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葡萄产业现状与质量安全分析
杨桂玲1, 李晨迪1, 蔡铮1, 赵慧宇1, 汪雯1, 余柏根2, 王强1,*
1.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杭州),浙江 杭州 310021
2.绍兴市上虞区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绍兴 312300
通信作者:王强(1963—),研究员,E-mail:qiangwang2003@sina.com

作者简介:杨桂玲(1976—),山东滕州人,副研究员,博士,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工作,E-mail:guilingchina2008@163.com

摘要

为全面了解浙江省葡萄产业现状与质量安全现状,从影响葡萄质量安全的主要危害因子着手,分析了近年来浙江省葡萄现状和葡萄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及来源,虽然总体膳食风险可控,但浙江省葡萄存在农药使用品种多、农药残留检出合规性差、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合理等问题,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继续完善浙江省葡萄质量安全建设的建议及措施,为葡萄质量安全分析提供参考。

关键词: 葡萄; 现状; 质量安全; 分析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8-9017(2018)09-1570-04

根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的数据, 2015年全国葡萄栽培总面积达80万hm2, 产量达1 367万t, 葡萄酒产量114万t, 葡萄干产量18.5万t。我国鲜食葡萄(含制干品种)栽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0%以上, 其余为酿酒与制汁葡萄[1]

葡萄是浙江的特色水果, 依据《浙江省二一六年农业统计资料》, 2016年浙江葡萄种植面积达32 500 hm2, 主产区集中在金华、嘉兴、宁波、台州、湖州和绍兴等6个市, 面积占全省的89.3%, 产量占全省的91.3%。其中, 宁波、嘉兴种植面积最广, 分别为20.6%和20.0%。近年来, 浙江葡萄产量逐年升高, 增产幅度逐年增大。2016年产量78.03万t, 6年内产量增加100%。

1 生产概况
1.1 主栽品种

主栽品种以欧美品种为主, 其中巨峰、藤稔占比较大, 其次为红地球、醉金香、鄞红、夏黑、红富士、维多利亚、白萝莎里奥和秋红等。

1.2 病虫害发生情况

浙江省葡萄生育期正值高温多雨季节, 容易发生病害, 目前果农基本都已采用避雨设施栽培方式。经调研, 葡萄生产中主要病害有灰霉病、白腐病、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黑痘病; 灰霉病常发生在花期至果实成熟期, 防治药剂有异菌脲、嘧霉胺、嘧菌酯、嘧菌环胺、咯菌腈、腐霉利、氟唑菌酰胺、啶酰菌胺、吡唑醚菌酯。白腐病常发生在幼果生长期至果实成熟期, 防治药剂有苯醚甲环唑、嘧菌酯、代森锰锌、波尔多液、啶酰菌胺、代森联、福美双、戊唑醇。霜霉病横跨时间长, 从芽绒球期至成熟期均有发生。王金锋等[2]发现避雨栽培对霜霉病的防治效果特别显著, 葡萄避雨栽培比露地栽培的霜霉病发病率降低91.4%。常用药剂有代森锰锌、波尔多液、百菌清、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烯酰吗啉、代森联、异菌脲、福美双、戊唑醇。白粉病自新梢生长期开始, 可延续至果实成熟期。因此, 发芽前后为防治的时期[3]。常用药剂有氟唑菌酰胺、甲基硫菌灵、百菌清、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石硫合剂、苯醚甲环唑、啶酰菌胺、戊菌唑、肟菌酯。炭疽病发生较少, 集中在花期至幼果生长期, 经常使用的农药有嘧菌酯、苯醚甲环唑、抑霉唑、戊唑醇、多菌灵、多抗霉素。黑痘病发现次数少, 幼果生长期是主要的防治时期, 其用药主要有氟吡菌酰胺、多菌灵、嘧菌酯、苯醚甲环唑、百菌清、肟菌酯、啶氧菌酯。

主要虫害有绿盲蝽、红蜘蛛、蚜虫、叶蝉、蚧壳虫, 多发生在开花期和果实成熟后期, 常用杀虫杀螨剂有9种, 用药以阿维菌素、菊酯类、哒螨灵、螺螨酯、吡蚜酮、甲维盐等杀虫剂为主。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情况

葡萄中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有单氰胺、芸苔素内酯、赤霉酸、多效唑、矮壮素、噻苯隆、氯吡脲、6-苄基腺嘌呤、S-诱抗素、乙烯利等10种。其中, 以赤霉酸、氯吡脲为主, 可以达到控梢、保果、提高产量、促进转色、提早成熟等效果。具体来讲, 新梢生长期, 单氰胺常用于打破休眠、促进葡萄早萌芽、萌芽整齐[4]。芸苔素内酯和赤霉酸在花期, 可起到拉长花序, 减轻后期疏果用工量。另一方面多效唑、矮壮素、噻苯隆, 通过抑制新梢生长, 促进营养流向花穗, 从而使葡萄枝条及花穗健壮。氯吡脲、赤霉酸和6-苄基腺嘌呤在幼果生长期, 可促进葡萄座果及幼果膨大。S-诱抗素和乙烯利在果实转色、成熟期, 可促进葡萄提前转色。

