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林婉婷(1996—),女,福建福清人,本科在读,电子商务专业,E-mail:atlinlin@126.com。
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人们能借助手机App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借力App推进农业的发展势在必行。以农业生产资料类App为对象,对农资App的发展现状、功能、优劣势和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研究表明,当前农业生产资料类App发展较不成熟,在内容开发、软件推广中困难重重,但拥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7年12月, 我国网民达7.72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55.8%; 手机网民达7.53亿人, 占比为97.5%。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2.09亿人, 占比27.0%, 较2016年底增加793万人, 农村网民规模不断扩大[1]。
移动互联网时代,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使用智能手机的农民数量日益增长, 这为农资App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农资App的出现加快了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流动, 是推进农业科技化、现代化的助手。因此, 对农资App开展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2015年是农资电商元年, 借助于手机App的形式让传统农业向着“ 互联网+” 的方向发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现阶段政府大力推广“ 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 的新的发展模式, 这也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重要手段[2]。
综合来看, 当前市场上农资类App数量较少, 下载次数靠前的农资App有农一网、小农人等(表1), 绝大部分的农资App的下载次数较少。分析发现这些农资类App均存在以下不足:软件内容方面, 多数App之间开展的业务区分度不大, 且存在特色业务不明确、业务单一现象, 农民使用前, 需对这些App进行对比, 以致耗费较大的搜寻成本才能找到满足当次需求的App; 业务覆盖范围方面, 针对某个省、市、县等局部地域开展业务的App居多, 能大面积覆盖多个地域的App为数不多; 软件设计上, 面对经销商、种植大户、散户等不同需求的用户群体, App的界面设计、功能板块、使用方式等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 | 表1 常见农资App的基本情况 |
农资App在推广宣传过程面临以下阻碍:App存在信任危机, 相比通过农资App购买农资商品, 农民更倾向于选择在有过购物经历的农资实体店进行购买商品, 现场对商品的质量做出判断与选择; App的付款方式有限, 大多数App仅支持在线全额支付, 而在传统的购买渠道中, 基于农户与经销商的长期合作建立起的信任关系, 农民可选择赊账、小额垫付等支付方式; 自觉查找、安装、注册App的农户较少, 想达到更好的推广效果, 实地宣传必不可少。
在“ 互联网+” 战略背景下, 各类农资App层出不穷, 其功能板块设置可大致划分为:农资交易、农业资讯和农技服务。除此之外, 农产品交易、农药查询真伪、代购服务、购买农民生活用品、招商等服务也逐渐成为农资App的主要功能板块。
农资交易板块是农户进行化肥、种子、农药、农机具等农资产品交易的平台。用户可通过该板块对产品进行搜索, 获得农资产品的价格、用途、使用方法等基本信息, 在线购买满足自身需求的产品。
部分App根据用户角色的不同, 将交易信息分为:供应信息、求购信息、商品信息, 设置散户、种植大户、经销商等多用户界面。用户在使用App期间, 可通过对自身的定位, 选择想要了解的信息板块, 进而减少信息收集的机会成本, 且用户可在App上发布供应信息、需求信息等来促进交易的达成。
农业资讯板块是农户了解农业政策、市场行情、农技要闻等农资新闻的窗口。用户通过浏览该部分信息, 可及时把握最新的农业动态, 了解农业时事, 进而调整自己的供给与需求, 调整生产计划, 改进生产技术, 学习新知识, 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农业工作者。
农技服务板块为用户提供专家问诊、用户交流等服务, 也是农技宣传的渠道之一。用户以文字或图片形式向专家表述遇到的问题, 专家对用户的提问进行解答, 双方进行对话互动, 与此同时其他用户也可参与其中。专家在双方的互动中传授农技, 农户在双方的互动中学习农技。
综上, 农资App通过提供交易信息, 发布农业资讯, 提供农技服务, 形成集生产源头把控、生产期间指导、产品交易于一体的移动平台, 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多方面的农业服务。
相较于实体店、淘宝网、农资平台等农资交易方式来说, 专业的农资App有自己的优势。1)相比于实体店, 农资App的交易信息更加透明, 同类商品的对比更加容易, 农业资讯更加全面, 农技服务交流范围扩大。2)相较于淘宝等非专门农资交易的网站, App的专业化程度更高, 能更好地整合农业相关信息, 提供更为专业和全面的资讯, 专家诊断、在线问答的针对性更强, 提供给农民的建议更加有效。3)相较于农资平台, 农户打开手机浏览消息的频率更高, 以App形式出现, 不仅可以强化App在用户中的形象, 达到良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还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用户使用App, 增加访问次数, 从而刺激潜在消费。相对于PC端, 手机的便携性, 让农资交易的发生随时随地, 更为灵活、便捷, 能带来更好的客户体验, 增加客户粘性。
农资App的主要劣势。1)相比于实体店, 农资App上商品交易的物流时效性有待提高, 现场指导方式难普及。2)相较于淘宝网站, App提供商品数量有限, 商品价格唯一, 农户的购物选择有限。3)相较于农资平台, App一次界面所展示的信息有限, 不能提供友情链接等跨平台服务。
即使存在诸多劣势, 农资App仍是农资电商发展的必经之路, 借力移动互联网的优势来推进农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实体店等传统的农资交易场所受到地理位置固定性的限制, 供需消息传向单一, 供需消息不对称现象长期存在。由于市、镇、村物流能力发展较慢, 农资流动区域多为局部地区。农资App作为移动客户端主要的推广形式之一, 创造了供需信息良好对接的机会, 农民可搜寻所需商品, 也可发布自己的供给和采购信息, 扩大了农资流通的范围, 加快了农资流通的效率。
随着农业科技化的发展, 农业资讯更新速度快, 农资App的出现助推了农业资讯的传播, 帮助人们更主动、更深入地了解农业的科研成果、农业新技术和生产经验, 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力, 通过农资App交流种植经验、同专家咨询种植过程中难题、分享种植技术和心得, 在互动中彼此帮助、彼此促进, 拓宽见识, 学习有效的种植技术, 提高自身的生产能力, 进而取得增产增收成果。
为使农资App提供的商品能获得农民信任和支持, 引发购买行为的产生。App的管理者需加强商品的质量监管, 保证货源的合法性, 追溯商品的生产, 跟踪商品的流通, 保证商品的质量, 严厉打击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 保障消费者权益。
大多App仅支持在线全额支付, 而农民在购买农资商品时, 面对价格较高或采购量较大的农资商品, 可能无法完成一次性付款。可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 建立农民信用认证体系, 实现多种支付渠道, 允许农民选择赊账、小额垫付等支付方式, 提前获得农资商品。
农户在购买农资商品时, 对售后服务的水平关注度较高。App在提高线售后服务质量的同时, 可对线下的配送人员开展必要的技术培训, 不仅提供农资送货上门服务, 还可现场指导农民正确使用商品, 完善App提供的服务。
受到农户长期购买习惯的影响, 应根据各地区的发展情况、农民的文化水平程度, 因地制宜开展线下推广活动。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App推广, 获得农民对平台的好感度, 提高农民的参与度, 进而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 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综上所述, 农资App的发展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农民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进行农资交易、获取农业资讯、享受农技服务等, App的功能板块也将随农户日益丰富的需求而增加。体验分享、社交元素的融入, 在方便农民的评价和分享的同时, 也是提高用户黏度的可行之道。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和其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 博客、微博、微信、短信的营销宣传方式崭露头角。农资电商平台相对传统的农资销售模式更能够对这些新媒体进行嫁接或整合, 新媒体的营销推广也将对农资电商的发展壮大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3]。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