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JOSEPH SCHUMPETER.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 Taylor and Francis: 2017-07-05.
|
[2] |
GERLAGH R. Measuring the value of induced technological change[J]. Energy Policy, 2007, 35(11):5287-5297.
DOI
URL
|
[3] |
JAFFE A B, NEWELL R G, STAVINS R N.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2, 22(1/2):41-70.
DOI
URL
|
[4] |
杨钧.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 中国省级数据的检验[J]. 软科学, 2013, 27(10):116-120.
|
[5] |
胡中应. 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中国农业碳排放[J]. 华东经济管理, 2018, 32(6):100-105.
|
[6] |
高鸣, 宋洪远. 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的空间收敛与分异: 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与空间计量的实证分析[J]. 经济地理, 2015, 35(4):142-148,185.
|
[7] |
仇伟, 卢东宁. 基于VAR模型的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动态响应机制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19, 58(24):271-276.
|
[8] |
吴贤荣, 张俊飚, 田云, 等. 中国省域农业碳排放: 测算、效率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分解方法与Tobit模型运用[J]. 资源科学, 2014, 36(1):129-138.
|
[9] |
师应来, 胡晟明. 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17(16):149-151.
|
[10] |
张文彬, 李国平. 异质性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分析[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5, 36(9):54-61.
|
[11] |
张永强, 田媛, 王珧, 等. 农村人力资本、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碳排放[J]. 科技管理研究, 2019, 39(14):266-274.
|
[12] |
施卫东, 程莹. 碳排放约束、技术进步与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增长[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6, 28(1):10-20.
|
[13] |
龙如银, 周颖, 王宇恒. 技术进步对碳生产率影响的区域比较研究[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8(2):10-14,20.
|
[14] |
黎孔清, 马豆豆. 江苏省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农业碳排放增长关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8, 38(6):77-83.
|
[15] |
陈柔, 何艳秋, 朱思宇, 等. 我国农业碳排放双重性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J]. 软科学, 2020, 34(1):132-138.
|
[16] |
赵晓强, 张元庆. 山西省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探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40(8):38-44.
|
[17] |
苏洋. 新疆农地利用碳排放及驱动因素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 2013.
|
[18] |
苏洋, 马惠兰, 颜璐. 新疆农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差异及驱动机理研究[J]. 干旱区地理, 2013, 36(6):1162-1169.
|
[19] |
Call for Expert reviewers to submit comments on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J]. The Federal Register/FIND, 2020, 85(29).
|
[20] |
WEST T O, MARLAND G. A synjournal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carbon emissions, and net carbon flux in agriculture: comparing tillage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2002, 91(1/2/3):217-232.
DOI
URL
|
[21] |
段华平, 张悦, 赵建波, 等.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分析[J]. 水土保持学报, 2011, 25(5):203-208.
|
[22] |
冯国铭. 怎样计算农膜用量[J]. 新疆农业科技, 1997(5):14.
|
[23] |
武春桃. 城镇化对中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 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J]. 经济经纬, 2015, 32(1):12-18.
|
[24] |
彭竞, 许二歌. 城镇化的农业技术进步效应: 基于1992—2012年中国时序数据的经验研究[J]. 农业经济, 2015(2):10-12.
|
[25] |
刘晓光, 苟琴. 劳动力转移、技术进步与资本回报率变动[J]. 产业经济研究, 2017(2):76-87.
|
[26] |
王延生. 城市化与中国农业发展[J]. 广西社会科学, 2004(5):42-43.
|
[27] |
黄琳庆, 赵聪, 蔡悦灵. 低碳视角下农业碳排放、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基于中国省域面板数据[J]. 江苏农业科学, 2016, 45(5):541-544.
|
[28] |
邱炜红, 刘金山, 胡承孝, 等. 不同施氮水平对菜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9(11):2238-2243.
|
[29] |
庞军柱, 王效科, 牟玉静, 等. 黄土高原冬小麦地N2O排放[J]. 生态学报, 2011, 31(7):1896-1903.
|
[30] |
王智平, 曾江海, 张玉铭. 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因素[J]. 农业环境保护, 1994, 13(1):40-42,29.
|
[31] |
熊正琴, 邢光熹, 鹤田治雄, 等. 豆科绿肥和化肥氮对双季稻稻田氧化亚氮排放贡献的研究[J]. 土壤学报, 2003, 40(5):704-710.
|
[32] |
于克伟, 陈冠雄, 杨思河, 等. 几种旱地农作物在农田N2O释放中的作用及环境因素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1995(4):387-391.
|
[33] |
王少彬, 宋文质, 苏维瀚, 等. 玉米地氮肥释放N2O的研究[J]. 农村生态环境, 1994, 10(4):12-14.
|
[34] |
黄国宏, 陈冠雄, 张志明, 等. 玉米田N2O排放及减排措施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1998, 18(4):10-15.
|
[35] |
马艳艳, 逯雅雯. 不同来源技术进步与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7, 29(4):33-41.
|
[36] |
郭沛, 冯利华. 有偏技术进步、要素替代和碳排放强度:基于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的门限回归[J]. 经济问题, 2019(7):95-103.
|
[37] |
王留鑫, 洪名勇. 中国农业生产绩效与碳排放强度关系的实证分析[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32(4):56-62.
|
[38] |
魏玮, 文长存, 崔琦, 等.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能源使用与碳排放的影响: 基于GTAP-E模型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18(2):30-40.
|
[39] |
冉锦成, 苏洋, 胡金凤, 等. 新疆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峰值预测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8):16-24.
|
[40] |
唐洪松, 马惠兰, 苏洋, 等. 新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与碳吸收[J]. 干旱区研究, 2016, 33(3):486-492.
|
[41] |
徐丽, 曲建升, 李恒吉, 等. 西北地区居民生活碳排放现状分析及预测[J]. 干旱区地理, 2019, 42(5):1166-1175.
|
[42] |
董棒棒, 李莉, 唐洪松, 等. 环境规制、FDI与能源消费碳排放峰值预测: 以西北五省为例[J]. 干旱区地理, 2019, 42(3):689-697.
|
[43] |
唐洪松, 苏洋, 马惠兰, 等. 新疆畜牧业碳排放格局与公平性研究[J]. 干旱区地理, 2017, 40(6):1338-1345.
|
[44] |
汪菲, 王长建. 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多变量驱动因素分析: 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J]. 干旱区地理, 2017, 40(2):441-452.
|
[45] |
李波, 张俊飚, 李海鹏. 中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 25(12):8-13.
|