1.4 叶面肥的使用情况

葡萄生产过程中经常会根据需要补充肥料, 除常规使用的氮磷钾复合肥外, 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叶面肥。调研发现, 浙江省葡萄使用肥料较多的时期集中在花期、幼果期, 以及成熟期, 常用的叶面肥有挪威海藻素、世多乐哈维、安好、喷施宝、康朴 狮马绿、康扑 狮马红、新朝阳、快腾-逆能、雅苒威特、太得肥、红提扮大塴、增甜王、着色王、红粉医生、多秒花满多、宇征等。

2 质量安全问题
2.1 产品合格率

对浙江省290批次葡萄样品进行共77项参数的检测验证, 产品合格率为98.2%。共44种农药有残留检出, 其中, 杀菌剂24种、杀虫/杀螨剂1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6种。结合调研情况分析, 葡萄成熟后期病虫害发病较多, 因此生产中杀菌剂用药无论是在用药种类还是在用药次数上都相对较多。检出率由高到低的前10种农药依次为复硝酚钠、脱落酸、嘧菌酯、腐霉利、嘧霉胺、吡唑醚菌酯、烯酰吗啉、多菌灵、啶酰菌胺、戊唑醇。

2.2 农药使用规范性

葡萄上登记农药有效成分有81种。检出农药存在超范围使用和残留限量缺失问题。葡萄上检出农药中, 有20种(45%)没有在葡萄上登记, 有17种(39%)没有限量, 既没有登记又没有限量有11种(25%)。具体情况见表1

表 1 合规农药的登记和限量情况
2.3 总体膳食风险

针对检出的农药进行农药残留风险评估。当某批次样品中的检测值小于检出限(limit of detection, LOD)时, 用0代替。葡萄消费数据依据全球环境监测规划/食品污染监测与评估规划(GEMS/FOOD)消费量数据库, 消费数据采用中国居民日均葡萄消费量为5.21 g· d-1, 葡萄大份餐消费量为570.3 g· (人· d)-1

计算各农药的慢性膳食摄入风险(%ADI)[5]。%ADI值越大表示风险越大, 用%ADI≤ 100%、%ADI> 100%分别表示可接受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

%ADI=STMR× 0.005 21× 100÷ bw÷ ADI。

式中, STMR为规范试验残留中值, 取平均残留值[5], 单位为mg· kg-1; ADI为每日允许摄入量, 单位为mg· (kg· d)-1。bw为成人体重, 取63 kg。

计算各农药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3]。%ARfD值越大表示风险越大, 用%ARfD≤ 100%、%ARfD> 100%分别表示可接受风险和不可接受风险。

%ARfD=LPperson× HR× 100÷ bw÷ ARfD。

式中, LPperson为大份餐数据, 单位为g· 人-1· d-1; HR为97.5%残留位点值; ARfD为急性参考剂量, 单位为mg· (kg· d)-1

结果显示, 葡萄中农药残留的膳食风险结果远小于可接受水平。慢性风险范围为0~0.02%, 风险极低。仅复硝酚钠的慢性风险高于0.01%, 其他农药残留的慢性风险均小于0.01%。急性风险范围为0~18.1%, 风险低。仅腐霉利的急性风险高于10%, 其他农药残留的急性风险均小于10%。值得注意的是, 急性风险的计算基于极端假设, 即消费人群大量食用了高农药残留的葡萄, 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该种情况的概率极低。

