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生物学观察及冬季根除技术
钱明辉1, 李月红2,*, 李艳敏3, 邢小平4, 季崇杰4, 于献文1
1.金华市恒安害虫消杀技术服务公司,浙江 金华 321017
2.金华市植物保护站,浙江 金华 321017
3.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浙江 杭州 310020
4.金华山旅游经济区农办,浙江 金华 321021
通讯作者:李月红,E-mail:249206143@qq.com

作者简介:钱明辉(1978—),男,助理农艺师,从事红火蚁、白蚁以及农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研究工作,E-mail:28841803@qq.com

摘要

对金华地区的红火蚁生物学进行观察,并在冬季采取药剂灌巢和诱饵诱杀等方法进行防治。研究表明,红火蚁在10 ℃以下活动能力弱,蚁群均集中在蚁巢内,但在壁崖巢中因光照充足有利于红火蚁活动;灌药处理效果达到97.2%以上,不易引起迁移。

关键词: 红火蚁; 生物学习性; 冬季根除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8-9017(2018)12-2222-03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属于昆虫纲膜翅目蚁科家蚁亚科火蚁属, 是高度分化的社会性昆虫, 属全球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1, 2], 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收录的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3]。红火蚁原产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 1930年入侵美国南部阿拉巴马洲, 目前已在美国19个州发生, 于2004年入侵我国广东[4], 之后迅速入侵我国香港、澳门、湖南、广西、福建、江西、海南、四川、云南等省(区), 总面积达40余万hm2[5]。红火蚁主要随苗木、草皮、废旧物品等运输作长距离扩散传播[6, 7]。2016年12月, 金华市婺城区罗店镇首次发现红火蚁疫情, 目前发生面积已达到142.37 hm2

红火蚁入侵不仅严重影响本地生物的多样性, 而且对入侵地居民生活、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农林业生产安全、社会基础设施安全和生态环境都有严重影响[8, 9, 10, 11]。陈林等[12]基于GIS和气候、种群动态模型的红火蚁适生性分析认为, 整个浙江地区均为入侵定殖风险区, 因此浙江省防扩散和根治压力较大[13]。目前, 我国防治红火蚁防治方法主要有灌巢法和诱饵法[8, 14]。灌巢法主要使用高效氯氰菊酯或有机磷农药如敌敌畏和毒死蜱等对红火蚁巢进行灌药根治。但有文献报道, 灌巢法并未导致巢体内的所有虫体死亡, 且处理后均易引起蚁群迁巢现象。李军等[15]在研究广东省番禺区红火蚁活动情况时发现, 红火蚁活动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 湿度对红火蚁工蚁数量变化影响较小。因

此, 在现有基础上改进红火蚁灌巢法、诱饵法等防治技术。本文对入侵定殖金华红火蚁的生物学习性进行观察, 并研究了低温红火蚁根治技术, 与传统的蚁巢灌药和诱饵技术相比, 该技术更适合浙江省区域红火蚁根除。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氰戊菊酯(杭州颖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0.73%的氟蚁腙饵剂(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

1.2 调查地点与时间

调查地点位于金华市赤松镇上钱村村南地块, 包括红火蚁发生区4.8 hm2, 潜在发生区3.5 hm2。调查观察时间从2016年12月26日至2017年9月30日。

1.3 调查区域红火蚁发生特点

在红火蚁发生区内沿不同踏查路线对蚁巢进行排查, 若发现蚁巢则进行插旗标记。经调查红火蚁活动蚁巢数量为464个, 蚁巢地面部分隆起明显, 直径大小不一, 最大的达到115 cm。蚁巢喜阳, 以向阳位置建巢居多。调查研究表明, 红火蚁以地块东南角的热带棕榈树带为发生源头, 沿3— 6月东南季风向西北方向扩散。

