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黄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初探
陈诗洁1,2, 徐峻3
1.缙云县朱子阁家庭农场,浙江 丽水 323000
2.浙江农艺师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1
3.浙江省报业协会,浙江 杭州 310039

作者简介:陈诗洁(1989—),女,浙江丽水人,高级农民技师,从事茶叶生产与销售工作,E-mail: 190396864@qq.com

摘要

茶产业与茶文化一直以来都与国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茶不仅为国饮,更为国业。本文介绍了缙云黄茶的产业基础与优势,从缙云黄茶这一特定茶种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入手,积极探索以茶为媒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可行路径,建议做好黄茶生产工艺与体验型旅游融合发展、黄茶历史文化与康养型旅游融合发展、黄茶生态茶园与观光型旅游融合发展。另外,探讨了以茶为魂的乡村美好生活方式,探寻茶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复兴、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 缙云黄茶; 全产业链; 茶文化; 茶生活
中图分类号:S571;F3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20)08-1525-04

《茶经》有云:“ 茶为之饮, 发乎神农氏” 。中国人喝茶, 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 茶为国饮名副其实。俗话说, “ 乱世饮酒, 盛世饮茶。” 如今已经是一个人人皆品茶、人人皆论茶、人人皆爱茶的时代。据统计, 自有茶以来, 不管是大唐盛世还是康乾盛世, 年人均消费均未超过100 g, 然而从2013年起, 中国茶叶就走进了年人均消费量1 kg时代, 这是一个茶产业当仁不让的盛世, 更是一个茶生活逐渐兴起的盛世。笔者久居浙江省缙云县, 自毕业以来即从事茶相关工作, 致力于创新茶产业、弘扬茶文化、提倡茶生活, 立足于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之大势, 特从缙云地方特色品牌“ 缙云黄茶” 入手, 对茶文旅融合发展进行探讨, 并谈谈个人关于构建茶生活方式的粗浅思考。

1 缙云黄茶的产业基础与优势

人间仙都美, 缙云黄茶香。缙云地处浙江括苍山脉, 素有“ 黄帝缙云, 人间仙都” “ 中国长寿之乡” “ 中国名茶之乡” 等美誉, 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史记》载:轩辕黄帝于鼎湖峰炼丹, 丹成, 御龙升天。飞天之时, 灵草沾金丹仙气, 茶树萌黄芽, 绿叶成金枝, 因黄帝所赐, 故谓之黄茶。其茶品质优, 口感好, 为贡品, 明万历年间《括苍汇记》载:缙云贡黄芽三斤。缙云黄茶作为一类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又品质高端、规模生产的优选茶种, 天然具备了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先决条件。

1.1 生态优势

好山好水出好茶。生态是缙云最基础的底色、最厚重的优势、最亮眼的标签。缙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 光热充足, 雨量充沛。境内“ 八山一水一分田” , 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0%, 森林覆盖率高达78.9%, 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最高达到2万个· cm-3, 人均淡水资源量为全国平均的1.5倍, 优良天气全年达98%以上, 连续3 a入选中国深呼吸小城榜100佳, 为周边金华、丽水、温州三地唯一连续上榜县。缙云县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城市、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殊荣, 是浙江省首批“ 两美浙江” 特色体验地之一。

1.2 茶种优势

缙云黄茶是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专家领衔下, 经多年培植繁育, 与当地环境充分融合的特有品种。该品种选用缙云本地培育的黄化变异茶树新品种— — 中黄2号(原名缙云黄)的芽叶, 具有“ 三黄透三绿” 的独特品质:外形金黄透绿, 光润匀净; 汤色鹅黄隐绿, 清澈明亮; 叶底玉黄含绿, 鲜亮舒展[1]。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 黄茶” , 缙云黄茶是兼有绿茶风味和传统黄茶风格的新一代“ 黄茶” , 采用绿茶加工工艺炒制, 最大限度地保留鲜叶中营养成分和有效成分, 因此, 既保有鲜爽滋味, 也蕴含醇厚特点。缙云黄茶富含叶黄素、EGCG, 氨基酸含量(≥ 8%)远远高于普通绿茶, 是绿茶品类之中不可多得的佳茗。

