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药剂对茭白胡麻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朱丽燕1, 张发成2, 周小军1, 何晓婵2, 王轶1, 陈桂华2,*
1.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金华 321017
2.金华市植物保护站,浙江 金华 321017
通信作者:陈桂华(1962—),男,浙江诸暨人,推广研究员,从事植保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E-mail:1017544878@qq.com

作者简介:朱丽燕(1980—),女,浙江磐安人,农艺师,从事植保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E-mail:pasxzly@163.com

摘要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比较多种药剂对茭白胡麻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每667 m2施用250 g·L-1丙环唑乳油1 500倍、5%己唑醇悬浮剂1 500倍、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 500倍、250 g·L-1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防治效果较好,药后14 d防效分别达到80.2%、80.1%、90.2%、82.1%。

关键词: 茭白; 胡麻叶斑病; 杀菌剂
中图分类号:S432.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8-9017(2018)09-1545-02

茭白, 又名高瓜、菰笋、菰手、茭笋、高笋, 是我国重要的水生蔬菜之一, 也是浙江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生蔬菜。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茭白的效益较高, 农民种植茭白的积极性较高, 近几年茭白产业发展迅猛。2016年止, 浙江省茭白的种植面积达30 000 hm2左右, 产量70万t以上, 产值27亿左右[1, 2, 3]。茭白生育期长, 生长量大, 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其中, 胡麻叶斑病在茭白种植区发生普遍, 且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 在田间荫蔽、高温多湿的情况下特别容易发生, 严重影响了茭白的产量和品质, 给茭白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4, 5, 6]。在尚无优良抗病茭白品种的情况下, 化学防治仍是控制该病害流行的主要途径, 因此, 筛选出安全、高效的农药是当务之急[7, 8]。为评价多种药剂对茭白胡麻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于2017年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琅琊镇山后金村进行了田间药效对比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25%咪鲜胺乳油(坦阻克), 杭州颖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50 g· L-1丙环唑乳油(赛纳松), 广东德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5%己唑醇悬浮剂(保尔丰), 浙江威尔达化工有限公司; 430 g· L-1戊唑醇悬浮剂(富力库), 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 75%肟菌· 戊唑醇悬浮剂(拿敌稳), 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 25%烯肟· 三环唑(稻跃), 沈阳科创化学品有限公司; 6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硕道), 青岛奥迪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300 g· L-1苯甲· 丙环唑乳油(爱苗), 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42.4%唑醚· 氟酰胺悬浮剂(健达), 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 250 g· L-1嘧菌酯悬浮剂(阿米西达), 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60%唑醚· 代森连水分散粒剂(百泰), 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均市售。

1.2 处理设计

试验共设20个处理, 每处理重复3次, 小区面积30 m2, 共60个小区,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以每667 m2用量计, 用水量60 L, 各处理分别为(1)25%咪鲜胺乳油1 000倍(稀释倍数, 下同); (2)250 g· L-1丙环唑乳油3 000倍; (3)250 g· L-1丙环唑乳油1 500倍; (4)5%己唑醇悬浮剂3 000倍; (5)5%己唑醇悬浮剂1 500倍; (6)430 g· L-1戊唑醇悬浮剂5 000倍; (7)430 g· L-1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 (8)75%肟菌· 戊唑醇悬浮剂5 000倍; (9)75%肟菌· 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 (10)25%烯肟· 三环唑2 000倍; (11)25%烯肟· 三环唑1 000倍; (12)6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 000倍; (13)300 g· L-1苯甲· 丙环唑乳油5 000倍; (14)300 g· L-1苯甲· 丙环唑乳油3 000倍; (15)42.4%唑醚· 氟酰胺悬浮剂3 000倍; (16)42.4%唑醚· 氟酰胺悬浮剂1 500倍; (17)250 g· L-1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 (18)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 (19)60%唑醚· 代森连水分散粒剂750倍; (20)空白对照。

试验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琅琊镇山后金村进行, 供试茭白品种为龙茭一号, 试验田为双季茭, 667 m2种植2 500~3 000丛, 株行距为0.3 m× 0.7 m。栽植前先灌浅水。每穴种1~2株。该田块施药时为茭白胡麻叶斑病发病初期, 茭白分蘖初期。试验地土壤为黄筋泥田, pH 5.7, 有机质含量为3.58%。试验于2017年9月13日第1次用药, 2017年9月27日第2次用药, 采用美丰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JN-16C型背包式喷雾器, 用0.8 mm直径扇形喷头全株均匀喷雾, 667 m2用水量60 L, 喷药均匀一致。试验期间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 000倍防治茭白二化螟1次。

