 李树德.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 2009(5): 7-11. [本文引用:1]
[16] 刘静, 刘丹. 农产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内部直接决定因素指标评价[J]. 技术经济, 2005(3): 22-25. [本文引用:1]
[17] 赵海燕, 何忠伟. 中国大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演变及对策: 以蔬菜产业为例[J]. 国际贸易问题, 2013(7): 3-14. [本文引用:1]
[18] 田云, 张俊飚, 李波. 中国农业低碳竞争力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3, 27(6): 1-6. [本文引用:1]
[19] 付滨, 窦学诚.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玉米品种安全评价: 以河西制种基地为例[J]. 浙江农业学报, 2017, 29(10): 1611-1619. [本文引用:1]
[20] 葛干忠. 中国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6(1): 128-131. [本文引用:1]
[21] 张金华.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6): 178-183. [本文引用:1]
[22] 刘秀琴, 黄耀斌, 蔡嘉森, . 中国农业竞争力国际比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3(5): 34-39. [本文引用:1]
[23] 张高亮, 陈劲.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核心企业竞争力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11, 32(6): 76-81.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