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红树林发展历程及探讨
陈秋夏, 杨升, 王金旺, 刘星, 郑坚, 邓瑞娟
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浙江 温州 325000

作者简介:陈秋夏,研究员,博士,E-mail:yzscqx@163.com

摘要

介绍了浙江省红树林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了制约浙江省红树林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为缺乏抗寒红树良种、造林地选择不当、管护技术不到位、人工破坏等因素;论述了浙江省有关红树林的最近研究进展,并提出加强红树林宣传、开展宜林地调查和方案设计、强化保护措施、开展浙中浙北红树林造林技术研究等建议。

关键词: 浙江; 红树林; 发展历程; 建议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9)07-1177-05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沿海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 是特殊的沿海湿地生态系统和重要的潮间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具有防风消浪, 保护海岸, 净化海水, 调节气候, 再造陆地等功能, 被誉为海岸卫士、造陆先锋和海水净化器, 对维护生物多样性、美化海岸景观、发展海洋旅游和开展海洋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作用[1, 2, 3]。我国红树林自然分布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香港、台湾, 我国建有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圳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等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 海岸线7 046 km, 拥有海域面积约26万km2, 相当于陆域面积的2.56倍, 有“ 陆域小省, 海洋大省” 之称[4]。浙江省是我国红树林栽植的北界, 历史上曾有过多次较大规模的引种造林活动, 但目前保存率低。为科学推进浙江省红树林发展, 本文总结浙江省红树林的栽培历程、现状及研究进展, 探讨了浙江省红树林保护发展的建议, 旨在为浙江省红树林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1 栽培历程及制约发展的主要因子
1.1 发展历程

王开发等[5]在对长江三角洲及太湖流域第四纪地层孢粉分析时发现, 在相当于中全新世的地层中有红树植物的花粉, 在气候温暖时期, 中国红树林分布曾达长江三角洲(包括太湖地区)和杭州湾(包括杭州西湖一带), 最北界为江苏南部北纬近33° 的地域。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 浙江省进行红树林引种造林, 形成早期浙江省人工栽培红树林的高潮[6]。1957年率先人工引种红树林到乐清西门岛(28° 20'95″N, 121° 10'44″E)[7, 8, 9, 10], 1958年瑞安也有秋茄红树林引种成功的报道[11]。这一时期鳌江、飞云江、瓯江、乐清湾及象山港和舟山群岛也开展了红树林引种造林实践, 造林树种为秋茄(Kandelia obovata), 此间浙江省总造林面积约800 hm2。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课题组开展了对红树植物的北移引种, 并将自然分布海南的角果木(Ceriops tagal)、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木榄(B. gymnorrhiza)等多个树种北移引到苍南、平阳、瑞安种植, 但目前仅在苍南沿浦湾和乐清西门岛保存有数株秋茄。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浙江省强调海岸防护林建设, 掀起了秋茄红树林引种造林的第二个高潮, 地点主要有苍南、瑞安、瓯海、玉环县, 其中, 1987— 1988年, 瑞安曾在飞云江南岸造林8 hm2, 但目前基本没有保存。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又开展了新一轮的秋茄红树林的引种造林, 地点在温州的永嘉、平阳、瑞安、苍南、龙湾、乐清以及台州、宁波等地[12], 这一时间累计种植秋茄红树林约460 hm2, 此间造林保留至今的面积约30 hm2

2013年进入红树林造林发展的新阶段, 温州市海洋渔业局尝试开展了红树林生态补偿项目第一个项目, 并取得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开启了由海洋部门应用海洋生态补偿和生态修复专项资金开展的红树林造林, 造林地点主要有台州的玉环, 温州的乐清、洞头、龙湾、瑞安、平阳和苍南, 同时舟山、三门也开始少量造林, 造林面积约300 hm2

据不完全统计, 浙江省累计种植面积达到1 700 hm2, 目前浙江省红树林保存面积约为380 hm2, 树高0.3~3.1 m。已郁闭成林的有温岭、玉环、乐清、苍南等地, 总面积为33.3 hm2左右, 占总面积的10%左右, 造林树种为秋茄。具体造林与分布情况如表1

表1 浙江省红树林的分布情况
1.2 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1.2.1 资金投入不足, 规划与实施脱节

《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规划(2006— 2015)》指出在浙江营建2 517 hm2红树林; 《浙江省湿地保护规划(2006— 2015)》指出重点建设台州椒江以南的秋茄红树林保护带, 保护和新建红树林1 000 hm2, 保护和恢复滨海湿地5 000 hm2。2006— 2015年, 红树林造林面积约为100 hm2, 距离上述目标存在很大差距, 规划与实际远远脱节, 主要原因之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的生态入侵, 其生长蔓延速度快, 严重抑制人工红树林幼苗的生长, 通过清理和控制互花米草, 显著增加了红树林造林及管护的成本。浙南地区红树林造林及3年的管护每667 m2投入需5 000~6 000元, 而红树林保护与发展的造林资金林业专项资金每667 m2需1 000~2 000元。

