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研究进展
杨桂玲1, 虞轶俊2,*, 陈凯3, 王强1,*, 杨华1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浙江 杭州 310021
2.浙江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局 农业农村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浙江 杭州 310020
3.浙江省兽药饲料监察所,浙江 杭州 311101
通信作者:虞轶俊(1965—),男,浙江义乌人,推广研究员,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工作, E-mail:yuyijun0806@163.com;王强(1963—),研究员,E-mail:qiangwang2003@sina.com

作者简介:杨桂玲(1976—),山东滕州人,副研究员,博士,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工作,E-mail:guilingchina2008@163.com

摘要

总结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一品一策”)行动的研究内容、进展、成效,明确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潜在的风险隐患,开展农药多残留联合风险评估、绿色防控、新农药及技术、投入品快速检测、贮藏及“一品一策”技术,研制发布了特色农产品团体标准,建立了“风险评估、技术研究、管控对策”相结合的“一品一策”管控机制,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精准管控、科学管控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特色农产品; 质量安全; 风险评估; 一品一策; 管控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8)09-1505-04

自2016年以来, 浙江省紧紧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创建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 坚持质量兴农、质量强农, 从找准隐患抓“ 根本” 、聚焦关键谋“ 策略” 、综合施策筑“ 防线” 、示范创建树“ 标杆” 、多措并举建“ 平台” 等多方着力, 组织实施了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行动, 简称“ 一品一策” 行动。3年来, 草莓、杨梅、铁皮石斛等浙江省主要特色农产品开展全产业链安全管控研究, 并列入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农业厅重大科技专项。截至目前, 系统排查出各类风险隐患点120余个, 筛选出79种推荐药剂, 研发管控新技术20余项, 发布团体标准4项, 编制全产业链管控手册4册, 建立示范区160余个。示范区内农产品精品率达80%以上, 质量安全合格率达100%, 农民平均增收15%, 为农业绿色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浙江路径, 获得了农业部、浙江省政府的肯定, 农民日报、新华网等媒体多次报道浙江省“ 一品一策” 工作。

1 研究内容
1.1 排查和评估潜在风险隐患

通过生产过程调研和农产品随机抽样分析, 明确草莓、杨梅、茭白、“ 浙八味” 等特色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潜在的风险隐患, 包括病原微生物和人为添加的“ 三剂” (生长调节剂、保鲜剂、防腐剂), 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 根据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结果, 科学评估潜在的质量安全隐患风险, 对特色农产品中多农药残留现象开展联合暴露评估研究。

1.2 探索投入品隐性成分快速甄别技术

农药、化肥等投入品非法添加隐性成分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大因素, 开展叶面肥和农药中隐性成分监测, 探索建立农药和叶面肥中隐性成分快速高通量筛查技术, 及时判断隐性成分, 分析可能的污染程度, 并进行危害因子风险评估, 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1.3 研究安全风险管控技术

开展特色农产品主要病虫害防治药剂筛选与配套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开展农药残留动态、检测方法研究, 推进小品种作物用药登记。同时, 针对特色农产品生产中使用较多且没有正式登记的农药品种, 及时跟踪、收集和整理国内外登记、残留限量和居民膳食调查等数据, 综合评价常用农药使用的安全性, 制定农药安全使用建议。

1.4 集成与示范“ 一品一策” 管控技术

按照每种特色农产品风险隐患排查评估结果, 开发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关键控制点及其管控技术, 编制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生产技术和管控指南。在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 制订特色农产品团体标准。选择规模化程度高、带动性强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或合作社, 开展全产业链安全管控技术示范, 全面落实质量安全管控措施, 应用新技术、新策略, 实现标准生产、全程管控。

1.5 建设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管控机制

加强特色作物农药、肥料等投入品隐性成分等质量问题的监管, 提升农资监管信息化管理水平, 提高县域农资经营店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系统的使用率。研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管理制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建设, 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 研究进展
2.1 基本掌握特色农产品潜在的隐患因素

