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种农药对茭白螟虫的田间防效
徐笔奇1, 方屹豪2, 王祥云1, 王新全1, 吴长兴1, 陈丽萍1, 徐明飞1, 赵学平1, 苍涛1,*
1.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农业农村部农药残留检测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2.开化县农业局农作站,浙江 开化 324300
通信作者:苍涛(1981—),男,黑龙江绥化人,副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农药应用与评价研究工作,E-mail:ct1981@sohu.com

作者简介:徐笔奇(1973—),男,浙江常山人,研究方向为农药应用技术及效果评价,E-mail:836576564@qq.com

摘要

开展7种农药(氯虫苯甲酰胺、丁虫腈、甲氧虫酰肼、溴氰虫酰胺、丙溴磷、呋虫胺和苏云金杆菌)对茭白螟虫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农药中,氯虫苯甲酰胺、丁虫腈对茭白螟虫防效最佳,其次为甲氧虫酰肼、溴氰虫酰胺,再次为丙溴磷、呋虫胺和苏云金杆菌。经综合分析,推荐氯虫苯甲酰胺、丁虫腈、甲氧虫酰肼、苏云金杆菌作为防治茭白螟虫的首选药剂,施药适期为茭白螟虫卵孵高峰期至低龄幼虫期。

关键词: 农药; 茭白; 螟虫; 防效
中图分类号:S481+.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8-9017(2018)09-1543-02

茭白(Zizania latifolia Turcz.), 又名蒿芭、菰、茭笋, 是我国重要的水生蔬菜之一, 在我国大部分省份均有种植, 尤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面积最大[1]。茭白种植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的2万hm2发展至目前的7万余hm2, 年总产值550亿元, 其中, 仅浙江省的种植面积就达3万hm2[2]。茭白为螟虫的繁殖提供了场所。近年来, 螟虫发生逐渐回升, 已成为危害茭白的主要虫害, 严重影响茭白产业的发展[3]。目前, 化学农药仍是防治茭白螟虫的主要手段, 为明确不同农药对茭白螟虫的防治效果, 选择6种化学农药和1种生物农药进行田间药效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试验在浙江省开化县华埠镇联丰村进行。土壤质地为黄壤土, pH值6.7, 有机质含量23.1 g· kg-1。试验用茭白品种为丽茭1号。

200 g· L-1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美国杜邦公司; 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美国杜邦公司; 240 g· L-1甲氧虫酰肼悬浮剂,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40%丙溴磷乳油, 浙江永农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80%丁虫腈水分散粒剂, 大连瑞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呋虫胺可溶粒剂, 日本三井化学AGRO株式会社; 16 000 IU(国际单位)· mg-1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 湖北省武汉天惠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2 处理设计

试验共设8个处理:处理1, 200 g· L-1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 g· hm-2(有效成分, 下同); 处理2, 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30 g· hm-2; 处理3, 240 g· L-1甲氧虫酰肼悬浮剂100 g· hm-2; 处理4, 40%丙溴磷乳油900 g· hm-2; 处理5, 80%丁虫腈水分散粒剂37.5 g· hm-2; 处理6, 20%呋虫胺可溶粒剂150 g· hm-2; 处理7, 16 000 IU· mg-1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800倍; 处理8, 空白对照。每处理重复3次, 共24个小区, 每小区面积27.5 m2, 随机区组排列。

试验于2017年9月22日施药1次, 此时为茭白螟虫卵孵高峰期至低龄幼虫期。施药时, 按照常规施药方式, 使用浙江台州市路桥奇勇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EX-16C型电动喷雾器(工作压力0.2~0.4 MPa)对茭白植株进行均匀喷雾施药, 用水量675 L· hm-2, 空白对照处理喷施等量清水。施药时保持匀速前进, 使药液均匀地分布在茭白植株上。每处理喷施完成后立即清洗喷雾器, 以防不同处理间交叉污染。试验前10 d及试验期间未进行其他病虫草害的药剂防治。

