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程效益影响修正的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
马能, 黄义忠*
昆明理工大学 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3
通讯作者:黄义忠(1972—),男,广西桂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与环境地质,E-mail:hyizhong95@163.com

作者简介:马 能(1984—),男,云南临沧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理信息技术与开发应用,E-mail:312216712@qq.com

摘要

土地整治是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耕地生产能力的重要工程措施。合理评定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等别情况是现阶段的一项迫切任务,研究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以农用地分等为基础,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各工程对耕地质量影响的方式和程度。选取易受土地整治工程影响的农用地易变因素进行重新打分,在土地利用水平上结合土地整治工程的特点增加土地利用修正因素,构建相应的分等计算体系,并以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实证研究耕地质量评定方法体系。研究结果显示:整治后研究区的综合自然质量等别由10.8等提升至10.4等,综合利用等别从10.6等提升至9.6等,综合经济等别从11.0等提升至10.5等。说明土地整治项目对提升耕地质量有显著影响,利用农用地分等修正方法可真实准确反映土地整治前后的耕地质量等别变化。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工程效益; 土地利用; 耕地质量; 农用地分等; 修正
中图分类号:S159;F30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8)05-0860-06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耕地质量直接影响粮食产量, 高质量的耕地是维护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1]。近年来大力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是当前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有效途径[2]。土地整治可概括为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 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 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活动[3], 是实现耕地外延拓展(即增加耕地数量)和内涵挖掘(即提高耕地质量)的有效途径[4], 主要包括农用地(主要指耕地)整理、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和建设用地整治, 涉及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5大工程类型。

整治前后的耕地质量评价是衡量土地整治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耕地提质改造是“ 十三五” 期间土地整治的重点, 在农用地整治(尤其是高标准基准农田建设)方面, 不再以补充耕地数量为主, 而是更加突出耕地质量建设和产能提升。相比耕地数量的变化, 耕地质量更难监测。目前, 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定方法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朱德举等[5]认为, 耕地质量包括耕地地力和耕地环境2方面内容, 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应加强耕地地力和生态环境的评价与管理; 金晓斌等[6]以省级农用地分等研究成果为基础, 采用农用地分等方法对土地整治项目的耕地自然质量进行了评价; 王媛玲等[7]结合项目区自然条件和区域差异状况, 参考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建立土地整理耕地质量影响因子体系, 进而计算单元综合分值、划分耕地质量级别; 张献忠等[8]考虑到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判法和地块法, 选取自然条件和农田基础建设条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对土地整治前后的耕地质量等别进行评价; 吴茗华等[9]结合广东省化州市区域土地利用及土地整理项目特点, 将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分为稳定指标和易变指标, 应用GIS叠加分析等方法对农用地分等更新指标进行赋值与计算, 完成了化州市的农用地分等更新; 余建新等[10]以云南省陆良县土地整治项目为例, 在原农用地分等体系计算中, 结合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建设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增加自然质量和土地利用水平2级修正, 建立耕地质量评价方法, 评价整治后耕地质量; 徐康等[11]根据农用地分等参评因素对土地整治的敏感程度甄别敏感因素和稳定因素, 补充土地整治影响因素,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并利用相关性分析验证评价结果的合理性。已有研究成果对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的评价提供了思路, 也促进了土地整治项目由偏重数量向数量和质量并重目标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云南省地处云贵高原, 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 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程度较为严重, 全省山高水低, 地形起伏大, 地貌复杂。受地理位置所限, 云南省土地利用限制因素、水资源利用方式、种植制度等与其他省份不同[12, 13], 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设计重点主要体现在土地平整(坡改梯)、灌溉与排水及田间道路工程上, 土地整治区的工程措施与其他省份亦多存在差异; 因此, 其他省的农用地分等更新方法并不能满足云南省的实际需求。基于此, 本文拟在上轮耕地质量等级年度更新的基础上, 在专家学者运用农用地分等理论及成果进行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上, 针对云南省土地整治项目的特点, 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质量的内在影响, 构思一种基于农用地分等修正的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评价体系。