1.4 调查方法

1.4.1 生物学特性

选择不同的时间段, 用木棍敲击蚁巢地面部分, 观察红火蚁的活动情况。在10 ℃以下的低温对蚁巢进行开挖解剖, 观察红火蚁低温蚁巢内的活动情况。

1.4.2 红火蚁根除技术比较

根据红火蚁活动情况, 选择不同区块、不同时间段对红火蚁蚁巢分别采用灌药处理与投饵处理。

蚁巢灌药处理。选用化学药剂20%氰戊菊酯1 500液, 试验在上午气温10 ℃以下进行, 通过高压水泵对蚁巢进行灌药, 直至灌满。

按蚁巢直径将蚁巢分成3类。a类蚁巢直径在20 cm以下; b类在20~40 cm; c类在40 cm以上。分别于药后1、14、29 d及后期持续观察, 记录死亡情况及迁巢现象。

投饵处理。饵料选用0.73%的氟蚁腙饵剂(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 试验在下午温度12 ℃以上时投饵, 分别于药后1、14、29 d进行抽样检查20个蚁巢观察, 并于药后14、29 d各个类型开挖3个蚁巢调查, 并记录死亡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冬季蚁巢调查情况

调查表明, 大气温度对金华地区红火蚁的活动有明显影响。由表1可知, 在8 ℃以下时, 敲击蚁巢地面部分, 红火蚁兵蚁不出蚁巢; 而温度达到12 ℃以上时, 敲击蚁巢, 红火蚁兵蚁则蜂拥而出。此外, 对红火蚁蚁巢进行挖掘调查, 蚁巢内各虫态齐全, 蚁后数量众多, 为多蚁王型蚁巢。在10 ℃以下时, 蚁巢内红火蚁抱团取暖现象明显, 蚁巢周边蚁道里没有红火蚁, 说明活动力较弱, 放置手上也未见有攻击行为。

表1 低温情况下红火蚁蚁巢挖开后蚂蚁活动情况

有两处向南的壁崖, 相对温暖, 红火蚁活动特殊。除蚁巢外, 壁崖的缝隙、蚁道内都有红火蚁、蚁王等(此类蚁巢暂称壁崖巢, 表2)。

表2 壁崖巢红火蚁蚁巢活动情况
2.2 灌药处理效果

在2月中旬(平均气温最低4 ℃, 最高14 ℃)进行蚁巢灌药处理, 共处理128个蚁巢。由表3可知, 药后1 d, 选3类蚁巢各挖3个, 均未发现成活个体, 部分蚁巢有大量工蚁死在巢外。后期持续观察, 通过蚁巢灌药处理死亡彻底, 出现两个分巢现象, 进行补治, 可能与灌药不到位有关; 后期长达半年的持续观察和诱集监测, 均未发现迁巢和红火蚁活动情况。

表3 灌药处理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
2.3 投饵处理效果

本次投饵处理332个蚁巢。由表4可知, 药后1 d调查发现, 红火蚁不取食饵料, 后期高温试验对于其他饵料也出现同样情况。药后14、29 d连续调查发现, 蚁巢还残留有翅繁殖蚁和大兵蚁; 各时期选择不同类型的蚁巢3个进行开挖调查, 巢内红火蚁已经大量死亡, 在蚁巢的角落残存的个体聚集在一起, 以有翅繁殖蚁和大兵蚁为主, 各检查时期差异不大; 而后进行2次灌药处理, 蚁巢死亡彻底。

表4 投饵处理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
3 讨论

莫让瑜等[16]研究表明, 杀虫剂灌巢能杀死巢体中的少量工蚁, 但没有导致巢体内的所有虫体死亡, 且处理后均引起蚁群迁巢。本文采用的灌巢处理最大的特点是利用金华低温季(10 ℃以下)红火蚁蚁巢集中、活动力弱等特点进行防治, 取得较好效果, 且无迁巢现象, 根除防治1个月后, 防效达到99%; 半年内防效持续控制在99%以上, 半年后自测、第三方初步监测均达到100%。因此相对于传统防治技术, 本文基于低温条件下的红火蚁根治处理技术更适合浙江省红火蚁的防治和根除。

