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柳采秀(1990—),女,安徽阜阳人,硕士,主要从事农药应用评价工作。
为探究不同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选择联苯菊酯、唑虫酰胺、氟啶虫酰胺、茚虫威、丁醚脲和苦参碱6种不同类型的杀虫剂开展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药剂均对茶小绿叶蝉有较好的防效,药后1 d各处理的防效在54.6%~78.5%,药后7 d各处理的防效均达到78.4%以上,药后14 d的防效仍保持在79.6%以上。唑虫酰胺、茚虫威、丁醚脲3种药剂具有速效性快,持效期长的特点,氟啶虫酰胺、联苯菊酯和苦参碱具有较好的持效性,但速效性稍差。6种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茶树安全。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pirisuga Matumura)属于半翅目, 在我国茶园普遍发生, 主要为害夏、秋茶[1, 2, 3]。其若虫或成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 消耗其营养和水分, 导致嫩芽生长缓慢, 芽梢枯焦, 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质量, 每年可导致茶叶损失10%~30%, 更严重的甚至可超过一半, 是茶树首要害虫[2, 3, 4, 5, 6]。茶小绿叶蝉繁殖快, 一年可发生多代, 且世代重叠, 在生产中很难防治。农业生产中以化学防治为主, 如菊酯类、烟碱类农药等[7, 8, 9]。随着环境友好型病虫害防治体系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生物农药被登记用于病虫害防治。目前我国已在茶小绿叶蝉上登记的农药有效成分有24种, 其中3种是植物源生物农药, 分别是苦参碱、藜芦碱和印楝素, 其余均为化学农药。
为确定不同类型的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 结合农药登记和农业生产中杀虫剂的使用情况, 选择6种类型不同的杀虫剂开展田间药效试验, 分别是菊酯类杀虫剂联苯菊酯、新型吡唑类杀虫杀螨剂唑虫酰胺、新型烟酰胺类杀虫剂氟啶虫酰胺、新型噁二嗪类杀虫剂茚虫威、新型硫脲类杀虫杀螨剂丁醚脲以及植物源生物农药苦参碱。其中, 联苯菊酯、茚虫威、丁醚脲和苦参碱均已在茶小绿叶蝉上登记, 而氟啶虫酰胺和唑虫酰胺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 已在多种果蔬上登记使用。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明确不同类型的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 为生产应用提供依据。
试验在浙江省开化县音坑乡姚家村进行, 供试面积为1 000 m2, 属于黄壤土, 有机质含量为2.3%, pH值6.7。茶树品种为华茶2号, 长势良好, 茶园栽培管理一致。
试验共选择6种不同类型杀虫剂来进行防治茶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评价。25 g· L-1联苯菊酯乳油(南京红太阳股份有限公司); 15%唑虫酰胺乳油(日本农药株式会社); 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 150 g· L-1茚虫威悬浮剂(美国杜邦公司); 50%丁醚脲悬浮剂(浙江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2%苦参碱水剂(天津市恒源伟业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以667 m2为施药单位, 试验共设7个处理。25 g· L-1联苯菊酯乳油100 mL、15%唑虫酰胺乳油40 g、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50 g、150 g· L-1茚虫威悬浮剂20 mL、50%丁醚脲悬浮剂30 g、2%苦参碱水剂30 g及空白对照, 均为制剂用量。每处理重复4次, 共设28个小区, 小区面积为20.5 m2。各小区栽培条件一致,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间设置保护行。
试验于2017年8月13日进行, 为茶小绿叶蝉低龄若虫盛发期, 施药1次。使用EX-16C型电动喷雾器(台州市路桥奇勇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施药, 整株均匀喷雾, 喷雾压力为0.2~0.4 MPa, 每667 m2用水量45 L。试验当日为阴天, 药后2 h内未降雨, 温度在23.5~32.6 ℃。
