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料发酵料熟料栽培大球盖菇试验
姚光伟1a, 叶巧丽1a, 徐来源1a, 马有理1a, 吴水女1, 苏干光2
1.开化县农业农村局a农村能源办公室,浙江 开化 324300
2.开化县山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浙江 开化 324300

作者简介:姚光伟(1969—),男,浙江开化人,工程师,从事农村能源技术工作,E-mail:ygw13757059105@sima.com

摘要

试验比较不同处理方式的秸秆对大球盖菇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同时分析大球盖菇栽培前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熟料栽培大球盖菇,显著提高其单位面积产量、生物转化率。与生料栽培和发酵料栽培相比,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提高 6.28 和 3.46 kg·m-2,生物转化率分别提高78.6和43.3百分点。

关键词: 大球盖菇; 生料; 熟料; 发酵料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8-9017(2019)06-0876-02

大球盖菇又名皱球盖菇、皱环球盖菇、酒红球盖菇, 属于担子菌门, 层菌纲, 伞菌目, 球盖菇科, 球盖菇属[1]。大球盖菇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和多糖等多种营养成分, 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食用菌之一[2]

大球盖菇的栽培方式简单, 可与水稻进行轮作[3], 并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进行栽培。种植大球盖菇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还大大减少了秸秆焚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为了探索大球盖菇的高产栽培技术, 特进行不同方法的栽培比较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于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在开化县音坑乡城畈村山禾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食用菌基地里进行。供试大球盖菇菌种原种由福建省古田县为民食用菌研究所提供。基质配方为:干稻草 50%, 谷壳 30%, 黄豆秆20%; 667 m2 添加经发酵过的畜禽粪便2 t。

1.2 处理设计

本试验设置生料栽培、发酵料栽培和熟料栽培3个处理:生料栽培, 秸秆不经高温处理和发酵处理, 用水浸泡后直接栽培; 发酵料栽培, 秸秆通过堆放发酵后再进行铺料接种的栽培方法; 熟料栽培, 秸秆通过高温灭菌, 先将稻草与其他原料预湿拌匀(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 再用编织袋包装, 每袋装30 kg, 叠灶常压灭菌, 待温度升至90~95 ℃, 保温6 h, 停火, 然后自然密闭12 h, 出灶, 然后进行铺料接种的栽培方法[4]。每个处理重复3次, 每个试验小区栽培面积为45 m3。每小区施用干稻草180 kg、谷壳108 kg、黄豆秆72 kg, 秸秆用料量为8 kg· m-2, 用菌种2袋, 即0.9 kg。每个试验小区按照相应的栽培方式进行处理后, 同一时间接菌种, 复土之后按相同方法进行发菌和出菇管理。

10月5日, 将秸秆进行预湿拌料并堆料发酵。10月6日, 将拌料装袋灭菌。10月13日, 将秸秆进行原料预湿。12月14— 15日, 开沟铺料, 按照8 kg· m-2的秸秆用料量进行铺盖。12月16 日, 种植接种, 按照0.02 kg· m-2的菌种用料量进行接种。12月17日, 覆土, 覆盖3~5 cm厚度的泥土。于3月20日开始采收大球盖菇。

1.3 观察记载

观察记载各个处理大球盖菇每日出菇情况, 统计累计产量, 计算单位面积产量、生物转化率等。并对栽培前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检测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表1可以看出, 熟料栽培处理的大球盖菇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生物转化率最高, 与生料栽培和发酵料栽培处理相比, 总产量分别提高849.0 和467.5 kg, 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提高6.28和3.46 kg· m-2, 生物转化率分别提高78.6和43.3百分点。经方差分析不同栽培方法间存在显著差异。熟料栽培处理显著优于发酵料栽培处理, 而发酵料栽培处理又显著优于生料栽培。

表1 不同栽培方法对大球盖菇产量的影响
2.2 土壤理化性质

表2可以看出, 栽培后土样除了全钾外其他检测元素都比栽培前土样的含量高。这表明, 利用秸秆栽培大球盖菇还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等物质的含量, 从而改良土壤的性状, 增强土壤的肥力。

表2 大球盖菇栽培前后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
2.3 效益

在本次试验中, 种植大球盖菇每667 m2产值在1.8万元左右, 利润在5 000元左右。经济效益最高的为熟料栽培, 产值可达到2.5万元左右, 最低的为生料栽培, 产值在0.8万元左右。还可利用废弃秸秆5 400 kg, 有利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3 小结与讨论

大球盖菇栽培技术简单, 栽培原料来源丰富[5], 可利用农业废弃物等进行栽培。并且大球盖菇抗逆性强[6], 产量高, 生产成本低, 营养丰富, 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不同栽培方法对大球盖菇的产量有不同的影响。熟料栽培更有利于大球盖菇菌种的生产, 每667 m2产值在1.8万元左右, 利润在5 000元左右, 是目前大多数菌菇工厂化栽培的主要生产模式[7]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于延申, 王月, 王隆洋, . 大球盖菇栽培生产技术[J]. 吉林蔬菜, 2018(3): 41-44. [本文引用:1]
[2] 牛长满, 杨晓菊, 崔颂英. 大球盖菇不同栽培模式栽培技术[J]. 食用菌, 2011, 33(1): 45-46. [本文引用:1]
[3] 李家云, 吴洪林. 大球盖菇栽培[J]. 云南农业, 2018(4): 82-83. [本文引用:1]
[4] 郭文文, 卓么草, 葛青松, . 不同栽培料配方对大球盖菇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高原农业, 2018(3): 242-248. [本文引用:1]
[5] 马伟冬, 龚佩珍, 吴平, . 大球盖菇与水稻轮作模式的配套技术[J]. 食药用菌, 2017, 25(3): 203-204. [本文引用:1]
[6] 郑文彪, 吕军美, 潘永柱, . 大球盖菇栽培模式比较试验[J]. 食用菌, 2015, 37(2): 46-48. [本文引用:1]
[7] 周祖法, 闫静, 王伟科. 不同培养料配方栽培大球盖菇试验[J]. 浙江农业科学, 2013(2): 149-150.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