1.3 品牌优势

目前缙云县黄茶种植面积达800 hm2, 其中可采摘面积200 hm2, 通过绿色农产品认证面积240 hm2。物以“ 优” 为贵, 缙云黄茶以其独特品质, 成功跻身名茶之列, 屡次斩获各类博览会金奖。2014年, 缙云黄茶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荣获第十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 2016年, 缙云黄茶荣获第四届“ 国饮杯” 特等奖, 成为G20杭州峰会选定用茶; 连续4 a成为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溢价力品牌, 2019年品牌价值达2.3亿元人民币。随着消费升级2.0时代到来, 大众消费越来越注重品质, 缙云黄茶走出一条“ 以少胜多、以稀为主、以机为王” 的发展路径, 市场优势不断呈现, 在浙江、上海、北京、山东等地具有高知名度, 市场均价高达4 000元· kg-1, 最高价达15 800元· kg-1, 日益成为富民增收的“ 黄金叶” 。

2 缙云黄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建议

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既可以对传统茶产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又可以更科学地调节二三产业比例, 更集中地整合茶产业上下游产业链资源, 进而从存量市场结合产生新的消费模式。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结合, 而是以茶文旅融合为主题, 以生态茶园为载体,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将茶产品开发成为旅游产品, 将茶基地建设成为高档景区, 将茶品牌打造成为地方标志, 推动茶产业从“ 种茶到卖茶— 卖茶叶到卖风景— 卖风景到传文化” 转变[2]。缙云黄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笔者认为应重点做好“ 三大融合” 。

2.1 黄茶生产工艺与体验型旅游融合发展

缙云黄茶类似于安吉白茶, 是茶树黄化的变异品种, 不管从杀青工艺还是发酵程度上看, 都属于绿茶而非黄茶。因此, 缙云黄茶主要采用扁形茶加工工艺, 包括“ 鲜叶采摘— 摊青— 青锅— 摊凉分筛— 辉锅— 整理” 6道工序[3]。从采摘到加工一直到茶叶成品, 黄茶生产工艺各个阶段都可与体验型旅游动态融合, 构建“ 一观、二闻、三采、四炒、五泡、六品、七膳、八娱、九购、十学” 的参与式场景, 为游客提供身临其境的制茶体验[4]。如, 在游客参观茶园过程中, 可以设置一些包括采青、摇青、揉捻等在内的简单易操作的制茶步骤, 以满足游客对于茶叶生产的认知; 也可以聘请制茶师傅指导游客手工炒茶, 让游客切身感受从茶青到成品的过程。目前, 国内各大名茶产区如西湖龙坞沉浸式深度茶体验、福建武夷山采茶体验游、信阳毛尖采茶观光游等茶旅体验活动, 已经悄然兴起并深受游客喜爱。

2.2 黄茶历史文化与康养型旅游融合发展

茶的属性多元而包容, 它不仅是一类经济作物, 也是一道优美风光, 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文南熏[5]指出, 茶文化旅游是利用茶叶的美学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 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提醒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缙云黄茶有“ 轩辕黄茶” 之美誉, 早在远古时期就与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结缘, 而缙云百姓因其为黄帝所赐, 将其命名为缙云黄茶, 泡之汤黄叶黄, 清香不散, 饮之体健明目, 百病祛除。同时, 缙云也是远近闻名的长寿之乡, 目前全县有百岁老人109位、90岁以上老人2 285位, 是名副其实的康养圣地、养生福地、生态旅游目的地。缙云黄茶可依托缙云仙都国家级5 A级景区, 以黄茶提升景区内涵, 以旅游打响黄茶品牌, 将黄茶历史传说、文化内涵与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相结合, 定期举办缙云黄茶文化节, 在景区周边打造环仙都黄茶文化长廊, 建设黄茶文化体验馆、黄茶文化养生馆、黄茶文化展览室、黄茶驿站, 围绕“ 以茶雅志、以茶交友、以茶悟禅” 等主题来表现茶艺、茶仪、茶礼, 让游客在领略仙都风光同时体验黄茶文化, 赏茶美、品茶香、采茶趣、养茶性, 在黄茶文化熏陶中获得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 从而产生最高境界的旅游体验, 在人间仙境中治愈疲倦身心[6]

