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药剂对辣椒蚜虫的防治效果
王胤1, 王新凯2, 李锦3, 许行3, 曹金娟1, 郑建秋1, 张爱环2, 王俊侠3
1.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北京 100029
2.北京农学院 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2206
3.北京市昌平区植保植检站,北京 102200

作者简介:王胤(1990—),男,北京人,硕士,从事植物保护技术推广工作,E-mail:415017091@qq.com

摘要

蚜虫是京郊设施大棚蔬菜生产中最难防治的害虫之一,试验研究 4 种药剂在辣椒上对蚜虫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施药后20 d 对辣椒蚜虫的防效,49% 软皂水剂和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分别为 73.3% 和 76.7%,0.3% 苦参碱和复方植物精油分别为 57.5% 和 62.9%。在实际生产中,可在蚜虫发生初期,选用苦参碱或软皂水剂进行防治,如田间蚜虫发生较严重,可考虑使用软皂水剂和化学药剂交替使用,并严格控制用药量和使用次数,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

关键词: 辣椒; 蚜虫; 杀虫剂
中图分类号:S4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8-9017(2018)12-2171-03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和桃蚜(Myzuspersicae Sulzer)属半翅目, 蚜科, 是小型刺吸式害虫, 近年来在京郊地区发生为害严重, 已成为设施大棚蔬菜生产中最难防治的害虫之一[1, 2, 3, 4, 5, 6]。随着京郊设施蔬菜面积不断扩大, 蚜虫在辣椒植株上的为害日趋严重, 除以成虫、若虫吸食辣椒植株汁液导致叶片卷曲变黄外, 还分泌蜜露[7]覆盖在辣椒叶片上形成煤污病, 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 同时传播病毒病[8], 严重影响了辣椒的产量及品质。蚜虫具有繁殖快, 世代重叠严重, 种群增长迅速等特点, 华北地区1年可发生10余代。目前生产上对其防治仍以化学方法为主, 长期大量且频繁地使用化学农药易导致蚜虫的抗药性和再猖獗现象[9, 10, 11, 12]

随着高毒农药的限制使用, 烟碱类杀虫剂的市场需求大量增加, 其具有独特新颖的作用方式、良好的内吸性、高效性、广谱性, 是防治蚜虫、飞虱等刺吸性口器害虫最有效的一类药剂, 但由于大量使用, 其对蜜蜂等传粉昆虫危害和害虫抗药性问题引起人们关注[13, 14]。有研究表明, 在5种常用烟碱类化学农药对蚜虫室内毒力试验中, 吡虫啉对蚜虫防效高, 但对天敌杀伤力显著, 影响生态环境[15, 16]。苦参碱和软皂水剂作为新型生物源杀虫剂, 对刺吸式口器昆虫等具较理想的防效, 有研究表明, 苦参碱2 000倍液和软皂水剂50倍液在田间具有较好的持效性, 药后21 d对苹果、辣椒蚜虫具有较好防治效果, 且对天敌昆虫安全[17, 18, 19, 20, 21]。49%软皂水剂是一款适用于有机种植的广谱型杀虫杀螨剂, 通过强力的亲脂活性溶解害虫表皮蜡质层和角质层蛋白, 破坏其表皮结构, 导致细胞内容物的泄漏和脱水而迅速死亡。49%软皂水剂防治辣椒蚜虫室内试验结果显示, 药剂浓度为15 mL· L-1时, 4 h蚜虫的致死率为100%, 致死中浓度(LC50)为10.2 mL· L-1。针对目前烟碱类化学药剂防治蚜虫单一和抗药性等问题, 选取软皂水剂、苦参碱水剂、复方植物精油3种新型非化学农药进行田间试验, 以筛选出防治蚜虫的最佳药剂, 为将来示范推广和开发新型、高效、安全药剂提供依据, 为蚜虫的防治工作提供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在北京市昌平区北京川府菜缘农业专业合作B8棚进行。试验作物辣椒, 品种为国禧105, 定植时间为2017年3月20日, 种植密度为3.75万株· hm-2, 按常规生产管理, 辣椒长势基本一致。前茬作物为黄瓜。

参试药剂有49%软皂水剂(深圳百乐宝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0.3%苦参碱水剂(内蒙古清源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复方植物精油(沧州佳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河北威远生化农药有限公司生产)。施药器械为山东卫士ws-16p手动喷雾器。

