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顾兴国(1987—),男,山东滕州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业文化遗产与生态农业,E-mail:guxingguo@zaas.ac.cn。
地处钱塘江源头的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具有超过千年的历史,集中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适应自然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农耕智慧。本文依据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和认定标准,总结分析了该系统的农业特征、生态特征、景观特征和文化特征,并对其进行功能价值评估,最后从农业生态、农业景观、农业文化、生态产品和休闲农业5个方面提出了保护与发展策略,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 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农业生产系统, 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和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等, 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1]。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也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 2017年, 农业农村部分4批共认定91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18年8月至今正在组织开展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筛选认定工作。
地处钱塘江源头的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 在2016年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中被列为具有潜在保护价值的农业生产系统[2]。该系统以流水坑塘养鱼为主要农业生产方式, 养出的鱼被当地人称为“ 清水鱼” ; 这种养殖模式符合山区生态渔业产业发展要求, 蕴含着独特的生产经验、传统技术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农耕智慧。本文参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及认定标准[3, 4, 5], 在多次实地调研和相关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对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的演变历史、遗产特征、功能价值等进行总结分析, 最后提出保护和发展的主要策略。
开化县地处浙江西部中山、低山丘陵区, 金衢盆地外缘,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气候温暖湿润, 四季分明, 年均气温16.6 ℃, 年均降雨1 233.5 mm。境内河流主体属钱塘江水系, 河流总长度3 522.7 km, 河网密度达1.58 km· km-2, 水源丰富、长年不断。森林覆盖率达80.9%, 总面积接近18万hm2, 其中有1.3万hm2原始森林。开化县生物丰度、植被覆盖、大气质量、水体质量均居全国前10位, 是全国9个生态良好地区之一, 为该地区流水坑塘养鱼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据开化县何田乡《汪氏宗谱》记载, 北宋咸平年间(公元998— 1003年), 汪氏始祖带全家自徽州婺源迁徙至何田乡盘溪而居, 主要分布在现在何田乡的皂角村、高源村等地。汪氏始祖本为贵族, 好读书修心、养鱼养性, 于是“ 塘開一鑑” , 寓意家族堂开未来。由此推算, 开化山泉流水养鱼具有超过千年的历史。
明清时期, 山泉流水养鱼在开化境内已经普遍出现。1988年《开化县志》记述:“ 明末清初, 本县就有人在河边、田边、路边、山坑边、房屋内挖土砌石成池, 引入溪水、山坑水或泉水养鱼。鱼池面积7~20 m2, 水深0.3~1.0 m, 设有进、出水口” [6]。民国初期, 开化山泉流水养鱼发展迅速, 何田、长虹、苏庄等乡镇的农户普遍养鱼, 并形成过节吃鱼、中秋送鱼等习俗。新中国成立以后, 在“ 割资本主义尾巴” 等政策影响下, 开化农民进行山泉流水养鱼规模有所减小, 清水鱼主要用于招待贵客、馈赠亲朋、孝敬长辈等, 以自用为主。改革开放后, 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1983年, 原浙江省水产局在开化县长虹乡召开了全省山区坑塘流水养殖现场会, 对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进入21世纪, 随着开化“ 生态立县、特色兴县” 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日益重视, 当地企业以“ 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 形式, 在自身取得发展的同时, 进一步带动了周边农户山泉流水养鱼的发展。目前, 开化山泉流水养鱼正由农户零星开展逐渐向规模化发展, 由自用为主向增收致富发展转变。
千百年来, 开化农民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发展山泉流水养鱼, 逐渐形成了山林、溪流、坑塘和村落相连成一体的独特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复合农业系统— — 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 这一系统具有显著的农业文化遗产特征。
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范围内溪流密布, 村庄大多沿溪而建, 当地农民利用山区的地势落差, 在房前屋后或溪边沟旁石砌坑塘, 并引用优质的山泉溪水来养鱼。塘内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一进一出, 既能维持水质清澈, 又能保持常年流水不断。养殖鱼种以草鱼为主, 搭配少量鲤、鲫等, 投喂饲料主要是山地野草或者周边人工种植的苏丹草、黑麦草等, 另外还有南瓜藤、菜叶等日常生活残料。其中, 草鱼的排泄物和食剩残渣可通过搭养的鲤、鲫等底层鱼消化, 或及时被捞出, 塘底少量淤泥又可作为草肥, 形成较为完整的循环农业生态养殖系统[7]。
