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氟吡啶酯及其混配剂防治单季稻一年生杂草的效果
罗华池1, 王振宇2, 王会福3,*
1.台州市路桥区蓬街镇农业服务中心,浙江 台州 318057
2.台州市路桥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浙江 台州 318050
3.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临海 317000
通讯作者:王会福,高级农艺师,E-mail:tznkywhf@126.com

作者简介:罗华池(1961—),男,浙江路桥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

摘要

试验结果表明,3%氯氟吡啶酯乳油及其混配剂在水稻移栽后即返青至分蘖前期使用,对单季稻一年生杂草有较好的防效。其中,药后30 d,每667 m2制剂量为3%氯氟吡啶酯乳油53 mL+300 g·L-1丙草胺乳油100 mL、3%氯氟吡啶酯乳油53 mL+30%氰氟草酯乳油100 mL、3%氯氟吡啶酯乳油53 mL+300 g·L-1丙草胺乳油100 mL+30%氰氟草酯乳油150 mL等3个处理的总草鲜重防效分别达98.3%、97.2%、98.7%,且安全性好。

关键词: 3%氯氟吡啶酯乳油; 单季稻; 一年生杂草; 防效; 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S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8-9017(2019)03-0437-03

随着水稻耕作制度、栽培水平和杂草治理技术的发展, 台州市稻田杂草群落的组成、分布及灾变规律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种群演替加速。同时伴随水稻规模种植大户的不断壮大, 稻田杂草危害趋重, 对生产上常用除草剂二氯喹啉酸、苄嘧磺隆等及其复配制剂的抗药性上升, 导致生产上除草剂的使用次数、使用量增加, 且对稻田杂草的防效越来越差, 甚至无效, 进而对稻米产量和品质、稻田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1, 2]

针对上述问题, 2018年开展了3%氯氟吡啶酯乳油及其混配剂防治单季稻一年生杂草效果及应用技术田间小区药效试验, 明确其对稻田稗草、千金子、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的防治效果及对水稻的安全性等[3, 4], 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 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选择在一单季稻田上进行。试验田地势平坦, 前作为油菜, 土壤为壤土, 肥力中等偏上, pH值6.8, 排灌方便, 四周均种植水稻。

供试水稻品种为粳稻品种浙粳99, 7月4日机插, 种植密度为20 cm× 30 cm。试验实施前各处理区水稻生长正常, 基本一致; 试验区田间杂草主要为禾本科杂草(主要以稗草、千金子为主)、阔叶杂草(主要以鸭舌草、陌上菜、泥花草为主)以及莎草科杂草(主要以异型莎草、日照飘拂草为主), 田间草相分布均匀, 其他如田皂角、丁香蓼、水竹叶等均为零星发生。除处理设计外, 其他田间管理如病虫防治、施肥等为相同水平。

3%氯氟吡啶酯乳油(来施净)、300 g· L-1丙草胺乳油(扫茀特)由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提供试验样品; 30%氰氟草酯乳油(千飞稗走)为安徽美兰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市售。

1.2 处理设计

试验设①~④共4个处理, 各处理每667 m2制剂量:①3%氯氟吡啶酯乳油53 mL+300 g· L-1丙草胺乳油100 mL; ②3%氯氟吡啶酯乳油53 mL+30%氰氟草酯乳油100 mL; ③3%氯氟吡啶酯乳油53 mL+300 g· L-1丙草胺乳油100 mL+30%氰氟草酯乳油150 mL; ④CK(空白对照)。每处理重复3次, 每小区面积156.0 m2, 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间筑田埂防止药液相互串灌, 单独排灌。

本试验在水稻移栽后13 d即7月17日施药1次, 此时水稻已返青处于分蘖前期。施药前先排干田水(确保杂草充分暴露, 至少2/3露出水面), 后用浙江台州优胜电动喷雾器厂3WBS-20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操作压力3~5个标准大气压左右, 容量16 L, 喷片孔径0.7 mm)对全田进行均匀细雾, 667 m2用水量为30 L, 药后24 h左右回水至3~5 cm浅水层, 自然落干。

天气情况。施药当天为多云, 东南风1~2级, 气温24 ℃~32 ℃, 相对湿度为63%, 药后48 h无雨, 且整个试验期间无特殊气候现象, 总体看对本试验无任何影响。

1.3 调查方法

1.3.1 安全性

施药后3、7、14、30 d观察各处理用药后对水稻生长的安全性。如有药害, 详细描述药害症状(生长抑制、褪绿、畸形发生)及发生的时间, 并观察药害变化情况和完全恢复的时间。除草剂安全性评级标准见表1

表1 除草剂安全性评级标准

1.3.2 防效

药后7 d(7月24日)采用目测调查(表2)。药后14 d(7月31日)调查株防效; 药后30 d(8月16日)调查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具体调查方法是:每小区采用对角线上5点取样法, 每点查0.25 m2(取样框50 cm× 50 cm), 统计1.25 m2内存活杂草的种类、株数和鲜重(称鲜重时应拔取杂草洗净后去根、晾干), 计算株防效和鲜重防效。