1.2 处理设计

试验设4个药剂处理:49%软皂水剂4 500 mL· hm-2, 0.3%苦参碱水剂1 350 mL· hm-2, 复方植物精油4 500 mL· hm-2,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25 g· hm-2作为化学药剂对照; 以清水为对照(CK)。小区面积25 m2, 随机区组排列, 重复3次。5月8日按设计要求喷雾施药。

1.3 调查项目与统计方法

药效调查。在小区内随机5点取样, 每点标定3株, 共调查15株。在标定植株的上、中、下3个部位各取2片叶, 调查蚜虫数量。施药前调查蚜虫基数, 并在施药后3、7、14、20 d调查各处理存活的蚜虫数量, 计算校正防效。试验数据采用SPSS软件做DMRT分析。

药害调查。药后3、7 d记录不同药剂处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调查药害的类型和程度, 以“ 无、轻度、明显、高度、严重” 表示作物生长受阻, 产量和质量损失严重程度。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蚜虫速效性

表1所示, 49%软皂水剂较其他2种非化学药剂防治蚜虫的速效性好, 防治效果达70.5%, 与化学药剂对照吡虫啉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0.3%苦参碱水剂和复方植物精油防效分别为56%和64.3%, 防效均低于吡虫啉, 且有显著性差异。药后7 d, 清水对照组蚜虫数量出现了明显下降, 原因可能是试验期间出现下雨天气, 导致棚内低温, 影响蚜虫正常生长。结果表明, 吡虫啉和软皂水剂对蚜虫的防治效果较好, 分别为80.4%和74.9%, 两者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复方植物精油的防治效果次之为58.6%, 苦参碱防效最差仅为46.1%, 这两种药剂的防效与吡虫啉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1 4种药剂对蚜虫的速效性表现
2.2 对蚜虫持效性

表2所示, 药后14 d, 软皂水剂、苦参碱和复方植物精油对辣椒蚜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防效分别为72.2%、65.4%和65.9%, 三者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化学药剂对照吡虫啉防治效果最高为78.5%, 与其他3种药剂存在显著性差异。药后20 d, 软皂水剂防效达73.3%, 防治蚜虫的持效期长, 仅次于吡虫啉的76.7%, 软皂水剂与对照药剂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复方植物精油防效为62.9%, 较对照药剂低13.8百分点, 苦参碱防效为57.5%, 较对照药剂低19.2百分点, 二者与对照药剂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2 4种药剂对蚜虫的持效性表现
2.3 对辣椒的安全性

药后3、7 d调查4种供试药剂对辣椒生长的影响, 未发现有药害发生, 辣椒生长正常, 说明这4种药剂对辣椒都安全。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49%软皂水剂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都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 施药后3和20 d防效都达到70%以上, 对蚜虫有较好的控制能力, 0.3%苦参碱和复方植物精油对辣椒蚜虫防效相对较低, 施药后20 d防效分别为57.5%和62.9%。在实际生产中, 可在蚜虫发生初期, 选用苦参碱或软皂水剂进行防治, 对害虫发生起到有效抑制作用。如田间蚜虫发生较严重, 可考虑使用软皂水剂和化学药剂交替使用, 并严格控制用药量和使用次数, 延长药剂使用寿命, 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