1.2.2 技术研究滞后, 缺乏抗寒良种, 造林地选择和管护技术不到位

从1957年红树林引种成功后, 浙江省开始了多次红树林的造林, 浙江省累计种植面积达到1 700 hm2, 但目前仅存380 hm2, 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研究技术严重滞后, 缺乏浙江红树林造林研究成果的技术支持, 存在缺乏抗寒红树植物、造林地选择不当、盲目造林等问题, 比如象山港、舟山群岛、三门湾等地开展了红树林造林, 而浙北、浙中红树林造林都发生冻害现象, 这些地区未经试种不宜大面积推广种植。二是造林管护措施不到位, 未能有效清除互花米草, 严重抑制了秋茄红树林的生长。浙南沿海红树林宜林滩涂同时也是互花米草的适生区, 因此红树林造林管护措施至少要3年以上, 其中极为重要的管护措施是要及时清除影响红树林生长的互花米草等竞争性杂草。

1.2.3 海涂围垦、人为破坏、废弃物污染制约人工红树林发展

海涂围垦工程及修建堤坝使部分已栽植的红树林遭受破坏; 一些红树林未成林地被进入捕抓鱼虾蟹的渔民折断幼苗, 破坏植物根系, 造成苗木死亡, 而已建红树林也得不到有效监管和保护; 红树林种植区位于近海潮间带, 潮涨潮落带来大量的塑料包装袋、泡沫制品、玻璃瓶、废弃渔网等漂浮物, 有些地方还将生活和工业垃圾直接乱倒在滩涂, 对红树林的生长造成损害, 同时也影响了沿海海岸的景观[13, 14]; 工业垃圾破坏滩涂生境, 如苍南红树林保护小区因附近混凝土厂的废水直排, 使鳌江沿岸红树林滩涂地硬化, 导致大面积的红树林死亡, 近海的油污, 也致使瓯江口的红树林部分死亡。

2 研究进展
2.1 完成红树林发展规划

《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规划(2016— 2025)》提出红树林造林48 650 hm2, 其中计划在浙江省乐清市、温岭市、玉环县3个县市区等营建690 hm2红树林; 浙江省湿地保护规划明确提出, 至2020年末, 规划建设西门岛红树林海洋特别保护区1个, 苍南鳌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小区1个。据杜群等[15]调查研究提出, 浙江省红树林宜林地总面积5 195.6 hm2, 主要集中于浙南的温州市, 面积为4 280.4 hm2, 占总面积的82.4%; 浙中的台州市次之, 为714.0 hm2, 占13.7%; 浙北的宁波市为201.2 hm2, 占3.9%。通过多年实践, 目前建成西门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以及苍南鳌江口红树林保护小区, 其中保护对象之一为红树林生态系统。

2.2 形成多个红树林研究团队并取得部分研究成果

2000年以来, 在浙江省科技厅、省林业厅、省海洋渔业局及温州市林业局等多部门专项科技经费的支持下, 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等单位分别组建了红树林的研究团队, 组织开展了红树林的相关科学研究和示范推广, 针对浙江红树林营建中树种较为单一、抗寒种质资源缺乏、宜林地选择和造林技术缺乏等技术难题, 系统开展了抗寒红树植物引选、营造林技术等核心技术研究, 并形成以抗寒红树引种及造林配套技术研究成果, 近年来完成著作两册, 制定发布浙江省《红树林造林技术规程》地方标准(DB 33/T 920— 2014), 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开展红树林资源调查、收集、引种及抗寒性评价试验。引进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拉关木Laguncularia racemosa、木榄、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秋茄、尖瓣海莲B.S.var. rhynochopetal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等红树植物, 收集全国红树资源40多份, 系统研究秋茄、桐花树在浙江地区生物生态学特性及物候期, 认为秋茄、桐花树在浙江生长发育正常, 其主要形态特征与原产地基本相同, 能开花结实, 抗寒性强, 自然更新良好, 只是在开花结实上有时间差, 具有继续北移的潜力。目前引种成活保存的有桐花、海漆、秋茄。研究阐明了不同产地秋茄、无瓣海桑、桐花树生理生物学特性与温度环境因子关系, 明确其半致死温度分别为-8.6 ℃、-4.9 ℃、-5.8 ℃, 发现低温尤其是极端低温严重影响红树植物的生长, 桐花树和秋茄的寒害指数与乡土植物无柄小叶榕相似。红树植物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秋茄> 桐花树> 海漆> 瓣海桑> 老鼠簕、白骨壤、拉关木、木榄、红海榄、尖瓣海莲; 不同地区秋茄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苍南> 福鼎> 七都, 随着树龄增加, 抗寒性增强[16]