2.1.1 土壤(基质)、农药等源头质量是特色农产品产前环节潜在的隐患因素

土壤(基质)中镉等重金属是引起农产品重金属残留超标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 铁皮石斛、杭白菊、浙贝母等特色农产品中重金属残留量与土壤(基质)中重金属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加强耕地质量检测是防范重金属污染的基础。根据实际生产农户用药情况, 抽查特色农产品常用农药和肥料样品174个, 检测农药参数覆盖191种杀虫剂、杀菌剂和17种植物生长调节剂, 共排查出含隐形成分的药剂28个, 占比达16.1%。如葡萄用药, 抽检27个样品中有13个含有隐性成分。违法添加隐性成分大大增加了农户用药风险和农药多残留暴露风险, 也加大了投入品监管难度。

2.1.2 病虫害防治、不合理用药是特色农产品产中环节潜在的隐患因素

经调查, 草莓、杨梅等特色农产品的病虫害种类多、危害大、防治难, 生产上需要用药防治, 但缺乏登记的药剂, 生产技术部门无法进行指导。同时, 浙江特色农产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性, 经济效益较高, 农民往往舍得投入, 不合理用药现象较为突出。经调研和检测发现, 特色农产品总体未登记农药使用率占日常用药的80%以上, 同时, 国家尚缺乏相应的质量安全标准, 造成监管部门执法难、处置难。如从市场上抽取杨梅开展风险评估, 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多菌灵、咪鲜胺、氯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毒死蜱、百菌清等, 这些药剂均未在杨梅上登记可用, 且有32%的样品检出3种以上农药, 对杨梅质量安全潜在较大风险。同样, 铁皮石斛、杭白菊、浙贝母等特色农作物上登记可用的农药与实际使用有很大差距, 无可用登记药剂, 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是特色农产品安全生产上急需解决的难题。

2.1.3 病原微生物、“ 三剂” 非法添加是特色农产品产后环节潜在的隐患因素

草莓、杨梅属裸果直接食用水果, 且不易保存, 不当的采摘和贮运方式, 会增加果实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风险。草莓、杨梅采摘2 d后, 如果贮存不当, 果实表面细菌数量将急剧上升。检测结果表明, 草莓、杨梅中均未检出食源性致病菌, 但果实表面卫生指示微生物含量较高, 草莓中大肠菌群数高达1 100 MPN· g-1, 杨梅中大肠菌群最大检出值为110 MPN· g-1。虽然我国尚未出台即食果蔬的微生物限量标准, 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组织, 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韩国、英国等国家, 以及我国香港和澳门地区, 均已出台即食食品和即食果蔬的微生物限量要求, 一般不得检出食源性致病菌, 对菌落总数不做要求, 大肠杆菌或肠杆菌科检出水平应低于100 CFU· g-1。参照国外标准, 草莓、杨梅中卫生指示菌存在超标, 产品卫生情况值得关注。此外, 草莓和杨梅果实中均鉴定出条件性致病菌, 对免疫力低下的消费人群存在风险。杨梅、茭白、浙贝母等产品采收后贮藏、加工环节违法使用防腐剂、保鲜剂、添加剂现象,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2 研发集成风险管控关键技术

2.2.1 绿色防控技术

开发以异色瓢虫、胡瓜钝绥螨为主的草莓“ 以虫治虫” “ 以螨治螨” 防控技术, 以及“ 色网覆盖” 等物理防治技术。以果蝇防治和防落果为重点, 研发杨梅“ 防虫网+薄膜覆盖+果蝇诱杀” 立体式绿色防控技术, 即“ 一网三防” 技术, 对果蝇的相对防效达98%以上, 有效防治杨梅落果并能显著提升果实品质。以驱避为主要手段, 开发铁皮石斛“ 硫酸铜+引诱植物” 蜗牛驱避技术, 筛选出硫酸铜溶液最佳浓度和最佳引诱蔬菜种类, 优化基质消毒方式和环境条件控制, 联合防效达90%以上。优化茭白杀虫灯波长、开关灯时间、安放位置等, 有效提升杀虫灯杀虫效力, 开发茭白害虫天敌防治和香根草诱杀技术。

