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大棚旧尼龙膜平铺覆盖对茭白浙茭2号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符长焕
余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浙江 余姚 315400

作者简介:符长焕(1960—),男,浙江余姚人,高级农艺师,本科,从事茭白栽培技术研究和新品种选育工作,E-mail:fchf926@126.com

摘要

研究了西瓜大棚旧尼龙膜平铺覆盖对双季茭浙茭2号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大棚旧尼龙膜在冬季平铺覆盖露田茭白30、23 d后,出苗期提前,生长进程加快,产茭时间提早,株形增高,叶片增宽,茭白个体变大,最高苗、孕茭率、产量与经济效益极显著高于露田茭白对照。西瓜大棚旧尼龙膜平铺覆盖露田茭白30 d处理与23 d处理,最高苗、孕茭率、产量与经济效益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西瓜大棚旧尼龙膜; 平铺覆盖; 茭白; 浙茭2号
中图分类号:S6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8-9017(2018)02-0197-03

西瓜大棚设施栽培每年需用新尼龙膜覆盖, 一次用后就废弃, 不但浪费资源还污染环境。余姚市每年有近100 hm2西瓜大棚栽培的旧尼龙膜被丢弃或闲置, 而余姚是茭白之乡, 年茭白种植面积在2 000 hm2左右, 冬季需要有设施促早栽培与保暖防冻的双季茭面积达1 000 hm2。由于采用大棚设施栽培需要较高的成本投入, 也会对茭稻轮作带来不便[1]。因此, 余姚市茭白生产以露田茭白为主, 很少采用大棚设施栽培技术。

在不影响茭稻轮作的基础上, 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被废弃的西瓜大棚旧尼龙膜, 在冬季最冷的腊月平铺覆盖露田茭白, 以缩短茭白的冬眠时间, 促进茭白提前生长与提早产茭, 从而提高茭白的孕茭率, 改善茭白品质, 提高茭白产量与经济效益。同时, 防止冬季低温对茭白根、茎、芽的冻害, 提高茭白的出苗率, 变废为宝[2]。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我们进行了这方面的试验研究, 取得较好的效果, 为大面积推广利用废弃的西瓜大棚旧尼龙膜提供了技术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在余姚市陆埠镇沿江村管家自然村进行, 承包田户主管国明, 试验田质地为黏质壤土, 肥力中等偏上, pH值6.1。供试茭白品种为浙茭2号, 属双季茭中熟类型。

1.2 处理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 4次重复, 小区面积60 m2, 随机区组排列, 试验田四周设有保护行[3]。处理1为2017年1月16日西瓜旧膜平铺覆盖; 处理2为2017年1月23日西瓜旧膜平铺覆盖; 处理3为露田常规栽培(对照, CK)。2月14日揭膜, 处理1盖膜30 d, 处理2盖膜23 d[4]。茭白种植规格一致, 宽行100 cm, 窄行80 cm, 株距60 cm, 每667 m2栽1 235墩。

1.3 栽培管理

盖膜前齐泥割除茭墩地上部茎叶, 留1/3的茭白茎叶均衡撒在茭白行内, 并开好出水沟, 排干田间渍水, 揭膜后当天灌水上田。不施基肥, 追肥3次。2月15日每667 m2施洋丰三元复合肥17.5 kg, 3月18日每667 m2施洋丰三元复合肥25 kg, 5月19日每667 m2施碳酸铵25 kg。肥料每667 m2总用量N 10.6 kg、P2O5 6.4 kg、K2O 6.4 kg, N:P2O5:K2O为1:0.60:0.60[5]。4月16日与23日2次删苗、定苗, 每墩保留强壮苗25茎左右[6]。病虫害发生危害轻, 故没作防治。

1.4 调查项目

当茭墩平均出苗或露尖10个为出苗期。2月25日、3月20日分2次调查叶龄与株高, 3月20日调查最高苗。在采茭前一天开始调查孕茭苗, 每采茭一次调查一次, 直到采茭结束。每处理调查4个点, 每点定点5墩。当每处理第2批采茭时考查农艺性状, 按实记录每处理与小区的产茭时间、产量与销售价格[6]

1.5 统计方法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07处理, 用DP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对关键数据差异显著的各处理用新复极差法(SSR)检验[7]

2 结果与分析
2.1 出苗期与最高苗

表1可知, 用西瓜旧膜覆盖处理后, 冬季保暖增温效果较好, 茭白出苗提前, 苗数增多。处理1出苗期比对照提早11 d, 较处理2提早3 d, 处理2出苗期比对照提早8 d。由于西瓜旧膜覆盖处理后减轻了因冬季严寒与冰冻对茭白的伤害, 最高苗数处理1与处理2极显著高于对照, 处理1与处理2间无显著差异。

表1 各处理对双季茭出苗期与每667 m2苗数的影响
2.2 叶龄与株高

表2可以看出, 露田茭白用西瓜旧膜覆盖处理后也对叶龄与株高产生明显的影响。2月25日处理1叶龄比对照增2.4, 株高增19.2 cm, 处理2叶龄比对照增1.9, 株高增16.7 cm, 处理1与处理2间叶龄相差0.5, 株高相差2.5 cm。3月20日处理1叶龄比对照增1.7, 株高增18.5 cm, 处理2叶龄比对照增1.3, 株高增16.1 cm, 处理1与处理2间叶龄相差0.4, 株高相差2.4 cm。