除了流水坑塘养鱼以外, 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还涉及林木种植、水稻和茶树种植、家禽养殖和草类种植等多种农业活动, 沿山坡梯度依次为林地、梯田、茶园、草地和鱼塘, 具有多层次、立体化的复合农业结构。林地和茶园凭借其庞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和发达的根系, 起到了良好的蓄水和净化水质的功能, 梯田、草地、鱼塘等分梯次的生产提高了对山地、溪流和太阳能的利用率, 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和产出功能, 还为农民提供了木材、茶叶、稻米和水产品等多种农产品。
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位于在开化县西北部, 涵盖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 是全国17个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山地保护区和全国九个生态良好地区之一。据统计, 区域内有高等植物244 科897属1 991种, 野生木本植物共有95科270属832种, 其中包括南方红豆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和金钱松、鹅掌楸、长柄双花木等21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共有动物74目325科1 634种, 其中包括白颈长尾雉、黑麂、云豹和豹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和34 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当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 也为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了支撑。
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内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山林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还有针叶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等类型, 优势物种包括甜槠、木荷、马尾松、柳梅、毛竹等。梯田以种植水稻为主, 茶园依托山坡种植, 茶树种类多样。溪流旁有少量家禽养殖, 以鸭、鹅为主。流水坑塘养殖鱼类包括草鱼、鲤鱼、鲫鱼、鳊鱼、青鱼、军鱼、光唇鱼等, 此外还有清水虾、清水螺蛳、甲鱼等。村庄周边种植黑麦草、苏丹草、墨西哥玉米、红薯芒萁等, 能为清水鱼提供丰富饵料。
开化县是国家生态县, 山地占85%, 森林覆盖率达80.7%, 生物丰度、大气质量、水体质量均居全国前10位, 拥有优异的自然生态景观。区域内雨量充沛, 依托亚热带常绿阔叶森林极强的水源涵养功能, 保证清溪常年水流不断。在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中, 溪水顺势而下流经茶园、梯田和房前屋后的坑塘, 形成一条生态系统的纽带。这种以“ 森林— 茶园— 梯田— 溪流— 坑塘— 村落” 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从垂直空间上来看形成了极具观赏性的农业景观。多数村落的营建充分体现了历史时期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面对高山峡谷的约束, 人们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引水凿田(塘), 凸显着“ 山水宜居” 的人文景观特征。在村落周边, 鱼池零散分布, 其形状和面积随地形、水量等的不同而多样, 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历史见证。
开化山泉流水养鱼历经千百年的演变, 不仅在造塘、育苗、养殖等方面积累了较为科学完整的知识与技术体系, 还形成了包括过节吃鱼、中秋送鱼以及多样鱼文化节等一系列清水鱼文化和风俗。结合传统养殖技术, 开化县和浙江省先后制定了《开化清水鱼养殖技术规范》和《山区坑塘流水养鱼技术规范》, 系统总结了该模式在流水坑塘砌筑、鱼种放养、投饲管理、水质控制、病害防治、捕捞和运输等方面的生产经验。养鱼、抓鱼、吃鱼、烧鱼、送鱼的文化习俗已经与开化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 当地还以此为题材编制了舞蹈《人欢鱼跃》, 集中展现了它的文化内涵。与山泉流水养鱼相关的节庆文化多样, 何田乡每年在中秋节举办“ 清水鱼文化节” , 活动内容包括祭鱼、赏鱼、评鱼、抓鱼、品鱼等; 长虹乡居民自古就形成了保护生态的意识, 每年定期举办“ 敬鱼节” , 也称“ 禁渔节” , 通过村规民约来保护溪流河道中的野生鱼苗; 村头镇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三举行“ 封山节” , 由乡村族长带领村民祭拜山神, 并宣读禁山条约等, 以保护当地的青山绿水。
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根植于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长期的实践经验, 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仅保障了农民生计, 也促进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 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利用价值。
