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何伯伟, 徐丹彬, 姜娟萍, 舒伟军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作者简介:何伯伟(1970—),男,浙江丽水人,推广研究员,从事中药材生产技术推广工作,Email:724512742@qq.com

摘要

分析了浙江省近二十年来中药材产业发展成效,表现为生产效益稳步增长、产业基地规范发展、优势品种带动明显、标准生产显著提升。总结了产业集聚发展、培育道地品种、成果集成转化、全过程标准化、创建浙药品牌等提升发展的措施和经验,并提出下阶段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 浙江省; 中药材; 高质量发展; 实践措施; 建议
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9)12-2168-03

浙江道地药材资源丰富, 全省共有药用资源2 385种, 资源总量和种数均列全国第三位[1, 2, 3]。中国中医药科学院通过对余姚市田螺山遗址出土的史前灵芝样本“ 本草考古” 发现, 浙江先民使用灵芝养生保健距今有6 800年历史。浙江历代名医辈出, 中药商业兴旺。清末以前浙江有史可考的名医有1.79万多人, 有案可稽的中医药著作达1 800多部, 均列全国前茅, 明清时代形成著名的“ 杭十八” “ 笕桥十八味” 等道地药材, 清代树立了以“ 浙八味” (浙贝母、杭白菊、白术、浙麦冬、杭白芍、延胡索、玄参、温郁金)为代表的浙产道地药材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4, 5]。浙江省历来重视和保护中药材产业发展, 2007年率先把中药材列入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之一, 以“ 道地性、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 为重点, 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 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中药材特色强镇、优质道地药材基地、产地绿色加工、全产业标准化、互联网+道地药材、“ 浙产好药” 品牌创建等方面加大扶持引导, 使全省中药材产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 并成为绿色生态农业强省建设和山区农民致富最具亮点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1 产业发展主要成效
1.1 生产效益稳步增长

2018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5.03万hm2, 总产量24.57万t, 总产值59.93亿元, 分别较2000年增长2、3和10.8倍; 中药材出口4 348万美元, 较2012年增20.2%(图1)。中药材产业基本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药材种植效益较好, 基本稳定在12万~15万· hm-2元, 为40万山区农民增收和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为中医药健康产业提供了优质的道地原料。

图1 1990— 2018年浙江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与产值走势

1.2 产业基地规范发展

目前, 浙江省基本形成了以新老“ 浙八味” 为主的传统道地药材和特色药材两大优势产业区, 主要分布在磐安、东阳、武义、淳安、天台、龙泉、乐清、瑞安、江山、开化等43个县(区)的山区或半山区, 种植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0%。2018年磐安新渥镇和淳安临岐镇创建为省级中药材特色强镇, 产地市场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全省创建了5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精品园, 认定了第一批15个“ 道地药园” , 评定了19个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基地(县、乡)、52家“ 浙江省优质道地药材示范基地” 、24家 “ 浙江省铁皮石斛生产基地信用等级基地” , 铁皮石斛、薏苡、山茱萸、温郁金等5个生产基地通过国家GAP基地认证。全省有近1.33万hm2中药材基地实行粮— 药轮作(套种)和林— 药套(间)种, 既稳定了粮食生产, 又增加了种植效益, 中药材生产正由传统的单家独户生产向规模化、合作化产业订单式方向发展。

1.3 优势品种带动明显

“ 浙八味” 得到巩固提升。全省种植面积1.47万hm2, 总产量5万余t, 产业产值50亿元, 其中浙贝母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总量的90%左右, 杭白菊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50%。“ 新浙八味” (铁皮石斛、灵芝、西红花、三叶青、覆盆子、衢枳壳、乌药、前胡)带动作用明显。全省种植面积1.67万hm2, 全产业产值150亿元, 种植效益近15万元· hm-2。“ 新浙八味” 中药材具有道地性强、临床疗效好、总量规模大、产业化基础扎实、带动全省及区域农民增收明显等特点。此外, 天台乌药、庆元灰树花、平阳黄栀子、遂昌三叶青、常山衢枳壳等道地药材(药用菌)品质居全国之首, 已成为全国种植、加工主产区, 产业发展和市场前景十分看好。2017年列入国家药用植物保护体系的“ 华东药用植物园” 在丽水启动建设, 以保育浙江优势道地药材资源为主。

