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种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
陈丽萍1,2, 吴长兴2, 苍涛2, 徐明飞2, 柳采秀2, 吴声敢2, 赵学平2
1.浙江大学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2.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农业农村部农药残留检测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作者简介:陈丽萍(1979—),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药应用及环境安全性评价,E-mail:chenlp1979@163.com

摘要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菌( Botrytis cinerea)的毒力。结果表明,咯菌腈、戊唑醇、啶酰菌胺、异菌脲、百菌清、嘧菌环胺、腐霉利和嘧霉胺对草莓灰霉病的质量浓度EC50值分别为0.142 6、1.219 7、2.150 4、3.699 4、11.317 8、11.645 2、23.076 7和25.054 4 mg·L-1。8种杀菌剂的毒力大小顺序为咯菌腈>戊唑醇>啶酰菌胺>异菌脲>百菌清>嘧菌环胺>腐霉利>嘧霉胺。其中,供试草莓灰霉病菌对咯菌腈最敏感。

关键词: 草莓灰霉病菌; 毒力测定; 杀菌剂; 筛选
中图分类号:S4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8)09-1535-03

灰霉病是草莓上主要的真菌病害之一, 近几年来, 随着草莓的广泛种植, 灰霉病问题日益突出, 尤其在我国南方发生更为严重[1, 2, 3]。草莓灰霉病害是由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的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ma Pers.)侵染引起。果实成熟前植株感染灰霉病菌会导致花和果实的软化腐烂, 严重影响草莓生长, 使农业生产受损; 果实成熟后储存和运输时期感染灰霉病菌致使草莓果实大量腐烂。因此, 灰霉病已成为严重影响草莓生长以及采摘后防腐保鲜的主要病害之一, 直接造成品质和产量下降, 对草莓产区经济影响极大[4, 5]。目前, 草莓尚无高抗灰霉病的品种, 生产上控制灰霉病仍以化学防治为主[6], 随着化学防治导致病原菌抗药性、农药残留等问题日益加重[7]。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 将8种杀菌剂对采集于建德的草莓灰霉病菌株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 以期筛选出效果好风险低的农药, 为指导草莓灰霉病的防治及草莓生产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草莓灰霉病菌由本实验室采集自浙江省建德市杨村桥镇绪塘村草莓种植大棚中的病果, 经分离、纯化获得。

马铃薯培养基(PDA)[8]用于草莓灰霉病菌的分离、保存以及毒力测定。

供试药剂有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巴斯夫植物保护(江苏)有限公司);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 35%腐霉利悬浮剂(四川省宜宾川安高科农药有限责任公司); 70%嘧霉胺水分散粒剂(京博农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255 g· L-1异菌脲悬浮剂(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 250 g· L-1戊唑醇水乳剂(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 12%(125 g· L-1)咯菌腈悬浮剂(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各供试药剂用灭菌水配制母液备用。

1.2 处理设计

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 将各供试药剂按等比系列稀释成5个浓度, 将12%(125 g· L-1)咯菌腈悬浮剂依次稀释为500.00、50.00、5.00、0.50、0.05 mg· L-1; 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依次稀释为200.00、50.00、12.50、3.13、0.78 mg· L-1; 35%腐霉利悬浮剂依次稀释为100.00、25.00、6.25、1.56、0.39 mg· L-1; 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依次稀释为50.00、12.50、3.13、0.78、1.95× 10-1 mg· L-1; 70%嘧霉胺水分散粒剂依次稀释为50.00、12.50、3.13、0.78、1.95× 10-1 mg· L-1;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依次稀释为25.00、2.50、0.25、2.50× 10-2、2.50× 10-3 mg· L-1; 255 g· L-1异菌脲悬浮剂依次稀释为25.00、6.25、1.56、0.39、9.77× 10-2 mg· L-1; 250 g· L-1戊唑醇水乳剂依次稀释为25.00、2.50、0.25、2.50× 10-2、2.50× 10-3 mg· L-1; 并设清水为对照。

1.3 毒力测定

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9],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10]测定。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是将不同浓度药液混入融化的PDA培养基中(1: 10), 充分摇均匀后倒入直径为90 mm的培养皿中制成不同浓度梯度的含药培养基平板, 以加无菌水培养基为空白对照(CK), 重复3次, 将预先准备好的菌丝生长旺盛的病菌培养物平板, 用打孔器在菌落外缘切下一菌盘(直径为4 mm), 用接种针移植到含药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央, 并置于相同光源、25 ℃恒温培养箱培养5 d(空白对照快长满培养皿时), 然后用十字交叉法逐一测定菌落直径, 求出药剂不同浓度的抑制率。

将菌丝生长抑制率换成抑制几率值并作为纵坐标, 药剂质量浓度转化为对数值作为横坐标, 根据菌丝生长抑制率进行几率值(y)与质量浓度对数(x)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 求毒力回归方程, 计算EC50值、95%置信限及相关系数(r)等[11, 12]