2.2.2 新药剂使用技术

针对特色农产品“ 无药可用” 的问题, 组织开展大量的特色作物主要病虫化学防治技术研究, 从防治效果、药剂毒理、残留分布、消解规律等方面开展特色农产品防治药剂筛选和使用技术研究, 现已筛选出草莓24种、杨梅12种、铁皮石斛16种、蜂产品10种、茭白12种、葡萄17种、杭白菊5种、浙贝母10种, 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89种, 其中高效生物药剂6种。积极推进浙江特色农产品农药登记, 推荐小品种农药登记30余种。同时, 科学评估了新药剂的使用效果、残留限量、安全间隔期, 形成特色农产品主要病虫安全用药建议, 填补了特色农作物安全用药技术的空白, 为特色农产品生产“ 有药用、用好药、科学用” 提供了科学依据。

2.2.3 农药混合毒性效应

针对农药多残留现象, 对高频检出的农药品种, 开展混合毒性效应及其致毒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含有有机磷类杀虫剂毒死蜱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高效氯氟氰菊酯的农药组合均产生协同效应。吡虫啉与三唑磷混合也会产生协同效应, 羧酸酯酶和过氧化氢酶在这2种农药单独和复合暴露时与对照相比均表现出显著的变化, 且与氧化应激、免疫系统、下丘脑— 垂体— 甲状腺轴(HPT轴)和下丘脑— 垂体— 性腺轴(HPG轴)相关的6个基因(Mn-sod, CXCL-CIC, Dio1, Dio2, tshvtg1)在复合暴露时与单一农药相比产生了显著的改变, 即使三唑磷和吡虫啉以低浓度混合也会产生显著的毒性效应。在农药推荐使用中应考虑联合毒性总量, 以免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不利影响。

2.2.4 投入品快速监测技术

建立了投入品隐形成分快速、精确筛查方法, 实现单个样品检测总耗时小于1.5 h, 有效提高不合格农药筛查效率。研发出基于POCKIT荧光PCR平台的蜂病快速诊断技术, 能在40 min内完成蜜蜂微孢子虫病的诊断。开发出蜂产品中抗生素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和蜂王浆中葵烯酸含量快速测定技术, 有效提升了蜂产品质量监测效率。开发出浙贝母中二氧化硫含量测定技术, 以及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含量测定方法, 填补了浙贝母质量监测技术空缺。

2.2.5 贮运保鲜技术

通过对不同温度、湿度、包装材料下果实感官变化、细菌繁殖情况的比较, 优化裸果食用的特色农产品贮运保鲜条件, 在杨梅上采取及时预冷、分级包装、冷链运输技术, 在草莓上采取清洁采摘、清洁包装、冷藏运输技术, 葡萄上选择短途8 ℃, 长途4 ℃的最佳运输温度。通过比较不同贮藏方式对茭白品质的影响, 观察茭白保存期间各项指标的变化, 明确了3 d以内的清水浸泡短期保存方法和60 d以内的冷库低温长期保存方法。根据铁皮石斛用途不同, 推荐了0~1 ℃冷藏和-30 ℃冷冻2种贮存方式。制定鸡蛋贮运技术规程, 明确库房条件、码垛方式、出库检查和运输要求等。

2.3 安全管控技术集成转化

2.3.1 研制团体标准

特色农产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缺乏国家、行业和省级标准, 主要是缺乏登记可用的农药品种作技术支撑, 但生产、监管上急需相应的管控标准作技术支持。为此, 探索建立了以省级相关产业协会和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为发布主体, 国内首创的农产品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的团体标准, 供协会、学会成员使用, 成为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标准重要组成部分, 缓解特色农产品标准缺失与生产迫切需要的矛盾。现已发布《大棚草莓主要病虫防治用药指南》《杨梅主要病虫防治指南》《铁皮石斛主要病虫化学防治用药建议》等10项特色农产品团体标准, 填补了生产、监管上标准的缺失。

