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覃宝山, 覃勇荣. 新型培养料栽培食用菌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26(16):223-228.
|
[2] |
陈学强, 罗霞, 余梦瑶, 等. 新型栽培基质生产食用菌的研究进展[J]. 中国食用菌, 2009,28(3):7-9.
|
[3] |
陈若霞, 王扬军, 柴伟钢, 等. 加拿大一枝黄花植株屑栽培食用菌试验[J]. 食用菌, 2008,30(1):23-24.
|
[4] |
周浩. 大米草栽培平菇初探[J]. 食用菌, 2008,30(4):33.
|
[5] |
陈谦, 彭卫红, 张杰, 等. 紫茎泽兰对平菇产量及主要营养成份含量影响的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46(4):1188-1192.
|
[6] |
许云龙, 单欣宙, 王宗玉, 等. 紫茎泽兰的化学成分初报[J]. 云南植物研究, 1988,10(2):238-240.
|
[7] |
汪禄祥, 刘家富, 束继红, 等. 有害杂草的微量元素分析[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2,9(6):68-71.
|
[8] |
史志诚. 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
[9] |
KAUSHAL V, DAWRA R K, SHARMA O P, et al. Biochemical alterations in the blood plasma of rats associated with hepatotoxicity induced by Eupatorium adenophorum[J]. Veterinary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1,25(7):601-608.
DOI
URL
|
[10] |
高平, 刘燕萍, 潘为高, 等. 紫茎泽兰醇提物的毒理学研究[J]. 四川动物, 2005,24(1):87-89.
|
[11] |
李厚勇, 王蕊, 张振铃, 等. 紫茎泽兰醇提取物对大鼠致畸作用[J]. 中国公共卫生, 2011,27(12):1593-15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