2 结果与分析
2.1 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菌率

表1可知, 咯菌腈为0.05~500.00 mg· L-1时, 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菌率为47.5%~100.0%; 啶酰菌胺在处理浓度为0.78~200.00 mg· L-1时, 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菌率为38.8%~74.5%; 腐霉利在处理浓度为0.39~100.00 mg· L-1时, 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菌率为9.7%~56.8%; 嘧菌环胺、嘧霉胺在处理浓度为1.95× 10-1~50.00 mg· L-1时, 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9.4%~72.7%、6.7%~80.8%; 百菌清、戊唑醇在处理浓度为2.50× 10-3~25.00 mg· L-1时, 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3.0%~57.3%、0~93.1%; 异菌脲在处理浓度为9.77× 10-2~25 mg· L-1时, 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菌率为7.8%~76.7%。

表1 不同浓度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
2.2 8种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毒力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表2), 咯菌腈对草莓灰霉病的抑菌效果最好, EC50值为0.142 6 mg· L-1; 其次是戊唑醇、啶酰菌胺、异菌脲、百菌清、嘧菌环胺, 对草莓灰霉病的抑菌效果较好, EC50值分别为1.219 7、2.150 4、3.699 4、11.317 8和11.645 2 mg· L-1; 腐霉利和嘧霉胺对草莓灰霉病的抑菌效果略差, EC50值分别为23.076 7和25.054 4 mg· L-1

表2 供试药剂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毒力回归方程及EC50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化学药剂防治灰霉病是控制灰霉病发生、减少损失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由于草莓种植面积较小, 国内登记的农药品种较少, 而且草莓灰霉病病原菌具有遗传变异大、繁殖速率快和适应性强等特点, 连续单一使用某一种杀菌剂, 极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及交互抗性[13, 14]。因此, 迫切需要筛选出新的杀菌剂防治草莓灰霉病, 并避免使用已产生抗性或防效大幅降低的药剂。

本研究结果表明, 8种杀菌剂的毒力大小顺序为咯菌腈> 戊唑醇> 啶酰菌胺> 异菌脲> 百菌清> 嘧菌环胺> 腐霉利> 嘧霉胺, 这与杨敬辉等[5]的啶酰菌胺毒力基本一致, 也与陈宏州等[14]的啶酰菌胺毒力基本一致; 但异菌脲、嘧菌环胺、嘧霉胺的毒力存在一定差异, 与王睿等[6]的腐霉利、嘧菌酯的毒力存在一定差异, 这可能是由于病原菌菌株之间的敏感性差异造成的, 建德的草莓灰霉病菌株可能比相关报道中用到的其他菌株敏感性更低。

本研究仅进行了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的室内筛选, 田间药效试验还有待开展, 同时还需进一步研究各类药剂的应用技术及残留动态, 结合风险评估数据提出科学合理的农药安全使用建议, 对缓解草莓中农药登记品种少、易产生抗性的问题、保障草莓质量安全具有借鉴意义[15]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张建人, 陆宏. 南方草莓灰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 植物保护, 1991, 17(4): 6-7. [本文引用:1]
[2] 高九思, 张安全. 保护地草莓灰霉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06(7): 85-86. [本文引用:1]
[3] 赵慧霞. 草莓灰葡萄孢菌生物防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 (19): 29-31. [本文引用:1]
[4] 杨肖芳, 童英富, 苗立祥, . 几种不同药剂对草莓灰霉病防治效果比较分析[J]. 浙江农业科学, 2016, 57(3): 367-369. [本文引用:1]
[5] 杨敬辉, 陈宏州, 吴琴燕, . 啶酰菌胺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J]. 江西农业学报, 2010, 22(9): 94-95. [本文引用:2]
[6] 王睿, 汤智鹏, 李茜, . 防治草莓灰霉病杀菌剂的筛选和复配作用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43(23): 99-100. [本文引用:2]
[7] 吉沐祥, 陈宏州, 吴祥, . 8种生物杀菌剂对草莓枯萎病菌室内抑菌活性的测定[J]. 江苏农业科学, 2014, 42(9): 103-106. [本文引用:1]
[8] 代培红, 朱瑜, 姚正培, . 葡萄种质资源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J]. 南方农业学报, 2013, 44(8): 1258-1262. [本文引用:1]
[9] 朱春雨, 吴文平, 张弘, . 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 第2 部分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S].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本文引用:1]
[10] 黄彰欣. 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3. [本文引用:1]
[11] 张长青, 马跃峰, 马国良, . 防治春小麦赤霉病的室内药剂筛选[J]. 农业与技术, 2005, 25(3): 62-65. [本文引用:1]
[12] 慕立义. 植物化学保护研究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 [本文引用:1]
[13] 肖长坤, 高苇, 夏冰, . 设施栽培草莓灰霉病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J]. 中国植保导刊, 2012, 32(9): 24-26. [本文引用:1]
[14] 陈宏州, 肖婷, 吴祥, . 草莓灰霉病菌对10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检测[J]. 江西农业学报, 2014, 26(5): 65-67. [本文引用:2]
[15] 吴声敢, 赵学平, 杨桂玲, . 浙江省农业团体标准《大棚草莓安全用药指南》解读[J]. 浙江农业科学, 2015, 56(11): 1718-1720, 1723.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