表2 除草剂目测防效评级标准
1.4 数据统计

采用Excel 2003和DPS数据处理系统中的Duncan新复极差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5]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全性

在本试验条件下, 通过施药后3、7、14、30 d观察, 供试药剂处理后对水稻安全性优异, 安全性优, 无药害。

2.2 防效

2.2.1 目测防效

药后7 d目测调查, 每667 m2制剂量:3%氯氟吡啶酯乳油53 mL+300 g· L-1丙草胺乳油100 mL、3%氯氟吡啶酯乳油53 mL+30%氰氟草酯乳油100 mL、3%氯氟吡啶酯乳油53 mL+300 g· L-1丙草胺乳油100 mL+30%氰氟草酯乳油150 mL等3个处理对主要杂草防效良好, 而空白对照区杂草生长旺盛、嫩绿。

2.2.2 株防效和鲜重防效

表3方差分析可知, 对禾本科杂草, 处理①、②、③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对阔叶杂草, 处理①、③之间无显著差异, 但两者均极显著优于处理②; 对莎草科杂草, 处理①、②、③之间也均无显著差异; 对总草株防效, 处理①、③之间无显著差异, 但两者均显著优于处理②。

表3 不同处理防治单季稻一年生杂草药后14 d株防效

表4方差分析可知, 对禾本科杂草, 处理②、③之间无显著差异, 但两者均极显著优于处理①; 对阔叶杂草, 处理①、③之间无显著差异, 但两者均极显著优于处理②; 对莎草科杂草, 处理①、②、③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对总草株防效, 处理①、③之间无显著差异, 但两者均极显著优于处理②。

表4 不同处理防治单季稻一年生杂草药后30 d株防效

表5方差分析可知, 对禾本科杂草, 处理②、③之间无显著差异, 但两者均极显著优于处理①; 对阔叶杂草, 处理①、③之间无显著差异, 但两者均极显著优于处理②; 对莎草科杂草, 处理①、②、③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对总草鲜重防效, 处理①、③之间无显著差异, 但两者均显著优于处理②。

表5 不同处理防治单季稻一年生杂草药后30 d鲜重防效
3 小结与讨论
3.1 安全性好

通过施药后整个试验期间田间观察可知, 3%氯氟吡啶酯乳油+300 g· L-1丙草胺乳油、3%氯氟吡啶酯乳油+30%氰氟草酯乳油、3%氯氟吡啶酯乳油+300 g· L-1丙草胺乳油+30%氰氟草酯乳油等药剂混配在水稻移栽后即返青至分蘖前期茎叶喷雾处理, 对水稻叶片、植株等生长均无任何影响, 安全性好。

3.2 控草效果优异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3%氯氟吡啶酯乳油及其混配剂在水稻移栽后即返青至分蘖前期使用对单季稻一年生杂草有很好的防效, 其中每667 m2药后30 d制剂量:3%氯氟吡啶酯乳油53 mL+300 g· L-1丙草胺乳油100 mL、3%氯氟吡啶酯乳油53 mL+30%氰氟草酯乳油100 mL、3%氯氟吡啶酯乳油53 mL+300 g· L-1丙草胺乳油100 mL+30%氰氟草酯乳油150 mL等3个处理的总草鲜重防效分别达98.3%、97.2%、98.7%, 控草效果十分显著, 因此在当前水稻除草上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另外在田间调查中发现, 3%氯氟吡啶酯乳油53 mL+300 g· L-1丙草胺乳油100 mL处理中有零星稗草, 3%氯氟吡啶酯乳油+30%氰氟草酯乳油处理中有少量的陌上菜和泥花草, 田间表现为中毒症状不彻底, 但抑制作用明显。同时需要提出的是, 3%氯氟吡啶酯乳油53 mL+300 g· L-1丙草胺乳油100 mL、3%氯氟吡啶酯乳油53 mL+30%氰氟草酯乳油100 mL、3%氯氟吡啶酯乳油53 mL+300 g· L-1丙草胺乳油100 mL+30%氰氟草酯乳油150 mL等3个处理对莎草科杂草中的异型莎草防效优异, 而对日照飘拂草则基本无效。

总之, 生产上使用时应掌握在水稻移栽后即返青至分蘖前期及时用药, 施药前先排干田水, 以确保杂草充分暴露(至少2/3露出水面), 然后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对全田进行均匀细雾, 667 m2用水量为30~45 L, 药后24~48 h左右回水至3~5 cm浅水层, 自然落干。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张朝贤. 农田杂草防除手册[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本文引用:1]
[2] 沈素文, 李建伟. 江苏省直播稻田杂草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除技术研究[J]. 杂草科学, 2006(2): 18-20. [本文引用:1]
[3] 陆强, 朱小峰. 直播稻田水浆管理对杂草发生与控制作用研究[J]. 杂草科学, 2010(2): 41-43. [本文引用:1]
[4] 农业部农药鉴定所生测室编. 农药田间药效实验准则: 一[M].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22-35. [本文引用:1]
[5] 唐启义, 冯明光. 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326-347.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