2.3.2 创新管控策略

根据风险隐患排查结果, 聚焦各个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管控的关键控制点, 依托管控技术研究成果, 制定相应管控策略, 实施精准管控。设立特色农产品农资专柜, 实现农资动态、实时监管, 确保农户能买好药、用好药。总结提出草莓“ 把握三大关键, 坚持五个强化” 、杨梅“ 四项关键技术, 十项管控措施” 、铁皮石斛“ 三大关键、十个环节、六大措施” 等特色产品管控策略。同时, 分别编制草莓等9种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管控技术集成手册, 用图文并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对先进生产技术、防治方法、贮运手段进行详细讲解, 实用性、可操作性强。

2.3.3 加大示范应用

在全省特色农产品主产县(市、区)建立“ 一品一策” 示范基地160余个, 示范区内标准化率、产品合格率均达100%, 抽检样品农药残留种类总量下降50%, 农药检出率、检出种类、多残留现象实现“ 三下降” , 农民平均增收15%, 示范效应显著, 带动周边农户采用“ 一品一策” 技术。据初步统计, 全省各级召开各类培训、现场会150余场, 培训人次达2.2万人, 发放《管控手册》《用药指南》等技术资料4.5万份。目前, “ 一品一策” 技术已列入浙江省农业绿色发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创建、农业质量年建设等重要内容, 已成为全省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举措, 全省“ 一品一策” 技术覆盖率80%以上。

2.4 强化管控机制建设

2.4.1 建立高效联动的项目运行机制

侧重多个领域、多个层级联合, 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人员为主要力量, 联合“ 三农六方” 专家和市县两级农业技术专家, 组建一支专家团队, 每个示范基地确定1名专家联络人, 实行“ 一对一” 指导对接。同时, 落实项目绩效中期评估和年终考核制度, 确保目标任务的有效贯彻实施。

2.4.2 建立多维立体的技术推广机制

充分发挥好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学会、相关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力量, 以及示范基地的辐射引领作用, 注重行政引导和行业推动多管齐下, 线上指导和线下培训多措并举, 按照“ 互联网+” 理念, 建立“ 一品一策” 微信平台, 开发杨梅“ 一品一策” 手机APP和草莓易优农APP, 并指导农户下载和使用, 及时在APP上更新推送特色农产品产业信息、最新技术、社会舆情等, 有效缓解了农户信息闭塞、缺乏技术更新渠道的问题。

2.4.3 建立统一协同的品牌建设机制

按照“ 公用品牌+行业协会+农户” “ 公用品牌+企业+农户” 形式, 强化“ 一品一策” 公用品牌建设, 健全“ 一品一策” 品牌运营管理制度, 统一标识、统一宣传、统一认证, 实施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制度, 并与建德草莓、东魁杨梅等区域公共品牌相结合, 实现品牌知名度协同提升, 有效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3 小结与讨论
3.1 实施“ 一品一策” 有效保障了农产品安全, 要继续深化“ 一品一策” 管控机制

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 一品一策” )技术研究, 从各种特色农产品生长规律入手, 以排查隐患风险评估为手段, 研究安全管控关键技术, 科学制定管控策略, 创新发展了“ 隐患排查、技术研究、集成示范和机制建设” 相融合的“ 一品一策” 管控理念, 并在全国创新研制特色农产品主要病虫防治指南的团体标准, 有效解决了特色农产品无标可用、无标可管的困境, 实现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的“ 科学监管, 精准监管” 。

3.2 农药残留是影响特色农产品安全的主要因素, 应加快特色作物新农药登记

鉴于特色农产品种植复杂、病虫害种类多、登记可用农药品种小等问题, 加快特色作物主要病虫化学防治的药剂筛选和使用技术研究, 推进特色作物农药品种登记, 鼓励产业协会或学会研制特色作物安全用药技术指南等团体标准, 加强技术指导, 规范用药。

