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昆虫资源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SWOT分析及开发对策
王兴娥1, 赵永田2
1.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213
2.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3

作者简介:王兴娥(1982—),女,宁夏中卫人,讲师,硕士,从事观赏园艺、休闲农业及高校教学研究工作,Email:296819915@qq.com

摘要

昆虫资源是重要的生态、文化、经济资源,在旅游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川作为中国南北方的分水岭,地形过渡性明显,自然条件复杂,为各种昆虫类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具备发展昆虫旅游的独特优势。本文以《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的“旅游+产业”为背景,结合四川昆虫资源实际情况,对四川昆虫资源开发与利用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四川昆虫资源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昆虫资源; 昆虫旅游; SWOT; 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9)12-2364-04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人们在满足温饱后更注重生活的品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 都市人对休闲娱乐趋之若鹜, 旅游更是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游客对单纯的景区旅游出现审美疲劳[1, 2], 主要在于随着旅游次数的增加, 游客会发现绝大多数景点、景区都缺乏富有生命的灵动性和吸引力。昆虫资源作为重要的生物旅游资源, 是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重要的生态、文化、经济资源, 在林业生态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Lemelin等[3, 4]认为, 昆虫在娱乐和旅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Hvenegaard等[5]研究发现, 昆虫越来越能引起游客的兴趣, 尤其是儿童; 李芳[6]认为, 昆虫具有重要的科普价值, 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具有独到价值。社会的不断发展让人们对老年康养、孩童教育、亲子体验等需求逐年增加[7, 8, 9], 也越来越渴望自然生态和亲近生命活力。

四川作为中国南北方分水岭, 地形过渡性明显, 自然条件复杂, 为各种昆虫类群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 具有丰富的昆虫种类资源, 具备发展昆虫旅游的独特优势。本文以《四川省“ 十三五” 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的“ 旅游+产业” 为背景, 结合四川昆虫资源实际情况, 对四川昆虫资源开发与利用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综合分析, 以期为四川昆虫资源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出可行性对策。

1 《四川省“ 十三五” 旅游业发展规划》“ 旅游+产业” 概况

《四川省“ 十三五” 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把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其中一个重要的产业就是大力发展林业生态旅游[10]。规划提出要以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形成的园区景观资源为基础, 发展集观赏、体验、教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 且强调要让老景区有新项目、新玩法, 形成新的旅游形态。昆虫资源作为林业资源中重要的构成要素, 该规划为昆虫旅游发展提供了契机。

2 四川昆虫资源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对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动态分析, 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内外部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等排列出来, 形成矩阵形式, 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从而得出相应的系列结论。在此结论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从而达到对研究对象系统、全面、准确的研究, 依此制定的发展战略往往针对性强, 扬长避短, 可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达到预期效果。

2.1 优势分析

2.1.1 枢纽般的地理位置为发展旅游业提供天然的区位优势

四川处在长江经济带与“ 一带一路” 沿线的交汇点, 国内联系西北西南, 承接华中华南, 国际对接中亚、东南亚等, 是重要的交通走廊, 是经济、文化、旅游、商贸枢纽中心[11]。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 必将进一步缩短四川与世界的时空距离, 提供完善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资源要素。

2.1.2 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便捷的基础保障

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 “ 交通+旅游” 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四川已建有完善的交通网络, 拥有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 已在各大景区、景点建设了交通大通道或旅游专线, 甚至乡村旅游道路。十三五期间, 四川还将进一步加大对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按照“ 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无缝对接、安全高效” 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运输体系, 更好的服务旅游业的发展, 建设旅游强省。

2.1.3 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为发展昆虫旅游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川地势西高东低, 地跨高山高原和山地盆地, 地形起伏复杂多样, 过渡性明显, 既有海拔超过7 000 m以上的高原, 也有海拔约100 m的盆地, 海拔高差悬殊大。气候既有亚热带气候也有高原山地气候。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各类昆虫提供了完美的栖息地, 如四川蝴蝶种类数量约有六七百种, 比日本的种类多两倍, 比号称“ 蝴蝶王国“ 的台湾省还要多, 约占整个欧洲种类数量的60%[12]。丰富的昆虫资源种类和数量为发展昆虫旅游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2.1.4 驰名中外的旅游品牌为发展昆虫旅游积蓄了潜在游客资源

