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木毒蛾的发生与防治研究初报
黄茜斌1, 沈颖2, 王华弟2
1.台州市黄岩区果树技术推广总站,浙江 黄岩 318020
2.浙江省农药检定管理总站,浙江 杭州 310020

作者简介:黄茜斌(1964—),浙江黄岩人,高级农艺师,从事果树植保工作,E-mail:623900386@qq.com

摘要

木毒蛾为台州黄岩区杨梅上首次发现的害虫,具有突发性,通过3年观察研究初步探明,木毒蛾在该区的发生分布、为害程度和发生消长规律,提出物理、生物和药剂相结合的防治方法,有效地控制了发生为害。

关键词: 杨梅; 木毒蛾; 发生规律; 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8-9017(2018)09-1557-02

浙江台州黄岩是东魁杨梅的始祖地, 是浙江省杨梅的主产区。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 Swinhoe)属鳞翅目毒蛾科, 又称木麻黄舞蛾、黑角舞蛾、相思树舞毒蛾等[1, 2, 3, 4, 5]。近年来, 该虫在黄岩区院桥镇等杨梅上暴发为害, 幼虫大量取食杨梅叶片, 严重为害时只剩下枝条和幼果, 导致树体枯死或枝梢抽发紊乱, 不仅造成当年杨梅产量绝收, 且影响次年的杨梅产量, 是当前杨梅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国内外尚未见该虫在杨梅上发生为害和防治的系统报道, 笔者于2015— 2017年对该虫的发生为害情况、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寄主植物与分布为害

木毒蛾对多种树木和果树有很强的为害性, 如紫穗槐、木麻黄、坚木麻黄、南岭黄檀、露槐、栓皮栎、薄壳山核桃、板栗、柠檬桉、枫杨、柳、番石榴、细叶桉、白千层、黄槿、油桐、枫香、重麓术、蓖麻、茶、柿、油茶、石攘、芒果、梨、秕恕、术菠萝、无花果、龙眼、荔枝、梓树、泡桐及黄金树等。据报道, 木毒蛾国外分布于日本和印度, 国内分布于福建、广东等地区。在浙江黄岩首次发现木毒蛾在杨梅上较大面积的发生为害, 2017年黄岩区院桥镇山头陈村等7个村1 000棵杨梅叶片基本被取食殆尽, 足见为害程度之重。

2 形态特征

成虫。雄成虫体长为22~35 mm, 翅展为39~61 mm; 翅黄白色, 触角为黑色, 干基部呈现红色, 头部与胸部呈棕白色, 腹部略带红色斑纹, 腿节红色, 足部棕灰色, 略带黑色与红色斑; 前翅呈棕灰色, 基线中有2个棕黑色点, 外线与内线棕黑色; 后翅为淡棕白色, 前缘呈褐色, 后缘为黄色, 前半部横脉纹尤其明显。雌成虫体长为20~26 mm, 翅展为70~87 mm, 胸部与翅为灰白色, 略带棕色, 腹部的第1~4节为红色, 其他节点为灰白色, 前翅呈棕白色, 中央部位长有1条黑棕色的宽带(图1)。

图1 杨梅木毒蛾的形态特征

卵。扁圆形, 灰白色到微黄色。长约1~1.5 mm, 卵块中间隆起, 灰褐色到黄褐色。

幼虫。体长35~65 mm, 头宽5.0~7.0 mm。头黄色, 具褐斑, “ 八” 字纹黑色。亚背线上的毛瘤呈紫红色或红褐至褐色, 足黄褐至赤褐色, 气门椭圆形, 气门片黑褐色, 体腹面黑色。

蛹。体长16.0~35.0 mm, 宽5.0~12.0 mm, 红褐色到深褐色, 前胸背面有1簇黑毛, 中胸两侧各有1黑色圆斑, 腹部各节均有数小撮毛, 两侧有臀棘11~25根, 端部有臀棘18~25根, 臀棘上有多数钩刺。

3 发生消长规律

木毒蛾1年发生1代, 幼虫滞育于卵壳中越夏、越冬, 次年4月上旬幼虫陆续孵化, 至4月底5月初孵化结束。成虫羽化高峰多在傍晚, 雌成虫活动能力较弱, 多数时间只停留在蛹壳附近, 雄成虫活动能力很强, 可长时间处于飞行状态, 羽化后次日即行交尾产卵, 产卵多在夜间。卵多产于叶片上, 每雌产1卵块, 约有340~1 500粒。刚孵化幼虫多集聚卵块表面, 1龄幼虫集中于叶背, 白天蛰伏, 只在夜间取食。2龄幼虫食量加大, 会导致叶片缺损。3龄幼虫爬行速度加快, 受惊会吐丝下垂, 随风扩散。4龄之后幼虫食量激增, 受木毒蛾为害的杨梅园, 第1天只有部分叶片受损, 第2天则只留下枝条和幼果, 为害非常严重。

4 防治方法

针对杨梅木毒蛾的发生为害特点, 应加强果园的虫情观测调查, 采用物理、生物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立足早监测、早预警、早防治, 综合控制木毒蛾的区域性、突发性和暴发性为害。

4.1 物理防治

清除果园内枯枝落叶, 结合整形修剪, 将枝叶、树干上的卵块、初孵幼虫以及蛹清除烧毁。对部分处于土表或石缝中的卵块, 以及钻入到枯枝落叶或土壤表层下等待化蛹的老熟幼虫, 待其化蛹后, 以中耕或培土的方式予以消灭。利用木毒蛾成虫的趋光性, 在成虫盛发期, 通过悬挂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 效果也相当显著。

4.2 生物防治

杨梅木毒蛾的寄生性天敌有卵跳小蜂、松毛虫黑点瘤姬蜂、红尾追寄蝇、日本追寄蝇, 捕食性天敌有猎蝽、食虫虻、鸟类等, 以及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和质多角体病毒、白僵菌、芽孢杆菌等。在低龄幼虫出现普遍为害时, 可以用白僵菌80~100亿孢子· g-1, 或苏云金杆菌8 000 U· mg-1进行防治。要做好林地、果园生态环境保护, 采用生草栽培等措施, 保护利用天敌, 综合控制虫害的发生。

4.3 化学防治

杨梅木毒蛾幼虫在1~2龄时, 多以群集方式取食, 活动性较差, 抗药性较弱, 是化防喷药的最佳时期, 可选用60 g· L-1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2 000倍液, 对发生为害的杨梅果园进行喷雾防治, 喷药选择傍晚17:00~19:00进行, 注意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雾。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王华弟. 杨梅病虫害监测与综合防治[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本文引用:1]
[2] 王华弟, 沈颖, 黄茜斌, . 浙江省杨梅病虫害种类与发生规律及其绿色防控技术[J]. 南方农业学报, 2017, 48(4): 640-646. [本文引用:1]
[3] 李友恭, 陈顺立, 谢柳楣, . 木毒蛾的研究[J]. 昆虫学报, 1981, 24(2): 174-183. [本文引用:1]
[4] 杨仲衔. 龙眼木毒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J]. 福建热作科技, 2007, 32(2): 20-21. [本文引用:1]
[5] 林泗海, 黄添基. 龙眼木毒蛾的发生与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6): 137-138.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