施药前进行调查, 记录虫口基数, 施药后1、3、7、14 d各调查1次, 共进行5次调查。晴天晨露未干时或阴天全天, 每小区固定2点调查, 每点调查50张嫩叶(一般取芽下第2张嫩叶), 每小区调查100张嫩叶, 调查成虫、若虫数。药后1、7 d观察各药剂对茶树是否有药害, 同时记录对有益生物的影响。
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 并用DPS软件分析同期各处理防治效果间的差异显著性, 统计分析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
施药前茶小绿叶蝉的百叶虫口数量约65头, 施药后各处理的虫口数量明显减少。
由表1可知, 药后1 d, 仅2%苦参碱水剂处理的百叶虫口数量超过20头(28头); 药后3~7 d, 各处理虫口数量均逐渐减少; 药后14 d, 25 g· L-1联苯菊酯乳油、15%唑虫酰胺乳油、150 g· L-1茚虫威悬浮剂、50%丁醚脲悬浮剂处理的虫口数量略有增加。
![]() | 表1 6种杀虫剂防治后茶小绿叶蝉百叶平均虫口数 |
由表2可知, 药后1 d, 6个处理的防效在54.6%~78.5%, 其中50%丁醚脲悬浮剂的防效最高, 且其防治效果与唑虫酰胺、氟啶虫酰胺以及茚虫威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 略优于联苯菊酯处理的防效, 显著优于苦参碱处理的防效。药后3 d, 丁醚脲、唑虫酰胺和茚虫威的防效均超过80%, 除苦参碱外, 其他5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且其防效均显著优于苦参碱。药后7 d各处理的防效在78.4%~88.6%, 唑虫酰胺的防效略优于联苯菊酯、氟啶虫酰胺、茚虫威、丁醚脲4个处理, 显著优于苦参碱。药后14 d, 6个处理的防治效果在79.6%~85.1%, 各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 其中苦参碱防效最高, 达到85.1%, 试验期间其防效不断增加, 虽见效稍慢, 但持效期长。试验期间未发现药剂对茶树有药害现象。
![]() | 表2 6种杀虫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及差异显著性 |
在本试验剂量和试验条件下, 6种不同类型的杀虫剂均对茶小绿叶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但不同药剂的防治效果又略有差异。唑虫酰胺、茚虫威、丁醚脲这3种杀虫剂具有较好的速效性, 药后3 d防效均大于80%, 且在药后7 d达到最佳防效, 持效性也较长。药后14 d的防治效果虽然相较药后7 d有所下降, 但防效也均在79%以上。
氟啶虫酰胺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较好, 药后1和3 d的防效分别为72.3%和75.4%, 防效持续增加, 药后14 d的防效为84.8%, 推断其防效变化过程与氟啶虫酰胺独特的作用机制有关, 通过抑制刺吸口器害虫产生分泌物和取食信号达到拒食活性, 但具体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确认。
联苯菊酯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表现一般, 药后7 d防效85.9%, 但其速效性不如唑虫酰胺、茚虫威等好, 持效性又不如苦参碱长久。近年联苯菊酯在茶树上大量登记使用, 导致抗药性不断增加。李建宇等[10, 11]有关于茶小绿叶蝉对联苯菊酯的抗药性研究报道。因此, 农药在登记时虽有田间药效评价结果, 但生产中需要根据当地使用后的实际防效来选择最佳农药品种开展病虫害防治。
苦参碱为植物源农药, 为缓效型, 具有较长的持效期。药后1 d的防效仅54.6%, 以后逐渐增加, 至药后14 d达到85.1%。苦参碱的防治特点也与刘双弟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
生产中, 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 结合不同杀虫剂的特点合理选择。如在茶小绿叶蝉发生初期可采用缓效型的植物源农药进行预防, 发生高峰期则应选择速效性好的化学农药快速减少虫口, 减少虫害损失。无公害茶园和有机茶园可选择对环境友好的生物农药于虫害初期进行防治。茶小绿叶蝉的防治过程中应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 交替用药, 减少抗药性的产生。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