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药剂对晚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
王晓东1, 张勇2,*, 毛建红1, 姜龙1
1.江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江山 324100
2.衢州市植物保护检疫站,浙江 衢州 324000
通讯作者:张勇(1984—),农艺师,从事植物保护工作,E-mail:zy2003401529@163.com

作者简介:王晓东(1971—),男,浙江衢州人,农艺师,从事植物保护工作,E-mail:1169235789@qq.com

摘要

分别选用 20%噻唑锌悬浮剂、50%嘧酯·噻唑锌悬浮剂、20%噻菌铜悬浮剂 3 种不同药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开展防治试验,并对比了 1 次用药和2次用药的防效差异。结果表明,3种药剂防效差异显著,防效大小依次为20%噻唑锌>20%噻菌铜>50%嘧酯·噻唑锌;2次用药防效明显好于 1次用药,667 m2用 20%噻唑锌120 g 连续防治2次效果最佳,防效可达71.4%。

关键词: 水稻; 细菌性条斑病; 药剂处理; 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8-9017(2018)12-2200-0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简称细条病)是一种国内植物检疫病害。该病是中国南方稻区水稻的主要病害, 当气候条件适宜时, 可造成40%~60%的产量损失, 对水稻的高产稳产造成严重威胁[1]。目前生产上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仍以噻唑类化学药剂为主[2]。近年来, 随着种子调运日益频繁, 该病害有扩展蔓延和加重的趋势[3]。细条病在江山市于1989年首次发现, 此后数年未发生, 1995— 1997年大面积发生, 其后又一度销声匿迹。近几年在江山市的长台、凤林、石门、峡口等地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成为江山市单季晚稻、连作晚稻的主要病害之一。为寻求细条病有效的防治方法, 减少水稻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成本, 为水稻安全生产和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持, 特进行本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在江山市峰田家庭农场稻田进行, 试验田土质为黏壤土, 有机质含量丰富, pH值7.1。水稻品种为甬优1540, 2017年6月25日播种, 7月20日移栽, 株行距21 cm× 24 cm。

参试药剂有20%噻唑锌悬浮剂、50%嘧酯· 噻唑锌悬浮剂(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20%噻菌铜悬浮剂(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1.2 处理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667 m2药剂用量分别为20%噻唑锌悬浮剂120 g; 20%噻唑锌悬浮剂150 g; 50%嘧酯· 噻唑锌悬浮剂50 g; 20%噻菌铜悬浮剂100 g; 以清水为对照(CK)。同时, 每个药剂又分用药1次和用药2次2种处理方式。小区面积100 m2, 随机区组排列。

水稻细条病于8月18日初见(水稻处于分蘖期), 并于8月20日第1次用药。间隔10 d, 于8月30日第2次用药; 2次均用手动式喷雾器施药, 667 m2加水50 kg, 均匀喷雾。

1.3 病情及防效调查

每处理小区随机定20丛水稻, 对植株上3叶叶片的病情逐叶调查。分别于施药前和第2次用药(8月30日)后15 d即9月14日共调查2次。计算严重度和药剂防效[4]。水稻细条病计算严重度的代表值标准如下:0, 无病斑; 1, 病斑面积比例1%~5%; 3, 病斑面积比例6%~15%; 7, 病斑面积比例11%~35%; 11, 病斑面积比例36%~55%; 15, 病斑面积比例56%~75%; 20, 病斑面积比例76%~100%。

2 结果与分析

表1表明, 用药1次后, 667 m2药剂用量噻唑锌120 g与150 g的防治效果相当, 防效达50%以上; 嘧酯· 噻唑锌50 g和噻菌铜100 g防治效果相对较差, 仅为34.7%和44.0%。用药2次后, 噻唑锌120 g和150 g的防治效果相当, 均达70%以上; 噻菌铜100 g的防治效果达56.0%, 而嘧酯· 噻唑锌50 g仅为43.0%, 仍然较低; 用药2次有3种处理的防效高于用药1次的防效。

表 1 不同药剂处理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效果
3 小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20%噻唑锌悬浮剂对水稻细条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667 m2药剂用量120 g, 连续用药2次, 间隔期为7~10 d, 防效达到71.4%, 可有效控制细条病的继续蔓延。目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在局部稻区仍有爆发的趋势和可能, 对水稻的安全生产具有潜在威胁。然而, 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仅仅依靠大田1~2次用药, 往往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5, 6]:加强种子检疫, 杜绝种子带菌传入; 实施轮作换茬; 选用抗病良种; 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 加强肥水管理, 避免深水灌溉和串灌、漫灌, 防止涝害; 配方施肥, 避免中期过量偏施氮肥; 抓住防治关键时期, 及时用药防治等。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NIÑOLIU D O, RONALD P C, BOGDANOYE A J. Xanthomonas oryzae pathovars: model pathogens of a model crop[J].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2010, 7(5): 303-324. [本文引用:1]
[2] 邢家华, 何荣林, 张纯标, . 20%噻森铜悬浮剂对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田间防效[J]. 浙江农业科学, 2007(5): 567-568. [本文引用:1]
[3] 张荣胜, 陈志谊, 刘永锋.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学报, 2014 (4): 298-305. [本文引用:1]
[4] 王华弟. 农作物病虫无害化治理[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本文引用:1]
[5] 黄华英, 梁盛铭, 陈梅珍, .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监测与综合防控技术规程[J]. 生物灾害科学, 2017, 40(1): 58-60. [本文引用:1]
[6] 李忠莲. 宁洱县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措施[J]. 中国农技推广, 2012, 28(10): 44-45.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