1 基于工程效益影响修正的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方法构建

耕地质量是构成耕地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环境条件现状的总和, 耕地质量可通过生产能力的高低、环境状况的优劣和产品质量的高低综合反映[14]。土地整治项目通过工程建设改变耕地质量, 除提高数量外, 同时影响项目区内的田块规整度、田块连片度、灌溉方式、排水方式、道路通达度及生境质量等, 使土地利用水平得到较大改善, 土地整治项目的工程效益影响耕地质量。综上, 传统的农用地分等不能完全反映土地整治对耕地质量的提升作用, 须对其进行修正, 以期能更科学合理地体现整治前后耕地质量的变化, 同时为土地整治绩效评价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1.1 研究思路

基于农用地质量分等的理论和成果, 结合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特点, 在耕地质量评价体系上增加自然质量修正和利用水平修正, 在自然质量修正中通过甄别后选取。

1.2 评价单元划分

评价单元是评定和划分耕地质量等级的基本空间单位, 在单元划分中充分考虑易受土地整治工程影响的农用地分等评价因素, 并进行重新打分计算。在土地利用水平评价环节, 结合土地整治的工程措施和特点, 补充驱动耕地质量变化的土地利用修正因素, 通过构建新的分等计算体系, 实现耕地质量等别的量化更新。在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 将光温生产潜力(α ij)和产量比系数(β j)视为常数。为保持评价成果的延续性, 使整治前后成果具有可比性, 整治前后的评价体系和权重保持一致。

划分评价单元按照土地质量均匀一致的原则, 同一评价单元应反映出相对一致的土壤类型、坡度、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现状条件等, 尽量保证同一区域内评价单元内部属性的相似性[15]。现阶段, 评价单元的划分多采用网格法、叠置法、多边形法和地块法等[16], 本研究结合土地整治项目的特点, 拟采用地块法划分分等单元, 利用洱源县土地变更调查(2015年)中提取的地类图斑(包括列入建设规模的耕地图斑和未利用土地开发图斑)与研究区范围线图, 通过GIS软件进行叠加分析后, 提取土地整治项目区内的封闭单元, 最终确定评价单元, 经统计, 共划分417个评价单元。

1.3 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确定

1.3.1 自然质量易变因素及土地利用水平修正的分析与选取

土地整治项目通过工程效益对耕地质量产生影响, 对比分析原农用地分等评价因素可知, 存在不易受影响的稳定因素和易受工程建设影响的易变因素。针对土地整治项目的特点, 结合相关工程的施工工序及方式, 分析并选取属性改变较大的自然质量变化因素。对稳定因素可不作改变, 直接沿用原来的分等属性数据; 而易变因素因土地整治工程的作用, 其属性已发生改变, 不再适宜沿用原数据, 须进行补充调查和重新打分。

在土地利用水平修正方面, 因土地整治项目一般包括了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及田间道路三大工程, 田块的形态与规模、田间道路及灌排等基础设施、生境质量等因素得到较大改善, 土地整治不断增强的主导性作用促进耕地质量逐步提升[17], 应补充相应的土地利用修正因素。

1.3.2 修正因素权重确定

修正因素权重反映各修正因素对评价单元耕地质量的影响程度, 面向土地整治项目的耕地质量评价修正因素权重的确定要综合考虑各修正因素和各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自然质量和利用水平的影响[18]。本研究根据各修正因素对耕地质量所产生的影响方式和程度的差异, 采用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特尔斐法, 邀请农业科学、土壤学、国土管理、水力学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对修正因素的重要性进行多轮打分, 并构建判断矩阵, 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建议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并确定权重。

1.3.3 自然质量等别修正

确定耕地自然质量等别的参评因素受土地整治的影响, 可分为稳定因素和易变因素, 对易变因素进行修正。为保持评价结果的延续性, 将原评价体系分为稳定分等体系和易变修正体系, 其中稳定分等体系对应原分值不变, 易变修正体系中变化因素指标权重用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和修正更新。耕地质量自然等别的划分沿用原分等分类方式。

C'ij= k=1mWk·fijk100+ h=1nWh·fijh100;

R'i= j=1qα ij C'ijβj

式中:C'ij为整治后各评价单元指定作物耕地自然质量分; i为评价单元编号; j为指定作物编号; R'i是整治后第i个评价单元自然质量等指数; WkWh分别为第k个农用地稳定因素权重和第h个农用地易变修正因素权重; fijkfijh分别为第i个评价单元第j种指定作物第k个稳定因素指标分值和第h个易变修正因素指标分值; mn分别为稳定因素和易变因素个数; q为指定作物种类。