四川自然景观、民俗和历史文化底蕴浓厚, 具有众多的知名景点, 如青城山、峨眉山、九寨沟、武侯祠、杜甫草堂、大熊猫基地、若尔盖草原等, 每年都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参观。在品牌效应的基础上, 利于昆虫旅游在短期内快速发展起来。

2.2 劣势分析

2.2.1 昆虫资源开发水平低, 观赏项目单一

目前四川省除大熊猫基地、峨眉山景区有少量昆虫展区外, 其他景点并未涉及昆虫旅游, 且这三个景区的昆虫展览都是标本观赏, 景点项目单一, 视觉体验效果差, 更无参与式体验。多数游客仅是自行观看, 很难达到较高的观赏体验和旅游效益。

2.2.2 教育发展滞后, 缺乏专业的昆虫旅游人才

目前的旅游工作人员大多为大中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 他们可能会对一些大型的动物或知名的植物较为熟悉, 但基本不具备昆虫专业知识。而昆虫旅游集合了昆虫知识和旅游知识, 对工作人员知识的专业性、综合性要求更高。昆虫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 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13, 14]。一般的工作人员没有深厚的昆虫相关知识, 很难将游客从昆虫的自然美升华到意境美, 无法提高游客的欣赏趣味。

2.2.3 经济基础薄弱, 生态旅游投入资金不足

四川省总体经济发展不及东部沿海地带, 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可用于旅游业的投入有限[15], 且各景区资金投入分配不均衡, 导致很多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主的景区大多依靠天然的自然景观来吸引游客。没有配备专业的设施和昆虫资源的养殖场所, 限制了昆虫资源旅游的发展规模和可持续性。

2.2.4 推广宣传不到位, 昆虫旅游景点鲜为人知

虽然四川已建有个别蝴蝶园等昆虫旅游景点, 但在全国知名的昆虫旅游景点中, 四川还没有知名度高的品牌, 品牌推广宣传远远不够, 在全国未形成影响力强的品牌, 导致很多游客根本不知道还有昆虫旅游这一观赏项目。

2.3 机会分析

2.3.1 良好的发展机遇, 旅游业发展势不可挡

近年来, 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国家积极拉动内需,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国内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据统计, 2017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次达50亿次, 旅游业产值超过9万亿, 约占GDP的11%[16]。十二五期间, 旅游业解决就业人员占社会就业的10%左右[17], 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在传播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3.2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生态旅游发展巧借东风

《国务院关于印发“ 十三五” 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要将旅游业培育成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引领产业, 展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载体,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生力军。《四川省“ 十三五” 旅游业发展规划》也提出要实施全域旅游和“ 旅游+产业” 融合发展。昆虫产业作为重要的生物资源、林业生态旅游资源将在生态发展、绿色发展中迎来新的机遇, 必将成为新的旅游形态。

2.3.3 青少年培养的需要, 科普教育与生态旅游并驾齐驱

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过程中, 科普教育、自然教育必不可少[18]。实地科普教育可弥补课堂上理论讲授的枯燥性、模糊性, 如对昆虫生活环境的实地考察、昆虫的捕捉和放飞、昆虫的解剖、昆虫的领养等, 通过与昆虫的近距离接触, 亲身体验、感知昆虫行为(如拟态、警戒色、保护色等), 可以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和获得感, 同时培养青少年独立观察能力、锻炼手脑联动、激发爱心保护自然, 进而培养心身健康, 全方位综合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2.3.4 满足游客精神文化需求, 生态旅游和昆虫资源融合发展