1.3 调查方法

于药后40 d螟虫危害稳定时调查1次。参照GB/T 17980.1— 2000《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虫剂防治水稻鳞翅目钻蛀性害虫》的田间试验准则, 每小区平行跳跃式调查25丛茭白, 统计枯鞘率, 并拨查活虫数, 计算防治效果。

1.4 数据分析

使用Excel 2010整理数据, 利用DPS 14.1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并对有显著(P< 0.05)差异的处理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效

表1所示, 从保茭效果看, 氯虫苯甲酰胺、丁虫腈的效果最优, 保茭防效分别为90.9%、80.0%; 其次为甲氧虫酰肼、溴氰虫酰胺、丙溴磷, 保茭防效分别为76.3%、75.4%、74.5%, 而呋虫胺、苏云金杆菌的保茭效果相对较差, 防效分别为69.7%、51.7%。

表1 供试药剂对茭白螟虫的防治效果

从杀虫效果看, 同样以氯虫苯甲酰胺、丁虫腈对茭白螟虫的防治效果最优, 防效分别为92.1%、83.3%; 其次为甲氧虫酰肼、溴氰虫酰胺, 防效分别为77.6%、76.6%; 而丙溴磷、呋虫胺、苏云金杆菌的防效相对较差, 分别为70.9%、66.2%、57.3%。

2.2 安全性

试验期间茭白生长正常, 未观察到各处理对茭白有明显的药害现象, 表明在供试剂量下各药剂处理对茭白安全。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200 g· L-1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 g· hm-2、80%丁虫腈水分散粒剂37.5 g· hm-2两个处理对茭白螟虫的防治效果最好, 建议在茭白生产中推广使用。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30 g· hm-2、240 g· L-1甲氧虫酰肼悬浮剂100 g· hm-2两个处理对茭白螟虫的防治效果良好。溴氰虫酰胺与氯虫苯甲酰胺同属于双酰胺类杀虫剂, 均作用于昆虫鱼尼丁受体, 但溴氰虫酰胺对茭白螟虫的杀虫防效显著低于氯虫苯甲酰胺, 故不推荐溴氰虫酰胺用于防治茭白螟虫。甲氧虫酰肼属于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 对鳞翅目昆虫具有高度的选择毒性, 且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安全, 故推荐其与氯虫苯甲酰胺或丁虫腈轮换使用[4, 5]。40%丙溴磷乳油900 g· hm-2、20%呋虫胺可溶粒剂150 g· hm-2和16 000 IU· mg-1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800倍3个处理对茭白螟虫的防治效果略差, 故在生产中不建议推广使用丙溴磷和呋虫胺防治茭白螟虫。苏云金杆菌是NY/T 393— 2013《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中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使用的微生物源农药, 考虑到其有一定的防效, 故推荐在茭白螟虫轻发生区域使用。

在实际生产中, 建议在茭白螟虫卵孵高峰期至低龄幼虫期及时防治。施药时, 应选择适宜的喷头进行细雾滴喷雾, 以保证茭白植株均匀着药。为防止茭白螟虫抗药性的快速产生和增长, 建议合理混用或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 并考虑茭白的生长阶段、气候条件、田间管理等因素进行综合防治, 以延缓螟虫抗药性的产生, 延长相关药剂在茭白上的使用寿命。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陈建明, 王来亮, 周锦连, . 浙江省茭白栽培新技术的探索与实践[J]. 长江蔬菜, 2015(22): 135-137. [本文引用:1]
[2] 陈建明, 庞英华, 张珏锋, . 双季茭白节水灌溉栽培技术规程[J]. 浙江农业科学, 2015, 56(4): 474-475. [本文引用:1]
[3] 瞿伯友, 李云明, 叶建人, . 茭白螟虫的发生及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9): 153. [本文引用:1]
[4] 田大军. 斜纹夜蛾抗性监测及甲氧虫酰肼毒理学研究[D]. 扬州: 扬州大学, 2009. [本文引用:1]
[5] 钟华. 甲氧虫酰肼对舞毒蛾毒理作用的生化与分子机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13.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