2.3 黄茶生态茶园与观光型旅游融合发展

茶树既是经济作物, 又是颇具美感的观赏植物, 茶园风光秀美迷人, 棵棵茶树郁郁葱葱, 片片茶园碧绿如染, 重重茶山接上云天, 构成一幅自然天成的山水风景画[7]。茶叶生产基地是乡村特色主题旅游景点, 是茶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原点, 是茶生活方式链的首要一环。笔者在缙云拥有13.3 hm2黄茶基地, 处于海拔600 m以上的高山密林地带, 云雾缭绕, 峰恋叠嶂, 林木葱翠, 泉鸣谷应。茶园采用不施肥、不除草、不剪枝、不翻土、不用药、不催芽“ 六不” 管理模式, 让茶树在天地间自然生长达到最佳状态, 堪称世外桃源中的一片原生态茶海。“ 绿丛遍山野, 户户飘茶香” , 漫步茶园小道, 极目绿意盎然, 欣闻茶香阵阵, 聆听泉音鸟鸣, 缙云黄茶万亩茶园天然就是一片观光景区, 可参照贵州湄潭“ 中国茶海” 、重庆“ 茶山竹海” 、浙江松阳“ 大木山骑行茶园” 等地经验, 将“ 茶园+” 发挥到极致, 探索“ 茶园+摄影基地” “ 茶园+骑行运动” “ 茶园+户外露营” “ 茶园+培训基地” “ 茶园+乡野民宿” 等多元模式, 打造集休闲体验、参观宣传、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等融为一体的大型复合类茶园。

3 科学构建茶生活方式的初步思考

古时有2句话概括了中国人的茶生活方式, 一句是“ 琴棋书画诗酒茶” , 说的是文人高雅抒情的茶生活; 另一句是“ 柴米油盐酱醋茶” , 说的是普通人平淡安静的茶生活。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涉及方方面面, 既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又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承载体。对于新时代农创客而言, 茶不仅是安身立命的事业基础, 更是用心经营的生活方式。笔者把“ 自然造物— 原来生活” 理念贯穿于茶事经营, 以“ 朱子阁缙云黄茶” 品牌为载体, 以“ 黄茶+设计、+文化、+旅游、+互联网” 为路径, 结合千年古村河阳隐居生活, 不断拓展茶生活方式内涵, 在展示传统文化的同时, 将绿色有机健康茶品销往全国。如何从单纯卖茶向茶事经营转变, 科学构建茶生活方式, 把茶事业变成诗与远方, 笔者认为应该处理好“ 六对关系” 。

3.1 茶与美学

茶与美学息息相关, 两者之间的链接不断迭代更新。过去的茶生活, 呈现在传统的茶店茶馆之中, 局限于传统茶艺表演, 主要消费群体大多也以中老年为主。如今, 茶生活已经从传统茶艺升级到艺术美学, 消费内涵与外延不断重构, 提供了茶艺术的无限想象空间[8]。从消费品类看, 茶已经从传统饮品进入到多形态、多品类阶段; 从消费群体看, 年轻化、精品化、潮流化正在升级, 消费者对茶的品质与包装都有了更高追求; 从消费空间看, 酒吧、书吧、西餐厅、咖啡厅、酒店等时尚渠道正在全面覆盖[9]。缙云黄茶应该秉持茶生活美学理念, 锚定高端“ 精品茶” 消费定位, 以“ 一芽二叶” 甚至“ 一芽一叶” 初展黄茶为原料, 采用机械和手工相结合加工工艺, 将地理标志、文化底蕴、美学内涵融入于包装设计, 更好地贴近大都市高端消费群体的审美理念, 展现“ 小而精、小而特、小而美” 的时尚元素, 打造“ 潮牌” , 成就流行, 成为爆款。