快节奏生活、工作极大限度的透支人们的身体和精神, 城市里高浓度的CO2夹杂着汽车尾气混杂着混凝土冰冷的气息, 让人倍感疲劳和窒息。闲暇之余, 人们越来越喜欢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空气, 到丛林去体验森林康养, 到旅游景点去感受自然的活力, 体味自然的魅力。昆虫旅游是生态旅游和昆虫资源的深度融合, 展现出来的自然生态风光和独特的生命韵味, 可极大限度地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和对生命活力的精神追求, 充分反映了现代旅游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2.4 威胁分析

2.4.1 周边省份昆虫旅游景点的影响力加剧了旅游竞争

四川周边大多省份已建有独特的昆虫馆, 如已有较大影响力的云南大理蝴蝶博物馆(4 A级旅游景区)、红河蝴蝶谷等, 以及陕西杨凌昆虫博物馆(2 A级旅游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 交通日益便利, 临近省份的这些成熟景点将会加剧对游客的竞争, 从而对四川发展昆虫旅游景点的规划与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

2.4.2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增加了昆虫旅游的开发难度

昆虫种类约有1 000万种, 占所有物种的一半左右, 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9]。一旦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 后期人类的干扰将会对昆虫种群产生一定的影响[20], 甚至产生对环境的破坏。

3 四川昆虫资源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SWOT矩阵分析

为了实现四川昆虫资源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把内部优势和劣势, 外部机会与威胁排列成矩阵进行分析, 充分利用内外部的优势, 克服劣势, 规避威胁, 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匹配的发展战略。

内部优势(S):S1优越的区位优势; S2完善的交通条件; S3自然条件优越, 昆虫种类丰富; S4旅游品牌优势。内部劣势(W):W1开发水平低, 观赏项目单一; W2教育发展滞后, 缺乏专业人才; W3经济基础薄弱, 投入资金不足; W4推广宣传不到位。外部机会(O):O1经济环境发展趋势良好; O2国家政策和政府支持; O3青少年科普的需求; O4特殊的精神文化需求。SO战略:立足区域、自然条件等优势, 利用政策支持, 积极发展昆虫旅游, 满足不同旅游层次的需要。WO战略:利用政策, 积极争取资金支持, 加强宣传; 加强旅游项目规划设计,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 满足不同旅游层次的需要。外部威胁(T):T1竞争加剧; T2生态系统脆弱。ST战略:立足区域、自然条件等优势, 走特色发展道路; 坚持生态优先, 有限开发。WT战略:借鉴经验, 加强合作; 加强环保意识, 坚持生态优先。

4 四川昆虫资源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分析

四川昆虫资源珍奇, 仅蝴蝶就堪称“ 中国蝴蝶王国” 称号。充分保护和利用本土昆虫资源, 在保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 加大投入开发, 丰富宣传手段, 借鉴国内外经验, 大力发展集文化宣传、科普教育、观赏旅游、休闲购物为一体的昆虫旅游产业。

4.1 完善基础设施, 加大资金投入

昆虫旅游具有展览、科教、旅游、购物等功能, 需要建设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标本室、工艺品购物中心等场地场所, 一方面满足游客的观赏游览、餐饮食宿、逗弄体验、购物娱乐的需要; 另一方面满足资源昆虫饲养繁殖、栖息生长的需要。保护昆虫资源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走昆虫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针对不同的设施设备, 在资金投入方面可以政府牵头, 充分鼓励个人、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出资, 共同建设。

4.2 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 促进昆虫旅游科学发展

生态旅游深受国内外游客青睐, 昆虫旅游在国内外旅游行业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也有较多的成功案例可以借鉴。我国台湾的“ 蝴蝶谷” 、云南昆明的“ 斯美蝴蝶博物馆” 、海南三亚的“ 蝴蝶谷” , 就连昆虫资源不如四川丰富的陕西杨陵建的“ 昆虫博物馆” 、广东依托广西大学建设的“ 昆虫博物馆” 都是国内发展昆虫旅游成功的典范; 英国布克法斯特雷的“ 蝴蝶乐园” 、泰国巴堤雅东芭乐园的“ 蝴蝶园” 、新加坡的“ 昆虫博物馆” 、华盛顿特区的活昆虫动物园等昆虫旅游景点都值得学习借鉴。只有多学习借鉴国内外昆虫旅游建设的成功经验, 结合四川省自身的生态环境、气候类型、昆虫类群、生活习性, 以及政策法规、资金投入等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的规划景区的选址、设计与项目, 探寻适合四川发展的科学的昆虫旅游产业。