表2 各处理对双季茭叶龄与株高的影响
2.3 产茭时间与孕茭率

出苗期与叶龄生长提前, 加快了茭白的生长进程, 影响茭白产茭物候的变化。处理1比对照采茭始期提早7 d, 采茭结束期提早2 d, 采茭历期增加5 d。处理2比对照茭始期提早6 d, 采茭结束期提早2 d, 采茭历期增加4 d。处理1与处理2采茭始期与采茭历期相差各1 d, 采茭同期结束。同时, 茭白提前出苗生长增加了前期温光资源的利用与营养生长期, 有助于茭白孕茭而提高孕茭率, 墩孕茭苗与孕茭率处理1和处理2都极显著高于对照, 处理1与处理2间无显著差异(表3)。

表3 各处理对双季茭产茭时间与孕茭率的影响
2.4 农艺性状

西瓜旧膜覆盖处理后也带来了茭白农艺性状的改善与提高, 使茭白株型高大、叶片增宽、茭白个体变大。表4可见, 到采茭时处理1比对照株高增10.8 cm, 叶宽增0.1 cm, 净茭长增1.5 cm, 净茭宽增0.2 cm, 壳茭重增加15.1 g。处理2比对照株高增10.3 cm, 叶宽增0.1 cm, 净茭长增1.3 cm, 净茭宽增0.2 cm, 壳茭重增加14.4 g。处理1与处理2株高相差0.5 cm, 净茭长相差0.1 cm, 壳茭重相差0.7 g, 叶宽与净茭宽表现一致。茭白都呈纺锤形, 肉色洁白, 味糯带甜, 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表4 各处理对双季茭农艺性状的影响
2.5 产量与经济效益

西瓜旧膜覆盖处理后出苗期提早, 叶龄生长加快, 孕茭率提高, 茭白个体增大, 明显提高了茭白的产量。处理1与处理2的667 m2产量分别达2 397与2 364 kg, 极显著高于对照。处理1与处理2的产量无显著差异(图1)。由于处理1与处理2产茭时间早、个体大、品质优、卖相好, 销售价格比对照每1 kg增0.2元, 667 m2产值分别达7 670元与7 565元, 比对照分别增加1 505元与1 400元, 差异极显著(图2)。

图1 各处理对双季茭每667 m2产量的影响
无相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 图2同

图2 各处理对双季茭每667 m2产值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双季茭浙茭2号品种在冬季用西瓜旧膜平铺覆盖30 与23 d处理, 分别比露田栽

培出苗期提前11与8 d; 3月20日叶龄增1.7与1.3, 株高增18.5与16.1 cm; 壳茭增重15.1与14.4 g; 产茭时间提早7与6 d。最高苗、孕茭率、产量与经济效益都极显著高于露田茭白对照。

西瓜旧膜平铺覆盖30 d与23 d比较, 盖膜时间提早7 d, 出苗期提早3 d, 3月20日叶龄增0.4叶, 株高增2.4 cm, 壳茭增0.7 g, 产茭时间提早1 d, 但最高苗、孕茭率、产量与经济效益都无显著差异。建议在冬季用西瓜旧膜平铺覆盖时间以23~30 d为宜, 盖膜适期在1月16日至2月14日。

西瓜旧膜平铺覆盖保暖增温的作用, 在冬季减轻严重冰冻对茭白根茎芽的冻害, 保护茭白初春的正常出苗。尤其是冬季最低气温低于-7 ℃的年景, 如2015年的冬季, 最低气温低于-10 ℃, 余姚市不少露田双季茭被冻死, 整墩、整行不出苗, 有近7成的双季茭白因基本苗不足而减产, 将近2成的双季茭白田被迫改种。因此, 遇到特别寒冷的冬季, 西瓜旧膜平铺覆盖对保护双季茭的根、茎、芽不被冻死, 保障足够的基本苗产茭更具重要意义, 适宜本市乃至全省双季茭区示范与推广。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寿森炎, 姜芳, 陈可可, . 浙江设施茭白栽培技术综述与发展趋势[J]. 长江蔬菜, 2009(16): 102-103. [本文引用:1]
[2] 符长焕, 鲁国伟. 茭白中小拱棚栽培技术[J]. 浙江农业学报, 2003, 15(3): 131-132. [本文引用:1]
[3] 胡秉民, 张全德. 农业试验统计分析方法[M].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117-119. [本文引用:1]
[4] 沈子尧, 张永根, 沈学根, . 双季茭白大棚+地膜双膜覆盖早熟栽培技术[J]. 浙江农业科学, 2017, 58(8): 1335-1336, 1339. [本文引用:1]
[5] 姜丽娜, 符建荣, 符长焕, . 平衡施肥对茭白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浙江农业学报, 2003, 15(3): 161-166. [本文引用:1]
[6] 俞晓平, 陈建明. 茭白高效安全生产大全[M].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71-75, 84-87. [本文引用:2]
[7] 唐启义, 冯明光. 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326-347.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