在长期生产实践中, 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内的农民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发展山区特色生态农业, 形成以清水鱼、龙顶茶为主的系列特色农产品, 这是当地农民的重要食物来源和主要经济来源。2018年, 清水鱼总产量2 000 t, 总产值2.1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16.04%。龙顶茶产业是开化县的农业特色支柱产业, 2018年总产量为2 126 t, 总产值7.15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54.62%。另外, 系统内生产的山茶油、稻米等也是农民食物供给和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系统的代表农产品开化清水鱼, 背部溜黑、肚皮亮白、肉质细腻鲜嫩而有弹性, 不仅口感好, 而且有助于缓解头疼体虚, 具有营养和保健双重功效。开化清水鱼以其优异的品质, 先后获得首届渔博会银奖、浙江省农博会金奖, 被认定为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经多年批次检测, 开化清水鱼的维生素E含量是普通草鱼的9倍, 微量元素、必需氨基酸含量较普通草鱼高(表1)。
![]() | 表1 开化清水鱼与普通草鱼营养成分的对比 |
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是由水体、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群落以及其他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的动态综合体, 通过内部各部分之间及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维持系统和环境的动态平衡, 且在蓄水调水、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使该系统的生态环境得以长期维持和稳定。
开化的土壤条件以花岗岩为主, 外围有含砾粉砂岩及紫红色细砂岩, 分布有红壤、黄壤、水稻土、沼泽土四个土类, 有利于储存水分。系统范围内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以常绿阔叶林的植被类型为主, 凭借其庞大的林冠、厚层的枯枝落叶和发达的根系起到良好的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的作用, 为清水鱼养殖提供可持续的水源。流水坑塘作为溪流途经的一个调节池, 具有储蓄水流、缓解水患的作用。当水源丰沛时, 流水坑塘作为山泉溪水途经的一个中转池, 能将部分水截留, 同时将多余的水排出塘外, 起到调节水势的作用。当水源短缺时, 流水坑塘可作为蓄水池将水资源提前储存起来, 暂时维持清水鱼养殖坑塘微环境的生态稳定性。
开化县保留了全国最多的养殖清水鱼的老坑塘, 是山泉流水养鱼模式的发源地之一。千百年来, 当地老百姓一直保留在门前屋后挖坑筑塘、引山泉水养鱼的习惯, 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清水鱼文化。过节吃鱼、来客抓鱼、女婿送鱼等文化习俗已经融入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并在其人际关系维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山泉流水养鱼在开化乡村宗谱中有诸多记载, 例如“ 高源修心” “ 盘谷堂开” “ 何家问道” “ 恭友堂来” 等典故, 承载了先民在修身、治家、交友等方面的哲学道理。可以说, 山泉流水养鱼不仅是当地人维持生计的手段, 也是其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还为人们创作新的文化提供了素材。近年来, 开化当地人通过关于清水鱼的民风习俗编制各种舞蹈、歌曲等, 并参加地区会演。2016年, 何田乡以清水鱼为主题建设了鱼文化博物馆, 并在挖掘何田清水鱼的历史文化、研究清水鱼的营养价值、制定清水鱼养鱼标准等基础上, 整理出一套完整的何田清水鱼文化体系, 这都为新时代传承开化农耕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清水鱼是开化县最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农产品、特色菜, 也是辐射面最广、带动力最强、助农增收作用最大的农业产业之一。2009年起, 清水鱼产业被列入县农业主导产业培育, 逐步实现从产品向商品、从小农业向大产业、从自用为主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目前, 清水鱼养殖已由原先的何田、长虹、中村等少数乡镇拓展至全县所有乡镇40%的行政村, 产业规模由原先的坑塘1 500多口、14.7 hm2发展到10 100 多口、133 hm2、从业农民6 200多户。根据对楼外楼等酒店及餐饮连锁需求对接和市场消费趋势分析, 清水鱼仍供不应求, 年缺口达2 500 t, 未来该产业将对扩大农民就业增收发挥更大作用。
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内的自然景观优越, 文化资源丰厚, 极具发展休闲农业的功能。自然景观以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代表, 拥有山地、森林、河流、野生动植物等多种不同形式的生态资源。该地区以江南派系的徽式建筑为主, 霞山古民居、高田坑村庄、田坑古民居、霞坞老屋和状元村等特色社区被评为古建筑村落、民俗风情村和自然生态村。这些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为打造以清水鱼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提供了基础, 目前开化县已打造了8个“ 特色渔村” , 其中何田乡以建设“ 鱼香小镇” 为契机, 围绕清水鱼特色, 将乡村休闲旅游与清水鱼文化融为一体, 开发了一系列旅游项目, 市场前景广阔。
近十年来, 开化县一直以农业主导产业的定位对清水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 对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的保护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基于对开化山泉流水系统的遗产特征分析和功能价值评估, 并结合系统现状, 本文提出以下5个方面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持续推进山水田林河的进一步整治, 保证系统范围内河、渠、塘等的污染源完全得到有效整治, 实现源头水及溪流全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水的要求。划定对生物多样性有特殊要求的区域, 扩大公益林保护范围, 保护和修复森林植被。开展清水鱼养殖原生环境保护, 保持饲料种植及鱼、虾、螺蛳等水产养殖品种资源的多样性, 主推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按照有机农业发展要求进行渔业生产, 基本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除杂除害, 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农村垃圾进行集中处理, 做到“ 收集分类化、垃圾袋装化、运输密闭化、处理无害化” 。设立对农业生态环境监督和监测的专门机构, 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监测网络, 形成定期监测机制, 保障遗产地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传统的清水鱼养殖坑塘, 有计划地恢复传统养殖品种与传统养殖方法; 通过签订古鱼保护协议, 保护何田、长虹等传统养殖区的古鱼养殖。