金华地处亚热地带, 四季分明, 冬季寒冷。本研究表明, 红火蚁在冬季低温下集中在巢内抱团取暖, 活动能力弱。比较红火蚁常规的防治技术, 在冬季蚁巢灌药处理效果突出, 根除彻底。同时也发现, 投饵处理后红火蚁拒食现象明显, 有翅繁殖蚁和大型工蚁、兵蚁会残留到最后。

对比红火蚁相关习性的温度下限和金华的冬季气温可发现:金华从12月至翌年1月平均最低气温已不适合红火蚁大量取食活动, 并突破了红火蚁生存的最低温度3.6 ℃; 1月平均最高气温也已低于红火蚁的正常取食活动10 ℃; 12、2月平均最高气温刚刚满足红火蚁的取食活动; 11月至翌年3月金华的气温都不适合红火蚁筑巢、婚飞交尾。因此, 金华地区冬春季的气温条件不仅能显著地影响当地红火蚁种群活动, 也能显著影响红火蚁的防治效果。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WETTERER J K. Worldwide spread of the tropical fire ant, Solenopsis geninata (Hymenoptera: Formicidea)[J]. Myrmecological News, 2011, 14(1): 21-35. [本文引用:1]
[2] WETTERER J K. Exotic spread of 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Hymenoptera: Formicidae) beyond North America[J]. Sociobiology, 2013, 60(1): 53-63. [本文引用:1]
[3] 陈燕婷, 黄离, 王瑞, . 近10年外来入侵昆虫风险分析的研究现状及主要进展[J]. 生物安全学报, 2013, 22(4): 217-218. [本文引用:1]
[4] 曾玲, 陆永跃, 何晓芳, . 入侵中国大陆的红火蚁的鉴定及发生为害调查[J]. 昆虫知识, 2005, 42(2): 144-1484. [本文引用:1]
[5] 薛大勇, 李红梅, 韩红, . 红火蚁在中国的分布区预测[J]. 昆虫知识, 2005, 42(1): 57-60. [本文引用:1]
[6] 黄俊, 曾玲, 陆永跃. 带土园艺植物传播红火蚁的风险调查[J]. 昆虫知识, 2007(3): 375-378. [本文引用:1]
[7] 黄俊, 吕要斌. 重大外来有害生物红火蚁入侵杭州的风险分析及防控对策[J]. 浙江农业学报, 2017, 29(4): 676-682. [本文引用:1]
[8] 陆永跃, 曾玲. 发现红火蚁入侵中国10年: 发生历史、现状与趋势[J]. 植物检疫, 2015, 29(2): 1-6. [本文引用:2]
[9] 卢文成, 韩佳音, 张巧利, . 东莞市入侵红火蚁伤人导致1例过敏性休克[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7, 18(2): 105-106. [本文引用:1]
[10] VINSON S B. Invasion of red imported fire ant (Hymenoptera: Formicidae): spread, biology and impact[J]. American Entomologist, 1997, 43(1): 23-39. [本文引用:1]
[11] WOJCIK D P, ALLEN C R, BRENNER R J, et al. Red imported fire ants: Impact on biodiversity[J]. American Entomologist, 2001, 47(1): 16-23. [本文引用:1]
[12] 陈林, KORZUKHIN M D, 程登发, 等. 基于GIS和气候、种群动态模型的红火蚁适生性分析[J]. 植物保护学报, 2006, 33(4): 384-390. [本文引用:1]
[13] 黄俊, 王丽坤, 智伏英, . 基于外部形态特征的红火蚁野外快速识别方法研究[J]. 环境昆虫学报, 2018, 40(3): 715-720. [本文引用:1]
[14] 罗礼智. 基于控制我国红火蚁危害的几点思考[J]. 植物保护, 2005, 31(2): 5-8. [本文引用:1]
[15] 李军, 杨召琼, 林妙凤, . 地面温湿度对红火蚁蚁巢表层内工蚁数量的影响[J]. 环境昆虫学报, 2014, 36(3): 465-468. [本文引用:1]
[16] 莫让瑜, 黄求应, 雷朝亮. 挖巢、水灌法和杀虫剂灌巢对红火蚁迁巢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9, 28(1): 20-22.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