1.4 标准生产显著提升

通过制定并实施标准化生产, 实施“ 三品” 认证和“ 二维码” 追溯管理, 积极推进中药材农药试验登记, 推广产后安全加工技术, 浙江省中药材质量水平明显提升, 杭白菊、铁皮石斛等抽查合格率连续几年达到99%以上。全省中药材“ 三品” 认证基地面积达到2.67万hm2, 占总种植面积的53%; 组织制定并实施了省级中药材系列地方标准、团体标准60多个, 认(审)定中药材品种34个, 良种应用率明显提高; 组织开展中药材农药登记试验, 规范农药使用, 完成23个农药产品的登记试验, 缓解了中药材无药可用的问题。全省合力推进浙贝母、元胡产地绿色无硫加工设备和技术标准提升, 主产地浙贝母全部实行了绿色无硫加工。桐乡市加大扶持力度, 推行统一加工技术规范, 全市建立自动蒸汽杀青流水线及隧道式烘道60台(套), 鲜菊花收购量达到3万t, 占总产量的95%以上, 从而全面提升了杭白菊品质。按照省炮规要求, 常山县对胡柚青果统一标准和时间采收, 扶持产品加工设施设备, 每年加工胡柚鲜青果及青胡柚籽1.976万t, 提升了产品档次, 销售干胡柚籽1 450 t, 销售胡柚青果干片3 600 t, 实现了果、药资源的综合利用, 增收显著。

2 产业发展主要措施
2.1 加大政策扶持、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制订实施了《浙江省中药材产业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 2017)》《浙江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 2020)》《关于加快推进浙江省中药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浙江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等规划意见, 安排中药材现代农业专项、中药现代化专项、林下产业经济专项等扶持, 强化良种繁育、标准研制、经营主体培育、区域品牌创建、中药材特色农业保险和中医药文化宣传等引导推动, 凝聚优势要素资源向中药材产业集聚。各主产市、县积极制订规划意见, 推动各项措施落实; 目前磐安浙贝母、乐清铁皮石斛等4种药材列入省特色农业保险品种, 平阳黄栀子试行了价格指数保险。

2.2 培育道地品种, 提升产业发展新优势

为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浙江省农业厅、省中药材产业协会积极深入开展产业调研, 查找短板, 合力解决制约产业的共性问题, 多措并举, 逐步补齐, 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和支持。联合遴选出“ 新浙八味” 道地药材, 召开了“ 浙江省中药产业发展暨‘ 新浙八味’ 培育工作推进会” , 积极总结研讨浙江省中药产业创新发展之路, 分析探索了“ 新浙八味” 做强之举。衢州市联合公布了“ 衢六味” 中药材品种, 丽水市公布了“ 丽九味” , 磐安县公布了“ 新磐五味” 品种, 淳安县公布了“ 淳六味” 等, 各地积极培育了优势品种, 促进了产业新发展。

2.3 创新科技兴药, 加快成果集成转化

省厅成立了省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 省中药材产业协会成立了110位专家的服务团队平台, 联合“ 三农六方” 和省市县三级的专家, 针对产业发展技术瓶颈, 开展联合协作攻关。组织实施了第一轮、第二轮产业技术团队项目, 建立6个区域试验站, 30个示范基地, 试验示范优良品种15个, 示范技术模式15项, 示范新技术14项, 取得较好效果。组织开展浙江省2018年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项目, 主要开展全链条式的技术研究、集成创新和提升技术水平, 提出了“ 协同创新、有效安全、共建共享” 的协同推广理念。组织对浙江豆豆宝中药研究有限公司三叶青示范基地进行测产, 三年生本地种(当地俗称小尖叶三叶青)产量达7.97 t· hm-2。2018年在省农业科技大会上, “ 浙江药材道地性研究及品质提升技术” 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农业科技需求, 浙江大学研制的“ 铁皮石斛精准制种及原球茎繁育种苗技术” 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农业科技成果。连续7年举办“ 全省道地中药材提升发展培训班” , 每年对全省100多位中药材行业的新型职业主体进行培训, 培训以中药材道地性、安全性、有效性为重点, 以专家辅导和互动交流为主, 结合现场考察, 着力提升“ 浙产好药” 生产技术水平。

2.4 规范生产管理, 推进全过程标准化

组织实施产业风险评估和过程管控项目, 以生产过程和产后初加工两个关键环节为重点, 连续7年省农业厅实施了铁皮石斛、浙贝母、杭白菊等风险评估和“ 一品一策” 全产业链风险管控项目, 着力解决中药材安全生产隐患, 提升中药材质量安全水平。组织金华寿仙谷药业有限公司等30多个生产基地开展了中药材生产基地信息体系建设, 实现生产全过程“ 二维码” 追溯管理, 带动全省1 091家中药材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立了主体追溯合格管理制度。组织制订并实施了省级中药材系列地方标准30多个, 编制了16种《中药材全过程标准化操作手册》和“ 生产技术模式图” , 制订了14个浙产道地药材《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和浙江制造团体标准《破壁灵芝孢子粉》, 主导制定《ISO 21315:2018中医药— 灵芝》和《ISO 21370:2019中医药— 铁皮石斛》2项国际标准, 为“ 新浙八味” 中药的国际贸易提供了统一的标准, 有力促进了中医药“ 一带一路” 建设。浙江省协会联合组织申报了铁皮石斛花、叶列入新食品原料目录, 组织制订的浙江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铁皮石斛花》《铁皮石斛叶》目前已公示。《铁皮石斛生产技术规程》等标准项目荣获2018年首届浙江省标准创新优秀贡献奖, 树立了“ 技术创新— 标准转化— 做优产业” 的典型模式, 创全国先例。