成功选育秋茄抗寒良种1个, 建成了浙江龙港秋茄种源基地, 提出秋茄红树在红树林非天然分布区采种及育苗技术, 为秋茄红树林进一步北移提供了种源和技术。提出红树植树造林地互花米草控制与开发利用配套技术, 通过可持续收割互花米草为制成林木育苗基质, 变废为宝, 有效抑制互花米草恶性扩张的趋势。

构建了我国高纬度海域生境浙南人工红树林营建关键技术体系。针对红树林区普遍存在互花米草危害, 人工清除难度大, 与红树林争夺生存空间, 致使红树植物生长不良, 甚至被消亡的问题, 研究提出造林地互花米草控制和利用配套技术, 有效控制互花米草恶性扩张趋势, 平均提高造林成活率40%以上, 节约了造林抚育成本50%以上, 研发《利用互花米草制备林木容器育苗栽培基质的方法》的技术,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使互花米草变废为宝, 实现资源化利用; 开展了秋茄、无瓣海桑等红树植物对盐度生境的响应及耐盐机制探讨, 提出秋茄、无瓣海桑、苦槛蓝最适生长盐度环境。秋茄和无瓣海桑在0.5%~0.1%盐度环境下生长最佳, 但盐度高于0.1%时生长受到抑制, 苦槛蓝在含盐量0.8%的盐土均能生长, 揭示红树植物对滩位高程的生态响应规律[17], 明确了最适造林滩位, 集成研创了树种和宜林地选择、栽植方法、种植密度、互花米草防控等红树林营建技术, 制定浙江省《红树林造林技术规程》地方标准(DB 33/T 920— 2014), 为我国高纬度海域生境浙江人工红树林营建提供技术。

开展了鳌江口秋茄种群结构及生物量评估, 研究揭示了人工秋茄林种群结构, 构建秋茄多树干树木直径与植株生物量之间的异速生长模型公式, 为红树植物地理种群结构与生物量评估提供理论依据[18]

2.3 实践红树林生态补偿和蓝色海湾整治工程

随着国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视, 并提出“ 南红北柳” 、“ 蓝色海湾” 国家重大海洋生态工程, 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到了新高度, 红树林的保护与发展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 红树林研究成果得到有效的推广应用。2013年, 浙江省温州市海洋局利用海涂围垦的资金尝试开展第一个红树林生态补偿项目, 并在龙湾树排沙岛成功营建立了浙江省第一个红树林生态补偿项目示范基地, 展示了红树林生态效益。2013— 2018年, 浙江温州和台州地区应用海洋生态补偿资金、蓝色海湾整治等资金, 红树林得到大力发展; 2016— 2018年红树林发展面积达到300 hm2, 造林保存率达80%以上。红树林造林项目严格执行DB 33/T 920— 2014《红树林造林技术规程》, 每个项目制定设计实施方案、严格选择宜林地、种植管护和验收标准, 保证了造林一片, 管理一片, 成活一片。

3 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3.1 加强对红树林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与宣传

我国红树林天然分布北缘为福建福鼎, 比邻温州, 加之随全球气候变化, 温州引种红树林亦有近六十年历史, 已在台州、温州保存有较大面积的红树林, 长势良好, 实践证明浙江具备红树林栽培的自然条件。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等单位近年来通过红树植物引试、低温抗寒驯化栽培, 首次成功引种新增了适宜浙南推广的桐花树等红树植物, 同时集成研创了树种选择、秋茄和桐花树采种、育苗、造林和移植、抚育等技术, 制定DB 33/T 920— 2014《红树林造林技术规程》和选育了地方良种“ 龙港秋茄母树林(浙R-SS-KO-005-2017)” , 为红树林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种质保障。浙江苍南红树林采种和繁育基地, 每年可提供种苗100万株, 同时, 福建九龙江口的秋茄种苗经过多年引种可以提供足够安全的种苗保障红树林的发展。浙江海岸线漫长, 滩涂资源丰富, 有着红树林栽培的自然条件和技术支持, 并有足够的种苗保障, 红树林的发展具有可行性。

通过多部门联动, 宣传浙江红树林对发挥红树林在净化海域环境、防风固堤、抵御自然灾害、绿化美化海岸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产品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意义, 同时提高对红树林的重要性和发展的可行性的认识。