1.3 调查与统计

每个小区对角线选定5墩茭白, 调查叶片发病情况。共调查3次, 9月13日施药前调查胡麻叶斑病病情基数, 第二次用药前(9月27日)调查1次, 末次药后14 d调查1次, 分别考察记录发病程度, 计算病情指数与防效。

病情分级标准:0级, 无病斑; 1级, 1~5个斑点; 3级, 6~10个斑点; 5级, 11~15个斑点; 7级, 16~20个斑点; 9级, 21个斑点以上。

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各药剂处理区的防治效果, 并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防效进行Duncan's新复极差法(DMRT)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效

表1可知, 250 g· L-1丙环唑乳油1 500倍、5%己唑醇悬浮剂1 500倍、42.4%唑醚· 氟酰胺悬浮剂1 500倍、250 g· L-1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处理防治效果较好, 药后14 d防效分别达到80.2%、80.1%、90.2%、82.1%。42.4%唑醚· 氟酰胺悬浮剂1 500倍防效最高, 达90.2%, 显著优于其他处理; 250 g· L-1丙环唑乳油1 500倍、5%己唑醇悬浮剂1 500倍、250 g· L-1嘧菌酯悬浮剂1 500倍的防效均超过80%, 3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表1 几种药剂对茭白胡麻叶斑病的防效

300 g· L-1苯甲· 丙环唑乳油3 000倍、5%己唑醇悬浮剂3 000倍、300 g· L-1苯甲· 丙环唑乳油5 000倍、42.4%唑醚· 氟酰胺悬浮剂3 000倍、250 g· L-1丙环唑乳油3 000倍等5个处理药后14 d防效介于70%~75%, 效果较理想, 5个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25%烯肟· 三环唑2 000倍和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倍防治效果不理想, 药后14 d防效仅达到39.9%、38.7%。其余8个药剂防效接近, 介于60%~70%。

2.2 安全性

12种药剂按推荐剂量使用, 其中42.4%唑醚· 氟酰胺悬浮剂、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会导致茭白孕茭减少(比空白处理减产5%左右); 其余药剂施药后茭白没有肉眼明显可见的畸形、黄叶、生育受抑制等状况, 说明这些药剂对茭白无不良影响。

3 小结

本研究结果表明, 试验药剂250 g· L-1丙环唑乳油(赛纳松)1 500倍、5%己唑醇悬浮剂(保尔丰)1 500倍、42.4%唑醚· 氟酰胺悬浮剂(健达)1 500倍、250 g· L-1嘧菌酯悬浮剂(阿米西达)1 500倍防治效果较好, 可以用于防治茭白胡麻叶斑病。每667 m2用药液量60 L, 茎叶均匀喷雾, 特别是对茭白叶片正反面喷药时必须仔细、周到, 以保证防效。应在病害未发生前或发病初期进行喷雾, 建议连续用药2~3次, 隔7~10 d喷1次, 发病较重田块根据病情发生情况酌情增加用药次数及合理轮流交替用药。同时, 根据茭白孕茭机理和农药安全间隔期要求, 在孕茭前20 d及采收期慎用杀菌剂, 以免影响茭白产量和品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胡美华, 金昌林, 杨新琴, . 浙江省水生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浙江农业科学, 2012(3): 269-272. [本文引用:1]
[2] 陈建明, 张珏锋, 钟海英, . 我国茭白有害生物防治新技术研究与应用[J]. 浙江农业科学, 2016, 57(10): 1609-1612. [本文引用:1]
[3] 陈建明, 王来亮, 周锦连, . 浙江省茭白栽培新技术的探索与实践[J]. 长江蔬菜, 2015 (22): 135-137. [本文引用:1]
[4] 柯卫东. 茭白胡麻叶斑病的发生及防治[J]. 湖北农业科学, 1990 (1): 26, 33. [本文引用:1]
[5] 丁新天. 缙云县茭白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 中国植保导刊, 2002, 22(4): 20-22. [本文引用:1]
[6] 沈菊红, 王言平, 曾宪凯. 练塘茭白及主要病害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 (8): 123. [本文引用:1]
[7] 赵慧宇, 刘银兰, 王祥云, . 浙江茭白农药残留质量安全现状、隐患及对策[J]. 浙江农业科学, 2018, 59(3): 504-506. [本文引用:1]
[8] 杨绍丽, 吴仁锋, 马晓龙. 8种杀菌剂对茭白胡麻叶斑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 长江蔬菜, 2016 (12): 25-27.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