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茭白农药残留质量安全现状、隐患及对策
赵慧宇, 刘银兰, 王祥云, 徐明飞, 苍涛, 杨桂玲*, 王新全, 胡桂仙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农业部农药残留检测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21;
通信作者:杨桂玲,副研究员,博士,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工作,E-mail:guilingchina2008@163.com

作者简介:赵慧宇,女,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E-mail:zhaohuiyu64@163.com

摘要

浙江省是茭白的生产第一大省,面积约为2.733万hm2,约占全国41%,产值效益可观。本文综述了浙江省茭白质量安全现状,农药使用混乱、植物生长调节剂风险、储运保鲜“泡水”主要风险隐患和登记农药品种不足、残留限量标准不足、生产技术标准缺乏用药推荐面临问题,并从农药登记、标准制定和安全技术集成等方面提出提升茭白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

关键词: 茭白; 质量安全; 监管; 风险隐患
中图分类号:S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8)03-0504-03

茭白(Zizania latifolia)为禾本科菰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 是我国仅次于莲藕的第二大水生蔬菜种类[1, 2]。茭白喜沼泽多湿环境, 主要品种分为单季茭和双季茭两类, 目前国内茭白种植面积约7万hm2, 主产区分布于长江流域的浙江、安徽、上海、湖北等地, 江苏、福建、江西、贵州、湖南、四川、重庆、云南、广西、广东、海南、陕西等地亦有规模栽培。浙江省是茭白生产的第一大省, 面积约为2.733万hm2, 约占全国茭白总产量的41%, 年产值约20亿, 产品销往上海、江苏、山东、北京、湖北、江西等全国多个省份。主栽地区有丽水市(缙云、景宁为主)、台州市(黄岩为主)、嘉兴市(桐乡为主)、宁波市(余姚为主)、绍兴市(新昌为主)、金华市(磐安为主)、杭州市(余杭为主)。

1 质量安全现状

作为茭白主要生产大省, 浙江省农业厅对茭白质量安全非常重视, 开展了茭白全产业链风险管控技术研究, 并配合农业部开展水生蔬菜专项监测项目。2014— 2016年,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对浙江省庆元、浦江、温州、余姚、桐乡、嘉善、湖州、缙云、景宁、杭州、绍兴、台州、金华、丽水、宁波、嘉兴共16个县市(市, 区)的茭白产品进行了采样和风险评估, 采集茭白样品共87个, 分析验证了53种农药参数。共检出农药8种, 其中包括禁用农药三唑磷3批次。农药残留检出率排位在前的农药有矮壮素(17.2%)、噻嗪酮(8.0%)、多菌灵(5.8%)、三唑磷(4.6%)、啶虫脒(2.3%)、腐霉利(1.2%)、丙环唑(1.2%)和咪鲜胺(1.2%)。多残留情况, 未检出农药残留的茭白样品占比74.7%, 3种农药残留的样品占比为11.5%, 2种农药残留的样品占比为8.1%, 1种农药残留的样品占比5.7%。

对农药残留进行风险评估情况如表1所示。成人(男)、成人(女)、儿童的慢性风险商的膳食暴露风险较低(低于40%), 不会引起健康关注水平, 这也说明浙江省茭白质量安全总体形势较好, 风险可控。

2 风险隐患
2.1 茭白中农药使用混乱缺乏依据

随着茭白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栽培周期的延长, 茭白中病虫害的发生和用药也成为关注的重点。调研及各地生产实践经验均表明, 茭白中常见的病害有锈病、胡麻斑病和纹枯病, 使用防治的药剂包括多菌灵、丙环唑、咪鲜胺、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烯唑醇、腈菌唑、井冈霉素、甲基托布津和等; 主要虫害有螟虫、长绿飞虱和锈螨3种, 使用农药种类较广泛, 包括吡虫啉、氯虫苯甲酰胺、噻嗪酮、啶虫脒、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和双甲脒等; 另外还有危害的软体动物福寿螺, 使用的农药主要是四聚乙醛。由于我国缺乏茭白登记农药品种, 同时近年来螟虫、飞虱等虫害抗药性的提高, 农民只能通过增加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来增产, 易造成农药残留。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风险隐患

茭白在孕茭期会用到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植株矮化和孕茭, 品种包括矮壮素、敌磺钠等, 在茭白种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监测结果表明, 矮壮素的检出率较高(17.2%), 但检出值较低。敌磺钠属保护性杀菌剂, 目前我国登记在水稻、黄瓜、番茄、马铃薯、甜菜、白菜、西瓜、棉花、烟草、松山苗木等作物上(表1), 施药方式是灌根、喷雾和拌种。但研究表明, 敌磺钠在生产中还应用在促进茭白提前孕茭[3], 在浙江省调研中也发现部分地区使用敌磺钠用于茭白孕茭, 但欧盟在2002年7月发布了使用敌磺钠的禁令, 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都没有相关产品的登记。研究表明, 敌磺钠会带来对植物的遗传毒性, 影响植物根部细胞有丝分裂。敌磺钠对鸟类有中等毒性, 对大鼠有中等毒性[4]。因此对于孕茭剂敌磺钠的使用风险有待进一步评估。

