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及肥料对机插水稻武运粳30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欧婷1, 唐青2, 刘益2, 王冬明2, 毛虎根1
1.常熟市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江苏 苏州 215500
2.常熟市古里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 苏州 215500

作者简介:欧婷(1987—),女,陕西西安人,农艺师,硕士,主要从事农作物生产技术指导工作,E-mail:417outing@163.com

摘要

以近年来常熟地区的常规粳稻主栽品种武运粳30号为试验材料,开展栽插密度及肥料运筹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水稻栽插1.6万穴,行距30 cm、株距14 cm,基本苗6.4万,基肥每667 m2施复合肥(N 15%,P2O5 10%,K2O 15%)30 kg、氯化钾(K2O 62%)4 kg,分蘖肥分2次施用,每次施尿素(N 46%)6.0 kg,促花肥施复合肥(N 15%,P2O5 15%,K2O 15%)20 kg、尿素10 kg,保花肥施尿素5 kg,全生育期肥料投入折纯为N 19.92 kg、P2O5 6.00 kg、K2O 9.98 kg时,穗粒结构、理论产量及实产结果较优。

关键词: 基质育秧; 栽插密度; 肥料运筹; 产量
中图分类号:S147.2;S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8)09-1672-02

近年来, 随着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 机插水稻面积快速增加, 规模化集中育供秧面积不断扩大。机插育秧技术实现了4个改变:改营养土育秧为基质育秧, 改人工播种为机械化流水线播种, 改薄膜覆盖为无纺布或防虫网覆盖, 改农户分散育秧为规模化集中育秧, 大幅提高了育秧技术水平和效率, 为水稻的优质高产稳产打好了基础[1]。常熟市规模化集中育供秧面积从2011年的20 hm2发展到2017年的155 hm2, 实现机插稻面积超15 000 hm2, 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84%。目前, 常熟市生产上常规粳稻的机插密度普遍为1.8万穴· 667 m-2, 每穴平均4株, 每667 m2基本苗为7.2万左右, 密度较大, 栽插667 m2需25盘秧苗, 用种用工和育秧成本较大。机插密度决定着水稻前期的基本苗和后期产量基础, 为探索机插水稻合理栽插密度及肥料运筹对水稻绿色、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作用, 于2017年开展机插水稻不同密度及肥料运筹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武运粳30号。试验用肥料分别为40%复合肥(N 15%, P2O5 10%, K2O 15%), 45%复合肥(N 15%, P2O5 15%, K2O 15%), 48%复合肥(N 20%, P2O5 12%, K2O 16%), 尿素(N, 46%), 氯化钾(K2O, 62%)。

1.2 处理设计

试验在常熟市古里现代农业示范区内进行, 土质为乌栅土, 肥力中等, 前茬作物为小麦。试验共设4个处理:处理1为对照组, 栽插株距12 cm, 密度每667 m2 1.8万穴, 基本苗约7.2万, 全生育期施纯氮21.3 kg, 基蘖肥(基肥+分蘖肥, 下同)与穗肥(促花肥+保花肥, 下同)施用比例为7: 3; 处理2栽插株距14 cm, 密度每667 m2 1.6万穴, 基本苗约6.4万, 全生育期施纯氮19.92 kg, 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5: 5; 处理3栽插株距16 cm, 密度每667 m21.4万穴, 基本苗约5.56万, 全生育期施纯氮19.48 kg, 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5.5: 4.5; 处理4栽插株距18 cm, 密度每667 m2 1.2万穴, 基本苗约4.8万, 全生育期施纯氮18.16 kg, 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 4。各处理栽插行距均为30 cm。

各处理的肥料运筹:处理1, 基肥每667 m2施40%复合肥20 kg、尿素10 kg, 分蘖肥分2次施用, 每次施尿素7.5 kg, 促花肥施40%复合肥, 保花肥施尿素5 kg, 全生育期肥料投入折纯为N 21.30 kg、P2O5 5.00 kg、K2O 7.50 kg; 处理2, 基肥施40%复合肥30 kg、氯化钾4 kg, 分蘖肥分2次施用, 每次施尿素6.0 kg, 促花肥施45%复合肥20 kg、尿素10 kg, 保花肥施尿素5 kg, 全生育期肥料投入折纯为N 19.92 kg、P2O5 6.00 kg、K2O 9.98 kg; 处理3, 基肥施40%复合肥30 kg, 分蘖肥分2次施用, 每次施尿素7.0 kg, 促花肥施40%复合肥30 kg、尿素6 kg, 保花肥施尿素3 kg, 全生育期每667 m2肥料投入折纯为N 19.58 kg、P2O5 6.00 kg、K2O 9.00 kg; 处理4, 基肥施48%复合肥20 kg, 分蘖肥分2次施用, 每次施尿素7.5 kg, 促花肥施40%复合肥30 kg、尿素4 kg, 保花肥施尿素2 kg, 全生育期肥料投入折纯为N 18.16 kg、P2O5 5.40 kg、K2O 7.70 kg。

1.3 田间管理

试验使用淮安柴米河水稻育秧基质(其中, 有机物主要由发酵腐熟的水稻秸秆、稻壳、锯木屑及酒糟组成, 无机物主要由蛭石和黏结剂组成), 做好种子处理, 采用机械化流水线播种技术, 于2017年5月28日播种, 每盘播芽谷150 g, 6月15日机插, 秧龄约为18 d, 机插行距30 cm, 株距按照试验要求进行梯度栽插, 每穴平均4株, 浅水插秧, 寸水活棵, 薄水分蘖。一般栽插后5~7 d施第一次分蘖肥, 12~14 d施第二次分蘖肥, 早施分蘖肥, 促早发[2]。7月中旬, 苗数达到预期苗数90%左右开始搁田, 多次轻搁。搁田后, 看苗施好穗肥(促花肥及保花肥)。抽穗扬花期为水分敏感期, 保持浅水层, 扬花后间隙灌溉, 科学水浆管理, 水稻生育期按要求做好病虫草害防治。

