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酸奶的最佳饮用方式
杨桂涛, 邝莉雯, 刘子健, 陈铭俊, 何银茹, 曾消凝, 张秀楠, 高中华
汕头大学 医学院,广东 汕头 515041

作者简介:杨桂涛(1996—),男,广东汕头人,本科生,专业为农业食品与微生物学,E-mail:2577079114@qq.com

摘要

为探究日常酸奶的最佳饮用方式,模拟胃内环境,对4 ℃时不同pH值下酸奶中乳酸菌的存活率展开研究。结果表明,pH 值1~3的酸性环境均能抑制乳酸菌的生长;当pH值≤3时,pH越小,抑制作用越强。乳酸菌具有一定的耐酸能力,pH值3时耐酸能力相对较好,pH值1时耐受能力相对较差。从提高乳酸菌含量的角度分析,酸奶的最佳饮用方式是餐后0.5~1.5 h饮用。

关键词: 酸奶; 乳酸菌; 最佳饮用方式
中图分类号:TS252.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9)02-0266-02

酸奶是牛奶经巴氏消毒后, 加入乳酸菌进行发酵, 再冷却灌装得到的发酵产品, 酸奶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钙更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具有增强消化、促进肠蠕动、增进机体物质代谢、预防肠道疾病、防癌和抗衰老等作用[1, 2]

酸奶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乳酸菌, 当乳酸菌活菌体达到一定数量时, 才有可能达到并定植在人体肠道内, 抑制有害菌的增殖和活动, 维持肠道的微生态平衡, 进而增进人体健康。根据《GB19302— — 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酵乳》规定, 酸奶中活菌的含量应达到1× 106 mL-1以上。酸奶的饮用效果不仅受酸奶中活菌含量影响, 还与其饮用方式(空饱腹、饮用温度、饮用时段)有关[3]。为探究酸奶的最佳饮用方式, 提高人们对酸奶饮用的正确认识, 本研究通过模拟胃内环境, 对不同pH值、温度下酸奶中乳酸菌的存活率展开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酸奶

随机抽取汕头市市售酸奶(100 mL装)2瓶, 保质期25 d。官方信息标注该酸奶只含副干酪乳杆菌。本实验在酸奶距离生产日期12 d时进行。

1.1.2 培养基

MC培养基购自环凯微生物科技公司。将MC培养基干粉32.4 g和琼脂粉6 g溶于400 mL蒸馏水中, 搅至溶解, 于121 ℃高压灭菌15~20 min。摇晃锥形瓶, 使碳酸钙均匀分布, 待其冷却至约70 ℃, 于超净工作台上打开瓶塞, 注入一次性培养皿中约15 mL, 待培养基凝固。将制备好的培养基于4 ℃冰箱内保存待用。

1.2 方法

1.2.1 不同pH盐酸的制备

取pH值1的灭菌盐酸100、10 μ L, 分别加入900、990 μ L的灭菌生理盐水, 配制成pH值2和3的盐酸[4]

1.2.2 样品前处理

试验设置酸处理组(pH值为1、2、3), 对照组, 共4个处理, 每个处理3个重复。酸处理组:取3份100 μ L的酸奶(酸奶温度为4 ℃), 分别加入pH值1、2、3的灭菌盐酸900 μ L。对照组:取100 μ L的酸奶(酸奶温度为4 ℃), 加入900 μ L的灭菌生理盐水。每个组分别设置3个重复。为模拟酸奶在胃内停留的时间, 将样品充分混匀后, 37 ℃摇床振荡30 min[5]

1.2.3 样品的稀释涂布

取各处理样品, 加入灭菌生理盐水进行梯度稀释, 稀释至10-2、10-3、10-4、10-5倍。取各稀释样品200 μ L, 均匀涂于MC培养基上。取2个空白培养基, 一个未暴露于空气, 另一个暴露于空气中1 h。

