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稻田综合种养的实践与探讨
怀燕, 王岳钧
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浙江 杭州 310020

作者简介:怀燕(1972—),女,浙江杭州人,博士,从事农技推广工作,E-mail:592778787@qq.com

摘要

阐述浙江省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讨论其在稳定水稻生产、提质增效、优化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成效,分析稻田综合种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推进浙江省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稻田; 综合种养; 浙江
中图分类号:S511;S9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8)09-1663-03

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新型的复合农作体系。它在单一的水稻种植环境中引入了水产(水禽)养殖, 在稻田综合种养系统中, 水稻能提供良好的遮荫环境, 能吸收饲料残渣、排泄物, 在净化水质的同时促进自身生长, 水产(水禽)可捕食害虫, 清除杂草, 起到耘田松土增氧等作用, 排泄物可以作为优质肥料, 使水稻生长更加健壮, 从而实现水产(水禽)养殖污染减少, 水稻生产化肥、农药减量的生态效应, 有效地改善了稻田生态系统的内外环境[1, 2, 3]。近年来, 浙江省的稻田综合种养发展较快, 种养技术和模式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和提升, 稻田综合种养逐渐发展成为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农业生产方式, 为农业生产转方式、调结构, 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1 概况
1.1 发展历程

浙江省的稻田养殖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 早在洪武二十四年《青田县志》中就有“ 田鱼有红、黑、驳数色, 于稻田及圩池养之” 的记载[4]。2005年“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选为“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 。千百年来, 这种人放天养、自给自足的粗放生产模式在浙西、浙南山区缓慢发展。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国家的逐步重视, 稻田养殖的内容不断丰富, 逐渐形成了稻田综合种养的新模式, 主要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第1阶段是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 主要是恢复生产阶段, 以稻田养鱼为主, 技术上仍沿袭粗放粗养的传统模式。第2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为技术提升阶段, 仍以稻田养鱼为主, 技术上不断改良, 单产水平上升; 第3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 这个时期为快速发展阶段, 一批“ 百斤鱼、千斤稻” (667 m2产出数, 下同)示范基地逐步形成。第4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 是创新发展阶段, 在技术上, 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得到改造和提升、养殖品种从大宗淡水鱼扩展到鳖、虾、蟹、黄鳝、泥鳅等特色鱼类及蛙类等; 在经营模式上, 不断向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2010年以来, 浙江省开展以稳定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的养鱼稳粮增收工程, 大力推进新型稻田养鱼模式, 既在传统地区做强做大稻田养鱼产业, 同时又把这种模式推向平原等粮食主产区。2012年省海洋渔业局与农业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养鱼稳粮增收工程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 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引导和扶持新型稻田养鱼示范基地的田间工程建设和种养模式创新与推广。2014年, 省农业厅将稻田综合种养列入生态循环农业和省粮油技术团队示范项目进行扶持。新型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 大幅度提高了稻田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 提升了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改善了稻田的生态环境。

1.2 应用现状

据农业部门调查, 至2017年底, 浙江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应用面积为2.17万hm2。主要有5种模式:一是稻鱼共生模式, 面积1.21万hm2, 主要分布在浙南和浙西山区, 养殖品种有湘云鲫、田鱼、草鱼、乌鳢、鲶鱼等, 浙南山区及近年来平原区发展起来的主要以沟坑式为主, 浙西山区还保留部分微流水生态养殖模式。二是稻鸭共育模式, 面积0.35万hm2, 主要分布在绍兴市、台州市、温州市等地区, 品种以麻鸭、半番鸭等为主, 在模式上除了“ 稻+鸭” 模式外, 还发展形成了“ 稻+鱼+鸭” 、“ 稻+鸭→ 西兰花” 等模式。三是稻鳖共生模式, 面积0.26万hm2, 主要分布在绍兴市、湖州市等地区, 鳖的品种以中华鳖、清溪花鳖和日本× 清溪的杂交鳖等为主, 养殖方式有在田间建造避难所的、也有使用环形沟的。四是稻田养虾模式, 面积0.23万hm2, 主要分布湖州市、绍兴市等地, 品种以青虾为主, 近2年在嘉兴、绍兴等地有不少农户引进小龙虾(克氏原螯虾)养殖, 稻田养虾主要有单季稻+虾共作与早稻— 虾轮作2种模式。五是稻鳅共生模式, 主要分布在丽水市, 温州市、嘉兴市和绍兴市也有少量应用, 品种有台湾鳗鳅、本地青鳅和黄斑鳅, 除了稻田养鳅, 还发展形成了“ 稻+鳅+菱角+吊瓜” 等立体生态种养模式。

1.3 发展成效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在传统农业上创新和发展起来的新型农作制度。它借鉴了传统农业的精华, 利用生物间的互惠作用等减少了农药、化肥、饲料等的投入, 产出了优质的农产品, 保护了稻田系统的生态环境; 同时它利用了现代化的生产技术, 丰富了养殖种类、改良了品种、提升了种养技术, 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数量, 增加了农民收入, 实现了“ 稳粮增效、以渔促稻、质量安全、生态环保” 的发展目标。

稳定了水稻生产, 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当前, 受粮价下行和生产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 水稻生产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新型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大部分实现了“ 千斤粮, 万元钱” 的目标, 确保了种粮农户的收益, 调动了种粮积极性; 另一方面, 稻田综合种养要求以水稻生产为本, 养殖面积不能超过稻田面积的10%, 保证了水稻生产的稳定。

实现了提质增效, 增加了农民收入。新型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提高了稻田的产出率, 在稳定水稻生产的前提下, 增加了养殖产品的收入。同时由于农药、化肥、饲料等投入减少, 大大提升了稻米和养殖产品的品质, 全省有不少农户利用稻田综合种养开展有机农产品生产, 优质农产品提升了价值, 提高了销售收入。