3.3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因素复杂, 应加强多农药多因子风险的联合评估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产地环境、投入品质量与使用, 产后的贮藏、保鲜、运输等环节, 发生情况复杂, 需进一步加强产地、投入品等单个隐患因子检测评估技术, 注重农药多残留联合风险评估, 或单一农药在不同农产品中残留的复合评估, 开展农药多残留混合毒效研究, 揭示混合农药联合毒性的相关规律, 探索农药多残留的剂量-反应评估及多参数累积暴露评估模型, 从而提高农产品中多农药联合毒性风险评价预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金发忠. 基于我国农产品客观特性的质量安全问题思考[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5(3): 3-11. [本文引用:1]
[2] 马爱国. 坚持落实“四个最严”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J]. 中国农民合作社, 2016(9): 8-10. [本文引用:1]
[3] 章力建, 谷振宾, 朱立志. 农产品质量安全要从源头(产地环境)抓起[J]. 中国农业信息, 2012(5): 5-9. [本文引用:1]
[4] YANG G L, WANG W, LIANG S M, et al. Pesticide residues in bayberry( Myrica rubra) and probabilistic risk assessment for consumers in Zhejiang, China[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7, 16(9): 2101-2109. [本文引用:1]
[5] WANG Y H, YANG G L, DAI D J, et al. Individual and mixture effects of five agricultural pesticides on zebrafish ( Danio rerio) larvae[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7, 24: 4528-4536. [本文引用:1]
[6] 虞轶俊, 陈凯, 吴声敢, . 浙江省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模式研究[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8(1): 49-51. [本文引用:1]
[7] 杨桂玲, 虞轶俊, 王强, , 杨梅主要病虫农药使用风险评估及安全用药技术研究[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6(1): 47-51. [本文引用:1]
[8] 杨桂玲, 陆剑飞, 寿林飞, . 浙江省杨梅质量安全现状与风险隐患及对策[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3(1): 20-22. [本文引用:1]
[9] 吴声敢, 虞轶俊, 柳新菊, , 草莓全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管控策略研究[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8(2): 13-16. [本文引用:1]
[10] 谢昀烨, 方丽, 王连平, . 浙江省铁皮石斛病害的发生及调查[J]. 浙江农业科学, 2017, 58(10): 1757-1759, 1762. [本文引用:1]
[10] 陈松, 虞轶俊, 王纯久, . 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7(3): 59-62. [本文引用:1]
[11] 赵慧宇, 刘银兰, 王祥云, . 浙江茭白农药残留质量安全现状、隐患及对策[J]. 浙江农业科学, 2018, 59(3): 504-506. [本文引用:1]
[12] 沈瑶, 戴德江, 沈颖. 浙江省杭白菊农药使用情况及对策建议[J]. 浙江农业科学, 2017, 58(3): 438-441, 443. [本文引用:1]
[13] 孙丹丹, 秦玉昌, 李军国. 鸡蛋生产质量安全问题分析及控制研究进展[J]. 中国家禽, 2015, 37(5): 45-49. [本文引用:1]
[14] 王芳. 国外农产品质量政府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J]. 世界农业, 2008(1): 37-39. [本文引用:1]
[15] 陈蓉芳, 李洁. 欧盟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及启示[J]. 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 2010(6): 1-4. [本文引用:1]
[16] 王可山, 王芳. 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及其借鉴[J]. 食品工业科技, 2012(1): 413-418. [本文引用:1]
[17] 王丽娟, 陈百生, 王慧智, . 浙江特色精品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J]. 浙江农业科学, 2014(10): 1505-1510. [本文引用:1]
[18] 马蕾, 徐丹彬, 陈红金, . 浙江省中药材产业提升发展现状与对策[J]. 浙江林业科学, 2016, 36(4): 75-80. [本文引用:1]
[19] 朱海洋. 一品一策, 风险管控“量身定制”: 浙江省创新草莓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管理[N]. 农民日报, 2016-07-02(7). [本文引用:1]
[20] 朱海洋 . 浙江开展“一品一策”行动全链条管控杨梅质量安全[N]. 农民日报, 2017-07-30(7). [本文引用:1]
[21] 虞轶俊, 王强, 吴声敢, . 草莓全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手册[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7. [本文引用:1]
[22] 虞轶俊, 王强, 杨桂玲, . 杨梅全产业链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手册[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7.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