3 分析与讨论
3.1 农药残留原因

导致葡萄中农药残留因素有很多。分析结果显示, 检出率靠前的农药主要集中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及杀菌剂。脱落酸属于植物内源性激素, 可促进晚熟的欧亚种葡萄果实着色, 提高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6]。在目前的检出量下, 很难判断是人为使用还是自身产生, 我国在限量制定时对其豁免。复硝酚钠来源丰富、价格低廉, 不排除其在投入品中充当肥料及杀菌剂增效剂, 及在水土及植物本底中存在的可能性, 需进一步开展跟踪评估研究。葡萄中杀菌剂检出率高, 戊唑醇和多菌灵存在个别样品超标。可见, 葡萄在实际生产中对杀菌剂的需求性强。这与葡萄病害防治时期集中在生育期后期有关。其次, 超标的2种农药均属于广谱杀菌剂, 农民在预防病虫害时, 重复使用某种杀菌剂可能引起残留超标。至于氯氟氰菊酯和氰戊菊酯检出超标的现象, 王冬群等[7]在浙江省慈溪市设施葡萄残留检测中也有报道。2015年, 欧盟对1 287批次的葡萄样品进行检测。样品农残检出率为77%, 农残超标率为1.7%。浙江省检测结果农药超标率与欧盟相似, 但农残检出率为82%, 高于欧盟结果。欧盟超标的农药有乙烯利、戊菌唑、嘧霉胺、戊唑醇、毒死蜱、氯氰菊酯、多菌灵、伐虫脒、灭多威、阿维菌素和灭菌丹。其中乙烯利的超标率最高, 达1.7%[8]。同年, 美国对708批次的葡萄样品进行检测。农药检出率为95.8%, 农药超标率为0.8%。超标农药中, 有3批次啶虫脒超出美国标准0.35 mg· kg-1, 氟硅唑、戊菌唑和三唑醇分别有一批次因为超出检出限, 违反了不得检出的规定。该年评估中对葡萄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了检测, 分别为DPA、乙氧基喹啉和氯吡脲。除氯吡脲有2批次检出外, 其他均无检出。检出率排名前9的农药分别为啶酰菌胺、吡唑醚菌酯、嘧菌环胺、戊唑醇、环酰菌胺、喹氧灵、肟菌脂、腈菌唑和螺虫乙酯。9种农药均为杀菌剂, 其中啶酰菌胺的检出率最高为63.6%[9]

3.2 葡萄中用药监管

建议加强葡萄生产用药监管。一是对已经登记、尚未制定限量但有检出农药优先制定限量, 如抑霉唑、噻虫嗪、醚菌酯。二是对葡萄中使用普遍、效果较好、风险低的几种农药如矮壮素、复硝酚钠、丙环唑优先登记。三是由于葡萄中登记杀虫剂较少(直接登记在葡萄上仅有2种, 噻虫嗪, 苦皮藤素), 建议增加葡萄中杀虫剂的登记。四是对样品中存在潜在风险的农药提出不建议使用清单。样品中, 检出菊酯类农药5种, 分别是氯氟氰菊酯(中毒)、联苯菊酯(中等毒)、氰戊菊酯(中等毒)、溴氰菊酯(中等毒)、氟氯氰菊酯(低毒), 共计61批次, 其中8批次含有2种菊酯类农药, 1批次含有3种菊酯类农药。由于菊酯类农药共同使用毒性将产生联合效应, 造成累积性膳食风险。因此不建议葡萄中使用菊酯类农药。同时这五种菊酯类农药, 除氰戊菊酯登记允许使用在果树上, 限量为0.2 mg· kg-1, 另外4种均未登记, 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和氯氟氰菊酯在葡萄中的限量均为0.2 mg· kg-1, 为严格菊酯类农药的使用和监管, 建议撤销氰戊菊酯在果树上的登记, 并将5种农药的限量统一修订为0.02 mg· kg-1

3.3 引导农户规范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乙烯利在葡萄生产中具有转色催熟的作用。在浙江省葡萄风险评估与欧盟葡萄监测中均发现乙烯利残留超标的现象, 因此需要加强乙烯利及相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规范化使用宣传。我国乙烯利虽尚未在葡萄生产中登记, 但农业行业标准NY/T 393— 2013《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中, 乙烯利由于其低毒、低风险、低剂量特点被列为可以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欧盟、美国和日本均已在葡萄中登记使用。根据本次评估结果, 葡萄中乙烯利残留的膳食风险极低, 为使乙烯利使用合法化, 应推进乙烯利在葡萄生产中的登记, 同时制定合理使用规范, 加强用药指导, 严格按照规范使用, 防止违规使用造成的产业损失。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晁无疾. 中国葡萄品牌建设现状及发展展望[J].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6(5): 135-140. [本文引用:1]
[2] 王金锋, 王录俊, 李蕊, . 避雨栽培对陕西关中平原地区葡萄生长的影响[J]. 北方园艺, 2017(7): 44-47. [本文引用:1]
[3] 章锦杨. 避雨栽培葡萄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 南方农业, 2016, 10(15): 28. [本文引用:2]
[4] 刘三军, 贺亮亮, 宋银花, .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葡萄上的应用[C]//中国园艺学会果树专业委员会, 2016. [本文引用:1]
[5] 张志恒, 汤涛, 徐浩, . 果蔬中氯吡脲残留的膳食摄入风险评估[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10): 1982-1991. [本文引用:2]
[6] 雷鸣, 吴江, 程建徽, . ABA与NAA对红地球葡萄果实性状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 2008, 1(2): 153-155. [本文引用:1]
[7] 王冬群, 胡寅侠, 华晓霞. 设施葡萄农药残留风险评估[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4(11): 3751-3757. [本文引用:1]
[8] EFSA. The 2015 European Union report on 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 //https://efsa.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2903/j.efsa. 2017. 4791. [本文引用:1]
[9] USDA. Pesticide Data Program Annual Summary, Calendar Year2015. //https://www.ams.usda.gov/sites/default/files/media/2015PDPSummary.pdf.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