4.3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保护和提高生物资源的可再生能力

昆虫资源具有环境脆弱性, 所以一定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设计开发旅游景区[21]。开发建设的全程都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决不能为了谋求高的旅游收益回报,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开发过程中, 加强对敏感区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统筹兼顾、因地制宜设计开发方案[22]。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 合法合规开发利用, 注意保护昆虫的寄主植物、蜜源植物。根据昆虫的生物学特性选址, 建立距离水源近、土壤肥沃且利于蜜源植物生长、健康无污染等的养殖基地。制定防虫防病措施, 以免发生虫害病害, 一旦发生虫病害首先采用生物防治措施, 爆发严重的可用速效低残留无公害化学药剂, 切不可过度增加施药剂量和次数。主管部门要加强管理, 严格审批, 规范本土昆虫资源的合理开发, 积极主动开展科普教育, 提高游客的生态意识, 以免超过游客容载量, 破坏昆虫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影响生物资源的再生能力。

4.4 加大宣传和营销推广力度, 全面提高昆虫旅游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长期以来, 一些生态旅游业相对粗放的管理模式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对昆虫旅游造成了极大损失。要想搞好昆虫旅游, 必须加强宣传教育, 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教育活动, 切实提高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的认识。通过线上和线下的营销推广是发展昆虫旅游、提高景区知名度, 以及增加昆虫旅游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必要手段。线上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制作官方网站营销、公众号推广、微博宣传、博客营销、微信营销、淘宝营销、电视广告等多媒体营销[23], 线下可通过传单、折扣促销、教育基地、旅游报纸、博览会等方式进行营销。

4.5 着力挖掘昆虫的文化内涵, 发展昆虫特色主题景观

昆虫旅游增加了旅游业的灵动性和生命力, 而昆虫文化给昆虫旅游赋予了灵魂。昆虫有三亿五千万年的历史,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 有关昆虫文化方面的记载很多。如物质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昆虫的食用、药用、养殖、虫害的防治等; 精神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与昆虫相关的诗歌、典故、神话、传说、文学作品、绘画、图腾崇拜、民俗节日等[24, 25, 26]。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昆虫文化融入昆虫旅游中, 打造昆虫文化品牌, 为昆虫旅游和特色主题景观的规划设计增添人文涵养[27], 给游客的不仅只有视觉震撼, 更有精神感染和熏陶。

4.6 加强培训和专业教育, 提高昆虫旅游从业人员专业素养

景区服务人员专业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游客的观感体验和美感认知。通过导游专业丰富的讲解, 游客不仅感受到昆虫旅游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还对大自然产生油然而生的爱护和欣赏, 以及对生命的惊叹和保护欲, 进而达到净化心灵、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因此, 应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有关昆虫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 提高导游昆虫文化专业素养, 让昆虫旅游成为文化传播、科普教育和宣传引导的有效载体和途径。

综上所述, 四川发展昆虫旅游既有优势和机遇, 也有劣势和威胁, 但总体来说优势大于劣势, 机遇强于威胁。需要充分利用四川区域优势, 便利的交通, 丰富多样的昆虫种类及独特的文化底蕴, 在开发过程中坚持生态环保优先原则, 积极争取资金支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 必将使昆虫旅游在四川走出一条健康有序的特色道路, 最终将四川省建设成为生态旅游强省。