3.2 开展红树林宜林地与林地资源现状调查并科学编制规划方案

浙江省红树林宜林地总面积5 195.6 hm2[13], 但随着海涂围垦的推进以及海洋滩涂动力学规律特点, 以及根据最新的红树林的研究宜林地的标准研究成果, 需要对原来的宜林地进行调查研究, 确定红树林宜林地。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 开展红树林宜林地资源的现状调查, 确定可造林的红树林林地, 同时调查有林地分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编制红树林保护与发展中长期建设规划方案, 重点在温州瓯江口、飞云江口、鳌江口以及乐清湾等地规划发展红树林, 对于浙中和浙北地区需要进一步的试种再推广,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 严格执行红树林造林技术规范, 避免年年造林不见林, 保障红树林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海洋与渔业环保部门, 加强合作, 通过多部门联合, 避免发展红树林规划与其他部门规划之间存在的潜在冲突, 避免造一片林被迫毁坏一片林的惨痛结局。

增加红树林发展与保护的资金投入。红树林发展资金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 增加红树林保护与发展的投资渠道, 海涂围垦的生态补偿50%用于红树林的保护与发展。

3.3 制定红树林的保护条例, 加强红树林保护

虽然红树林生态效益巨大, 但相比其他生态系统更容易遭受破坏。应制定相应红树林保护的法规, 严格红树林地征占用的审批, 严禁对红树林破坏的行为; 制定并严格执行红树林造林及管护长效管理制度, 红树林的造林责任管护期不得低3年; 大力加强红树林保护与发展的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形成政府积极主动保护、全民积极响应的良性保护氛围[13, 14]

3.4 加强浙江红树林科研投入

加强浙中浙北地区红树林抗寒红树植物引种、驯化与选育, 优选抗寒红树良种, 同时开展造林地选择、造林和抗寒防护技术、管护技术研究与推广, 使红树林进一步向浙中浙北推进, 为浙江省红树林保护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建立浙江省滨海湿地红树林研究中心, 即我国红树林北缘实验站, 加强省内外、国内外以及红树林保护区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加快红树林专业人才的培养, 形成专业的红树林科研团队, 为浙江省红树林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林鹏. 中国红树林生态系[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7. [本文引用:1]
[2] 罗忠奎, 黄建辉, 孙建新. 红树林的生态学功能及其资源保护[J].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7, 2(2): 37-47. [本文引用:1]
[3] 王文卿, 王瑁. 中国红树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本文引用:1]
[4] 郑坚, 陈秋夏, 王金旺, . 浙江滨海红树林湿地现状及区域功能调查研究初报[J]. 浙江农业科学, 2011(2): 291-295. [本文引用:1]
[5] 王开发, 蒋辉, 张玉兰. 南海及沿岸地区第四纪孢粉藻类与环境[M].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0. [本文引用:1]
[6] 林鹏, 傅勤. 中国红树林环境生态及经济利用[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本文引用:1]
[7] 李建清, 徐何方, 叶丽珍, . 秋茄红树林北移引种造林技术[J]. 浙江林业科技, 2001, 21(6): 51-53. [本文引用:1]
[8] 金彬明, 陈少波, 艾为民. 浙江温州红树林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开发[J]. 水利渔业, 2005, 26(2): 61-63. [本文引用:1]
[9] 何小广, 王冬米, 梁景彬, . 台州市沿海滩涂红树林现状与发展方向的探讨[J]. 浙江林业科技, 2004, 24(5): 78-80. [本文引用:1]
[10] 陈秋夏, 郑坚, 王金旺. 浙江人工红树林[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5. [本文引用:1]
[11] 汪淮礼. 瑞安试造红树林成功[J]. 中国林业, 1959(11): 22-23. [本文引用:1]
[12] 郭亮, 金得富. 浙江省台州湾秋茄红树林引种试验[J]. 林业科技开发, 2006, 20(4): 67-69. [本文引用:1]
[13] 管竹伟, 桑士达, 陈秋夏. 红树林: 浙江沿海海岸发展前景看好[J]. 决策咨询, 2015(4): 36-38. [本文引用:3]
[14] 管竹伟, 陈秋夏. 红树林: 有待发掘的海岸风景[N]. 浙江日报, 2015-04-28. [本文引用:2]
[15] 杜群, 陈征海, 孙孟军, . 浙江省红树林资源调查及其发展规划[J]. 林业调查规划, 2004, 29(3): 9-12. [本文引用:1]
[16] 郑坚, 王金旺, 陈秋夏, . 几种红树林植物在浙南沿海北移引种试验[J].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10, 30(5): 11-17. [本文引用:1]
[17] 金川, 王金旺, 郑坚, . 3种浙江人工红树林造林树种对滩位高程的生态响应[J]. 浙江林业科技, 2011, 31(5): 45-49. [本文引用:1]
[18] 金川, 王金旺, 郑坚, . 一种计算秋茄红树林生物量的方法[J]. 生态学报, 2012, 32(11): 3414-3422.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