1.4 调查记载

生育期调查记载。水稻栽插活棵后, 每个处理选取3个点, 每点定10穴进行标记, 8月10日前, 5 d调查一次苗情, 记录各点水稻茎蘖动态及叶龄, 8月10— 30日, 10 d调查1次, 记录茎蘖动态及叶龄。

成熟期调查记载。成熟期每个处理选取5个点, 每点选取5穴进行考种, 测定每667 m2水稻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及每穗实粒数, 按照标准千粒重测算各处理成穗率、结实率及理论产量。收获期采用久保田收割机对各处理进行实收实测, 折算成含水分14.5%的实际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水稻茎蘖动态的影响

水稻茎蘖动态反映了田间生长情况, 对合理群体构建、科学水浆管理等有指导意义。针对水稻不同栽插密度, 设计合理肥料用量及施用比例, 对促进早发、增加有效分蘖有重要作用。如图1所示, 4个处理的茎蘖数增长趋势相似:水稻栽插活棵后茎蘖数开始迅速增长, 7月20— 25日达到高峰苗, 搁田后茎蘖数逐渐回落, 并趋于稳定。处理1、处理2前期发苗较快, 7月20日左右达到高峰苗, 搁田后, 每667 m2茎蘖数下降, 处理1逐步稳定在22.38万, 处理2逐步稳定在22.10万, 茎蘖数相对较理想。处理3、处理4茎蘖数增长较处理1、处理2慢, 高峰苗数偏低, 搁田后每667 m2茎蘖数分别稳定在19.9万和19.4万, 茎蘖数偏低, 可能与其栽插密度较小、基本苗较少, 且前期肥料施用量相对偏少有关。

图1 各处理水稻每667 m2茎蘖的生长动态

2.2 对水稻穗粒结构的影响

水稻产量构成要素包括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如表1所示, 千粒重均以26.5 g计, 每667 m2理论产量:处理1为746.40 kg; 处理2为743.52 kg, 稍低于处理1, 但差异较小; 处理3为714.30 kg; 处理4为705.21 kg。4个处理的理论产量差异主要来源于有效穗数:处理1每667 m2有效穗数为20.65万, 处理2为19.56万, 处理3为17.16万, 处理4为17.64万。处理3和处理4的穗数偏少, 与处理1和处理2差异较大, 主要原因可能为其栽插密度较低, 前期茎蘖数不足, 导致最终有效穗数偏少。从4个处理穗型来看, 处理3穗型相对较大, 每穗总粒数达170.85粒, 处理2、处理4分别为160.20粒、164.21粒, 仅次于处理3, 处理1最少, 为155.59粒。各处理结实率稍有差异, 处理2~4的结实率均高于处理1, 可能是由于前3者的栽插密度较处理1小, 后期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好, 且穗肥施用比例较大, 因而最终穗型较大, 结实率较高。综合水稻穗粒结构及理论产量来看, 处理1和处理2的效果较优。

表1 各处理水稻的穗粒结构
2.3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水稻收获期采用久保田收割机对各处理实收实测(表1), 按标准含水量14.5%折算后:处理1 (对照)每667 m2实际产量为589.8 kg; 处理2为643.0 kg, 较处理1增产53.2 kg, 增幅9%; 处理3为640.1 kg, 较处理1增产50.3 kg, 增幅8.5%; 处理4为629.9 kg, 较处理1增加40.1 kg, 增幅6.8%。结果说明, 合理肥料运筹、科学水浆管理下, 适当降低栽插密度, 有利于构建合理群体, 攻大穗, 提高产量。综合本试验理论产量结果分析, 处理3及处理4每667 m2穗数偏少, 处理2的栽插密度及肥料运筹更为合理。

3 小结和讨论

在机插稻面积越来越大、规模化集中基质育供秧技术应用逐步增加、绿色高产优质高效水稻生产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 合理栽插密度、科学配套施肥管理, 有利于提升产量, 节省用种用工成本, 增加生产效益。适当降低密度后, 每667 m2约可减少使用2盘秧苗, 既减少了用种、基质成本, 又提高了机插作业效率, 降低了用工成本。处理2的肥料运筹中, 每667 m2全生育期纯氮施用总量为19.92 kg, 相较处理1的21.30 kg减少了1.38 kg, 在保持稳产的前提下, 适当减少了氮肥施用量, 优化了施肥比例, 对于实现精准施肥、降低化肥投入、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等有积极意义。

本试验在常熟市古里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展, 2017年常熟市夏季雨水少、光照足, 有利于水稻前期发苗, 而灌浆期雨水较往年增多, 水稻灌浆受到一定影响。栽插密度、肥料运筹与品种类型、种植方式等密切相关, 不同水稻品种生育特性有所差异, 本试验确定的最适栽插密度及配套肥料运筹方案在推广中还应结合品种生育特性和种植区气象条件、土壤肥力状况等综合统筹、优化。另外, 本试验结果为1 a试验数据, 相关结论还有待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完善、确认。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龚金龙, 张洪程, 胡雅杰, . 水稻商品化集中育秧综合分析及发展趋势[J]. 中国稻米, 2012, 18(4): 26-30. [本文引用:1]
[2] 吴一梅, 张洪程. 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09(1): 36-38.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