2.5 发挥联合优势, 提升浙产好药品牌影响力

加强道地药材的原产地产品保护, “ 桐乡杭白菊” “ 天台乌药” “ 遂昌三叶青” “ 龙泉灵芝” “ 瑞安温郁金” “ 武义铁皮石斛” 和“ 缙云米仁” 等15个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1个获国家地理证明商标, 15个获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6个获国家质检总局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 同时强化对获得原产地保护的品种全产业链扶持。认定了54家中医药文化旅游养生示范基地, 率先共建全国首个“ 浙江道地药材科普基地” , 建立了29个道地药材科普宣传站, 成功举办了十二届中国(磐安)中药材交易博览会、两届中国浙西(千岛湖)中药材交易博览会, 扩大了浙产药材影响力。

3 产业发展的制约问题和建议措施

近年来, 国家高度重视和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 把中药资源列入国家战略资源, 把药用资源保护、优质药材生产、中药材质量保障等列为重点工作。但从全省实际情况来看, 中药材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 甚至制约着产业发展。受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较高、优质优价体系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 浙八味” 等道地药材优势道地产区逐渐变迁, 新产区存在着盲目引种非道地产区品种和扩充产区现象, 缺乏道地药材优质优价的高水平标准, 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下降等问题日益显现, 制约着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持续加大对于中药材违法违规生产行为的集中整治, 加上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 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巨大的调整和挑战, 急需大力推进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升高品质道地药材的供给能力, 以建成“ 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的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农业强省” 为目标, 把握大健康产业发展新机遇, 积极构建新型生态道地优质中药材产业体系, 拉高“ 浙产好药” 标杆, 整体提升全省中药材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 争取走在全国前列。

3.1 加强规划引导, 培育一批有影响的中药材特色强镇或产业集聚区

以《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 2025年)》《浙江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为指导, 突出药材“ 道地性” , 各地明确重点发展的道地优势药材品种, 整合财政支农项目资金, 力争培育15个左右在全国有影响的中药材特色强镇或产业集聚区,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全产业链发展, 形成合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3.2 加强道地药材资源保护和利用, 创建一批高质量的“ 道地药园” 和GAP基地

加强道地中药材资源调查和保护, 积极培育有规模、服务强的种子(种苗)企业和示范性合作社, 提升道地优势药材品种的良种繁育和推广能力; 全面实施生产全过程质量追溯管理制度, 全面推行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引导和鼓励制药企业和饮片加工企业, 与基地农户共同建立GAP基地和“ 道地药园” 共赢机制, 扩大应用“ 互联网+道地中药材+基地农户” 的中药农业发展新模式, 推动道地产区直接对接国内外制药企业和药商, 认定一批高品质的“ 浙产好药” 中药材产品, 促进产业增效和药农增收。

3.3 加强科技创新, 研制一批引领性强的技术标准体系

以“ 安全、有效” 为重点, 联合研制实施优于国家、行业标准的先进新老“ 浙八味” 浙江制造团体标准《中药材道地指数标准》系列, 拔高道地药材品质上线, 为道地药材实行优质优价提供科学依据, 合力解决中药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 卡脖子” 问题。同时, 组织研制《浙江药膳》标准和中医药国际标准, 积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加大中药材新型主体和基础农技人员培训, 积极培养一批中药材产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3.4 加强“ 浙产好药” 等公共品牌建设赋能全产业链升级

加大政府对“ 品字标浙江制造” 赋能推动, 积极培育新“ 浙八味” 区域性公共品牌的注册和保护, 加强公共品牌的覆盖力度, 以品牌为引领, 加大道地药材及相关精深加工产品开发。联合实施“ 名医好药” 行动计划, 开展“ 浙产好药” 等品牌产品评选活动, 认定一批高品质的“ 浙产好药” “ 浙产名药” 中药材产品, 进而引领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医药“ 一带一路” 建设, 为健康浙江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为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医药志编纂委员会. 浙江省医药志[M].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3. [本文引用:1]
[2] 袁媛, 王亚君, 孙国平, . 中药灵芝使用的起源考古学[J]. 科学通报, 2018, 63(13): 1180-1188. [本文引用:1]
[3] 马蕾, 徐丹彬, 陈红金, . 浙江省中药材产业提升发展现状与对策[J]. 浙江林业科技, 2016(4): 75-80. [本文引用:1]
[4] 马蕾, 何伯伟, 徐丹彬. 浙江省中药材2017年产销形势及发展对策[J]. 浙江农业科学, 2018, 59(11): 1959-1962. [本文引用:1]
[5] 何伯伟, 徐丹彬, 马蕾, . 浙江省灵芝产业的发展及其安全生产要求[J]. 食药用菌, 2016, 24(6): 353-357.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