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药剂防治浙贝母灰霉病的效果
朱丽燕1, 陈淑淑2, 余志秋3, 周小军1, 何晓婵1, 王轶1
1.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金华 321017
2.磐安县中药材研究所,浙江 磐安 322300
3.金华市婺城区植保测报土肥站,浙江 金华 321017

作者简介:朱丽燕(1980—),女,浙江磐安人,农艺师,从事植保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E-mail:pasxzly@163.com

摘要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探索5种药剂对浙贝母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00 g·L-1异菌脲悬浮剂、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防治浙贝母灰霉病,第3次药后20 d防效都超过70%,效果理想。

关键词: 浙贝母; 灰霉病; 药剂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8-9017(2019)07-1165-02

浙贝母为百合科植物, 又名浙贝、大贝、象贝、元宝贝、珠贝, 是我国传统的大宗中药材, 被列为“ 浙八味” 之首。浙江是全国浙贝母主要种植地区, 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90%左右[1, 2]。然而, 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 特别是长期连作, 灰霉病、黑斑病、干腐病、软腐病等浙贝母主要病害日益突出, 病害已经成为导致贝母类中药材产量下降甚至绝产的主要因素[3, 4, 5]。灰霉病是浙贝母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6, 7], 现有的报道多在浙贝母的高产栽培技术、产业现状、施肥特性等方面[8, 9, 10, 11, 12], 针对贝母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的报道不多。为进一步明确500 g· L-1异菌脲悬浮剂等药剂防治浙贝母灰霉病的效果, 以期更好地指导浙贝母生产, 我们在田间进行了药效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在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基地进行, 土壤类型红黄壤土, 土壤pH值6.7, 土壤肥力状况中等。参试作物浙贝母。

参试的药剂有42.8%氟菌· 肟菌酯悬浮剂(露娜森, 拜耳(中国)有限公司生产), 42.4%唑醚· 氟酰胺悬浮剂(健达, 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生产), 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凯泽, 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生产), 500 g· L-1异菌脲悬浮剂(兰因, 美国富美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40%戊唑· 腐霉利悬浮剂(戊福, 浙江来益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等5种。施药器械采用美丰农化背负式WS-16型手动压缩喷雾器。

1.2 处理设计

试验共设5个药剂处理, 各处理667 m2用药量分别为:处理1, 42.8%氟菌· 肟菌酯悬浮剂30 mL(制剂用量, 下同); 处理2, 42.4%唑醚· 氟酰胺悬浮剂24 mL; 处理3, 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45 g; 处理4, 500 g· L-1异菌脲悬浮剂100 mL; 处理5, 40%戊唑· 腐霉利悬浮剂16 mL; 以清水为对照(CK)。小区面积20 m2,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重复4次。

试验共施药3次, 分别于2018年3月9、17、28日施药。667 m2用水量50 L。喷药时全株均匀喷雾, 以叶片正反面充分着药又不滴液为准。

1.3 调查与统计

于施药期间目测观察施药后对贝母植株的安全性。药前对未发病的植株进行定点, 于末次施药后20 d对每个小区定点植株进行药效调查, 采用分级计数法, 调查全部叶片, 以每一叶片上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根据调查结果, 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 并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防效进行Duncan’ s新复极差法差异显著性分析。

灰霉病叶片分级指标:0级, 无病; 1级, 病斑占叶面积5%以下; 3级:病斑占叶面积5%~30%; 5级, 病斑占叶面积31%~50%; 7级, 病斑占叶面积50%以上; 9级, 全叶枯死。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表1可以看出, 浙贝母各药剂处理667 m2产量均比对照增产, 且差异极显著; 其中啶酰菌胺、异菌脲处理产量最高, 两处理产量高于氟菌· 肟菌酯处理, 但此三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 唑醚· 氟酰胺处理与戊唑· 腐霉利处理产量稍低, 两处理间产量无显著性差异, 但显著低于啶酰菌胺、异菌脲处理。

表1 不同药剂处理浙贝母667 m2产量表现
2.2 防效

表2可以看出, 第3次药后20 d, 各药剂处理间的防效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异菌脲处理防治贝母灰霉病效果最好, 防效达75.6%; 唑醚· 氟酰胺处理防效次之, 为73.3%, 这两药剂间无极显著差异。氟菌· 肟菌酯悬浮剂处理防效也超过70%, 显著优于啶酰菌胺处理, 极显著优于戊唑· 腐霉利处理。

表2 不同药剂处理防治贝母灰霉病的效果表现
2.3 安全性

试验结果表明, 供试药剂施后贝母植株没有肉眼明显可见的畸形、黄叶、生育受抑制等不良影响, 说明在贝母上使用安全。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667 m2用500 g· L-1异菌脲悬浮剂100 mL、42.4%唑醚· 氟酰胺24 mL、42.8%氟菌· 肟菌酯悬浮剂30 mL处理对贝母灰霉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且对贝母安全, 可以在生产上使用, 以每667 m2用药液量50 L均匀喷雾为好, 对贝母植株全株喷药时必须仔细、周到, 以保证防效。应在灰霉病未发生前或发生初期进行喷雾, 建议连续用药2~3次, 隔7~10 d 1次。发病较重田块及雨水较多年份根据病情发生情况酌情增加用药次数及合理轮流交替用药。

参考文献:
[1] 宗侃侃, 石红静, 陈淑淑, . 浙贝母灰霉病发生流行因子分析及综合防治技术[J]. 浙江农业科学, 2018, 59(9): 1547-1549. [本文引用:1]
[2] 陆中华, 姜娟萍, 陈爱良, . 浙贝母优质高产关键技术试验[J]. 浙江农业科学, 2015, 56(8): 1193-1195. [本文引用:1]
[3] 宋荣彬, 孙海峰. 贝母类中药材病害防治研究进展[J]. 东北农业科学, 2018, 43(5): 34-37. [本文引用:1]
[4] 吕先真, 潘兰兰, 黄海叁, . 8种药剂对渐贝母灰霉病黑斑病的防治效果试验[J].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04, 26(2): 26-28. [本文引用:1]
[5] 吕先真, 郑永利, 潘兰兰, . 浙贝母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J]. 安徽农学通报, 2006, 12(2): 85-86. [本文引用:1]
[6] 刘兴权, 常维春, 高显忠, . 伊贝母灰霉病防治试验初报[J]. 特产研究, 1989, 2(8): 20-22. [本文引用:1]
[7] 韩继堂, 黄瑞贤, 陈丽波, . 平贝母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 特种经济植物, 2010, 2: 49-50. [本文引用:1]
[8] 何伯伟, 周书军, 叶剑锋, . 浙贝2号新品种选育和主要生物性状研究[J]. 浙江农业科学, 2014(7): 1014-1018. [本文引用:1]
[9] 张晓明, 姜娟萍. 大棚栽培对浙贝母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 2017, 58(8): 1388-1390. [本文引用:1]
[10] 日孜旺古丽·苏皮, 凯撒·苏来蔓, 阿衣别克. 贝母根腐病病原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 2015, 21(3): 118-121. [本文引用:1]
[11] 朱静坚. 浙贝母种植模式调查与探讨[J]. 浙江农业科学, 2018, 59(3): 380-381, 387. [本文引用:1]
[12] 何琛晔, 张春椿, 李石清, . 浙贝母品质现状及中药材生态适宜性的研究进展[J]. 浙江农业科学, 2018, 59(3): 380-381, 387.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