3.2 茶与禅学

中国禅茶文化历史悠久, “ 禅” 与“ 茶” 本是2种文化形态, 却在历史演变中相接触、相影响, 最终禅茶同一味。丁以寿在《中国茶道义解》中对“ 茶道” 下过定义:中国茶道是一种修行的艺术, 其目的是以茶净心、证悟佛法、升华境界, 茶道是“ 饮茶之道” “ 饮茶修道” “ 饮茶即道” 的有机结合[10]。“ 禅” 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式, 禅宗以禅定为主要修行方式, 认为“ 禅茶” 并非普通的一杯茶水, 而是僧人以茶悟道, 用以修身养性的一种生活艺术[11]。“ 茶禅一味” 由浅入深的三重境界分别是日常生活、开悟顿悟、平常心相和[12]。中国茶文化随禅宗一道传入日本, 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饮茶形式— —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 和、敬、清、寂” 的禅茶思想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 近年来日本茶道在中国也逐渐流行。缙云黄茶作为绿茶品牌的后起之秀, 可以深挖禅茶一味文化内涵, 推动黄帝文化、仙都文化与禅茶文化深度融合, 研究并倡导黄茶独有的茶道文化, 制定整套地方茶礼规范, 定期举办茶会、茶供和茶祭活动, 引导黄茶消费者在品茗中“ 自识本心, 明心见性” , 以天人合一精神追求人生之道。

3.3 茶与民宿

特色民宿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的“ 归田园居” , 所谓特色, 就是融入民宿主人的理念、情趣、审美与品位, 从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目前全国各地乡村民宿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各家民宿都有相对特色, 有“ 悠然见南山” 的闲适, 有“ 坐看云起时” 的浪漫, 有“ 清梦压星河” 的寥廓, 而在诸多民宿之中, 一旦加入茶山、茶室、茶院等茶元素, 民宿本身气质则可以陡然提升。近年来, 缙云依托“ 秀山丽水、诗画田园、养生福地、长寿之乡” 生态资源禀赋, 以美丽环境、美丽经济、美好生活“ 三美融合、主客共享” 为主线, 发展了诸如岩下时光、近云· 丽舍、清栖居、清荷别苑、宋哥闲人居、轩之缘等一大批高端精品民宿, 北上广都市白领们往往成群结队慕名而来。笔者认为, 日游茶园, 夜宿茶海, 在黄茶基地开设集观光、休闲、度假、研学为一体的茶文化主题民宿, 把黄茶元素贯穿于民宿的设计和建设之中, 无疑会成为民宿群中最有韵味的一道风景。黄茶文化主题民宿除在茶文化内涵打造上下功夫之外, 还可以在与黄茶文化有关的体验上进行延伸, 除观景、品茶、论茶之外, 可增设闻香、听琴、书法、绘画等传统雅艺, 让住客获得最美好的茶文化体验, 怀着美好的希望而来, 带着满满的收获而回, 在脑海里留下永恒的回忆[13]

3.4 茶与电商

在“ 互联网+” 行动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后, “ 互联网+农业” 这个大概念成为大势所趋, 而未来茶产业的走向— — “ 互联网+茶叶” 或成趋势。笔者在河阳古民居以一幢四合院为根据地, 组建成立了一家农村电商创业园, 采取“ 线下体验+线上销售” 的经营模式, 向八方游客展示本地农副产品和手工艺产品, 极力打造河阳特色旅游展销区。河阳四合院电商创业园是一个新时代综合创业创新平台, 其中, 河阳代表“ 乡村复兴” , 四合院代表“ 传统文化” , 电商代表“ 互联网思维” , 创业园代表“ 万众创新” 。目前已入驻特色经营商户33户, 从业人员均为回乡创业大学生, 经销商品除拳头产品缙云黄茶外, 还有缙云土面、缙云烧饼、河阳剪纸、传统书画、汉服旗袍、木雕玉雕等等。由于电商平台催生黄茶销售额跨越式增长, 地原缙云黄茶种植户扩大种植规模33.3 hm2; 而中国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学生驻村写生每年超过1 000余人次, 当地也衍生了摄影文化、旗袍文化、汉服文化、研学旅游等诸多产业。

3.5 茶与乡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最佳着力点, 茶生活方式是现代乡村生活的最佳融合点。茶产业链融合发展实现惊人的一跃就是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 成为乡村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河阳古民居经营茶事的同时, 还努力将茶铺自身发展与服务当地居民有机结合起来, 将茶生活方式融入河阳乡村振兴全过程。依托朱子阁老茶铺门店, 笔者同缙云县农业部门、河阳村两委共同组建朱子阁益农信息社, 集成公益服务、便民服务、农村电商服务和培训体验服务等多项功能, 向村民提供打字、复印、扫描、购票、呼叫快车等多种服务, 帮助村民查询政府政策、农业技术、产品供需、劳动就业等信息, 还将河阳当地的农副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并在电商平台销售, 为广大河阳村民打造现代“ 云端生活” , 以茶生活方式助力千年古村复兴之梦。