1.3.4 耕地的利用等别修正

在计算土地利用修正系数上, 以修正后的自然等指数为基础, 通过计算得到整治前后的修正因素分值, 再将计算结果进行相比, 即可得到土地利用修正系数, 最后计算整治后的利用等指数, 划分土地利用等别。

K1= p=1eApBp,

K2= p=1eA'pBp,

K=K2/K1,

Y'i=R'i· Ki· K

式中:K1K2分别为整治前后的耕地利用修正指标综合分值; K为土地利用修正系数; ApA'p分别为整治前、后第p个修正因素分值; Bp为第p个修正因素权重; Y'i为整治后利用等指数; Ki为原分等土地利用系数。

2 实证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炼铁乡境内, 地理坐标99° 47'47.5″~99° 50'13.1″E, 25° 56'22.8″~26° 00'25.9″N, 包括炼铁乡北邑、江旁、前甸、茄叶4个行政村,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 620.2 hm2, 建设规模1 178.4 hm2。项目区属丘陵(山地)地貌, 四周高中间低、北高西南低。受箐沟切割, 区内高低起伏, 微地貌较复杂, 区内海拔在1 750~2 394 m, 地形坡度在2° ~25° 。项目区内发育有多条箐沟和小河, 是项目区内的主要水源, 项目区最低处分布有一条茄叶河, 为项目区排洪通道。平甸公路从北向南贯穿项目区, 是项目区对外交通的主干道。项目区涉及总人口6 773人, 劳动力人口3 602人。

2.2 数据来源

主要数据来源:1)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成果; 2)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成果; 3)土地整治项目竣工报告与图件; 4)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量复核成果; 5)洱源县2015年耕地质量等别数据库; 6)洱源县2015土地变更数据库; 7)实地调研数据。

2.3 修正因素选取

研究区土地整治项目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土地平整工程通过剥离表土、平整土地(挖高填低)、归并田块、回填表土, 以及在坡度较大区实施坡改梯工程提高机械化水平。灌溉与排水工程通过各级灌渠、排沟、蓄水池、蓄水窖、拦沙坝的修建, 形成完善的农田灌排体系,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 同时优化灌溉方式, 改善项目区排水方式。田间道路工程可通过提高道路通达度来体现道路工程对耕地利用水平的影响。通过分析土地整治工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对比洱源县农用地分等中的评价因素可知:不易受土地整治影响的分等因素包括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表层土壤质地、剖面构型、障碍层距地表深度、地表岩出露度; 易受土地整治影响的分等因素包括地形坡度、排水条件、灌溉保证率。结合研究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内容分析, 确定补充土地利用水平修正因素为田块规整度、田块连片程度、灌溉方式、排水方式、道路通达度。

2.4 权重及计分规则的确定

研究区农用地分等成果是由云南省农业生产、土壤科学、农业气象、土地管理、地理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和科技人员采用特尔菲法通过多轮分析筛选、修正确定的, 所以本文在对分等易变因素进行重新打分计算时直接沿用云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的权重数据及计分规则标准, 对于土地利用水平修正因素指标体系, 采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权重, 土地利用水平修正因素及其权重、计分规则详见表1表2

表1 土地整治前后土地利用水平修正因素及其权重
表2 研究区土地利用水平修正因素计分规则
2.5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结果

根据确定的方法体系, 对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等别进行计算, 得到经过修正的耕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和土地利用等指数, 并根据计算结果重新划分自然等别和利用等别, 最后计算经济等指数, 并划分耕地经济等别。将项目区各评价单元进行加权求和, 可得到项目区整治前后耕地的综合自然质量等、利用等和经济等。整治前后自然等别变化、利用等别变化、经济等别变化如表3和图1、2所示。通过对比分析可知:1)在自然质量等别方面, 整治后的项目区综合自然质量等从10.8等提升至10.4等。整治后各评价单元自然等多数提升0.1~1.1等, 少部分保持不变; 2)在利用等别方面, 通过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计算, 得出整治前后各修正因素指标分值, 结合计分规则表, 根据农用地修正方法计算得到整治后各评价单元耕地利用修正系数介于1.0~1.39, 综合利用等别从10.6等提升至9.6等, 耕地质量总体提升1等; 3)在经济等别方面, 根据计算得到的土地利用等指数, 利用原农用地分等理论和方法计算评定耕地经济等, 综合经济等别从11.0等提升至10.5等, 总体提升0.5等。