蚜虫具有繁殖快, 世代重叠严重, 种群增长迅速等特点, 高温干旱的环境条件, 有利于蚜虫生存、繁殖。试验期间出现下雨天气, 导致棚内出现低温, 对蚜虫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在田间生产中, 除使用化学药剂和生防天敌防治蚜虫外, 还应同时采用多项绿色防控技术, 监测蚜虫发生动态、预防蚜虫发生。在蔬菜作物生产前, 应彻底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残体, 减少蚜虫虫源, 降低虫口密度, 使用20%辣根素水乳剂进行棚室表面消毒和土壤消毒, 杀灭棚室表面以及土壤中蚜虫的卵和若虫, 在作物生长期, 悬挂黄板监测、诱杀蚜虫, 在棚室风口处悬挂40~50目防虫网, 阻隔蚜虫进入棚室内为害[22]。田间防治蚜虫时还应考虑对卵、若虫、成虫不同虫态蚜虫防治的药剂选择, 在生产中应合理地对不同杀虫机理、不同虫态防治的药剂进行混配或轮换使用, 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目前, 在蔬菜生产中, 大量化学农药的使用会导致农药残留超标、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在有机和绿色农业生产中, 能够有效防治小型害虫的非化学药剂非常少, 登记的用于防治辣椒蚜虫的非化学药剂除1.5%苦参碱可溶液剂外, 还可使用异色瓢虫天敌进行防治, 但二者尚不能满足生产中的需要。49%软皂水剂属于非化学药剂, 其通过强力的亲脂活性溶解害虫表皮蜡质层和角质层蛋白, 破坏其表皮结构, 导致细胞内容物的泄漏和脱水而迅速死亡, 下一步可在多种蔬菜作物上开展防治蚜虫试验, 进一步验证其对蚜虫的防治效果和最佳施用剂量, 为其在绿色和有机农业生产中推广奠定理论基础。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罗素兰, 张圣经, 长孙东亭. 辣椒蚜虫种类的调查[J]. 生物学杂志, 2003, 20(1): 22-24. [本文引用:1]
[2] 华南农学院. 农业昆虫学[M]. 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81: 253-260. [本文引用:1]
[3] 陈秀双, 贾彦华. 6种杀虫剂防治苹果黄蚜田间药效试验[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7, 28(6): 24-26. [本文引用:1]
[4] 钟凯, 张曦, 孙百栋, . 3种药剂防治小麦蚜虫田间药效试验[J]. 基层农技推广, 2006 (4): 30-32. [本文引用:1]
[5] 王雍家, 熊永旭. 5种杀虫剂防治小麦蚜虫田间药效试验[J]. 青海农林科技, 2011(4): 1-3. [本文引用:1]
[6] 朱坤余. 几种杀虫剂防治棉花蚜虫田间药效试验[J]. 山东农业科学, 2010(11): 83-84. [本文引用:1]
[7] 周晓静, 白素芬, 李欣, . 蜜露检测法在转基因棉抗蚜性指标中的应用[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46(1): 53-57. [本文引用:1]
[8] 林星华, 胡小敏, 王云虎, . 捕杀特·黄板对大棚番茄桃蚜及蚜传病毒病的防治效果[J]. 西北农业学报, 2011, 20(3): 199-202. [本文引用:1]
[9] 邹先伟, 蒋志胜. 棉蚜抗药性及其抗性治理对策的研究[J]. 农药, 2004, 43(7): 294-297. [本文引用:1]
[10] 张学涛, 柳剑伟, 李芬, . 北疆地区棉蚜对不同杀虫剂敏感水平测定[J]. 植物保护, 2012, 38(2): 163-166. [本文引用:1]
[11] 顾中言, 韩丽娟, 王强, . 速灭菊酯导致棉花蚜螨再猖獗研究初报[J]. 江苏农业科学, 1993(3): 33-34. [本文引用:1]
[12] 吴进才. 农药诱导害虫再猖獗机制[J]. 应用昆虫学报, 2011, 48(4): 799-803. [本文引用:1]
[13] 张敏恒, 赵平, 严秋旭, . 新烟碱类杀虫剂市场与环境影响[J]. 农药, 2012, 51(12): 859-862, 900. [本文引用:1]
[14] IWASA T, MOTOYAM A, AMBROSE J T, et al. Mechanism for the diferential toxicity of neonicotinoid insecticides in the honey bee, Apis mellifera[J]. Crop Protection, 2004, 23(5): 371-378. [本文引用:1]
[15] 徐广春, 孙亚萍, 徐德进, . 设施大棚蚜虫对烟碱类药剂的敏感性[J].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44(4): 177-178. [本文引用:1]
[16] 王正旭. 杀虫剂对蚜虫及其天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J]. 北方园艺, 2008(2): 232-233. [本文引用:1]
[17] 鲁志弘, 丁凯, 田利光, . 新型农药对苹果叶螨的田间防效试验[J]. 中国果树, 2017(2): 56-57. [本文引用:1]
[18] 田利光, 宋青, 刘海华, . 生物农药对苹果绣线菊蚜的室内和田间防效试验[J]. 落叶果树, 2016, 48(3): 42-44. [本文引用:1]
[19] 刘杰. 0. 3%苦参碱不同浓度防治辣椒蚜虫的药效试验[J]. 新疆农垦科技, 2012(11): 37-38. [本文引用:1]
[20] 窦利锋, 王建玉, 柳富华. 0. 3%复方苦参碱水剂防治蚜虫药效试验[J]. 山西果树, 2009(3): 11-12. [本文引用:1]
[21] 苏克跃, 王云海, 严寒, . 苦参碱防治甘蓝蚜虫和茄子灰霉病的田间防效评价[J]. 中国植保导刊, 2013, 33(12): 66-67. [本文引用:1]
[22] 郑建秋. 现代蔬菜病虫鉴别与防治手册[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735.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