表1 茭白样品农药残留的风险评估情况
2.3 储运保鲜“ 泡水” 隐患

调研发现茭白生产和销售环节存在“ 泡水” 茭白, 泡水后茭白外观白嫩不易氧化变色, 可大大延长储存期。通过调研发现, 主要风险隐患在于一部分种植户根据收购商的要求, 使用焦亚硫酸钠浸泡茭白, 造成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硫残留; 焦亚硫钠的使用量随意性较大, 给茭白的质量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研究表明, 焦亚硫酸钠作为食品防腐剂可能诱发支气管哮喘和过敏反应。在超量暴露情况下, 焦亚硫酸钠对小鼠的肝、肾、睾丸、神经元及腹腔巨噬细胞产生毒性作用[5]。因此应该针对生产和销售环节的茭白进行重点监管。

3 面临问题
3.1 登记农药品种不足, 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我国茭白登记农药品种少, 仅有5种。其中, 杀菌剂2种(丙环唑乳油和咪鲜胺乳油), 用于防治胡麻斑病; 杀虫剂3种(阿维菌素乳油、噻嗪酮可湿性粉剂、甲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和水分散粒剂), 用于防治二化螟。目前茭白上登记农药品种无法满足生产中防治锈病、纹枯病、长绿飞虱等病虫害, 以及促进孕茭等生长调节用药的需求。调研发现生产中防治锈病效果较好且使用较广泛的农药包括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烯唑醇、腈菌唑等; 用于防治纹枯病效果较好的农药品种为井冈霉素; 用于防治长绿飞虱效果较好的农药有噻嗪酮和吡虫啉等, 建议推进上述农药在茭白中的登记评价工作。

3.2 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与实际生产使用农药不一致, 不能满足监管需要

我国茭白中制定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共有44项[6], 包括43种杀虫剂和1种除草剂。茭白中设定的限量多为高毒禁限用农药, 而在生产中常用的杀菌剂如多菌灵、丙环唑、咪鲜胺、三环唑、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 以及杀虫剂如吡虫啉、氯虫苯甲酰胺、噻嗪酮、啶虫脒、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和双甲脒等均无限量标准, 造成监管无据可依的现状。上述制定限量标准的农药种类与生产中常用的农药品种脱节严重, 无法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监管。

3.3 生产技术标准缺乏用药推荐

目前可以检索到25项茭白标准, 其中产品标准5项, 种质资源3项, 产地环境3项, 生产技术规程11项, 茭白等级规格2项, 储运保鲜1项(表2)。这些标准中缺乏产品质量安全的用药指导, 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

表2 中国茭白的相关标准
4 对策建议

茭白中检出率较高的农药包括矮壮素、噻嗪酮、多菌灵、三唑磷、啶虫脒、腐霉利、丙环唑和咪鲜胺共8种, 检出的农药中除了丙环唑、噻嗪酮和咪鲜胺为茭白登记农药外, 矮壮素、多菌灵、三唑磷、腐霉利和啶虫脒尚未经登记和制定限量, 造成监管的空白。实际调研发现, 矮壮素作为最重要的茭白孕茭剂使用广泛, 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烯唑醇、腈菌唑等农药在生产中常用于防治锈病效果较好, 井冈霉素在生产中常用于防治纹枯病效果较好, 噻嗪酮和吡虫啉在生产中用于防治长绿飞虱效果较好, 建议推进上述农药在茭白中的登记评价工作。因此建议加快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烯唑醇、腈菌唑、井冈霉素、噻嗪酮和吡虫啉在茭白中的优先登记, 加快已登记农药丙环唑、咪鲜胺、噻嗪酮、阿维菌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农药的限量制定。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罗海波, 郁志芳. 鲜切茭白品质劣变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1. [本文引用:1]
[2] 徐明飞. 浙江省茭白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生产技术规程制定[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4. [本文引用:1]
[3] 应荣, 崔海峰, 倪方群, . 杀菌剂敌磺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茭白孕茭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报, 2014(7): 946-952. [本文引用:1]
[4] OSOL A. 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M]//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Easton, Pennsylvania: Mack Pub Co, 1980: 479-480. [本文引用:1]
[5] 权伍荣, 杨咏洁, 李官浩. 食品防腐剂焦亚硫酸钠对小鼠的蓄积毒性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2): 441-442. [本文引用:1]
[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2763—2016[S].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