开展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文化资源普查, 发掘相关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 系统梳理遗产地分布特点, 整理鱼文化重点保护村落相关资料, 统一建立文字档案; 对与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相关的古村落、古建筑、坑塘等进行修缮和保护, 对有研究价值的遗迹进行科学研究和保护; 深入挖掘系统范围内的农耕文化、民间技艺、节庆习俗、饮食习惯、谚语、诗词、歌谣等, 并选取部分有价值的内容等进行恢复和宣传, 搭建文化展示平台, 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建设开化清水鱼博物馆, 系统讲述清水鱼相关历史典故、文化习俗, 集中展示传统清水鱼养殖技艺; 适时修订《开化清水鱼养殖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组织出版一系列宣传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相关的书籍, 全方位地向外界展现清水鱼文化魅力。
在系统范围内, 开展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普查与评选工作, 划定特色景观保护区域。对山地森林、茶园梯田、河道溪流、流水坑塘、村落民居等农业景观系统进行整体保护, 积极保护系统内自然生态演替过程, 保存其原生结构和次生结构, 严禁在水源涵养地进行伐木、开垦等开发利用活动, 对茶园梯田进行景观化整理, 净化和美化溪流生态廊道。积极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村民按照“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的生态理念, 利用溪流山泉等自然资源, 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 挖坑筑塘养鱼, 保护和恢复荒废的坑塘, 并通过不破坏原真性的方式进行景观提升。对山泉流水养鱼周边的村落进行环境整治和协调性美化, 通过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道路绿化提升等工作, 整洁、美化民居风貌, 体现地方特色。
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优化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清水鱼养殖及其他特色农产品产业。以何田乡、长虹乡、苏庄镇、中村乡、齐溪镇等地的水源条件较好地方为重点, 推广传统的“ 家庭式” 养殖模式, 建设相对集中连片式养殖基地, 形成清水鱼养殖示范区。优化布局龙顶茶、油茶、中药材等特色种植, 发展石斑鱼、小龙虾等特色水产养殖, 适度发展以龙顶茶、山茶油等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 大力支持农林技术部门、扶贫部门以及企业探索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技术, 拓展更多具有开化特色的深加工农副产品。重点培育地方龙头企业发展, 以点带面, 示范推广, 形成“ 公司+合作社+基地” 等模式。探索建立“ 产供销一体化” 的物联网平台, 实行包装规格化、产品品牌化、配送统一化, 推广“ 清水鱼养殖基地+电商平台+城市终端配送” 等营销模式。建设产地环境、鱼种放养、投入品使用、成鱼销售、餐饮体验的全程可视平台, 并将所有规模化养殖主体、由散户组建的合作社或者村集体逐步纳入平台监管, 实现清水鱼养殖全程“ 可追溯” 。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合作, 提高清水鱼产业科研水平, 建立有效的防控应急机制, 降低清水鱼养殖风险。
优化系统范围内休闲农业发展格局, 建设富于文化溯源、民俗风情与田园生活体验的农业文化旅游地。整合清水鱼生产和鱼文化系统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农业景观等优势资源, 以鱼文化为主题, 设计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的各具特色的旅游路线。在茶、竹、鱼、蔬四大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基础上, 开发清水鱼老坑塘生产观光、清水鱼系列菜品品尝、有机食品购物、乡土文化娱乐等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以千年山泉流水养鱼景观和悠久的鱼文化为依托和载体, 结合系统范围内的茶文化、养生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 着力打造1~2个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品牌。围绕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要求, 依托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产业基地, 分类、分层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快完善行政管理体系、信息统计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对各类休闲农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管理与支持力度, 增强行业自律性。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