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茎腐病菌室内药剂毒力筛选试验
王璐瑶1, 仇智灵2, 姚海峰3, 张莉丽4, 楼兵干1,*
1.浙江大学 生物技术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58
2.杭州市临安区植物检疫站,浙江 杭州 311300
3.杭州市临安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1300
4.杭州市植保土肥总站,浙江 杭州 311020
楼兵干,教授,博士,从事植物细菌病害及植物检验检疫的研究工作,E-mail:bglou@zju.edu.cn

作者简介:王璐瑶(1993—),山东诸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植物细菌病害,E-mail:21616140@zju.edu.cn

摘要

收集市场上常用于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的杀菌剂19种和1种生防菌剂,采用抑菌圈法,对甘薯茎腐病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有10种杀菌剂对甘薯茎腐病菌有抑菌作用,其中又以0.3%四霉素水剂、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对甘薯茎腐病菌的抑菌效果显著好于其他杀菌剂,而2%宁南霉素水剂、20%噻唑锌悬浮剂、20%噻森铜悬浮剂、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80%大蒜油乳油、30%王菌铜微乳剂、50%喹啉铜可湿性粉剂、20%噻菌铜悬浮剂等9种杀菌剂和枯草芽孢杆菌(100亿芽孢/克)可湿性粉剂对甘薯茎腐病菌没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达旦提狄克氏菌; 四霉素; 农用链霉素; 抑菌圈法
中图分类号:S4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8)02-0300-05

甘薯茎腐病是近年来我国新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病害, 病原菌是达旦提狄克氏菌Dickeya dadantii(“ 以往” 菊欧文氏菌Erwinia chrysanthemi), 可侵染种薯、种苗、叶片、叶柄、茎和块根。一般田块株发病率为10%~20%, 有的达50%以上, 造成薯苗大面积死亡, 严重影响甘薯产量和品质[1, 2]。对甘薯茎腐病的防控无病区严禁从病区调运种薯种苗; 发病区除了清洁田园, 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外, 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化学防治, 而化学防治如使用不当, 会造成农药残留, 污染环境, 影响消费者的健康。对该病害有效杀菌剂的研究未见有报道。因此, 探索筛选安全、有效防治药剂显得非常迫切。为此, 本试验采用抑菌圈法对市面上搜集到的常用于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的杀菌剂和生防菌剂进行室内抑菌毒力测定筛选, 以期为进一步的药剂盆栽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菌株为本实验室分离纯化的甘薯茎腐病菌株Dickeya dadantii LA0801[1]

试验所用杀菌剂和生防菌剂从市场上购买, 说明书中明确对植物细菌病害有防治作用的药剂。春雷霉素(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 延边春雷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辛菌胺(1.8%辛菌胺水剂, 山西美源化工有限公司)、春雷· 王铜(2.0%春雷霉素+45%王铜可湿性粉剂, 江西合益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宁南霉素(2%宁南霉素水剂, 德强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噻唑锌(20%噻唑锌悬浮剂, 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氯溴异氰尿酸(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 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噻森铜(20%噻森铜悬浮剂, 浙江东风化工有限公司)、中生菌素(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 陕西标正作物科学有限公司)、叶枯唑(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 浙江东风化工有限公司)、氢氧化铜(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 美国杜邦公司)、大蒜油(80%大蒜油乳油, 潍坊奥丰作物病毒防治有限公司)、春雷· 中生(2%春雷霉素+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 陕西标正作物科学有限公司)、四霉素(0.3%四霉素水剂, 辽宁微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二氧化氯(10%二氧化氯, 北京华龙星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农用硫酸链霉素(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 华北制药华诺有限公司)、喹啉铜(50%喹啉铜可湿性粉剂, 浙江海正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王菌铜(30%王菌铜微乳剂, 西安近代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噻菌铜(20%噻菌铜悬浮剂, 浙江龙湾化工有限公司)、乙蒜素(80%乙蒜素乳油, 海南正业中农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枯草芽孢杆菌(100亿芽孢/克可湿性粉剂, 德强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1.2 处理设计

抑菌试验分两步进行。第1步对所有供试药剂进行高浓度初步筛选, 除四霉素(3 000 mg· L-1)、中生菌素(1 250 mg· L-1)和枯草芽孢杆菌(1× 1010 L-1)外, 其他药剂初筛有效成分浓度均为5 000 mg· L-1; 第2步经初步筛选对甘薯茎腐病菌有抑菌效果的药剂参照使用说明中的用药浓度, 每种供试药剂按有效成分设置5个浓度。初步筛选和药剂浓度梯度试验均重复3次, 以无菌水为对照。第1和2步均采用滤纸片抑菌圈法进行测定[3]。将NA培养基上28 ℃培养24 h的供试菌株D. dadantii LA0801用无菌水制成浓度为1.0× 108 mL-1的菌悬液, 取100 μ L于NA平板上均匀涂抹, 然后将灭菌的滤纸片(直径为6 mm)置于用无菌水配制的供试药液中吸附10 s, 取出滤纸片使其靠在培养皿壁上滴落多余的药液后, 再放置在涂有菌的平板上, 每皿等距离放置3片, 28 ℃下培养24 h后十字交叉法测量抑菌圈的直径。以药剂浓度的对数为自变量, 抑菌圈的平均直径为因变量, 求出毒力回归方程[4], 并以使抑菌圈直径达到一定值(本研究以8 mm为基准)时的药剂有效浓度进行毒力比较。