参考文献:
[1] 吕源. 鄂西土家族舍米湖村民俗旅游开发田野调查[D]. 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 2013. [本文引用:1]
[2] 李勰. 基于地域文化的土特产包装设计[D]. 株洲: 湖南工业大学, 2015. [本文引用:1]
[3] HARVEY L R. Finding beauty in the dragon: the role of dragonflies in recreation and tourism[J]. Journal of Ecotourism, 2007, 6(2): 139-145. [本文引用:1]
[4] LEMELIN R H. The management of insects in recreation and tourism[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本文引用:1]
[5] HVENEGAARD G, DELAMERE T, LEMELIN R H, et al. Insect festivals: Celebrating and fostering human insect encount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本文引用:1]
[6] 李芳. 试论昆虫旅游的科普价值: 以台湾地区南投县埔里镇桃米社区为例[J]. 科普研究, 2014, 9(4): 81-84. [本文引用:1]
[7] 肖巧玲, 张气. 生态体验式游戏: 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实践探索[J]. 教育评论, 2015(7): 106-110. [本文引用:1]
[8] 贺晓红. 家园共育生命生态还原本体: 幼儿园“户外自然体验”亲子社团活动之探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17(S1): 17-19. [本文引用:1]
[9] 何彬生, 贺维, 张炜, . 依托国家森林公园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探讨: 以四川空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 四川林业科技, 2016, 37(1): 81-87. [本文引用:1]
[10]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http://www.sc.gov.cn/zcwj/xxgk/NewT.aspx?i=20170421084744-870908-00-000, 2017-04-18. [本文引用:1]
[11] 杨继瑞, 李月起, 汪锐. 川渝地区: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J]. 经济体制改革, 2015(4): 58-64. [本文引用:1]
[12] 赵力. 四川西部珍稀蝴蝶趣谈[J]. 今日四川, 1994(1): 26-27. [本文引用:1]
[13] 梁细弟, 张传溪. 森林昆虫的合理开发与利用[J]. 浙江林业科技, 1996(4): 75-78. [本文引用:1]
[14] 聂绍芳, 于德珍, 廖建军. 论昆虫旅游食品、纪念品的开发[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0, 22(5): 134-137. [本文引用:1]
[15] 李星成. 泛谈培育四川旅游产业[J]. 四川省情, 2002(5): 39-40. [本文引用:1]
[16] 2017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 13万亿元[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1639719504790181&wfr=spider&for=pc, 2018-02-06. [本文引用:1]
[17]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_政府信息公开专栏[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26/content_5152993.htm, 2016-12-26. [本文引用:1]
[18] 邓芳, 张文华, 付晓琛. 关于国内外生物科普教育基地的探讨[J]. 生物学教学, 2008, 33(2): 54-56. [本文引用:1]
[19] 韦德卫. 广西境内已知属国家保护的昆虫种类及其分布[J]. 广西植保, 2001, 14(3): 12-14. [本文引用:1]
[20] 张少冰, 王为. 旅游业对南岳衡山昆虫多样性的影响[J].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1(3): 44-47. [本文引用:1]
[21] 黄元豪, 陈秋华, 修新田, . 森林型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以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九鹏溪风景区为例[J]. 生态经济, 2018, 34(7): 201-207. [本文引用:1]
[22] 游巍斌, 何东进, 洪伟, .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干扰敏感区判识与保护[J]. 山地学报, 2014, 32(2): 195-204. [本文引用:1]
[23] 徐佳, 曹洪珍. 大连旅顺蝶恋花蝴蝶园网络营销创新研究[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2): 20-22. [本文引用:1]
[24] 靳然, 侯毅, 李生才. 飞虫走蝶入诗来: 诗与昆虫[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 54-57. [本文引用:1]
[25] 李媛媛. 汉族虫节民俗研究[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11. [本文引用:1]
[26] 关传友. 论中国的昆虫文化[J]. 古今农业, 2005(4): 12-21. [本文引用:1]
[27] 曹成全. 昆虫资源在旅游上的开发应用[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3(2): 220-222.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