图1 研究区土地整治前后耕地质量综合等别对比

图2 研究区土地整治前后耕地质量综合等别对比

表3 研究区土地整治前后耕地国家质量等别面积对比hm2
3 讨论

本文以农用地分等理论和耕地质量年度更新成果为基础, 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各工程对耕地质量的作用, 判别原分等体系中的稳定因素和易变因素, 对易变因素重新打分计算, 结合土地整治项目特点, 补充影响耕地质量的利用水平修正因素, 弥补原分等体系中缺乏涵盖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对利用水平内在体现的不足, 构建新的计算体系后, 计算、评价土地整治项目前后的耕地质量等别。以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炼铁乡前甸等4个村的土地整治项目为研究实例, 通过计算评价项目区土地整治前后耕地质量等别, 得到研究区耕地质量总体情况:自然等从10.8等提升至10.4等, 利用等从10.6等提升至9.6等, 经济等从11.0等提升至10.5等, 经过整治的耕地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土地整治成效明显。

修正后的耕地质量计算体系是从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的角度出发, 研究其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选取影响耕地自然质量的易变因素, 并在土地利用水平评价环节增加修正系数, 改变了原农用地分等的结果, 能更真实地反映耕地质量。但要指出的是, 本文仅从耕地自然质量和利用水平出发探讨分等修正框架, 列举修正指标不足, 相应的权重列举也较为简单, 而土地整治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土地整治项目修正指标都应作有针对性的区别分析, 这些在今后的工作中都须进一步研究、探讨。

(责任编辑:高 峻)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姜广辉, 赵婷婷, 段增强, . 北京山区耕地质量变化及未来趋势模拟[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10): 304-311. [本文引用:1]
[2] 明乐乐. 土地整治与耕地质量关系研究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 44(18): 190-193. [本文引用:1]
[3] 国土资源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A/OL]. (2017-01-10) [2018-01-02]. http://www.mlr.gov.cn/zwgk/zytz/201702/P020170215566817245519.docx. [本文引用:1]
[4] 易兴翠.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0. [本文引用:1]
[5] 朱德举, 卢艳霞, 刘丽. 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J]. 农业工程学报, 2002, 18(4): 167-171. [本文引用:1]
[6] 金晓斌, 何立恒, 王慎敏, . 基于农用地分等土地整理项目的土地质量评价[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0(4): 93-96. [本文引用:1]
[7] 王瑷玲, 胡继连, 赵庚星, . 莱芜里辛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级别变化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10, 24(10): 52-57. [本文引用:1]
[8] 张献忠, 底艳, 董棉安, .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土地质量评价: 以辽宁省庄河市土地复垦项目为例[J]. 资源科学, 2004, 26(2): 138-144. [本文引用:1]
[9] 吴茗华, 胡月明, 黎诚. 基于耕地质量等级监测的县级农用地分等更新研究: 以化州市为例[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 39(7): 213-217. [本文引用:1]
[10] 余建新, 魏巍, 廖晓虹, . 土地整治项目区农用地质量分等方法的修正[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10): 234-240. [本文引用:1]
[11] 徐康, 金晓斌, 吴定国, . 基于农用地分等修正的土地整治项目耕地质量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7): 247-255. [本文引用:1]
[12] 房静, 黄愈, 罗志清. 区域耕地整理潜力研究: 以云南省芒市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24): 12250-12254. [本文引用:1]
[13] 郑宏刚, 尚彦, 廖晓虹, . 云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基本模式与投资控制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24(3): 441-447. [本文引用:1]
[14] 刘友兆, 马欣, 徐茂. 耕地质量预警[J]. 中国土地科学, 2003, 17(6): 9-12. [本文引用:1]
[15] 文虎, 易正炳, 王新军,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研究: 以新疆五家渠垦区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2): 186-192. [本文引用:1]
[16] 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 GB/T 28407—2012[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2. [本文引用:1]
[17] 张正峰, 陈百明, 郭战胜. 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04, 18(5): 37-43. [本文引用:1]
[18] 高明秀, 李占军, 赵庚星. 面向土地整理的项目尺度耕地质量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增刊1): 128-132. [本文引用:1]
[19] 蔡海生, 林建平, 朱德海. 基于耕地质量评价的鄱阳湖区耕地整理规划[J].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23(5): 75-80. [本文引用:1]
[20] 何江华, 王占岐. 农用地定级中耕地级别确定及方法研究: 以广东省五华县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 23(3): 213-215.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