1.3 数据处理

采用DP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初步筛选

表1和图1可知, 供试的20种药剂中四霉素、农用链霉素、春雷霉素、二氧化氯、乙蒜素、春雷· 中生、辛菌胺、氯溴异氰尿酸、中生菌素、春雷· 王铜等10种药剂对甘薯茎腐病菌有抑制效果。

表1 19种杀菌剂和1种生防菌剂对甘薯茎腐病菌抑制作用的初步筛选结果

2.2 10种杀菌剂对甘薯茎腐病菌抑制作用

将初筛中对甘薯茎腐病菌有抑制作用的四霉素、农用链霉素、春雷霉素、二氧化氯、乙蒜素、春雷· 中生、辛菌胺、氯溴异氰尿酸、中生菌素和春雷· 王铜等10种杀菌剂参照使用说明中的田间使用浓度设置不同浓度进行试验。

表2和图2~3可知, 各药剂抑菌最低浓度从低到高依次为四霉素(3 mg· L-1)、中生菌素(100 mg· L-1)、乙蒜素(100 mg· L-1)、辛菌胺(180 mg· L-1)、春雷霉素(200 mg· L-1)、农用链霉素(240 mg· L-1)、氯溴异氰尿酸(278 mg· L-1)。其中四霉素和农用链霉素的抑菌效果较好, 在试验设置的浓度内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0 mm, 而中生菌素、乙蒜素、辛菌胺、春雷霉素、氯溴异氰尿酸、在试验设置的最高浓度时抑菌圈直径均小于10 mm, 抑菌效果不明显; 而在初筛中有抑菌效果的二氧化氯、春雷· 中生、春雷· 王铜在本试验设置的最高有效成分浓度时对菌株LA0801没有抑制作用。

表2可以看出, 在药剂推荐使用浓度内, 四霉素、农用链霉素、春雷霉素、乙蒜素和氯溴异氰尿酸对甘薯茎腐病菌有抑制作用, 而辛菌胺、二氧化氯、春雷· 中生、中生菌素和春雷· 王铜对甘薯茎腐病菌株LA0801没有抑制作用。

由于浓度梯度试验中只有四霉素、农用链霉素、氯溴异氰尿酸和乙蒜素在设置的所有浓度下对甘薯茎腐病菌株LA0801有抑制作用, 因此以这4种药剂供试的药剂浓度的对数为自变量, 抑菌圈平均直径为因变量, 求出4种药剂的毒力回归方程, 并以使抑菌圈直径达到一定值(本文以8 mm为基准)时的药剂有效浓度进行毒力比较(表3)。

图1 19种杀菌剂和1种生防菌剂对甘薯茎腐病菌的抑制作用

表2 不同杀菌剂在不同浓度下对甘薯茎腐病菌的抑制作用

图2 不同浓度下四霉素等杀菌剂对甘薯茎腐病菌的抑菌效果

图3 不同浓度下中生菌素杀菌剂对甘薯茎腐病菌的抑菌效果

表3知, 抑菌圈直径达到8 mm时, 药剂有效浓度由低到高依次是四霉素(1.67 mg· L-1)、农用链霉素(38.69 mg· L-1)、乙蒜素(321.81 mg· L-1)、氯溴异氰尿酸(960.21 mg· L-1), 说明4种药剂使用同等剂量时, 抑菌效果由强到弱依次是四霉素、农用链霉素、乙蒜素、氯溴异氰尿酸。

表3 不同杀菌剂对甘薯茎腐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比较
3 讨论与分析

经滤纸片抑菌圈法毒力测定, 在市场上收集的19种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的杀菌剂和1种生防菌剂中, 对甘薯茎腐病菌具有直接抑制作用的有四霉素、农用链霉素等10种杀菌剂, 其中四霉素与农用链霉素这2种药剂对甘薯茎腐病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杀菌活性, 显著优于其他药剂。

不同的杀菌剂对植物病害防控的机理不尽相同, 因此本试验中表现出对甘薯茎腐病菌没有直接抑制作用的9种杀菌剂, 可通过盆栽试验确定是否对甘薯茎腐病具有防控作用。本次试验中表现出具有直接抑制作用的杀菌剂也需进一步试验才能明确每种杀菌剂的防控效果及其具体的使用方法。本次试验中, 按同等剂量比较, 四霉素的效果虽好于农用链霉素, 但按商品制剂用量浓度使用, 目前的四霉素商品用量和使用成本要比农用链霉素高很多, 建议厂家生产出含量更高的四霉素剂型以降低用药成本和制剂用量。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沈肖玲, 林钗, 钱俊婷, 等. 甘薯茎腐病症状及其病原鉴定[J/OL]. 植物病理学报,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184.S.20170425.1806.001.html. [本文引用:2]
[2] 黄立飞, 罗忠霞, 房伯平, . 我国甘薯新病害-茎腐病的研究初报[J]. 植物病理学报, 2011, 41(1): 18-23. [本文引用:1]
[3] 胡俊, 刘双平, 黄俊霞, . 几种药剂对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比较[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2006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 555. [本文引用:1]
[4] 王雪, 高洁, 张静, . 63种杀菌剂对西瓜、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6(6): 612-617.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