1.2.4 细菌的分离培养

将试验组和对照组于37 ℃恒温下培养48~72 h。

1.2.5 细菌的鉴定

对具有乳酸菌典型特征的菌落, 用接种环在培养基上挑取2~3个单菌落进行革兰染色镜检。乳酸杆菌在MC培养基中菌落特征为菌落较小, 白色或淡粉色, 边缘不太整齐, 可有淡淡的晕, 直径(2± 1)mm。乳酸杆菌镜下菌体形态呈长杆状或短杆状, 且大多为两两相连排[6]。结合菌落特征和镜检特征, 可确定乳酸杆菌。

1.2.6 数据统计

对平板上符合乳酸杆菌菌落特征的菌落进行肉眼计数, 并记录计数结果, 计算每个处理条件下的平均菌落数。选取菌落数为30~300的平板, 计算未稀释样品的活菌浓度及存活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落与革兰染色特征

实验组所有培养基均长出具有乳酸菌特征的菌落, 对其进行粗略计数, 可知各组随稀释度增大, 菌落数量明显下降; 稀释度较小, 菌落分布与涂布轨迹相吻合。菌落特征为圆球形稍隆起, 直径约1 mm, 淡粉色, 表面光滑, 边缘不太整齐, 半透明, 与文献报道的乳酸菌特征相同[6]。镜下特点为革兰染色阳性, 短杆状, 单生或两两相连, 偶V字排开, 无荚膜无芽孢。对照组中未暴露于空气的培养基无菌落生成, 暴露于空气1 h的培养基长有许多杂菌。综上, 可确定实验组中的菌落为乳酸菌。

2.2 菌落计数及变化规律

采用10倍梯度稀释在37 ℃恒温下对乳酸菌培养48~72 h, 得到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平均菌落数(表1), 并计算酸奶中乳酸菌的活菌浓度和存活率(表2)。

表1 不同pH处理下酸奶中菌落计数
表2 不同pH处理下酸奶中乳酸菌的活菌浓度和存活率

表2可知, 与对照组相比, 酸处理组的活菌数均显著降低。结果表明, pH值1~3的酸性环境均能抑制乳酸菌的生长; 当pH值≤ 3以下时, pH值越小, 抑制作用越强。乳酸菌具有一定的耐酸能力, pH值3时耐酸能力相对较好, pH值1时耐受能力相对较差。

3 小结与讨论

酸奶中乳酸菌一般含乳杆菌属、嗜热链球菌属、双歧杆菌。除双歧杆菌为严格厌氧型外, 其余为兼性厌氧型。乳酸菌具有一定的耐酸能力, 在pH值1~3时, pH越小, 对乳酸菌的抑制作用越强。已有研究发现, 人空腹时胃内pH值为1~2, 餐后因胃液被食物稀释, pH值上升。餐后0.5 h, 胃内pH值为3.5~4.0; 餐后1 h, 胃内pH值为4.0~5.0; 餐后1.5 h, 胃内pH值为3.0~4.0; 餐后2 h, 胃内pH值为2.0~3.0[7]。建议酸奶的最佳饮用方式为餐后0.5~1.5 h内饮用, 避免餐前空腹喝酸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张奕弛. 日常饮用酸奶中乳酸菌菌落含量测定的分析[J]. 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 2016, 37(11): 4-6. [本文引用:1]
[2] 宗宪峰. 酸奶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8(9): 60-61. [本文引用:1]
[3] 黄神英. 酸奶实用指南[J]. 食品与健康, 2007(9): 30-31. [本文引用:1]
[4] 魏祖期, 刘德育. 基础化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本文引用:1]
[5] 莫剑忠, 王承党. 健康成人餐后胃内食物分布和排空的研究: 应用双核素标记试餐及SPECT技术[J]. 中华消化杂志, 1995(4): 215-217. [本文引用:1]
[6] 朱丽云, 张拥军, 高永生, . 货架期内酸乳益生菌菌数与酸度变化研究[J]. 中国乳品工业, 2011, 39(6): 34-36. [本文引用:2]
[7] 陈剑秋, 许兰薇, 张颖, . 健康成人胃内24小时pH节律的观察[J]. 天津医药, 1997(11): 667-670.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