实现了绿色生产, 优化了生态环境。据报道, 新型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与水稻单作相比, 在不减产的情况下, 能减少农药用量50%、减少化肥用量30%左右[5, 6, 7, 8], 并能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9, 10, 11, 12], 改善了稻田的生态环境。也减轻了水产品等养殖的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等问题。

2 主要问题
2.1 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前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尤其在水稻生产方面, 由于养殖效益较好, 或者有些农户原先是养殖户, 缺乏水稻种植的经验与技术, 导致水稻生长较差。此外, 很多农户往往按照水稻单作的技术来种植, 不考虑种植条件和环境的改变, 没有充分发挥水稻生产的潜力。

2.2 产业化发展尚不完善

在推进土地流转的大背景下, 稻田综合种养也呈现规模化的趋势, “ 种、养、加、销” 一体化的产业链正在形成。但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模式优势不突出, 浙江省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 稻田养鱼模式占到一半左右, 然而稻鱼模式大部分分布在山区和半山区, 不集中连片, 无论从生产还是加工、销售来看, 规模效应不是很突出, 不像湖北的稻田养虾模式, 产业化效应明显。二是标准化生产建设还不够, 虽然近年来德清等地制定了稻鳖综合种养等的标准化生产规程, 但是大部分种养户都是自己摸索, 凭经验进行生产, 不利于产量的提高, 产品质量的控制。三是品牌化建设有待加强, 虽然浙江省也涌现了清溪大米、清溪花鳖、青田田鱼等品牌, 但品牌效应还不突出, 覆盖面不广。

2.3 示范引导不够

稻田综合种养涉及种植业和养殖业, 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缺乏统筹布局的现象, 政策支持和示范引导力度也不够, 总体应用面积还不大。运作比较成功的高效模式不多, 近几年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的农户大部分仍处于试验摸索阶段, 推广应用速度较慢。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政策扶持

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 国家对稻田综合种养越来越重视。2017年中央1号文件中指出“ 推进稻田综合种养” 。浙江省也应加大对稻田综合种养政策的扶持力度, 建议各地结合实际, 将稻田综合种养纳入当地农业发展规划, 并作为财政支农的重要内容, 支持农技推广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标准化、现代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等项目资金, 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为稻田综合种养的推广创造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生产、加工、贮运等设备条件。

3.2 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

紧紧围绕“ 稳粮增效、以渔促稻” 的要求, 重点加强水稻生产关键技术的集成。尤其是在适宜品种的选择、种植密度及肥、水、药管理技术方面开展重点研究, 利用稻田综合种养系统的边际效应, 种间互惠效应等, 达到水稻不减产且农产品品质提升的目标。同时, 要开展主导模式的技术集成与标准化生产示范, 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条件和地理环境, 选择适宜当地发展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 重点开展稻鱼共生、稻鳖共生、稻虾共生等模式的研究和总结。对水稻种植、水产养殖、茬口衔接、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控、田间工程、捕捞加工、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创新, 形成标准化生产并加以示范和推广。

3.3 加强产业化发展

稻田综合种养虽然在浙江省已示范多年, 但总体规模还不大。当前农民对稻田综合种养积极性较高, 有望实现规模和效益的突破。加强产业化发展, 首先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提高稻田综合种养组织化程度, 壮大稻田综合种养产业规模, 加快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 推动稻田综合种养快速发展。其次, 要完善产业化配套服务体系, 以省粮油产业技术专家团队等为依托, 加强对稻田综合种养的技术支撑, 加快培育苗种供应、技术服务、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合作经济组织, 建立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相关社会化服务体系。最后, 加强品牌化建设。积极推进稻田综合种养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与认证, 开展标准化生产, 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 切实提高农民种养效益。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HU L L, REN W Z, TANG J J, et al. The productivity of traditional rice-fish co-culture can be increased without increasing nitrogen loss to the environment[J]. Agr Ecosyst Environ, 2013, 177(2): 28-34. [本文引用:1]
[2] HU L L, ZHANG J, REN W Z, et al. Can the co-cultivation of rice and fish help sustain rice production?[J]. Scientific Reports, 2016(6): 28728. [本文引用:1]
[3] ZHANG J, HU L L, REN W Z, et al. Rice-soft shell turtle coculture effects on yield and its environment[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16, 224: 116-122. [本文引用:1]
[4] 陈介武, 吴敏芳. 试析青田稻田养鱼的历史渊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1(3): 147-150. [本文引用:1]
[5] XIE J, HU L L, TANG J J, et al. Ec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agricultural heritage rice-fish coculture system[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1, 108(50): E1381-E1387. [本文引用:1]
[6] 陈飞星, 张增杰. 稻田养蟹模式的生态经济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3): 323-326. [本文引用:1]
[7] 胡亮亮. 农业生物种间互惠的生态系统功能[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4. [本文引用:1]
[8] 徐南昌, 莫小荣, 张勇. 稻鸭共生对肥药的减量增效作用[J]. 浙江农业科学, 2016, 57(12): 2117-2119. [本文引用:1]
[9] 黄毅斌, 翁伯琦, 唐建阳, . 稻-萍-鱼体系对稻田土壤环境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1, 9(1): 74-76. [本文引用:1]
[10] YUAN W L, CAO C G, LI C F, et al. Methane and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from rice-duck and rice-fish complex ecosystems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ir economic significance[J].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9, 8(10): 1246-1255. [本文引用:1]
[11] 李娜娜. 中国主要稻田种养模式生态分析[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3: 34-35. [本文引用:1]
[12] 展茗, 曹凑贵, 汪金平, . 复合稻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交换及其综合增温潜势[J]. 生态学报, 2008, 28(11): 5461-5468.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