3.6 茶与生活

生活就是茶, 茶就是生活。白族三道茶“ 头苦、二甜、三回味” , 就体现了“ 人生如品茶, 先苦后甜最终回味无穷” 的生活哲学[14]。好茶在手, 一人得幽, 二人得趣, 三人成品。现代社会, 喝茶是一种生活态度, 是一种生活方式, 更是一种人生哲学。于人而言, 一个人的气质里, 不仅包含了其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爱过的人, 还有喝过的茶!偷得余生半日闲, 将茶融入生活, 以茶成就生活, 生活便浸润了茶香, 深度与广度都得以拓展[15]。茶生活方式是未来乡村生活的美好理想, 笔者在缙云传统旅游景点— — 千年河阳古民居, 经营一家融合茶生活美学、传统手工艺品、地方民俗体验于一体的“ 朱子阁老茶铺” , 开业至今, 始终坚持农旅结合、农旅融合、农旅一体, 推动黄茶产业从“ 种茶、制茶、饮茶” 向“ 吃茶、用茶、赏茶” 多元化发展, 结合河阳当地书法体验、茶艺表演、非遗剪纸、手工编织等传统活动, 将黄茶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提倡一种高洁素雅、闲适舒心、宁静淡泊的茶生活方式。在笔者未来规划中, 朱子阁茶生活方式将通过不同的方式以物化来展现, 也许是一家老茶铺, 也许是一所茶书院, 也许是一个茶博馆, 以不同的茶境景观小品建设营造出茶全产业的整体自然生态体系, 并与现代人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丝丝相融, 让茶与生活在岁月悠长里日日相伴、心甜意洽。

4 小结

茶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有助于实现传统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茶生活方式体系, 从而带动地方一二三产产业振兴, 并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一种创新实践模式。作为新时代茶创客的一员, 致力于“ 以茶兴农、以茶促旅、以茶结缘、以茶立本” , 努力探索茶全产业链发展路径、科学构建茶生活方式, 赋予茶产业更高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多元内涵, 理应成为其毕生信念和价值追求。

(责任编辑:侯春晓)

参考文献:
[1] 严芳, 娄艳华, 何卫中. 缙云黄茶生态高效基地建设实例[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9): 83. [本文引用:1]
[2] 李书魁. 浅议茶旅融合发展的意义与途径[J]. 茶叶, 2019, 45(2): 93-96. [本文引用:1]
[3] 陈建兴, 王子尚, 陈红英, . 缙云黄茶品质特征及加工工艺[J]. 农业工程技术, 2017, 37(11): 76. [本文引用:1]
[4] 柴珠根. 江山市茶旅融合发展的思考[J]. 中国茶叶, 2017, 39(4): 8-10. [本文引用:1]
[5] 文南薰. 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发展探讨[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 6(6): 39-41. [本文引用:1]
[6] 张西林. 浅谈茶文化旅游[J]. 丝路视野, 2018(15): 53-54. [本文引用:1]
[7] 覃丽, 缪有成, 欧依伶, . 我国茶文化旅游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 2019, 47(3): 16-20. [本文引用:1]
[8] 朱海燕. 中国茶美学研究: 唐宋茶美学思想与当代茶美学建设[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08. [本文引用:1]
[9] 周滨. 中国茶生活美学的现状与未来[J]. 茶世界, 2018(11): 53-54. [本文引用:1]
[10] 丁以寿. 中国茶道义解[J]. 农业考古, 1998(2): 20-22. [本文引用:1]
[11] 欧天颖. 佛教“禅茶一味”现象研究[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8. [本文引用:1]
[12] 余悦. “茶禅一味”的三重境界[J]. 农业考古, 2004(4): 211-215. [本文引用:1]
[13] 陈晖, 喻洁. 茶旅经济视野下安化茶文化民宿发展探析[J]. 全国流通经济, 2018(26): 68-69. [本文引用:1]
[14] 宋兹鹏. 千山茶仓: 打造茶生活方式[J]. 中国商界, 2018(9): 66-71. [本文引用:1]
[15] 焦家良. 茶生活方式[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3.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